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科学与宗教 苏贤贵 (北京大学哲学系).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科学与宗教 苏贤贵 (北京大学哲学系)."—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科学与宗教 苏贤贵 (北京大学哲学系)

2 一、引言:研究科学与宗教的角度 、科学史研究的角度 、宗教学研究的角度 、科学与人文对话的角度 二、宗教的定义 以对超验者的崇拜为核心的人类社会、文化现象 (1)神学(神的观念) (2)组织(教会、信仰者群体) (3)礼仪 (4)道德

3 三、科学与宗教关系的几种观点(模型) 1、冲突论:科学和宗教各自的本质决定了冲突 代表人物:孔德、德雷伯、怀特、罗素 冲突论的影响:长期以来是科学与 宗教关系上的标准观点, 尤其在中国学术界 冲突论的缺陷:实证主义的科学观 2、和谐论:宗教曾有益于近代科学的诞生 代表人物:思想史方面怀特海、弗斯特

4 社会学方面有德·堪多 、斯汀逊 、 默顿 、琼斯 和谐论的缺陷:怎么解释冲突的例子? 和谐论对基督教护教学的意义:正面和负面 和谐论对中国科学史的意义:李约瑟难题 3、无关论:科学和宗教属于不同的领域,使用不同 的语言,因而互不相干( 衍生出“互 补论”)

5 四、科学与宗教的对话 1、科学和宗教在知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相似: (1)科学知识不那么客观(科学哲学) (2)宗教知识也不那么主观(宗教哲学) 2、科学的边界问题,如: (1)宇宙起源 (2)量子物理学 3、科学、宗教和价值,如: (1)生命伦理问题 (2)环境伦理问题(生态神学) 五、走向一种整全的文化

6 文化整合的角度 当代文化的分裂:宗教、人文、科学三者关系的演变 怀特海的告诫:“如果考虑到宗教对人类有什么意义,科学的实质是什么,我们就可以毫不夸大地说,未来的历史进程完全要由我们这一代人对两者之间关系的态度决定。” 科学、哲学、艺术、道德、宗教,是对人类经验的不同方面的表达和阐释,满足人类不同方面和层面的需要,未必互相排斥,可以互相补充

7 参考文献 1、伊安·巴伯:《科学与宗教》,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 2、伊安·巴伯:《当科学遇到宗教》,三联书店2004年。 3、约翰·布鲁克:《科学与宗教》,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4、阿利斯特·麦克格拉斯:《科学与宗教引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5、罗素:《宗教与科学》,商务印书馆1982年。 6、怀特海:《科学与近代世界》,商务印书馆1959年。 7、默顿:《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 8、霍伊卡:《宗教与现代科学的兴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

8 孔德(Auguste Comte, ) : 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 人类认识的发展先后经过了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实证阶段,这三个阶段呈现出一种进化的趋势,而神学和哲学的思维对于人类的童年虽然是需要的,却不可避免要为实验科学所取代。

9 德雷伯(J. W. Draper, ): 美国化学家、科学史家 1874年出版《宗教与科学的冲突史》,认为科学史叙述的是两种争斗的力量,即科学与宗教。但他对宗教的攻击几乎只限于罗马天主教。

10 怀特(A. D. White, ):美国教育家 他的《基督教国家的科学与神学的战争史》(1896年)更有影响。怀特认为科学与神学之间不止是存在冲突,而是存在一场比凯撒或拿破仑式的征战都更长期、激烈和顽强的战争。

11 罗素(Bertrand Russell, ): 英国逻辑学家、数学家、哲学家 在1935年出版的《宗教与科学》一书中,罗素从宗教与科学的各自本质出发,推导出宗教与科学发生冲突的必然性。他认为,“科学是依靠观测和基于观测的推理”,而每一种宗教都包括教会、教义和个人道德三个方面,其中,“教义是宗教和科学发生冲突的理智上的原因”。他明确指出,“宗教与科学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冲突,直到最近几年为止,科学在这个冲突中总是获得胜利的。”

12 怀特海(A. N. Whitehead, ): 英国数学家、哲学家 近代精神的显著特点是相信事实和 相信规律的结合,即“对于一般原则与无情而不以人意为转移的事实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强烈的兴趣”,“如果我们没有一种本能的信念,相信事物之中存在着一定的秩序,尤其是相信自然界中存在着秩序,那末,现代科学就不可能存在”。 “在现代科学理论还没有发展以前人们就相信科学可能成立的信念是不知不觉地从中世纪神学中导引出来的。”

13 迈克尔·弗斯特(Michael B. Foster):美国哲学家 近代早期哲学在科学产生之前就对自然的性质作出了预设(presupposition),而这些预设正是近代科学之所以可能存在的条件。近代哲学与经院哲学中的亚里士多德主义大异其趣,正是近代自然科学异于古希腊科学的原因。而在近代自然观中决定近代科学特征的非希腊(un-Greek)因素的来源是基督教的创世教义。

14 德·堪多(Alphonse de Candole):瑞士博物学家、历史学家 1885年发表《过去两个世纪的科学与科学家的历史》(第二版)从统计数字方面比较新教与天主教对近代科学的贡献。他发现从1660年以来,新教的产出率显著高于天主教。他把原因归结为宗教对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影响,宗教对总体价值和观念体系的影响。

15 多若茜·斯汀逊(Dorothy Stimson):美国历史学家 在其1935年的论文“17世纪英国的清教与新哲学”中,从十七世纪皇家学会成员的宗教倾向中寻找证据,说明清教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在英格兰创造了对培根所开创的新哲学有利的条件,并促进了一种思想方法,它有助于引起人们对科学的兴趣,并乐于接受该世纪的天才们的科学工作。

16 理查德·琼斯(Richard Foster Jones):美国历史学家 于1936年讨论了清教与17世纪英国科学发展的关系。他认为近代科学的精神是它的实验方法,而重实践和感觉经验的科学功利主义(scientific utilitarianism)价值取向是培根哲学和新教共同培养出来的。培根主义(Baconianism)与清教的契合之处(包括改革精神、功利主义、进步的观念、对社会福利的关心等),正是清教徒大力普及培根著作,提倡他的观念、价值和态度,并推崇科学事业的原因。

17 罗伯特·默顿 (Robert K. Merton) 美国社会学家 《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1938年发表于Osiris,第4期,1970年由作者加序言,以单行本重印发行)。该书讨论了清教对科学的组织化的作用,指出:“清教以及一般禁欲的新教是作为一种在情感上首尾一贯的信仰、观点和行为的系统而出现的,这个系统对于激发科学上的持久兴趣起了非同小可的作用。”这一断言在科学史和科学社会学界习称为“默顿命题”(Merton thesis)。

18 默顿命题的影响 默顿命题以及对默顿命题的讨论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于科学与宗教的历史关系的看法,正如科学史家科恩(I. B
默顿命题的影响 默顿命题以及对默顿命题的讨论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于科学与宗教的历史关系的看法,正如科学史家科恩(I. B. Cohen)所指出的:“在经过对默顿命题的广泛讨论之后,我们倾向于理所当然地认为,在近代科学形成的几个世纪里,宗教(或至少是一种宗教背景或宗教价值)可能对科学的发展施加了一种正面的力量。”

19 科学哲学的发展 (1)逻辑实证主义 (2)证伪主义 (3)历史主义 (4)社会建构主义 (5)法兰克福学派对科学技术的批判, (6)女性主义和后现代科学观

20 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 被Nancey Murphy应用于神学 硬核(hardcore):上帝的观念 保护带(protective belt): 人论、罪论、教会论, 宗教经验=科学材料(data),具有可检验性(外部特征:道德上的善、圣洁、公义、谦卑、喜乐)


Download ppt "科学与宗教 苏贤贵 (北京大学哲学系)."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