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ublished by其缆 管 Modified 7年之前
1
新港的由來1 新港鄉位在嘉南平原北部,北港溪南部和朴子溪的北部。乾隆四十七年(西元一七八二年)發生漳泉大械鬥,波及笨港街(今北港),且笨南港溪洪水沖毀店屋,於是原居笨南港的大批漳人避難東遷至此,形成一個部落,不久就發展成一個大市鎮,商人雲集,因此叫做新港。民國九年,新港街改稱為新港庄,以與臺東廳之新港庄(成功鎮)有所區別,在光復後恢復新港的名字。
2
新港的由來2 1.『新港』之地名即是指一個新開發的港口,這是指在清乾隆年間,原住於笨南港之大批漳州人,為了躲避洪水及漳泉械鬥之害,移居於此,久而久之,形成了街肆,發展成一個大市鎮,而有『新港』之稱。
3
新港的由來3 新港是台灣早期漢族移民開發的一個市 鎮,它曾經繁榮過,經歷過清代、日據,以及1949年國民黨遷台幾個不
同的階段,一直到今天,它並不算是一個發達的城市,它以前的名子叫苯港。
4
新港的由來4 從新港南壇水月庵到北港北壇碧水寺之間,在300多年前,正是古苯港的所在地,後因苯港溪氾濫將苯港街中分為二,也就是後來的「苯南港」與「苯北港」。
5
新港得由來5 1782年漳泉械鬥,蔓延全台,造成苯南港的漳人和苯北港的泉人之猜忌,苯北港人先下手為強,攻擊苯南港的人並放火,受重創的苯南港,隨即走上沒落的道路。 嘉慶2-4年間,因連年的水患,使得苯南港街再也不適居住,1799年居民遷徙至「麻園寮」,卻反客為主成為當地居民的多數(遷入的人數遠超過原來的住民),於是改地名為「苯新南港」。
6
苯南港經過大規模遷村後,迅速的沒落,苯新南港則逐年發達起來,後來苯南港索性就稱之為「舊南港」,而苯新南港也因為4個字的地名太長,乾脆就叫「新南港」,以有別於舊南港,後來又把「南」字去掉,直接叫做「新港」。 清代,王得祿倡建奉天宮和登雲書院(在今之文昌國小境內),穩定了苯新南港的發展;林維朝捍衛家園,啟動了新港人參予公共事務;洪秎員創設北管同樂軒,他們對新港有深遠的影響。(摘錄自打開新港人的相簿)
7
命名由來 命名由來: 清乾隆時,朱一貴(鴨母王)造反,當時本省治安不良,強盜猖狂四處搶奪,關林厝,(庄名位在今麻寮里南方約二公里處)被土匪攻打致散庄,部份庄民逃至今麻寮里地方(當時是看管麻仔的田寮)避難,而後延續居住下來,故名:【麻園寮或麻魚寮】。
8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 麻寮里是東太保市的一村里,東接南北新里,北隔朴子溪與新港鄉相望,西毗過溝里,港尾里及台糖白鴿厝農場是南鄰,嘉南大圳貫穿部落、南北縱走。
9
新港的原名 新港原名「麻園寮」,清乾隆年間(西元1746年前後),因現今鄉公所附近之宮前、宮後、大興、福德等 4村遍地栽植胡麻,而到處一片胡麻叢生而得名。 嘉慶年間,因其鄰近之笨港溪(即今北港溪)河床積砂變道而氾濫成災,笨港市鎮被水沖毀,部份居民及笨港街官署遷徒於此,重建家園,自此該地頓形繁榮,形成市鎮後則笨港改稱笨南港、北港改稱笨北港,麻園寮稱新南港,後又改稱笨新港,本鄉民眾以為「笨」字不雅,而不冠「笨」字,稱為新港。
10
新港的由來 西元1782年(清乾隆47年)及西元1850年(清道光30年)連續發生漳泉分類械鬥,原來居住於北港街的漳洲人紛紛避難於麻園寮後聚居形成新興街道,因其多來自於笨港北街,故稱此新建之街為新港街。而原遭水災侵襲之南港居民則多移居至北港街,北港街遂漸興盛而南港街漸沒落。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