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再生障碍性贫血 (Aplastic anemia, AA) 鼓楼医院血液科 徐喜慧.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再生障碍性贫血 (Aplastic anemia, AA) 鼓楼医院血液科 徐喜慧."—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再生障碍性贫血 (Aplastic anemia, AA) 鼓楼医院血液科 徐喜慧

2 再障定义 是一组由于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及不明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以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疾病。临床上常表现为较严重的贫血、出血和感染。

3 再障病因 原发性再障:患者无明确病因可寻(约半数)。 继发性再障可能病因:
1、化学因素:职业暴露(苯及相关制剂)、除草剂、杀虫剂、长期染发等、一些药物; 2、物理因素:射线 3、生物因素:可能与多种病毒感染有关,其中以病毒性肝炎最为重要,发病机制可能与病毒抑制造血细胞和免疫因素有关。其它有EBV、微小病毒B19、巨细胞病毒、登革热病毒及HIV病毒等

4 再障发病机制:异质性及重叠性 1、造血干细胞缺陷:质和量的异常(种子学说) 2、造血微环境缺陷和造血生长因子异常:(土壤学说)
3、免疫功能功能紊乱:T细胞异常活化,造成Th1/Th2平衡向Th1方向偏移 ,结果造成Th1产生的造血抑制因子或负调节因子增多,包括γ-IFN、TNF、白介素2等,导致造血干祖细胞Fas依赖性凋亡增加。目前普遍认为获得性再障是一种T细胞异常活化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攻击的特定靶细胞是骨髓造血干祖细胞。(虫子学说) 4、遗传学因素:可能与遗传学背景有段

5

6 再障临床表现:贫血、出血、感染 根据症状发生的急缓、贫血的严重程度可分为: 重型再障(急性再障)
起病急,以感染和出血为主要表现,贫血呈进行性加重。 非重型再障(慢性再障) 起病及进展缓慢,以贫血为首发和主要表现,感染及出血较轻。

7

8 再障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减少 二、骨髓象: 1、多部位骨髓穿刺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 2、粒系及红系细胞减少
3、巨核细胞很难找到或缺如 4、非造血细胞如淋巴细胞、浆细胞、组织嗜碱细胞和网状细胞增多

9 再障骨髓象 1.网状细胞 2. 浆细胞 3. 淋巴细胞

10

11 再障诊断 病史:既往用药史、可疑化学及物理因素接触史。 临床表现、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骨髓增生不良,能除外其它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

12 再障的鉴别诊断 1、巨幼细胞性贫血 2、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 3、急性白血病 4、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5、急性造血功能停滞 6、脾功能亢进

13 第四届全国再生障碍性贫血 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 1987年)
1.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 2.骨髓至少1个部位增生减低(如增生活跃, 须有巨核细胞明显减少),骨髓小粒空虚, 以非造血细胞为主 3.能除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其他疾病

14 再障分型:主要依据外周血细胞计数和骨髓形态学
重型再障(SAA): * 骨髓细胞增生程度<正常的25%;如 <正 常的50%,则造血细胞应<30%; * 符合以下3项中至少2项: 1. Neutrophil<0.5x109/L 2 .Plt<20x109/L 3 .Ret<15x109/L

15 再障分型:主要依据外周血细胞计数和骨髓形态学
极重型再障(VSAA): * 符合SAA标准,中性粒细胞<0.2x109/L 非重型再障(NSAA): * 不符合VSAA,也不符合SAA的再障

16 急性再障和慢性再障1978年第四届全国再障学术会议
急性再障(重再-I型) 1.临床:发病急,贫血进行性加重, 常伴严重感染和内脏出血 2.血象:除血红蛋白下降较快外, 须具备下列三项中至少两项. ①Ret< 1%,绝对值<15x109/L ②WBC减低,Neutrophil<0.5x109/L ③ Plt<20x109/L 3.BM: ①多部位增生减低,三系造血细胞明显减少, 非造血细胞增多。如增生活跃,需有淋巴细胞增多 ②骨髓小粒中非造血细胞及脂肪细胞增多

17 慢性再障 1.临床:发病缓慢,贫血、出血和感染均较轻。 2.血象:血红蛋白下降较慢,Ret、 WBC、 Neutrophil
及Plt值常较急性再障数高。 3.BM: ① 三系或两系造血细胞明显减少,至少一个部位增生不良。如增生良好,红系中常有晚幼红比例增多,巨核细胞明显减少。 ② 骨髓小粒中非造血细胞增多。 4.病程中如病情恶化,临床表现、血象及骨髓象与急性再障相同,称为重型再障-II型。

18 再障治疗—支持治疗 抗感染 成分输血 长期输血应注意铁过载,必要时进行祛铁治疗 如拟行干细胞移植,则尽可能减少术前输血

19 再障治疗—分型治疗 1、非重型再障 雄激素:如安雄40mg tid,一般用药6个月才能判断疗效,主要副作用是雄性化和肝功能损害。
免疫抑制剂:CsA剂量5mg/kg,分两次口服,应较长时间的用药(>1年)并缓慢逐渐减量,以减少复发。长期应用CsA可出现牙龈增生、手震颤和多毛症,停药后可消失;肾毒性,用药期间检测肾功能。 造血刺激因子:G-CSF、GM-CSF、EPO、TPO、IL-11。

20 再障治疗—分型治疗 2、重型再障 1)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年龄<40y的重型或极重型初诊AA患者如有HLA全相合的同胞供者,首选allo-HSCT,约80%的患者移植 后可或长期存活。 2)免疫抑制治疗(IST): 常用的免疫抑制剂有ATG或ALG和CsA。单独应用任何一种免疫抑制剂的有效率约为50%。一种药物无效,换用另一种后约半数仍可有效。联合应用ATG或ALG和CsA疗效明显优于单一用药,有效率约70-80%。

21 再障治疗—分型治疗 ATG或ALG的剂量依不同制剂而异,静脉滴注连用5d。ATG或ALG是异种蛋白,副作用有过敏反应和血清病,可短期给予糖皮质激素。 CsA剂量为5mg/kg(治疗期谷浓度维持在 ug/L之间,治疗应维持1年以上,待达到最大疗效 后再缓慢逐渐减量,直至停药。 IST的远期副作用:获得性克隆性疾病,包括PNH、MDS和AML。

22 SAA治疗方法的选择 *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年龄、分型、身体状况、HLA相合供者、经济条件等
*在其他条件满足要求后,年龄和病情对于治疗方法的选择: <30岁:BMT 30~40岁:BMT或IST >40岁:IST


Download ppt "再生障碍性贫血 (Aplastic anemia, AA) 鼓楼医院血液科 徐喜慧."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