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三节 吸收过程的传质速率 一、 分子扩散与费克定律 二、 等摩尔逆向扩散 三、 组分A通过静止组分B的扩散 四、 分子扩散系数 五、 单相内对流传质 六、 两相间的双膜理论 七、 总传质速率方程
2
吸收过程: (1)A由气相主体到相界面,气相内传递; (2)A在相界面上溶解,溶解过程; (3)A自相界面到液相主体,液相内传递。 单相内传递方式:分子扩散;对流扩散 。
3
一、 分子扩散与费克定律 分子扩散:在静止或滞流流体内部,若某一组分存 在浓度差,则因分子无规则的热运动使
该组分由浓度较高处传递至浓度较低处, 这种现象称为分子扩散。 扩散速率: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扩散方向的单位截 (扩散通量)面积扩散的物质的量,J表示,kmol/(m2·s)。 费克定律:温度、总压一定,组分A在扩散方向上任一 点处的扩散通量与该处A的浓度梯度成正比。
4
费克定律: JA——组分A扩散速率(扩散通量), kmol/(m2·s); —组分A在扩散方向Z上的浓度梯度(kmol/m3)/m; DAB——组分A在B组分中的扩散系数,m2/s。 负号:表示扩散方向与浓度梯度方向相反,扩散沿 着浓度降低的方向进行
5
理想气体: = 分子扩散两种形式:等摩尔逆向扩散,组分A通过 静止组分B的扩散。
6
二、等摩尔逆向扩散 两容器内的总压相等,温度、容积相等。要维持容器内的总压相等,A,B组分两个方向相反的扩散速率必然相等。
7
等摩尔逆向扩散:任一截面处两个组分的扩散速率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总压一定 = JA=-JB DAB=DBA=D
8
等分子反向扩散传质速率方程 传质速率定义:任一固定的空间位置上, 单位时间 内通过单位面积的物质的量,记作N, kmol/(m2· s) 。 NA= 气相: 分离变量,积分: 液相: NA=
9
讨论 1) 2)组分的分压(或浓度)与扩散距离Z成直线关系。 3)等分子反方向扩散发生在蒸馏过程中。
10
三、 组分A通过静止组分B的扩散 (1)整体移动:因溶质A扩散 到界面溶解于溶剂中,造 成界面与主体的微小压差, 使得混合物向界面处流动。
2 JA JB NA NMpA/p NMpB/p NM (2)整体移动的特点: 1)因分子扩散而引起的宏观流动。 2)A、B在整体移动中方向相同,流动速度正比于摩尔 分率。
11
1 2 JA JB NMpA/p NMpB/p NM NA ——微分式
12
——微分式 ——积分式 ——积分式
13
——积分式 液相: 讨论 1)组分A的分压(或浓度)与扩散距离Z为指数关系。 2) 、 ——漂流因子,无因次
14
漂流因子意义: 其大小反映了整体移动对传质速率的影响程度, 其值为总体流动使传质速率较单纯分子扩散增大的 倍数。 漂流因子的影响因素: 浓度高,漂流因数大,总体流动的影响大。 低浓度时,漂流因数 1,总体流动的影响小。 3)单向扩散体现在吸收过程中。
15
四、分子扩散系数 扩散系数的意义:单位浓度梯度下的扩散通量,反映 某组分在一定介质中的扩散能力,是物质特性常数之一;D,m2/s。
D的影响因素:A、B、T、P、浓度 D的来源:查手册;半经验公式;测定
16
分子扩散系数 (1)气相中的D 范围:10-5~10-4m2/s 经验公式 (2)液相中的D 范围:10-10~10-9m2/s
17
五、 单相内的对流传质 涡流扩散:流体作湍流运动时,若流体内部 存在浓度梯度,流体质点便会依 靠质点的无规则运动,相互碰撞
和混合,组分从高浓度向低浓度 方向传递,称为涡流扩散。
18
——涡流扩散速率,kmol/(m2·s);
注意:涡流扩散系数与分子扩散系数不同,不是 物性常数,其值与流体流动状态及所处的 位置有关 。 总扩散通量:
19
(一)单相内对流传质的有效膜模型 单相内对流传质过程 注:有效膜层内的传质为分子扩散! T TW tW t pAG pAi cAi cAL
热流体 冷流体 pAG pAi cAi cAL 气相 液相 zG zL E δT δt 注:有效膜层内的传质为分子扩散! 有效膜层
20
单相内对流传质过程 1)靠近相界面处层流内层: 传质机理仅为分子扩散,溶质A 的浓度梯度较大,pA随Z的变化 较陡。
pAG pAi cAi cAL 气相 液相 1)靠近相界面处层流内层: 传质机理仅为分子扩散,溶质A 的浓度梯度较大,pA随Z的变化 较陡。 2)湍流主体:涡流扩散远远大于分子扩散, 溶质浓度均一化,pA随Z的变化近似为水 平线。 3)过渡区:分子扩散+涡流扩散,pA随Z的 变化逐渐平缓。
21
有效膜模型 单相对流传质的传质阻力全部集 中在一层虚拟的膜层内, 膜层内 的传质形式仅为分子扩散 。
pAG pAi cAi cAL 气相 液相 zG zL E 单相对流传质的传质阻力全部集 中在一层虚拟的膜层内, 膜层内 的传质形式仅为分子扩散 。 有效膜厚ZG由层流底层浓度梯度线的延长线与流体主体浓度线相交于一点E,则厚度ZG为E到相界面的垂直距离。
22
(二)气相传质速率方程 ——以分压差表示推动力的气膜传质分系数, kmol/(m2·s·kPa)。 =传质系数×吸收的推动力 E pAG
pAi cAi cAL 气相 液相 zG zL E ——以分压差表示推动力的气膜传质分系数, kmol/(m2·s·kPa)。 =传质系数×吸收的推动力
23
气相对流传质速率方程有以下几种形式: ——以气相摩尔分率表示推动力的气膜传 质分系数,kmol/(m2·s); 各气相传质分系数之间的关系:
带入上式 与 比较
24
(二)液相传质速率方程 液相传质速率方程有以下几种形式:
25
kL——以液相组成摩尔浓度表示推动力的液膜
传质分系数,kmol/(m2·s·kmol/m3); ——以液相组成摩尔分率表示推动力的液膜 传质分系数,kmol/(m2·s); 各液相传质分系数之间的关系: 注意: 对流传质系数=f (操作条件、流动状态、物性)
26
六、 两相间传质的双模理论 相际对流传质三大模型:双膜模型 溶质渗透模型 表面更新模型 (一)双膜理论 E pAG pAi cAi cAL
气相 液相 zG zL E
27
双膜模型的基本论点(假设) (1)气液两相存在一个稳定的相界面,界面两侧 存在稳定的气膜和液膜。膜内为层流,A以分 子扩散方式通过气膜和液膜。 (2)相界面处两相达平衡,无扩散阻力。 (3)有效膜以外主体中,充分湍动,溶质主要以 涡流扩散的形式传质。 双膜模型也称为双膜阻力模型
28
七、总传质速率方程 ——以气相分压差表示推动力的气相总传 质系数,kmol/(m2·s·kPa); ——以气相摩尔分率差表示推动力的气相
(一)气相传质速率方程 ——以气相分压差表示推动力的气相总传 质系数,kmol/(m2·s·kPa); ——以气相摩尔分率差表示推动力的气相 总传质系数,kmol/(m2·s); ——以气相摩尔比差表示推动力的气相 总传质系数,kmol/(m2·s);
29
质系数,kmol/m2·s·kmol/m3);
(二)液相总传质速率方程 ——以液相浓度差表示推动力的液相总传 质系数,kmol/m2·s·kmol/m3); ——以液相摩尔分率差表示推动力的液相 总传质系数,kmol/(m2·s); ——以液相摩尔比差表示推动力的液相 总传质系数,kmol/(m2·s);
30
(三)总传质系数与单相传质分系数之间的关系
以分压差为推动力的气相总吸收速率方程
31
(三)总传质系数与单相传质分系数之间的关系
以浓度差为推动力的液相总吸收速率方程
32
(三)总传质系数与单相传质分系数之间的关系
以(y-y* )为推动力的气相总吸收速率方程
33
(三)总传质系数与单相传质分系数之间的关系
以( x*-x )为推动力的液相总吸收速率方程
34
小结:
35
(四)总传质系数之间的关系
36
相间传质总阻力 = 液相(膜)阻力 +气相(膜)阻力
(五)传质速率的控制 1.传质阻力 相间传质总阻力 = 液相(膜)阻力 +气相(膜)阻力 注意: 传质系数、传质阻力 与推动力一一对应。
37
. 2.传质速率的控制步骤 (1)气膜控制 气膜控制:传质阻力主要集中在气相,此吸收过程 为气相阻力控制(气膜控制)。 气膜控制的特点:
pA I pAi cA cAi 平衡线 斜率= H 较大易溶气体 H大,平衡线斜率1/H,比较小。 提高传质速率的措施:提高气体流速;加强气相湍流程度。
38
. (2)液膜控制 液膜控制:传质阻力主要集中在液相,此吸收过程 为液相阻力控制(液膜控制) 液膜控制的特点: H较小难溶气体
平衡线 斜率= H较小难溶气体 提高传质速率的措施:提高液体流速;加强液相湍流程度。
39
同理: 气膜控制: m小易溶气体 液膜控制: m大难溶气体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