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血 液 循 环 第二节 血管生理.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血 液 循 环 第二节 血管生理."—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血 液 循 环 第二节 血管生理

2 人体的血液循环由: 体循环和肺循环组成。 体循环 (大循环): 肺循环(小循环):

3 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结构

4 1.弹性贮器血管: 主动脉,肺动脉及其最大分支 2.分配血管:弹性贮器血管至小动脉,微动脉之间 3.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 小动脉,微动脉 4.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起始部包绕的平滑肌 5.交换血管: 毛细血管 6.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 微静脉 7.容量血管: 静脉 8.短路血管: 小动脉和小静脉之间的直接联系

5

6 二、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 (一)血流量和血流速度 血流量:单位时间内流过血管某一截面的血量. 容积速度.
单位: L/min, ml/min Q =(P1-P2)/R 血流速度:血液中一个质点在血管内移动的线速度. 与血流量成正比, 与血管截面积呈反比。

7 层流(laminar flow):血液中每个质点的流动方向一致。但各质点的流速不同.
湍流(turbulent flow):血液中各个质点的流动方向不一致. 血流速度快,血管口径大,血液粘滞低时易产生湍流。

8 (二)血流阻力 血流阻力: 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所遇到的阻力. 来源于血液内部质点之间以及血液 质点与管壁之间的摩擦力. Q =(P1-P2)/R R=8L/r4

9 影响因素: 1.血管口径: 口径↑,阻力↓,血流量↑ ; 2.血液粘滞度: 粘滞度↑,阻力↑ ,血流量↓。

10 血液粘滞度 (blood viscosity)
1.血细胞比容: 2.血流的切力(share rate): 牛顿液: 匀质液体的粘滞度不随切力的变化而变化; 非牛顿液:非匀质液体的粘滞度随切力的减小而增大 - 全血。 3.血管口径:在血管口径小于0.3mm时,血液粘滞度 随血管口径减小而降低。 4.温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升高;

11 (三)血 压 血压: 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单位: Pa, KPa. 1mmHg = 0.133KPa

12 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一)动脉血压 1.动脉血压的形成:(一个前提,二个条件) 1)循环系统内有足够的血液充盈
平均充盈压:人为地使心脏停止跳动,即血液暂停流动,循环系统中各处的压力取得平衡,各处所测得的压力都相同,此压力数值称之。人与狗为0.93kPa.数值大小取决于血量和循环系统容量之间的关系. 2)心脏射血:心室每次收缩射出60~80 ml血液 收缩时释放的能力为二个部分: 动能:推动血液流至外周(1/3)

13 势能:射出的血液形成对血管壁的侧压力,以势能形式储存在血管壁中(2/3)。
动脉管壁的顺应性:弹性 贮器作用。 心脏射血是间断的,但血液在动脉中的流动却是连续的。(?) 3)外周阻力: 微动脉和小动脉对血流的阻力

14 2.动脉血压的正常值 收缩压:心室收缩时,主动脉压急剧上升至收缩中期达到的最高值。 13~16 KPa (100~120 mmHg) 舒张压: 心室舒张时,主动脉压下降,至心室舒张末期达到最低值。 8~10 KPa (60~80 mmHg) 脉搏压:收缩压-舒张压=脉压 4~5 KPa (30~40 mmHg) 平均动脉压: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平均值。 平均动脉压=舒张压+1/3脉压 13.3 KPa (100 mmHg)

15 各段血管中,血压降落的幅度与该段血管对血流的阻力呈正比

16 动脉血压的测量原理: (插图)

17 3.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心脏每搏输出量:以收缩压的影响为主。 收缩压高低主要反映心脏每博输出量的多少。 2)心率:心舒期缩短,舒张压升高明显。 (注意:心率对输出量的影响) 3)外周阻力:血流速度减慢,主要影响舒张压。 舒张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顺应性: 使血压波动的幅度减小。弹性减弱时,脉压增大。 5)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与平均充盈压有关 循环血量减少而血管系统容量不变时,充盈压↓; 循环血量不变但血管系统容量增加,血压也下降;

18 各种因素对动脉血压的影响小结 收缩压 舒张压 脉压 每搏输出量 心率 外周阻力 大动脉弹性 循环血量

19 四、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静脉不仅是血液回流至心脏的通路,还起着血液储存的作用 (一)静脉血压 中心静脉压 :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
kPa(4-12 cm H2O )。 其值高低取决于心脏射血能力和回心血量之间的关系。 外周静脉压:各器官静脉的血压. 其值受心脏射血、中心静脉压、静脉回流速度等影响。 临床应用:动脉血压↓而中心静脉压↑,说明? 输液纠正休克时,除了观察动脉血压,还应 注意中心静脉压,为什么?

20 (二)重力对静脉血压的影响 血管内血液受重力场影响, 产生 一定的静水压。 血压除心脏作功形成外, 还应加该部分血管静水压. 高低取决于人体所取的体位。血管位置在右心房水平以下 1cm,静水压升高0.77 mmHg。 因为静脉具有较大的可扩张性, 静水压对静脉功能的影响大. 人在直立时, 可比卧位时多容纳 ml 血量。 静脉的跨壁压对静脉的充盈有关。

21 (三)静脉血流 1.静脉对血流的阻力:总阻力的15%,与功能匹配。 2.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取决于二因素: 外周静脉与中心静脉压差 静脉对血流的阻力 1)体循环平均充盈压 2)心脏收缩力 3)体位改变 4)呼吸运动 5)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22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23 五、微 循 环 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由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 (直捷通路)、动-静脉吻合支和微静脉组成。

24 (一)微循环的组成: 1. 营养通路(迂回通路) 组成: 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真毛细血管→微静脉 特点和功能: ◆ 血流缓慢,利于物质交换; ◆ 交替开放,括约肌舒缩控制。

25 2. 直捷通路 组成: 微动脉→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 微静脉 特点和功能: 3. 动-静脉短路 组成: 吻合微动脉和 微静脉的通路,
◆ 血流较慢,非物质交换; ◆ 骨骼肌中多见。 3. 动-静脉短路 组成: 吻合微动脉和 微静脉的通路, 管壁类似微动脉。 ◆ 发布于手指、足趾、耳廓等 ◆ 在体温调节中起作用。

26 (二)微循环的血流动力学 ◆ 同一组织中,微循环的血流量与动静脉之间的血压差呈正比,微动脉的阻力对血流量的控制起主要作用。 ◆ 同一时间内各部分微血管中的流速大有差别;同一毛细血管在不同时间内的流速亦有很大变化。由于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交替收缩和舒张所致。 ◆ 血管的舒缩活动与局部组织代谢产物有关。

27 六、组织液的生成 (一)组织液的生成 由血浆滤过毛细血管而形成。决定组织液生成的力取决与滤过与重吸收力量的对比。其差值为有效滤过压。
有效滤过压 =(毛细血管压+组织液胶渗压)-(血浆胶渗压+组织液静水压) 动脉端: (30+15)-(25+10) =10 mmHg 静脉端: (12+15)-(25+10) =-8 mmHg

28 (二)影响组织液 生成的因素 毛细血管血压升高;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静脉回流受阻; 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

29 七、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 → → → 正常: 120 ml/hr, 2-4 L/day 淋巴管系统是组织液向血液回流的重要辅助系统 毛细淋巴管
大淋巴管 淋巴导管和胸导管 大静脉 (一)淋巴液的生成 正常: 120 ml/hr, 2-4 L/day 任何增加组织液压力的因素都可增加淋巴液的生成

30 (二)淋巴液回流的生理意义 1. 回收蛋白质 2. 运输脂肪和营养物质 3. 调节血浆和组织液间的平衡 4. 清除组织中的红细胞、细菌等


Download ppt "血 液 循 环 第二节 血管生理."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