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最美语文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最美语文"—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最美语文
【诗词素描】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2 清晨,犬吠中随溪水穿过山村,柴门次第打开。新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桃花在昨夜悄悄张开了花蕾,是不是和月亮偷偷亲吻过?每一片花瓣,都抿着一滴含香的露水。早起的村人经过,满园的花朵红着脸,欲说还休。
树很青,溪很清,风很轻,春天很亲。叶片展开翠得透明的手掌,接受着阳光的洗礼。两三只麋鹿,睁着天真的眼睛,在密林深处进进出出,比白云更悠闲。日到中天,潺潺的流水依然哼着小曲,山上的道观,钟声杳然。山路幽幽,跟天空一样安谧。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3 道院红门紧闭。一丛野竹郁郁葱葱地掩映着山门,远山青中带黛,层叠在一起,没了层次。一线飞泉挂在后山上,泼成了一幅动感的水墨画。不食人间烟火的鸟,小小的翅膀滑过了天际。一切都是那么淡泊与高洁、宁静与安详。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4 就做一棵听风的松吧,在今夜,让月光来洗濯一颗世俗的心!
寺院的道士踪影全无。没有人知道,他什么时候出门了;也没有人知道,他会在什么时候归家。他是卧在山崖边的哪朵云下,还是坐在溪边与山风对弈呢?这样的日子,真让人向往。怅然若失的诗人,斜倚在几棵松树下,人世间的恩恩怨怨,似乎已然淡去。 就做一棵听风的松吧,在今夜,让月光来洗濯一颗世俗的心!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5 梦游天姥吟留别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征人怨 鹊桥仙· 七夕 咏素蝶诗 重要信息 诗题 ①交代了写作对象(素蝶);②点明了诗的类别(咏物诗);③暗示了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①交代了写作对象、内容(七夕)或写作缘由(因七夕而写);②暗示了写作内容和情感(写夫妻相思相聚) ①交代了写作对象(征人);②揭示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怨);③暗示了诗的类别(边塞诗) ①交代了写作缘由(左迁)、地点(蓝关)和特定读者(侄孙湘);②暗示了诗的类别(贬谪诗) ①交代了写作内容(梦游天姥);②交代了写作目的(留别);③交代了诗的体裁(古体诗);④暗示了写作手法(浪漫主义手法)

6 课堂训练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苦 寒 行 刘克庄 十月边头风色恶,官军身上衣裘薄。 押衣敕使①来不来?夜长甲冷睡难着。 长安城中多热官②,朱门日高未启关。 重重帏箔③施屏山,中酒不知屏外寒。 【注】 ①敕使:奉皇帝命令办事的使者。②热官:有权势的大官僚。③帏箔:帐幔和帘子。 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7 答案 可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初冬边疆骤冷,战士们衣薄难眠;后四句为第二层,写京城官僚暖床醉酒,长睡不起。

8 课堂训练 3.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 郸 道 上 宋 荦 邯郸道上起秋声,古木荒祠野潦清。 多少往来名利客,满身尘土拜卢生①。 【注】 ①卢生:据唐沈既济《枕中记》载,少年卢生在邯郸客店中叹息不得志,却在梦中享尽荣华富贵。及醒,店主所蒸黄粱尚未熟。后人称此为“邯郸梦”或“黄粱梦”。 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9 答案 通过秋声、古木、荒祠、潦水等意象,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古木沧桑、祠庙破败、积水清冷的古道秋景图,营造了萧瑟凄凉的氛围。

10 第一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11 微课堂·一刻钟 考纲解读 一、考纲展示 2015年新课标《考试大纲》规定: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D(鉴赏评价)

12 二、命题特点 (1)考点分布广泛,主要有:①概括景物特征。如2014年高考大纲卷要求考生概括“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②比较两首诗歌中描写的景物形象或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异同。如2014年高考山东卷要求考生分析概括两首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③赏析景物描写的作用。如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要求考生分析“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

13 ④概括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如2014年高考江苏卷要求考生简要概括“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
(2)预计2016年高考,对景物形象的分析及鉴赏,仍是考查的重点。考生在备考时,要识记一些具有鲜明特征的景物形象和常见的人物形象分类,如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形象,历经磨难、坚持追求的形象,胸怀宽广、豪放洒脱的形象,孤傲高洁、坚持操守的形象等。

14 五年高考 (2012·湖北)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邹明府游灵武① 贾 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 ①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15 (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答案 (1)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2)①“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②“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17 解析 (1)先找出关键词句,再作分析。“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载书归”“林风透卧衣”说明邹明府担任县令三年,为官清廉,保持着自己的高洁品行。
(2)本题是炼字试题,对词语的赏析要放在诗句中乃至全诗中进行。第三联描写了途中所见的景象。意思是路上的大雪掩盖了人的踪迹。树林里寒风穿透了人的衣衫。“藏”的主语是雪,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透”的主语是风,赏析时重点放在如何体现周围环境的特点上。

18 合作探究课时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古代诗歌很注重塑造形象,常以此来寄托情感,表达主旨,因而,古代诗歌的形象鉴赏是一个重要的考查点。诗歌的形象具体可分为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三种类型。

19 题点聚焦 题型一: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二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前者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抒情主人公就是一个轻富贵、傲王侯,强烈追求个性自由的人物形象。再如,屈原的《离骚》就用如椽巨笔塑造了一位忠于祖国、矢志不渝、追求理想、上下求索的爱国诗人形象。这类诗歌往往是用第一人称写法。后者如苏轼在《赤壁怀古》中塑造了周瑜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儒将形象。这类诗歌往往是用第三人称写法。

20 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以片段的形式表现出来,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眼神、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因此,鉴赏人物形象应以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为依据,以所写人物的身份、性格、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为角度进行。

21 常见提问方式: ①这首诗(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②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③请简要概括诗(词)中诗人(作者)的形象特点。

22 例1 (2014·山东)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 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23 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解析】 概括诗中人物的形象特征,可以分为三步:
第一步,把握诗歌内容。第一首诗,陈居士大醉清醒后,就到雨后的花园中寻找写诗的灵感;第二首诗,写诗人喜欢饮酒,因为忧愁时饮酒能够让人入睡;而醒来之后走出门外,在月色之中寻找诗意。 第二步,分析人物描写。由“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可以看出陈居士喜欢饮酒,举止自然洒脱;由“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可以看出陈居士一天不停地寻诗,沉迷其中,情趣高雅而富有乐趣。

25 第三步,概括形象特征。从陈居士喜欢饮酒的角度分析,这是他洒脱的性格使然,因为饮酒之后陈居士总是要写诗的;从写诗的角度分析,陈居士虽然生活并不富足,但他总能在生活中找到诗意,这表现了陈居士高雅的情趣。
【答案】 ①行为洒脱。“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 ②情趣高雅。“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26 方法点拨 1.鉴赏人物形象的三个切入口 (1)从标题、注释入手,因为标题或者注释往往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的身份、经历及思想情感有着重要的提示作用。 (2)由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入手把握人物形象。如例1中诗人的“三日醉”“亭角寻诗”等行为,显露出诗人是一个洒脱文雅之人。

27 (3)通过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意象)来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景物描写能够对人物的心理起烘托作用,能体现人物心境。比如,明月夜,多用来刻画他乡游子、闺中少妇、戍边将士等形象;燕子飞,多用来刻画羁旅行役、伤春悲秋、壮志难酬等形象。

28 2.答题步骤 总结→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诗人的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或总结”,描写形象的基本身份(将军、英雄、隐士等)。 分析→结合全诗中的文句进行分析,注意要围绕“诗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如果诗歌运用了一些艺术手法,也可以概括所使用的描写手法。 明确→概括出形象的社会意义或蕴涵的作者情感。形象+具体分析+意义或情感。

29 【注】 ①此诗作于作者巡抚山西、视察太行山时。
课堂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 上 太 行① 于 谦 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空鸟独还。 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 【注】 ①此诗作于作者巡抚山西、视察太行山时。 结合全诗,分析“千里客”的形象。

30 答案 西风劲草,落日暮云,高天飞鸟,何等苍茫、壮阔;大自然的壮阔正衬托出诗人的胸襟。塑造了一位虽年事渐高,仍不倦为国事四处奔忙,矢志报国的志士形象,一位忧国忘家的政治家形象。

31 题型二:事物形象 古典诗歌中有一类诗叫“咏物诗”,这类诗歌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从全诗看,即把诗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大自然的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人的感情,如咏物诗中常见的松、梅、竹等。再如于谦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32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33 首句“千锤万凿”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的气魄。第三句“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的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34 常见提问方式: (1)某物象有什么特征? (2)某物象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某物象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3)某联描写了某物的什么形象?有何作用?

35 例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三花斛三首右兰花 杨万里 雪径偷开浅碧花,冰根乱吐小红芽。 生无桃李春风面,名在山林处士家。 政坐国香到朝市,不容霜节老云霞。 江蓠①圃蕙②非吾耦③,付与骚人定等差。 【注】 ①江蓠:古书上记载的一种香草。②蕙:蕙兰,初夏开花,有香气,供观赏。③耦:两人并耕,这里指同列。

36 题目:诗中描绘了怎样的右兰花?尾联抒发了什么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事物形象。这是一首咏物诗,首先,从右兰花的绽放环境“雪径”,花的姿态“偷开”“乱吐”,花的颜色“浅碧”“红”和受到处士的喜爱“名在山林处士家”等可知右兰花具有不畏严寒、生机勃勃的特点;其次,从诗中右兰花与桃李、江蓠、圃蕙的对比可以看出右兰花高洁的特点。尾联通过写右兰花不屑与江蓠、圃蕙为伍,抒发了作者追求高洁情操的愿望。

38 【答案】 右兰花在冰天雪地里竞相绽放,虽然鲜为人知,却充满了勃勃生机,这表现了右兰花具有不畏严寒、高雅圣洁的品性。尾联借右兰花因为江蓠、圃蕙任凭文人骚客评价定级而不屑与之为伍,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追求高洁的情操的愿望。

39 方法点拨 1.鉴赏事物形象的关注点 (1)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把握事物形象的特点。作者在塑造形象时,往往赋予形象以情感,所以考生可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来把握诗歌的事物形象特点。

40 (2)提炼所写事物特征的词语,重点是抓住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生长环境等来概括事物的特点。如例2,抓住右兰花的绽放环境“雪径”,花的姿态“偷开”“乱吐”,花的颜色“浅碧”“红”和受到处士的喜爱“名在山林处士家”等,就可断定右兰花不畏严寒、生机勃勃的特点。

41 (3)挖掘物象的内在品质、精神,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自然特点去透视作者赋予其的精神属性,即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悟。如例2,把握诗歌中运用的托物言志的手法,就可知作者借高洁的右兰花来表达自己追求高洁情操的愿望。

42 2.答题步骤 步骤一,明物象。指出物象并概括物象的基本特征。 步骤二,析特征。综合诗句具体分析物象特征,注意联系表现手法。 步骤三,点情感。点明物象所寄寓的情感(诗人的理想、追求、品性等)

43 题型三: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为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而精心裁剪、设计的。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节、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44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语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外”,诗人的情感一旦激活,其触目所见之物之景,均会染上强烈的主观色彩。这种客观之物景(山川、草木等)与诗人主观情感结合在一起便是意象,如韦庄《台城》“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中无情的“台城柳”。可以说,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

45 载体,鉴赏这类抒情诗,要善于体会诗歌由意象所创设的生活画面而呈现的艺术境界,即意境。一般说来,诗歌意境或雄浑壮丽,或幽清明净,或沉郁孤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
高考对于景物形象的考查一般有两种类型,即考查意象类、分析画面和意境。

46 (一)考查意象类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流露。 常见的提问方式: (1)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 (2)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 (3)描写的景象有何特点?

47 例3 (2013·江西)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水 调 歌 头 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②。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48 【注】 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②“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题目: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9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景物形象中的意象。考生要想准确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一方面要了解这三种意象在古代诗歌中最常见的内涵,如“兰”“菊”都是高洁的象征;另一方面,根据注释②可知,“兰”“蕙”“菊”三种意象出自屈原的《离骚》,都是高洁的象征。结合作者的经历和诗歌的内容,不难得出“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答案】 “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操守。

50 方法点拨 答题步骤 找→找到相关诗句,识别诗歌意象,并根据诗中诗句或体现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语概括意象特点。 析→结合文章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意象。 明→指出描绘意象的作用和效果。

51 (二)分析画面和意境 (1)诗歌中的画面是指由一组意象组合而成的特定的情景,其考查重点在于要求考生描述诗歌中所描绘画面的内容,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两句,就由“星”“平野”“月”“大江”等意象组合而成了一个星月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去的壮阔瑰丽的画面。

52 (2)意境含义。意境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生活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即诗中“意”与“境”的和谐统一。“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其重点在于描述诗歌中主人公的情感与心境。 (3)考查内容:意境类考题主要考查对形象的解读,对画面的理解以及对情感的把握,即“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统一”。

53 常见的提问方式: (1)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54 例4 (2014·大纲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55 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6 【解析】 全诗围绕着题目的“寻”字,逐渐展开,开始二句就突出一个“寻”字来,顺着莓苔履痕,一路寻来。人迹罕至的清幽山径,正是常山道士出入往来之地,这里没有人间喧嚣,满路莓苔。远看白云絮絮,缭绕小渚,近看则“春草闭闲门”,蓬门长闭,碧草当门,道士不在寓所。如果说一路莓苔给人幽静的印象,那么这里的白云、芳草、静渚、闲门,则充满静穆淡逸的氛围。一切都显得恬静自然,和谐默契,不受丝毫纷扰。回答这个问题时应把握诗歌的意境,将这些景色的特点连接起来,营造一种宁静的氛围。 【答案】 幽静。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

57 方法点拨 1.分析意象,感知意境 意境是由一组意象组成的,因而把握意境的特点,抓住诗歌中的意象是解题的关键。 如例4,这首诗描写了“莓苔”“履痕”“静渚”“春草”“松色”“溪花”等意象,营造了幽静的意境。

58 2.注意想象,补充空白 诗歌的简洁特征决定了诗歌在语言表达上会留下大量空白的特点。阅读诗歌就要通过个人的情感体验补充诗歌的留白,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和对诗句之外的内容的整体理解,把握景物形象的特征,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59 3.分析手法,概括形象 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看,诗歌多通过体现描写对象的动静、古今对比、虚实,使用比喻、夸张、拟人,借助铺垫、烘托、照应等手法塑造形象。因此,概括景物形象特征时,就可以从分析具体的表现手法入手。 4.把握景物,体会情感 诗歌对景物的描写体现着诗人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景物形象,还要点明诗歌表达的情感,这是解答赏析诗歌形象题不容忽视的环节。

60 课堂训练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扬州逢李十二衍 (明)袁 凯 与子相逢俱少年,东吴城郭酒如川。 如今白发知多少,风雨扬州共被眠。 这首诗歌描写了两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年轻时饮酒欢聚的画面和年老时同床共眠的画面。

61 行舟傍越岑,窈窕越溪深。水暗先秋冷,山晴当昼阴。 重林间五色,对壁耸千寻。惜此生遐远,谁知造化心。 诗中描述了浈阳峡的哪些特点?请逐一列出。
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浈 阳 峡 (唐)张九龄 行舟傍越岑,窈窕越溪深。水暗先秋冷,山晴当昼阴。 重林间五色,对壁耸千寻。惜此生遐远,谁知造化心。 诗中描述了浈阳峡的哪些特点?请逐一列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 答案 浈阳峡的特点有:峡谷狭窄而溪水幽深;秋天未到而峡谷中的水已生寒意;峭壁上林木茂密,遮蔽得峡谷的晴天也显得阴暗;峡谷中树木品种繁多,色彩缤纷;峡谷两岸峭壁高耸。

63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概括事物形象特点的能力。诗歌除第一句和最后两句外,均是作者对浈阳峡的具体描述。题目要求概括出浈阳峡的特点,这就要求考生在读懂原诗句的基础上通过凝练的文字将其特点表述出来。要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来分析,如“窈窕”一般指山深邃幽美,在这里不但指水深,还体现了山谷的狭窄;“溪深”自然是从水深的角度说的;“先秋冷”则指秋天未到溪水就已生寒意;“昼阴”是说峡谷因“重林”遮蔽即便是“山晴”也显得阴暗了;“五色”指的是“重林”中树木繁多且色彩斑斓;“千寻”指的是溪水两岸的“对壁”(也就是峭壁)极高。综合上述分析,将相关信息加以整合,就可以得出较为全面准确的答案。

64 7.阅读下面一首金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牧 牛 图① 田 锡 干戈扰扰遍中州,挽粟车②行似水流。 何日承平如画里,短蓑长笛一川秋。 【注】 ①这是一首题画诗。 ②挽粟车,送军粮的牛车。

65 (1)第二句诗中的“似水流”值得玩味,请结合全诗试作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简要赏析本诗最后一句的意境。

66 答案 (1)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出送军粮的牛车之多,突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表达了对战乱现实的厌恶之情。
(2)描述了一幅秋天原野上牧童吹笛放牧的闲适平和的美丽画面,与“干戈扰扰”的社会现实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安定、和平社会的向往之情。


Download ppt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最美语文"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