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五章 诊法述要 诊法:中医诊察和收集疾病有关资料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种,简称“四诊”。
2
第一节 诊法的基本原理与运用原则 一、基本原理
第一节 诊法的基本原理与运用原则 一、基本原理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皮肉脉筋骨、经络与脏腑息息相关,而以脏腑为中心,以经络联通内外,外部的征象与内在的脏腑功能关系密切。通过审察其外部征象,可以探求疾病的本质。
3
(一)司外揣内 通过观察外表的现象,推测内脏的变化,认识病理本质,并解释外在征候,即司外揣内,“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可正确处理表与里,现象与本质、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4
(二)见微知著 通过局部或微小的变化识知整体。耳、目等不同部位的变化均可反应脏腑的变化。 (三)揆度奇恒 熟知正常,通过比较发现异常,了解疾病的本质变化。
5
二、运用原则 (一)内外详察 局部的病变可影响全身,脏腑的病变可能造成气血阴阳失常。诊病时宜全面而广泛地占有临床资料。 (二)四诊合参
望、闻、问、切各有长短,需全面考察,综合判断。
6
(三)病证结合 辨病:对疾病定性,是对疾病认识的深化,了解疾病全过程的本质。 辨证:对疾病的进一步认识,重在从疾病当前的表现中明确病变的部位与性质。
7
第二节 四诊 一、望诊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局部表现、舌象,分泌物和排泄物色质的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先全身,再局部,再排泄物及舌。 光线:充足、自然光。
8
(一)全身望诊 (精神、面色、形体、姿态) 1.望神 神:(广义)指高度概括的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指神志、意识、思维活动。望眼神尤重要。 (1)得神(精神充沛、神清、语言、面色明润、目灵活明亮)正气足,预后好。 (2)少神(虚证) (3)失神(正气大伤) (4)假神(精气将绝)“回光返照”、“残灯复明”。
9
2.望色 以面部气色为主,兼望肤色、目睛、 爪甲等。 五色配五脏:肝(青)、心(赤)、脾(黄)、肺(白)、肾(黑)。 (1)常色:主色(禀赋、不变);客色。 微黄透红,明润光泽。
10
(2)病色 五色善恶: 善:明润光泽而含蓄。 恶:晦暗枯稿而显露。 青:主寒证、痛、惊风、血瘀。 赤:主热。 黄:主湿、虚、黄疸。 白:主虚、寒、失血。 黑:主肾虚、水饮、瘀血。
11
3.望形体(外形、体质) (1)胖瘦(主要反映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 体胖肤白、乏力——形盛气虚之痰湿体质。 体瘦肤黄、易躁、怒——多火体质,阴虚内热。 (2)浮肿:水肿证,臌胀。 (3)瘦瘪:大肉削瘦。
12
4.望动态 行、走、坐、卧、立。 (1)动静:阳证、热证、实证以动为主;阴、寒、虚证以静为主。 (2)咳喘:痰热实证;肺虚;肾虚;肾虚水泛。 (3)抽搐 (4)偏瘫:中风偏枯证。 (5)痿痹
13
(二)局部望诊 1.望头面 2.望五官 (1)望眼:目眦血络属心、白睛属肺、黑睛属肝、瞳子属肾、眼睑属脾。眼神、色泽、形态。 (2)望耳:主要反映肾与肝胆的情况。 (3)望鼻(肺与脾胃) (4)口唇(脾胃) (5)望齿龈(肾与胃) (6)望咽喉(肺胃与肾)
14
3.望躯体 瘿瘤,肝气郁结,气结痰凝;瘰疬,肺肾阴虚、或感风火时毒;项强,风寒外袭,经气不利,或热极生风;鸡胸,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腹部深陷,久病或津脱;腹部青筋暴露,多肝郁血瘀。
15
4.望皮肤 (1)全身 (2)望斑疹:斑重于疹,为温热病,邪热郁于肺胃,内迫营血。 (3)望痈毒疔疖 局部红肿热痛,高出皮肤,根部紧束为痈;漫肿无头,坚硬而肤色不红者为疽;初起如粟米,根部坚硬,麻木或发痒,顶白剧痛为疔;形如豆粒梅核,红热作痛,起于浅表,继而顶端有脓头为疖。 5.望毛发 : 反映肝肾气血
16
(三)望排出物 含排泄物、分泌物 1.痰、涎、涕、唾 2.望呕吐物 : 稠浊酸臭,胃热;清稀无臭,胃寒。 3.望大便 :虚寒、溏薄;实热、燥结。远血、近血。 4.望小便:清长为寒,赤涩、短、少为热;黄赤混浊、偶有砂粒为石淋;混浊如米泔,淋沥而痛为膏淋;小便带血,热涩刺痛为血淋。
17
(四)望小儿指纹 3岁以内的小孩,为手太阴肺经分支,分风、气、命三关。正常为红黄隐隐于食指风关之内。 纹色辨寒热,淡滞定虚实,浮沉分表里,三关测轻重。
18
(五)望舌 (自然光线,自然伸舌,注意染苔) 舌体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反映正气,脏腑及气血虚实盈亏。 舌苔是附于舌面的一层苔垢,其由胃气上蒸而成,反映邪气深浅,胃气存亡。足太阴脾,足少阴肾,足厥阴肝及手少阴心经均联于舌。 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舌质淡红明润,胖瘦适中,柔软灵活;舌苔薄白均匀,干湿适中,不粘不腻,揩之不去。
19
(1)望舌神:红活明润为有神,干瘪晦暗为无神。 (2)望舌色 淡白舌:阳气虚弱或气血不足,主虚证、实证。
. 1望舌质 (1)望舌神:红活明润为有神,干瘪晦暗为无神。 (2)望舌色 淡白舌:阳气虚弱或气血不足,主虚证、实证。 红舌:鲜红正红,主热证;全舌深红,质粗有苔,为实热新病;舌红兼舌心干燥为热灼胃阴;舌边红肝胆有热;舌尖红起刺为心火上炎。 绛色:邪热炽盛,主瘀。舌绛起刺为热入营血;绛而舌心干为胃火热邪内伤津液等。 青紫舌:淡紫无红者为青舌,主阴寒,瘀血;舌深绛而暗是紫舌,主气血壅滞,瘀血。全舌青紫为重证血瘀;舌紫肿大为酒毒攻心。
20
(3)望舌形 老嫩:辨虚实 胖瘦:胖舌主湿盛,阳虚;瘦舌主气血不足。 芒刺:主火热炽盛。 裂纹:主阴伤。 齿印:主脾虚,湿盛。 舌疮:心经热毒炽盛;肝肾阴虚,虚火上炎。 舌下络脉:青紫迂曲,为有瘀之象。
21
(4)望舌态 痿软:痿软无力,色淡白,为气血两虚;伴绛无苔,为肝肾阴枯;伴舌红,为热伤津。
强硬:强而干,红绛为热入心包;伴口眼 歪斜,半身不遂为中风。 震颤:伴红绛,为热极生风;舌淡白,微震颤,属虚风内动。 歪斜:风中经络,或风痰阻络。 卷缩:危证,伴赤干,热极伤阴;兼淡白湿润,寒凝经脉;并舌胖粘腻,痰浊内阻。 吐弄:不回缩为吐舌,反之为弄舌。主心脾有热,小儿惊风,先天不足。 麻痹:转动不灵活,血虚风动或肝风挟痰。 舌纵:舌体伸出,难以收回。痰火扰心。
22
2.望舌苔 (1)苔质 A厚薄:透过舌苔能隐约见到舌质为薄,不见舌质为厚。反映病邪的浅深和轻重。 B润燥:津液之存亡,过湿为滑苔,主脾虚湿盛或阳虚水泛;苔燥为阴伤。 C腐腻:主中焦湿浊及胃气盛衰。 腐苔:颗粒粗大,苔厚疏松,状如豆腐渣,中边皆厚,易刮,脾胃湿浊; 腻苔:颗粒细小,致密而粘。中厚边薄,不易刮,湿浊内蕴,阳气被遏。
23
(2)苔色 白苔:主表,寒、湿证。薄白而滑,风寒袭表;苔白而厚,湿浊内盛。 黄苔:主里证,热证。薄黄苔为外感风热;苔黄厚腻为湿热积滞。 灰苔:多主痰湿,里证。灰而润滑,寒湿内阻或痰饮内停;灰而干,阴伤。 黑苔:主里证,重证。热盛阴耗;阳虚或寒盛;黑燥、刺,阳明腑实。 (3)苔形:全苔,痰湿阻滞;偏苔,肝胆;剥苔,主胃阴不足;小儿剥苔如地图,多见虫积。
24
二、闻诊 是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来诊察疾病的方法。 (一)听声音
1.实证,热证,声音重浊而粗;虚证、寒证,声音细小,懒言。昏迷、鼾声、遗尿、中风危侯;小儿夜啼,惊恐、虫积。
25
2.语言 谵语: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声高,热扰心神之实证。 郑声:神志不清,声低重复,时断时续,心气大伤,精神散乱,虚证。 独语:喃喃自语,喋喋不休,逢人即止,心气不足,或痰气郁结。 狂言:精神错乱,语无伦次,不避亲疏,痰火扰心。 言謇:舌强语謇,言语不清,中风证。
26
3.呼吸 呼吸:肺肾有关,声高气促而粗,实证,热证;声低气微而慢,虚证,寒证。 气喘:呼吸急促,甚则鼻翼煽动,张口抬肩,难以平卧。 哮:呼吸时喉中有哮鸣音,分冷、热。 上气:气促咳嗽,气逆喉间。 太息:时发长吁短叹,呼出为主——肝郁。
27
4.咳嗽 有声无痰,咳;有痰无声,嗽;皆有为咳嗽。暴咳声哑为肺实;低弱,久咳多虚。 5.呕吐:胃气上逆。 6.呃逆
28
(二)嗅气味 1.口气 酸馊,胃有积食;臭秽,脾胃积热;腐臭者,牙疳或内痈。 2.汗气 3.痰涕气味 浊痰脓血,味腥臭,肺痈。肺热鼻渊。(鼻窦炎) 4.二便气味 5.经带气味 6.病室气味:尿臊气味,水肿晚欺;烂苹果味,消渴重证。
29
三、问诊 问诊是医生通过对病人或陪诊者进行有目的地询问,了解疾病的起始、发展及治疗经过,现在症状和其它与疾病有关的情况,以诊断疾病的方法。
30
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辩。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31
(一)问寒热 1.恶寒发热 发热轻、恶风,外感风邪; 外感表证 、 恶寒重、发热轻,外感风寒; 发热重、恶寒轻,外感风热;
外感表证 、 恶寒重、发热轻,外感风寒; 发热重、恶寒轻,外感风热; 2. 但寒不热:多里寒证。新病,多寒邪直中;久病,阳气虚衰。 3.但热不寒:壮热,里热炽盛;日晡潮热,阳明腑实证;骨蒸痨热,阴虚;身热夜甚者,可见湿热病,热入营血。 4.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为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少阳病,疟疾。
32
(二)问汗 汗液是阳气蒸化阴液出于腠理而成。 1.表证辨汗:表证无汗,外感风寒;表证有汗,表虚证或表热证。 2.里证辨汗:自汗,阳气虚损,卫阳不固;盗汗,阴虚内热; 先恶寒战栗,继而全身大汗为战汗,急性热病转折点:a、汗出热退,脉静身凉;b、汗出身热,脉急促。 3.局部汗出
33
(三)问疼痛 1.疼痛的性质 新病、剧、持续、拒按,实证;久病、缓、时止、喜按,虚证;胀痛(气滞),刺痛(血瘀),游走痛(气滞,或风胜),冷痛、灼痛、绞痛、隐痛、重痛(湿)、酸痛(肢体为湿,腰为肾虚)
34
2. 疼痛的部位 头痛:如头痛而重,腹满自汗,为太阴经病,湿困脾胃。 胸痛:心肺疾病,热、痰、瘀血等。 胁痛:肝郁,肝胆湿热,瘀血阻络等。 脘腹痛:多在脾胃。可分为A、寒:喜温。B、热:喜凉。C、虚:喜按。D、实:拒按。 腰痛:寒湿痹阻,瘀血阻络,肾虚等。 四肢痛:多见痹证,行痹、痛痹、湿痹、热痹。 周身痛:新病,多感受风寒、湿;久病,多气血虚,经脉不利。
35
(四)问饮食口味 1.食欲食量:食少者,脾胃虚弱,或湿困脾胃;厌食脘胀,嗳腐吞酸,食停胃脘;厌油腻,胁胀呕恶,可见肝胆湿热,肝胃不和。 2.口渴与饮水:口渴见津液已伤;喜热饮,为寒湿内停,冷饮为热盛伤津;口干濑水不欲咽,多瘀血;多饮多尿者,多见于消渴。 3.口味:口苦为胃火;淡为脾胃虚寒;甜为脾胃湿热;酸为肝胃不和;口有尿味为尿毒攻心。
36
(五)问睡眠 失眠 虚:心血不足,心神失养 实:邪气内扰 嗜唾:多痰湿内盛,困阻清阳;虚者为阳虚阴盛。
37
(六)问二便 可了解脾胃,大肠的寒、热、虚实;肺、脾、肾、膀胱。 1.问小便 颜色 黄赤,短少,多属热证 白而清长,多属寒证; 多尿伴多饮,消渴。
38
2.问大便 便秘伴腹胀满闷,痛而拒按,苔黄燥裂,为热邪炽盛,腑气不通;口渴便干,阴虚血少,无水行舟; 完谷不化,便稀溏薄,多见于脾虚泄泻; 黎明前腹痛泄泻,泄后则安,属肾阳虚泄泻,亦称五更泻。
39
(七)问小儿及妇女 1.问小儿 2.问妇女:经、带、胎、产。
40
四、切诊 (一)脉诊 1.脉象的形成原理与脉诊的临床意义 形成:心主血脉,肺朝百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统血,肝藏血,肾藏精,精化血。
可了解病因,病位,病性,邪正关系,轻重及预后。
41
2.脉诊的部位及方法 部位:手腕部寸口脉(手太阴肺经的原穴所在)为脉之大会。 腕后高骨为标记,其内侧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 左:心(寸)、肝(关)、肾(尺) 右:肺、 脾、 命。 方法:正坐、仰卧、手臂心脏同一水平,掌心向上,脉枕。 食指(寸)、中指(关)、无名指(尺)、弓形、指头平齐,指腹,举、寻、按,一息(医生一呼一吸),50至以上。
42
3.正常脉象 平脉:三部有脉,沉取不绝;一息四~五至(70-80次/分),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从容和缓,流利有力。即有胃、神、根。 有胃:从容、和缓有力;有神:应指有力、柔和、节律整齐;有根:尺脉有力,沉取不绝。 斜飞脉、反关脉。
43
4.常见病脉及主证 (1)浮脉及相类脉 浮脉:轻取即得,重按反减;举之有举,按之稍弱而不空。 主病:主表证,为卫阳与邪气交争,脉气鼓动于外而致,少见于虚证。 A.洪脉:脉形宽大,状如波涛,来盛去衰。主证:气分热盛。 B.大脉:脉体阔,但无汹涌之势.主邪盛病进,正虚. C.濡脉:浮而细软.主诸虚. D.散脉:浮散无根,至数不齐,按之则无.主元气离散. E.芤脉:浮大中空,如按葱管.主失血,伤阴. F.革脉:浮而搏指,外坚中空,如按鼓皮.主亡血失精,半产漏下.
44
(2)沉脉及相类脉 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主证:里实证,可见于气滞血瘀、积聚、邪气内郁,气血困阻,阳气被遏,不能浮应于外,沉有力,按之不衰;里虚证.为气血不足,阳气衰微,不能运行营气于脉外,无力。 A.伏脉:重按推筋着骨始得. 主邪闭、厥证、痛极、或久病体虚、阳气衰微,严重吐泻。 B.牢脉:重按始得,实大弦长。 主阴寒内盛,疝气积聚。 C.弱脉:轻取不应,重按应指细软无力。 主气血不足,元气耗损。
45
(3)迟脉及相类脉 迟脉:脉来缓慢,一息脉动不足四至(每分钟小于60次) 主寒证 : A、里虚寒者,多阳气衰微, 脉迟而无力; B、里实寒,多阴寒积冷,凝滞阻闭,脉迟有力。 邪热内结,脉气郁闭,迟脉伴热象。
46
A.缓脉:一息四至,应指徐缓。 主湿证,脾虚。又见于常人。 B.涩脉:脉细行迟,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 主病:气滞血瘀,痰食内停,伤精血少。 C.结脉:脉来缓中时止,止无定数。 主阴盛气结,寒痰瘀血,气血虚衰。
47
(4)数脉及相类脉 数脉:脉来急促,一息脉来5至以上(每分钟大于90次) 主病: 热证:数而有力,因邪热鼓动,气盛血涌,血行加速。 数而无力,甚则数大而空,乃精血不足,虚阳外越。
48
A.疾脉:脉来急疾,一息七至以上。 主阳极阴竭,元气将脱。 B.动脉:多见关部,脉短如豆,滑数有力。 主痛证,惊证。气血逆乱,阴阳相搏,气血冲动脉道。 C.促脉:往来急促,数而时止,止无定数。 主实证为阳盛、热实、邪实阻滞;虚证见脏气衰败。
49
(5)虚脉及相类脉 虚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虚,应指软弱。 主病:虚证,多见于气血两虚。 A.细脉:脉细如线,应指明显,按之不绝。 主气血两虚,诸虚劳损;又主伤寒,痛甚及湿证。 B .微脉:极细极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至数不清。 主阳气衰微,气血不虚。 C.短脉:脉动应指不能满部,只现于寸部或关部,尺脉常不能触及。 主气病。短而有力为郁;无力多气损。 D.代脉:脉来迟缓力弱,时发歇止,止有定数。 主虚证代而无力,脏气衰微,脉气不复,实证、痹证、痛证、七情。
50
(6)实脉及相类脉 实脉:脉来坚实,三部有力,来去俱盛。 主证:实证。邪气亢盛,正气不衰,正邪剧烈交争,气血涌盛,脉道坚满。若虚证,真气外越。
51
A.滑脉: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 主病:痰饮、食积、实热。脉滑和缓,孕脉。 B.长脉:脉体长直,超过本位。 主阳证、实证、热证。 C.弦脉:形直体长,如按琴弦。 主肝胆病、诸痛、痰饮、疟疾。弦为肝脉。 D.紧脉:脉来绷紧有力,屈曲不平,左右弹指,如牵绳转索。 主寒证,痛证,宿食。
52
5.相兼脉真脏脉及主病 (1)相兼脉(由二种或二种以上组成的脉象)复合脉。 浮紧脉:主外感风寒表证,风寒痹证; 浮数脉:主表热证; 浮缓脉:主外感风寒表虚证; 沉迟脉:主里寒证; 弦紧脉:主寒滞肝脉,或肝郁气滞; 弦数脉:主肝郁化火挟痰,或肝胆湿热; 滑数脉:主痰热,湿热或食积内热证。
53
(2)真脏脉 危重时,以无胃、无神、无根为特点,“败脉”、“死脉”、“绝脉”。 A.无胃之脉:心、肝、肾等脏气外现,偃刀脉,转豆脉,弹石脉。 B.无神之脉:脾、胃、肾阳衰败。 C.无根之脉:三阴寒极,亡阳于外。
54
6.诊妇人脉与小儿脉 (1)诊妇人脉 A.月经脉,左关尺脉忽洪大于右是月经将至。 B.妊娠脉:已婚停经,脉来滑数和缓。 C.临产脉:尺脉转急弦滑,中指动脉搏动明显,为离经脉。 (2)诊小儿脉 迟数——阴阳 一指定三关 强弱——虚实 (多六~八至) 缓紧——邪正 浮沉——表里
55
7.脉症的顺逆从舍 (1)脉症相应(多易治) (2)症真脉假,舍脉从症;反之舍症从脉。
56
(二)按诊 医生用手直接触摸或按压病人某些部位,以了解局部冷热、润燥、软硬、压痛、肿块或其它异常变化,从而推断疾病部位、性质、轻重等。 1.按胸胁 了解心、肺、肝的病变,前胸高起按之气喘、肺胀;胁下肿块,多气滞血瘀。 2.按虚里 (位于左乳下心尖搏动处)反映宗气的盛衰,动微不显、宗气内虚;动而应衣,为宗气外泄。
57
3.按脘腹 按之痛减,柔软者,为虚证;按之痛剧,局部坚硬,为实证;右少腹疼痛拒按,为肠痈(化脓性阑尾炎); 积——腹中包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按之有形,血分。 聚——腹中包块往来不定,痛无定处,聚散无常,气分。 4.按肌肤 灼热为热证;清凉为寒证;肌肤甲错,有瘀血;按之凹陷,应手而起者,气肿,不能即起者为水肿。 5.按手足 冷暖测阳气盛衰。手足心热,多为内伤发热。 6.按俞穴。反映脏腑机能与病变。
58
思考题: 1.正常舌象是什么? 2.临床上有哪些病理舌象?各主什么证? 3.何谓正常脉象? 4.试述浮、沉、迟、数、虚、实六种脉象的特征及主病。 5.结、代、促脉有何异同?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