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十一章 醛 和 酮 主讲人:李 晓 萍 2010年12月3日
2
本章教学目的: 重点:醛酮的化学性质 难点:反应历程;反应中的立体化学 讲授学时:8学时 掌握醛 酮的结构 性质 制备
理解醛 酮的亲核加成反应历程 了解重要的醛 酮,不饱和醛酮 重点:醛酮的化学性质 难点:反应历程;反应中的立体化学 讲授学时:8学时
3
第十一章 醛和酮 第一节 醛 酮的分类,同分异构和命名 第二节 醛 酮的结构,物理性质和光谱性质 第三节 醛 酮的化学性质
第十一章 醛和酮 第一节 醛 酮的分类,同分异构和命名 第二节 醛 酮的结构,物理性质和光谱性质 第三节 醛 酮的化学性质 第四节 亲核加成反应历程 第五节 醛 酮的制法 第六节 重要的醛 酮 第七节 不饱和羰基化合物
4
C O H C O H C O R C O R
5
第一节 醛 酮的分类,同分异构和命名 一.分类: 按烃基的类别分为: 脂肪族醛.酮 芳香族醛.酮 按羰基的数目分为: 一元醛.酮 二元醛.酮
第一节 醛 酮的分类,同分异构和命名 一.分类: 按烃基的类别分为: 脂肪族醛.酮 芳香族醛.酮 按羰基的数目分为: 一元醛.酮 二元醛.酮 按烃基是否含有重键分为: 饱和醛.酮 不饱和醛.酮 羰基嵌在环内的称为环内酮
6
二.同分异构现象 1.碳胳异构 2.位置异构 3.官能团异构
7
三.命名 1.系统命名法 主链 编号 位次 母体名称 官能团位置 HC≡CCH2CH2CHCH2CHO CH3 3-甲基-6-庚炔醛
8
英文名称 醛 aldehyde 酮 ketone 将相应烃名称的字尾“e”去掉,醛换为“al”作字尾 ,酮换为“—one”作字尾
9
CH3CHO acetaldehyde (CH3)2CHCHO methylpropanal C6H5CH(CH3)CHO phenylpropanal HC≡ CCH2CH2CH(CH3)CH2CHO 3-methyl-6-heptynal CH3COCH3 acetone CH3COCH2CH butanone CH3CO(CH2)3CH hexanone CH3COCH2COCH2CH ,4-hexanedione COCH acetophenone COCH2CH cyclohexyl-1-prpanone
10
第二节 醛 酮的结构,物理性质和光谱性质 一 醛和酮的结构 C sp2杂化 C C
11
O 成键轨道 O
12
C O C C的成键键角接近120º
13
二物理性质 影响物理性质的因素 1 分子间的作用力 分子的极性 分子的大小 分子间距离
14
低级醛.酮溶于水
15
三.光谱性质 1.红外光谱 羰基伸缩振动在1740~ 1705cm-1处有一强吸收峰 醛:1730 cm -1附近
16
乙醛的红外光谱图 P315
17
谱图分析
18
苯乙酮的红外光谱图 P316
19
谱图分析
20
2.核磁共振氢谱 醛: 醛基氢化学位移δ值为9.8~10 酮: 羰基相连的甲基或亚甲基的质子的 化学位移δ值为2.0~2.5
醛: 醛基氢化学位移δ值为9.8~10 酮: 羰基相连的甲基或亚甲基的质子的 化学位移δ值为2.0~2.5 该数值用于区别醛 酮
21
正丁醛的1HNMR谱 P316
22
苯乙酮的1HNMR谱 P317
23
3.紫外光谱 不饱和共轭型醛.酮近紫外区有吸收
24
第三节 醛.酮的化学性质 亲核加成反应 键的极性 δ - δ + C O 亲核试剂进攻
25
C O R H (H) α-氢的反应 醛的反应
26
一 亲核加成反应 1.与氢氰酸的加成反应 2.与格氏试剂的加成反应 3.与亚硫酸氢钠的加成反应 4.与醇的加成反应
5.与氨及其衍生物的加成反应 6.与磷叶立德的加成反应 7.与西佛试剂的反应
27
1.与氢氰酸的加成反应 腈 反应范围:醛、脂肪族甲基酮。ArCOR和ArCOAr难反应。 α-羟基腈是很有用的中间体,它可转变为多种化合物,
28
2.与格式试剂的加成反应 式中R也可以是Ar。故此反应是制备结构复杂的醇的重要方法。 这类加成反应还可在分子内进行。
29
3.与饱和亚硫酸氢钠(40%)的加成反应 产物α-羟基磺酸盐为白色结晶,不溶于饱和的亚硫酸氢钠溶液中,容易分离出来;与酸或碱共热,又可得原来的醛、酮。故此反应可用以提纯醛、酮。 1. 反应范围 醛、甲基酮、七元环以下的脂环酮。 2. 反应的应用 分离和提纯醛、酮
30
4.与醇的加成反应
31
醛较易形成缩醛,酮在一般条件下形成缩酮较困难,用1,2-二醇或1,3-二醇则易生成缩酮。
反应的应用: 有机合成中用来保护羰基。
32
5.与氨及其衍生物的加成反应 醛、酮与氨或伯胺反应生成亚胺(西佛碱),亚胺不稳定,故不作要求。
醛、酮与芳胺反应生成的亚胺(西佛碱)较稳定,但在有机合成上无重要意义,故也不作要求。 C=O + NH2Y C=N-Y +H2O
33
肟 腙 苯腙 ,4-二硝基苯腙 缩氨脲
34
醛、酮与有α-H的仲胺反应生成烯胺,烯胺在有机合成上是个重要的中间体。
醛、酮与氨的衍生物反应,其产物均为固体且各有其特点,是有实用价值的反应。
35
6.与磷叶立德试剂的加成反应 魏悌希(Wittig)试剂为磷的内鎓盐,又音译为叶立德(Ylide),是德国化学家魏悌希在1945年发现的。
磷叶立德(魏悌希试剂)通常由三苯基膦与1级或2级卤代物反应得磷盐,再与碱作用而生成。
36
此反应即为魏悌希反应,是合成烯烃和共轭烯烃的好方法。
其反应特点是: 1.可用于合成特定结构的烯烃(因卤代烃和醛酮的结构可以多种多样)。 2.醛酮分子中的 C=C、C≡C对反应无影响,分子中的COOH对反应也无影响。 3.魏悌希反应不发生分子重排,产率高。 4.能合成指定位置的双键化合物。
37
魏悌希(Wittig)发现的此反应对有机合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在维生素类化合物的合成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他获得了197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1945年发现,1953年系统的研究了魏悌希反应,82岁获奖)。
38
用途:鉴别醛 和 酮 鉴别甲醛和其它醛 7.与希夫试剂(品红醛试剂)的反应 希夫试剂 (Schiff试剂)无色 与醛 显紫红色 与酮不显色
与醛 显紫红色 与酮不显色 甲醛显色后加硫酸不褪色 其它醛显色后加硫酸褪色 用途:鉴别醛 和 酮 鉴别甲醛和其它醛
39
二 还原反应 1.催化氢化 CH3CHO+H2 CH3CH2OH Ni 热,加压 Ni H2,5% Pd/C
CH3CH CHCH2CHO + 2H CH3CH2CH2CH2OH 250℃ ,加压 CHO H2,5% Pd/C
40
2. 用还原剂(金属氢化物)还原 (1)LiAlH4还原 H3O+
LiAlH4是强还原剂,但①选择性差,除不还原C=C、C≡C外,其它不饱和键都可被其还原;②不稳定,遇水剧烈反应,通常只能在无水醚或THF 中使用 。
41
1° 选择性强(只还原醛、酮、酰卤中的羰基,不还原其它基团。 2° 稳定(不受水、醇的影响,可在水或醇中使用)。
(2)NaBH4还原 H3O+ NaBH4还原的特点: 1° 选择性强(只还原醛、酮、酰卤中的羰基,不还原其它基团。 2° 稳定(不受水、醇的影响,可在水或醇中使用)。
42
3.异丙醇铝—— 异丙醇还原法(麦尔外因-庞道夫MeerWein-Ponndorf还原法)
43
3.麦尔外因-庞多夫-维尔莱还原法 MeerWein-Ponndorf 异丙醇铝,异丙醇.将醛或酮还原成醇
CH3CHOHCH3 + RCOR RCHOHR + CH3COCH3 (i-Pr-O ) 3Al
44
(二)还原为烃 1.吉尔聂尔-沃尔夫-黄鸣龙还原法(吉尔聂尔为俄国人,沃尔夫为德国人)
较常用的还原方法有两种。 1.吉尔聂尔-沃尔夫-黄鸣龙还原法(吉尔聂尔为俄国人,沃尔夫为德国人) 此反应是吉尔聂尔和沃尔夫分别于1911、1912年发现的,故此而得名。 1946年-黄鸣龙改进了这个方法。 改进:a 将无水肼改用为水合肼;碱用NaOH;用高沸点的缩乙二醇为溶剂一起加热。加热完成后,先蒸去水和过量的肼,再升温分解腙。
45
2.克莱门森(Clemmensen)还原—酸性还原
此法适用于还原芳香酮,是间接在芳环上引入直链烃基的方法。 对酸敏感的底物(醛酮)不能使用此法还原(如醇羟基、C=C等)。
46
三 氧化反应 1.托伦试剂 醛氧化成羧酸 只氧化醛基不氧化双键 2.重铬酸钾,浓硫酸 醛氧化成羧酸 既氧化醛基又氧化双键
1.托伦试剂 醛氧化成羧酸 只氧化醛基不氧化双键 2.重铬酸钾,浓硫酸 醛氧化成羧酸 既氧化醛基又氧化双键 3.过氧酸氧化 酮氧化成酯
47
1.托伦试剂 托伦试剂是弱氧化剂,只氧化醛,不氧化酮和C=C。故可用来区别醛和酮。 2.重铬酸钾-浓硫酸
酮难被氧化,使用强氧化剂(如重铬酸钾和浓硫酸)氧化酮,则发生碳链的断裂而生成复杂的氧化产物。只有个别实例,如环己酮氧化成己二酸等具有合成意义。
48
酮被过氧酸氧化则生成酯: O 用过氧酸是酮氧化,不影响其碳干,有合成价值。这个反应称为 拜尔-维利格(Baeyer-Villiger)反应。
49
四、歧化反应 康尼查罗(Cannizzaro)反应
没有α-H的醛在浓碱的作用下发生自身氧化还原(歧化)反应—分子间的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等摩尔的醇和酸的反应称为康尼查罗反应。 2 HCHO a
50
甲醛与另一种无α-H的醛在强的浓碱催化下加热,主要反应是甲醛被氧化而另一种醛被还原:
交叉康尼查罗反应: 甲醛与另一种无α-H的醛在强的浓碱催化下加热,主要反应是甲醛被氧化而另一种醛被还原: 这类反应称为“交错” 康尼查罗反应,是制备ArCH2OH型醇的有效手段。
51
甲醛与另一种无α-氢的醛 在强碱催化下加热,主要反应是甲醛被氧化而另一种醛被还原
康尼查罗(Cannizzaro)反应 无α-氢的醛 浓碱 生成一分子酸和一分子醇 甲醛; 苯甲醛; 呋喃甲醛(糠醛) 交叉歧化: 甲醛与另一种无α-氢的醛 在强碱催化下加热,主要反应是甲醛被氧化而另一种醛被还原 O CHO
52
五 α- H的酸性 1.互变异构 2.卤代反应 :碘仿反应 3.羟醛缩合反应(交叉羟醛缩合反应) 4.醛 酮的其他缩合反应
53
1.互变异构 在溶液中有α-H的醛、酮是以酮式和烯醇式互变平衡而存在的。 简单脂肪醛在平衡体系中的烯醇式含量极少。
54
酮或二酮的平衡体系中,烯醇式能被其它基团稳定化,烯醇式含量会增多。
烯醇式中存在着C=C双键,可用溴滴定其含量。
55
2.α-H的卤代反应 (1)卤代反应 醛、酮的α-H易被卤素取代生成α-卤代醛、酮,特别是在碱溶液中,反应能很顺利的进行。 (2) 卤仿反应
含有α-甲基的醛酮在碱溶液中与卤素反应,则生成卤仿。
56
若X2用Cl2则得到CHCl3 (氯仿) 液体 若X2用Br2则得到CHBr3 (溴仿) 液体 若X2用I2则得到CHI3 (碘仿) 黄色固体 称其为碘仿反应。 碘仿反应的范围: 具有 结构的醛、酮和具有 结构的醇。因NaOX也是一种氧化剂,能将α-甲基醇氧化为α-甲基酮。 碘仿为浅黄色晶体,现象明显,故常用来鉴定上述反应范围的化合物。 CH3COR(H) CH3CHOH-
57
3.羟醛缩合反应 有α-H的醛在稀碱(10%NaOH)溶液中能和另一分子醛相互作用,生成β-羟基醛 ,故称为羟醛缩合反应。
58
(1)反应历程 CH2CHO -CH2CHO H OH-
59
(2)交叉羟醛缩合反应 若选用一种无α-H的醛和一种α-H的醛进行交错羟醛缩合,则有合成价值。
60
(3)酮的α-H的缩合困难,一般较难进行。酮与醛的交叉缩合可用于合成。二酮化合物可进行分子内羟酮缩合,是目前合成环状化合物的一种方法。
O CH3 CH3 KOH -H2O CH3 O
61
以甲醛和乙醛为主要原料合成 季戊四醇 以苯甲醛和丙酮为主要原料合成 苄叉丙酮和二苄叉丙酮
62
4.醛酮的其它缩合反应——柏琴 (Perkin)反应。 ArCHO + (RCH2CO)2O ArCH=CH COO-+RCH2COOH
RCH2COOK ArCHO + (RCH2CO)2O ArCH=CH COO-+RCH2COOH
63
芳醛C8H8O( A )与醋酸酐及醋酸钠加热反应可得酸性化合物C10H10O2( B ),( B )与丁二烯反应可得C14H16O2(C ),化合物( C )经脱氢芳构化可得羧酸C14H12O2(D ),此羧酸进一步经K2Cr2O7氧化得二元羧酸C14H10O4(E ),二元羧酸( E )亦可由邻溴苯甲酸在铜粉催化下反应制得。试推测化合物A 、B 、 C 、 D 、 E 的结构。 渐大2000年硕士生入学考试题
64
CH3 CH3 CHO CH3 CH=CHCOOH COOH HOOC CH3 COOH COOH
65
第四节 亲核加成反应历程 CH3 CN C=O + HCN C OH 一、简单的亲核加成反应历程 (加HCN、NaHSO3等)
66
HCN 混合 丙酮
67
KOH 3—4小时 一半原料反应 两分钟内完成
68
慢 HO- + H—CN H2O + CN- .. CN- + C=O C : .. O - CN C O - CN : .. + H—OH
快 CN C=O C : .. O - CN 慢 C O - CN : .. + H—OH OH 快
69
Nu- C Nu O- 慢 C O 四面体中间体 平面三角形 快 C Nu OH H+ 四面体产物
70
影响亲核加成的因素 1.空间因素对亲核加成的影响 R,R'体积大, 反应速率低,醛易反应酮难反应 2.电负性因素对亲核加成的影响
(1)诱导效应 当羰基连有吸电子基时,使羰基碳上的正电性增加,有利于亲核加成的进行,吸电子基越多,电负性越大,反应就越快。 (2)共轭效应 羰基上连有与其形成共轭体系的基团时,由于共轭作用可使羰基稳定化,因而亲核加成速度减慢。
71
3.试剂的亲核性对亲核加成的影响 试剂的亲核性愈强,反应愈快。 HCN与HOH
72
二、复杂的亲核加成反应历程 C OH 慢 C=O + H+ C=O+ H C OH 2 NHB .. C=N B H C=NB
醛、酮与氨及其衍生物的加成反应为 加成——消除历程。 H2NB C NH2B + OH 慢 快 C=O + H+ C=O+ H + C OH 2 NHB .. -H+ C=N B H + -H2O快 快 C=NB 快
73
5 4 6 7 8 2 3 反 应 速 率 pH
74
三、羰基加成反应的立体化学 羰基具有平面结构,Nu可从任何一面进攻羰基碳原子,但向两面进攻的几率是否相等?
75
1.对手性脂肪酮的加成 C O L M R S Nu- O M S R L Nu Nu S M L S M L 主 次 O- R R O-
76
加成方向遵守克拉姆(Cram)规则 Cram规则 设α-手性碳原子上所连的三个基团分别用L、M、S代表其大、中、小,羰基氧定位于M与S之间,则加成时Nu-主要从最小基团S一侧进攻最为有利,生成的产物为主要产物。
77
2.脂环酮的加成 脂环酮的羰基嵌在环内,环上所连基团空间位阻的大小,明显的影响着Nu的进攻方向。 顺-3- 反-3-
78
对于同一反应物,所用Nu体积的大小,也影响其进攻方向。
LiBH(S-Bu)3 LiAlH4
79
预料下列反应的主要产物 (1)(S)-C6H5CH(C2H5)CHO + C6H5CH2MgBr
(2) (S)-3-甲基环戊酮+ C6H5CH2MgBr C2H5 OH H C6H5 CH2C6H5 CH2C6H5 OH H CH3
80
第五节 醛、酮的制备 一、氧化或脱氢法 二、羧酸及其衍生物还原法 三、偕二卤代物水解法 四、付-克酰化法 五、芳环甲酰化法
81
一、氧化或脱氢法 烃的氧化主要用于制备芳香醛、酮。 CHO CH3 MnO2+H2SO4 CH2CH3 COCH3 Mn(OCOCH3)2
82
(2) 脱氢 OH + CH2=CH2 催化剂 O + CH3CH3 10MPa
83
特殊氧化剂的使用 CrO3的应用 CrO3 O + 凡邻位有C=C,芳环或 C=O等影响的C-H键都易被氧化.
84
SeO2的应用 SeO2 CH3COCH CH3COCHO PhCH=CHPh Ph-CO-CO-Ph SeO2
85
二、羧酸及其衍生物还原法 最有价值的还原方法是罗森曼得(Rosenmund,K.W.,)还原法。 将格氏试剂转化成有机镉试剂能得到酮。
1.还原成醛 最有价值的还原方法是罗森曼得(Rosenmund,K.W.,)还原法。 2.还原成酮 4 将格氏试剂转化成有机镉试剂能得到酮。
86
三、偕二卤代物水解法 四、付-克酰化法
87
五、芳环甲酰化法 1.加特曼-科克(Gattermann-koch)反应
此法是用CO和干HCl为原料,在无水AlCl3催化下,在芳环上引入醛基的方法。 此法主要用于苯环或烷基苯环的甲酰化,酚类和带有间位基的芳环不适用。
88
2.维路斯梅尔(Vilsmeier)反应 酚类和芳胺类在POCl3存在下与N,N-二取代甲酰胺反应,可在其对位引入一个醛基。
89
第六节 重要的醛 酮 一 甲醛 二 乙醛 三 丙酮 四 苯甲醛 五 环己酮
90
乌洛托品的合成 N 六亚甲基四胺 四氮金刚烷 乌洛托品 N N N 原料:甲醛 浓氨水
91
安息香缩合反应 2C6H5—CHO C6H5CH—CC6H5 O OH 历程: CN- CN- -CN- C—H O- CN C- OH
92
O OH H+ +Mg-Hg
93
第七节 不饱和羰基化合物 根据不饱和键和羰基的相对位置可分为三类。 (1)烯酮(RCH=C=O)
第七节 不饱和羰基化合物 根据不饱和键和羰基的相对位置可分为三类。 (1)烯酮(RCH=C=O) (2)α,β-不饱和醛酮(RCH=CH-CHO) (3)孤立不饱和醛酮 (RCH=CH(CH2)nCHO) n≥1 孤立不饱和醛酮兼有烯和羰基的性质,α,β-不饱和醛酮、烯酮有其特性及用途。 主要讨论前两类化合物。
94
一、乙烯酮 最简单且最重要的烯酮是乙烯酮。 CH C O H—Y O CH2—C H Y 与具有活泼氢的化合物反应
95
二、α,β-不饱和醛酮 C C C O 1.共轭加成(1,2-加成或1,4-加成) δ+ δ-
α,β-不饱和醛酮的结构特点是碳碳双键与羰基共轭,故α,β-不饱和醛酮兼有烯烃、醛、酮和共轭二烯烃的性质,若与亲电试剂加成,则应加到碳碳双键上,若与亲核试剂加成则应加到羰基上,但其特性反应是共轭加成。 1.共轭加成(1,2-加成或1,4-加成) C C C O δ+ δ-
96
反应为1,2-加成还是1,4-加成决定于三个方面:
(1)亲核试剂的强弱 弱的亲核试剂主要进行1,4-加成 强的主要进行1,2-加成。 (2)反应温度 低温进行1,2-加成,高温进行1,4加成。 (3)立体效应 羰基所连的基团大或试剂体积较大时,有利于1,4加成。
97
3.麦克尔(Michael)反应 α,β-不饱和醛酮、羧酸、酯、硝基化合物等与碳负离子的共轭加成反应称为麦克尔(Michael)反应,其通式是: Z:醛基 羰基 羧基 酯基 腈基 硝基 麦克尔(Michael)反应在有机合成上有其应用价值。
98
CH3 O CH2 CH3 CH C2H5ONa + C 迈克加成 O CH3 O CH3 O
99
谢 谢! 2009年9月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