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中 医 儿 科 学 第七节 疳证.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中 医 儿 科 学 第七节 疳证."—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 医 儿 科 学 第七节 疳证

2 【概述】 定义: 疳证是由喂养不当,或多种疾病影响(病因),导致脾胃功能受损(病位),气液耗伤(基本病机)而形成的慢性病证。以形体消瘦,面黄发枯,精神萎靡或烦躁,饮食异常为特征。

3 【概述】 “疳”有两种含义: 其一“疳者甘也”:是指小儿恣食肥甘厚腻,损伤脾胃,形成疳证—言其病因; 其二“疳者干也”:是指气液干涸,形体赢瘦—述其病机和症状。

4 【概述】 发病季节及年龄:无明显季节性,5岁以下小儿多见。
预后:起病缓慢,病程缠绵,迁延难愈,影响小儿生长发育,严重者还可导致阴竭阳脱,卒然变险。 古人视为恶候,列为儿科四大证之一。

5 【概述】 目前遵从古代资料,结合病程与证候特点,执简驭繁,将疳证分为疳气、疳积、干疳三大证候及其他兼证。 本证西医学泛指: 营养不良
多种维生素缺乏症 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合并症。

6 病因: 喂养不当 疾病影响 先天禀赋不足 病机:脾胃受损,气阴耗伤,受纳运化功能失调。
【病因病机】 病因: 喂养不当 疾病影响 先天禀赋不足 病机:脾胃受损,气阴耗伤,受纳运化功能失调。

7 疳证病因病机示意图 食积内停 生化乏源 喂养不当 太过 不及 疳 证 伤津耗液 脾胃虚损 营养失调 吐泻时病 反复感染 疾病影响 大病 久病
脾胃不和(疳气) 伤津耗液 脾胃虚损 营养失调 吐泻时病 反复感染 疾病影响 大病 久病 脾虚夹积(疳积) 生化乏源 禀赋不足 肾气虚弱 气血两虚(干疳) 疳肿胀 夜盲 目翳 口舌生疮 干咳舌红 鸡胸龟背

8 【临床诊断】 l.有喂养不当,或病后失调及长期消瘦病史。 2.饮食异常,大便干稀不调,或肚腹膨胀等明显脾胃功能失调者。 3.形体消瘦,体重低于正常值15%~40%,面色不华,毛发稀疏枯黄。严重者形体干枯赢瘦,体重可低于正常值40%以上。

9 【临床诊断】 4.兼有精神不振,或好发脾气,烦躁易怒,或喜揉眉擦眼,吮指磨牙等症。
5.贫血者,Hb及RBC均减少。出现肢体水肿,属于营养性水肿者,血清总蛋白量大多在45g/L以下,血清白蛋白大约在20g/L以下。

10 【鉴别诊断】 厌食:食欲不振,无明显消瘦,精神状态尚好,一般病在脾胃,不涉及他脏,预后良好。 积滞:积滞与疳证同为脾胃疾患。积滞以不思饮食,食而不化,嗳吐酸腐乳食,大便酸臭或便秘,腹部胀满为特征。与疳证以形体消瘦为特征有明显区别。

11 疳证与积滞 二者有密切的联系。《证治准绳.幼科.疳》说:“积为疳之母,所以有积不治乃成疳侯”。积滞为实证,积久可成疳。
但临证所见疳证,并不是都是由积滞转化而成。疳证有夹积滞者,称之为疳积。

12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l) 辨病因 饮食喂养不当 多种疾病影响 互相参杂 先天禀赋不足 辨别主要病因,掌握重点。

13 【辨证论治】 (2) 辨轻重 疳证初期—面黄发稀,多见厌食,形体略瘦,大便不调,精神如常,症情较轻—疳气; 疳证发展—形体明显消瘦,肚腹膨胀,烦躁激动,夜卧不宁,嗜食异物等,为本虚标实,症情较重—疳积; 疳证后期—若极度消瘦,皮肤干瘪,大肉已脱,精神萎靡,甚则突然虚脱,症情危重—干疳。

14 【辨证论治】 (3) 辨兼证 疳证兼证—干疳阶段 眼疳、心疳、疳肿胀等 皮肤紫癜为疳证恶候,提示气血皆干,络脉不固。 神萎面晄,杳不思纳—阴竭阳脱的危候,将有阴阳离决之变,须特别引起重视。

15 【辨证论治】 2、治疗原则 健运脾胃为基本原则。 脾运失健—疳气以和为主 脾虚挟积—疳积以消为主 脾胃气阴俱伤—干疳则以补为主

16 3、分证论治 常证 (1)疳气 病之初起较轻者 和脾健运 资生和脾丸加减 (2)疳积 病之较重者 消积理脾 肥儿丸加减 (3)干疳 疳证后期,突出“干”的症状及失神的表现 补益气血 八珍汤加减

17 本证若见形瘦面黄,毛发枯黄,咽干口渴,便干滞涩,口舌起糜,舌淡红少津,是偏重于脾阴不足,宜调脾益阴,可选用太子参、茯苓、山药、扁豆、沙参、麦冬、生地、黄精、石斛、乌梅、白芍、谷麦芽、佛手等药治疗。
本证本为虚,标为实,证情较为复杂,辨证时应注意辨别疳之有积无积,须视腹之满与不满,腹满者多为有积;虚实之辨,须参腹之软与不软,柔软者属虚,硬满或触及包块为实。

18 疳积本证因有形之积阻于中焦、非消不去,又因本虚故还应佐以理脾健脾,在使用消积之法时须注意积去药停,及时转为扶益脾胃。勿攻伐太过。体弱者可在消导之中佐以扶正之品,如白术、茯苓、党参、沙参、当归等。

19 3、分证论治 兼证 (1)眼疳 养血柔肝,滋阴明目 石斛夜光丸加减 (2)口疳 清心泻火,养阴生津 泻心导赤散加减 (3)疳肿胀 健脾温阳,利水消肿 参苓白术散合真武汤加减

20 疳肿胀相当于营养不良性水肿,除药物治疗外,可配合食养疗法,补充高蛋白饮食,乌鱼、鲤鱼汤等可起消肿作用。若患儿浮肿明显需忌盐,小便增多,浮肿减轻后可改为低盐,浮肿消退后吃普通饮食,不应长期忌盐。

21 【其他疗法】 (1)刺四缝疗法 (2)捏脊疗法捏脊 (3)割治疗法

22 【预防与调摄】 1、预防 (l)如发现小儿体重不增或减轻,皮下脂肪减少,肌肉松弛,面色无华,应引起注意,分析原因,及时治疗。 (2)经常带小儿到屋外,利用天然条件,呼吸新鲜空气,多晒太阳,增强体质。 (3)提倡母乳喂养,宣传合理喂养方法,以及添加辅食的知识。

23 2、调摄 (l)保证居室空气流通、清洁,湿度、温度适宜。 (2)改变不合理饮食习惯,授乳定时定量,饮食宜易于消化,含丰富营养,添加辅食掌握先稀后干,先素后荤,先少后多的原则,合理喂养。 (3)定时测量并记录体重和身长,以检验治疗效果。每周测量2次。

24 婴幼儿营养不良诊断标准 程度 体重下降(%) 腹部皮下脂肪与肌肉 全身情况 Ⅰ度 15-25 皮下脂肪减少,厚度0.8~0.4cm,肌肉松驰
面色正常或稍发白,一般情况好 Ⅱ度 26-40 皮下脂肪近消失,厚度<0.4cm 皮肤弹性差,肌肉明显松弛  面色苍白,抑郁不安,食欲下降 Ⅲ度 >40 皮下脂肪消失,肌肉消瘦或萎缩 精神萎靡,反应低下,烦躁不安晚期高度抑制,拒食

25 营养不良的病理及病理生理 病理改变 轻度营养不良:仅为皮下脂肪减少、肌肉轻度萎缩,机体其它组织、器官的病理改变尚不明显。
重度营养不良:常有肠壁变薄、粘膜皱襞消失,心肌纤维混浊肿胀,肝脏脂肪浸润,淋巴和胸腺显著萎缩,各脏器均见缩小,从面产生一系列理生理改变。

26 营养不良的病理及病理生理 病理生理 低血糖症—糖元不足或消耗过多。 血清胆固醇下降—体内脂肪大量消耗。 负氮平衡—蛋白摄入不足而消耗增加。
低渗状态,离子缺乏,血钾,血钙偏低,锌及其它微量元素缺乏。 消化液及酶分泌减少,活性减低,影响各种营养素消化吸收。

27 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搏出量减少,血压偏低,脉搏细弱。
肾浓缩能力减低,尿比重下降。 神经系统调节功能失常,运动和语言发育迟缓。 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低下,易并发各种感染,结核菌素试验可呈阴性反应。

28 并发症 (1)感染 上呼吸道感染、鹅口疮、中耳炎、肺炎、肠炎、肾盂肾炎等。 (2)多种维生素缺乏症 口角炎、齿龈出血、佝偻病、角膜干燥、软化或溃疡等。 (3)锌缺乏症 生长发育迟缓,顽固性食欲缺乏,骨骼发育障碍,严重者呈侏儒状态。并有肝大、贫血、皮肤粗糙和色素沉着以及性发育障碍等。 (4)自发性低血糖症 重症营养不良患儿,有时突出现出汗、心慌、脉搏减慢、呼吸暂停等自发性低血糖症,多在夜间发作,若不及时抢救可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29 THANKS 谢谢大家!


Download ppt "中 医 儿 科 学 第七节 疳证."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