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经济常识一轮复习后疑点和热点结合分析 授课教师:肖凤杰 苏州市第三中学 2007-4-2.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经济常识一轮复习后疑点和热点结合分析 授课教师:肖凤杰 苏州市第三中学 2007-4-2."—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经济常识一轮复习后疑点和热点结合分析 授课教师:肖凤杰 苏州市第三中学

2 第一部分 发展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3 一、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就是指国有经济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吗?
1、公有制经济就是国有经济吗? 2、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要求什么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3、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有什么关系?

4 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对关键领域和重要行业的控制力上吗?
1、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体现是什么? 2、与关键领域、重要行业有什么关系? 3、控制力是对什么的控制力? 国民经济

5 三、国有企业实行了股份制就会改变企业性质吗?
①它所从属的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 判断股份制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 ②它的控股权掌握在谁的手里

6 基础: 主导: 主体: 支柱: 农业 四、比较国民经济的 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 工业(产业角度) 国有经济(所有制角度) 公有制
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公有制 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

7 热点透视 国务院国资委于2006年12月18日首次明确了国有经济应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保持绝对控制力,包括军工、电网电力、石油化工、电信、煤炭、民航、航运七大行业。 请运用经济学知识回答:国务院国资委为什么要明确七大行业将由国有经济控制?

8 请运用经济学知识回答:国务院国资委为什么要明确七大行业将由国有经济控制?
思考流程 国有经济必须对其占支配地位 属于 七大行业 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 体现 巩固基本经济制度 体现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的控制力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有利于 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经济实力、国防实力、民族凝聚力 全面小康 体现 有利

9 请运用经济学知识回答:国务院国资委为什么要明确七大行业将由国有经济控制?
参考答案: (1)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的发展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表现为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2)七大行业是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由国有经济控制七大行业,有利于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完善我国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全面小康的实现。

10 第二部分 收入分配、社会保障问题

11 一、非劳动收入一定是不合法收入吗? 1、什么叫做非劳动收入? 2、合法收入是否包括非劳动收入? 3、合法的劳动收入指什么?
非劳动收入包括通过资本、管理、技术、信息、土地等要素参与社会生产活动所产生的合法收入。 2、合法收入是否包括非劳动收入? 合法收入包括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3、合法的劳动收入指什么?

12 十六大报告指出:“要保护公民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请问,这有什么意义?
问题思考 十六大报告指出:“要保护公民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请问,这有什么意义? ①有利于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体现效率优先原则; ②有利于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③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④有利于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 ……

13 二、公有制企业中职工的奖金、津贴属于按劳分配还是按生产要素分配?
例:(2001年全国高考政治春季卷)在我国现阶段,按劳分配以外的个人分配方式主要包括: ①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②按劳动力价值分配 ③私营企业主的投资经营活动所获得的收入 ④国有企业职工的奖金和津贴 ⑤利息、股息、债券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 ①②③

14 三、社会保障水平越高越好吗? 1、要高吗?原因。 2、过高的后果? 3、社会保障的基点和原则?

15 ⑴ 过低的社会保障水平,会损害劳动者的积极性。一定的社会保障水平,有利于实现社会安定,维护劳动者的权益,体现社会公平。
(2)社会保障水平过高,会造成政府的负担过重,不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因此,社会保障的基点要从国情出发,要考虑生产水平,考虑国家、企业和个人的承受能力,本着兼顾发展生产与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的原则施行。因此,社会保障并非越高越好。

16 热点透视 运用经济学知识思考:我国目前应如何维护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①物质基础:大力发展生产力 ②完善分配制度,更加注重社会公平。通过税收政策和分配政策,调高、扩中、提低、取非 ③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④ 积极就业政策,扩大就业 ⑤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17 第三部分 财政、税收、货币问题

18 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什么不同? 1、含义不同: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社会总需求,使之与社会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为实现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平衡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19 (1)财政政策的内容(有关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政策)
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什么不同? 2、内容不同: (1)财政政策的内容(有关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政策) ①税收的变动 ②发行国债 ③国家规定按较高的保护价收购粮食 ④政府对公共工程或商品与劳务投资的多少 …… (2)货币政策的内容:(由央行制定和实施) ①利率杠杆 ②信贷政策 ③汇率杠杆 ……

20 你知道我国当前针对这些经济问题所采取的两大政策是什么吗?
热点透视 材料一: 2006年以来,针对经济中出现的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贸易顺差过大的问题(即“三过”问题)以及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不断恶化的情况,国家采取了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你知道我国当前针对这些经济问题所采取的两大政策是什么吗?

21 你知道什么叫做“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吗?
热点透视 背景材料二 2007年,我国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重点是解决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的问题,使之平稳收敛,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你知道什么叫做“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吗?

22 “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是指: 加强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控制,防止经济过热; 同时要继续加强国民经济薄弱环节,包括对新农村建设、科技、教育、文化方面的投入,引导社会资金进行节能环保建设,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23 请你选出下列措施哪些属于当前稳健的财政政策?哪些属于当前稳健的货币政策:
①通过减少国债的发行,减少国家的支出,减少赤字来实现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控制。 ②提高存贷款利率,加大企业贷款利息支出。 ③严格控制中长期贷款,抑制钢铁、水泥、房地产等过热行业的投资 ④ 增发国债500亿元。 ⑤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国债资金投向结构,区别对待,有保有压。财政支出加强国民经济薄弱环节,包括对新农村建设、科技、教育、文化方面的投入。 ⑥再次降低存贷款利率。 稳健的财政政策: ① ⑤ 当前稳健的货币政策: ② ③

24 二、关税下调,必然导致财政收入减少吗? 1、关税下调一定程度上会导致财政收入减少吗?为什么? 2、关税下调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吗? 3、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其中根本原因是什么?(是税率的变化吗?)

25 答:(1)关税是我国的主要税种之一,大幅度下调关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收入。(2)大幅度下调关税,履行入世承诺,有利于中国企业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从而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3)影响财政收入的根本原因是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不是税率的变化

26 三、公民存款储蓄越多越有利于经济发展? 1、公民适量的存款储蓄的作用? 2、什么情况下,储蓄增长有利? 3、什么情况下,储蓄增长不利?

27 A 公民适量的存款储蓄作为一种投资行为,在国家经济生活和人民生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能够为国家积累资金支援现代化建设,调节市场货币流通,有得于培养公民合理的生活习惯,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B 但储蓄并非越多越好。当出现经济增长过热,通货膨胀时,储蓄增长会减少,货币流通量,抑制通胀,在此情况下,储蓄增长有利于经济发展,当出现经济增长放慢,通货紧缩时,储蓄增长,用于投资和消费的资金会相应减少,不利于经济增长,在此情况下,储蓄增长会制约经济发展。

28 3、财政对经济发展是否有利,还要看财政资金是否得到充分的利用。财政收入过少,支大于收的后果?
四、国家财政收入越多,对经济发展就越有利吗? 1、财政的作用 财政收入太少的后果 2、但国家的财政收过多是否有利? 3、财政对经济发展是否有利,还要看财政资金是否得到充分的利用。财政收入过少,支大于收的后果? 4、相反,财政节余过多的后果?

29 (1)国家通过财政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财政收入太少,会降低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最终不利于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但国家的财政收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对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的购买力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最终将障碍经济的发展。(2)财政对经济发展是否有利,还要看财政资金是否得到充分的利用。财政收入过少,支大于收,需要靠借债来维持财政平衡,容易引发通货膨胀,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不利。相反,财政节余过多,意味着财政资金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也是不利的。(3)笼统地说“国家财政收入越多,对经济发展就越有利”是不科学的。

30 热点透视 请问:1、表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表一:我国经济运行情况 注1:2005年美国GDP增长3.5%;欧盟 GDP增长2.3%.
比上年增长 GDP 固定资产投资 钢铁行业投资 水泥行业投资 贷款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 2004年 10.1% 26.6% 32.3% 43.3% 14.5% 3.9% 2005年 9.9% 25.7% 27.5% 12.7% 1.8% 注1:2005年美国GDP增长3.5%;欧盟 GDP增长2.3%. 注2:2004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率连续4个月(6-9月)超过了5%的通货膨胀警戒线。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006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 请问:1、表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31 请问:2、表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表二:我国实行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注:2006年我国再减国债200亿元,再减中央赤字50亿元.
2005年财政部采取的举措 2004年 4月 10月29日 再减长期建设国债 减少中央财政赤字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央行再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央行提高存贷款利率 300亿元 198亿元 有保有压,向农村、社会事业倾斜 由7%提高到7.5% 一年期存贷款利率上调0.27% 注:2006年我国再减国债200亿元,再减中央赤字50亿元. 请问:2、表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3、表一和表二有何经济联系? 4、结合表一和表二,说明我国2007年继续实施这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


Download ppt "经济常识一轮复习后疑点和热点结合分析 授课教师:肖凤杰 苏州市第三中学 2007-4-2."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