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十二章 超敏反应 第一节 概论 一、超 敏 反 应: 又称变态反应或过敏反应,指已经免疫的机 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或半抗原后,所引起的组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十二章 超敏反应 第一节 概论 一、超 敏 反 应: 又称变态反应或过敏反应,指已经免疫的机 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或半抗原后,所引起的组"—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二章 超敏反应 第一节 概论 一、超 敏 反 应: 又称变态反应或过敏反应,指已经免疫的机 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或半抗原后,所引起的组
第十二章 超敏反应 第一节 概论 一、超 敏 反 应: 又称变态反应或过敏反应,指已经免疫的机 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或半抗原后,所引起的组 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2 1、变应原:指能够选择性地激活CD4+Th2细胞及B细胞,诱导产生特异性IgE抗体应答,引起变态反应的抗原物质.
二、变应原及其特征 1、变应原:指能够选择性地激活CD4+Th2细胞及B细胞,诱导产生特异性IgE抗体应答,引起变态反应的抗原物质. 天然变应原多为小分子可溶性蛋白质 某些药物或化学物质 组织蛋白 变应原

3 2、临床常见的变应原 变应素及其产生 变应素---IgE IgE主要由鼻咽部、扁桃体、气管和胃肠道 黏膜下固有层淋巴组织中的B细胞产生。

4 变应原 Th Th Th2 IL-4R IL-4 IL-4 B 浆细胞 NK1.1T IgE

5 三、超敏反应的特点: 引起超敏反应的变应原种类繁多。 这种反应具有免疫反应的特异性和记忆性的特征。
涉及细胞和体液免疫的整个过程,但以某一种类型的反应为主。

6 四、超敏反应的分型: 常分为四型,前三型均由体液免疫介导,第IV型由细胞免疫介导。

7 超敏反应分型 I型超敏反应 即速型超敏反应 II型超敏反应 细胞毒型超敏反应 III型超敏反应 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 迟发型超敏反应
Ⅳ型超敏反应

8 第二节 Ⅰ型超敏反应(即速型超敏反应) 一、Ⅰ型超敏反应特点 反应发生快,消退也快。 由IgE和IgG4抗体介导。
  反应发生快,消退也快。 由IgE和IgG4抗体介导。 参与的细胞为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和嗜酸性粒细胞等。 组胺等生物介质参与反应。 无明显的组织损伤。 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9

10 二、发生机制 (一) 参与反应的成分和细胞 1、 变应原 (1) 吸入型:花粉、生活垃圾、动物皮
(一)   参与反应的成分和细胞 1、 变应原 (1)   吸入型:花粉、生活垃圾、动物皮 毛、皮屑、霉菌和尘螨。 (2)   食入型:鱼、虾、蛋、乳。 (3)   药物过敏:青霉素、普鲁卡因、有 机碘。

11

12 2 、抗体: Ig E或IgG4。 3、效应细胞: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等。 4、生物活性介体:效应细胞释放多种生物活性 介质,如组胺、激肽原酶、嗜酸性粒细胞趋 化因子、白三烯、血小板激活因子等。

13 参与的抗体 抗体与受体结合导致细胞脱颗粒

14

15

16 参与的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通过1)直接吞噬、破坏肥大细胞等脱出的颗粒;2)释放组胺酶灭活组胺;3)释放芳基硫酸酯酶灭活白三烯;4)释放磷酯酶D灭活血小板活化引子,从而对Ⅰ型超敏反应有负反馈调节作用。 嗜碱性粒细胞:同肥大细胞一样,其表面有大量的FcR,胞浆内有含多种生物活性介质的大量嗜碱性颗粒。当IgE与其FcR结合形成“桥联”后可导致细胞脱颗粒,释放出生物活性介质而引起过敏反应。

17 Ⅰ型超敏反应参与的有关介质

18 (二)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过程 机体致敏阶段:
变应原初次进入机体后,刺激机体的B细胞产生特异性IgE/IgG4抗体,这些抗体同肥大/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FcR结合,形成致敏的肥大/嗜碱性粒细胞,这种致敏状态可维持半年至数年。 发敏阶段: 机体再次接触相同的变应原后,可迅速同结合在肥大/嗜碱性粒细胞表面FcR上的紧密相连的IgE/IgG4抗体形成“桥联”结合,使肥大/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出胞内的生物活性介质,引起过敏反应。

19

20 The activators of mast cells

21 触发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几种方式

22 I型超敏反应的基本过程

23

24

25

26 (三) 个体差异性 Ⅰ型超敏反应有明显个体差异,一般仅发生少数过敏体质者。
(三) 个体差异性 Ⅰ型超敏反应有明显个体差异,一般仅发生少数过敏体质者。 过敏体质与遗传因素有关,此症有明显家庭性,50%患者的子代都有患者过敏性疾病,如湿症,哮喘等。 有关过敏体质的本质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易产生IgE以及缺乏分泌型IgA有关,S IgA缺乏者伴有蛋白质水解酶缺乏,以致降解食物蛋白的功能减弱,使过敏原不能被及时消除,使血清中IgE处于较高水平。

27 三、常见的Ⅰ型超敏反应疾病 1、过敏反应:青霉素过敏症,皮肤红斑、呕 吐、腹泻、过敏性休克(药物、血清)。
1、过敏反应:青霉素过敏症,皮肤红斑、呕 吐、腹泻、过敏性休克(药物、血清)。 2、呼吸道超敏反应:支气管哮喘、鼻炎。 3、胃肠道超敏反应:呕吐、恶心、腹泻。 4、皮肤超敏反应:血管性水肿、湿疹、皮炎。

28 Type-I hypersensitivity
The common allergy

29

30 Sensitization against allergens
Pollen (花粉)

31 四、防 治 原 则 预防原则: 1.查明变应原并避免接触; 2.特异性脱敏治疗:短期内进行小剂量、多次注射特异性变应原进行脱敏治疗;
3.减敏疗法:采用多次、少量、长间隔(5~7天)皮下注射特异性必要性进行减敏治疗; 药物治疗: 1.抑制活性介质释放的药物: 2.生物活性介质拮抗药: 3.改善器官反应性的药物: 4.某些调节免疫反应的中药

32 Skin test for allergy

33 临床诊断过敏性疾病的基本方法之一

34 脱敏或减敏疗法的作用机制

35 第三节 Ⅱ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 一、 Ⅱ 型超敏反应特点 1.IgG、IgM类抗体直接作用于细胞表面的抗原 或半抗原;
第三节 Ⅱ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 一、 Ⅱ 型超敏反应特点 1.IgG、IgM类抗体直接作用于细胞表面的抗原 或半抗原; 2.激活补体系统、单核吞噬细胞及其它细胞参与 造成细胞损伤和溶解。 3. 靶细胞是血细胞和组织成分。

36

37 (一)诱发Ⅱ型超敏反应的抗原 1、同种异型抗原:组织细胞表面固有抗原, 如细胞ABO血型抗原和Rh抗原,血小板抗原。
2、修饰的自身抗原:由于微生物感染,药物或 理化因素的作用。 3、共同抗原:某些病原微生物与自身组织抗原 有交叉性反应性。 4、外来抗原或半抗原吸附于细胞表面。

38 (二)参与反应的抗体 主要IgG(IgG 1、IgG2和 IgG3)和IgM,少数IgA。

39 (三)发生过程 抗体与细胞膜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后,可通过三条途径损伤靶细胞。细胞损伤机制:
1)补体介导的细胞溶解:抗原-抗体复合物经经典途径激活补体系统,靠补体的攻膜复合体杀伤细胞; 2)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对体内游离并结合IgG抗体的血细胞,通过位于单核吞噬细胞表面的FcR,或C3bR的介导产生调理吞噬作用; 3) ADCC效应:对固定的组织细胞,在特异性IgG的介导下,具有FcR的NK细胞参与下产生ADCC效应而杀伤靶细胞。

40

41 Type II hypersensitivity role of neutrophils

42

43

44 Type II hypersensitivity mechanism

45

46 三、常见Ⅱ型超敏反应的疾病: 1.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 2.新生儿溶血症:
3.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因感染或药物引起 4.药物过敏性血小板减少症: 5.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肾炎: 6.特殊的II型超敏反应-抗体刺激型:如桥本氏甲状腺炎等。

47

48 新生儿溶血症的发生机制

49

50

51 Type II hypersensitivity induced by exogenous agents

52 第四节 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 一、 Ⅲ型超敏反应特点 1、可溶性抗原与IgG、IgM和IgA形成IC。 2、通过激活补体途径。
第四节 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 一、 Ⅲ型超敏反应特点 1、可溶性抗原与IgG、IgM和IgA形成IC。 2、通过激活补体途径。 3、血小板、嗜碱性/嗜中性粒细胞参与。 4、引起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53

54

55 二、发生机制 (一)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形成 (二)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沉积 (三)免疫复合物沉积引起的组织损伤

56 II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一)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的形成 抗原 抗体 抗原抗体复合物 大分子的免疫复合物 小分子的免疫复合物
+ 大分子的免疫复合物 易被吞噬细胞清除 小分子的免疫复合物 不沉淀、易被滤过排出 存在于循环,可能沉淀 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

57 血管内皮间隙增大有助于免疫复合物沉积和嵌入
(二)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沉积 1.血管活性胺类物质的作用 免疫 复合物 血小板FcR 结合 血小板活化 激活补体 C3a/C5a,C3b 组胺类炎性介质 使肥大细胞、嗜碱性 粒细胞和血小板活化 血管内皮间隙增大有助于免疫复合物沉积和嵌入

58 2.局部解剖和血液动力学因素的作用 易于沉积血压较高的 毛细血管迂回处 免疫复合物 肾小球基底膜和关节滑膜

59 (三)免疫复合物沉积后引起的组织损伤 产生过敏毒素,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介质,吸引中性粒细胞 1.补体的作用
局部中性粒细胞聚集,释放蛋白水解酶等物质,使血管基底膜及周围组织损伤 2.中性粒细胞 3.血小板的作用 血小板活化,产生5-羟色胺等物质 导致局部充血水肿等改变

60

61 Type III hypersensitivity mechanism

62

63 二、临床常见的II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一)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Arthus反应 类Arthus反应 (二)全身免疫复合物病 类风湿性 血清病
关节炎 血清病 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64

65 第五节 Ⅳ型超敏反应(迟发型超敏反应) 一、Ⅳ型超敏反应的特点 1、反应发生慢,24-72小时,消退也慢。 2、无抗体与补体参与。 3、炎症细胞因子参与致病。 4、病变特征是单个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 5、无明显个体差异。

66

67 二、常见类型 1、Jones Mote 反应(皮肤嗜碱性细胞超敏 反应) 2、接触过敏反应,接触变应原部位发生皮肤
湿诊,药物染料、油漆、橡胶等。 3、结核菌超敏反应 4、肉芽肿超敏反应,变应原为微生物、寄生 虫、血吸虫 。

68 三、发生机制 以细胞免疫为基础而导致的免疫病理损伤, 诱发的抗原有病毒、寄生菌、细胞抗原,如 肿瘤抗原和化学物质。
1、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的形成: 抗原进入机体,促使T细胞活化,大部分增殖 分化为效应T细胞,即CD4+Th1细胞,部分T 细胞停止分化成为静止的记忆细胞。

69 2、效应T细胞引起的炎症反应和细胞毒作用:
细胞因子,引起炎症反应或超敏反应,有 CD4+Th1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有CD8+Tc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70

71 Mechanism of damage in contact hypersensitivity

72 Type IV hypersensitivity the three forms

73 三、常见的Ⅳ型超敏反应疾病 传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 接触性皮炎

74

75 四型超敏反应的比较

76 Comparison of 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s
Type-IV Type-III Type-II Type-I characteristic antibody IgE IgG, IgM none antigen Exogenous cell surface cellular soluble response time 15-30 min. Min.-hrs 3-8 hours 48-72 hours or longer appearance Weal & flare Lysis & necrosis Erythema & edema Erythema & induration baso- and eosinophils Ab and complement histology PMN and complement Monocytes & lymphocytes T-cells antibody transfer with TB test, poison ivy, granuloma farmers’ lung, SLE pemphigus, Goodpasture hay fever, asthma examples


Download ppt "第十二章 超敏反应 第一节 概论 一、超 敏 反 应: 又称变态反应或过敏反应,指已经免疫的机 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或半抗原后,所引起的组"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