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三章 牙列、 与颌位.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三章 牙列、 与颌位."—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三章 牙列、 与颌位

2 牙列:牙齿在颌骨排列成近似抛物线的弓形。
:即上下牙列发生咬合接触的现象,或咬合。 颌位:上颅骨是固定不动的,而下领骨则能上下左右及前后运动,颌位,即下颅骨的位置。 下颌骨可以有很多位置;但只有3个基本颌位有明确标志,又可以重复,即:牙尖交错位、下颌姿势位及下颌后退接触位。

3 第一节 牙列 牙列dentition:上下颌牙的牙根生长在牙槽窝内,其牙冠按照一定的顺序、方向、和位置彼此邻接,排列成弓形称为牙列或牙弓.

4 一、牙列分型 (一)按构成牙的类别分型: 1、恒牙列:全部是恒牙组成(12岁以后) 2、乳牙列:全部是乳牙组成(1/2岁~6岁)
3、混合牙列:若干乳牙和若干恒牙组成(6岁~12岁)

5 二、牙列的大小 (一)牙列长度和宽度 上颌:宽55mm,长50mm 下颌:宽52mm,长41mm (二)Terra牙列指数
牙列指数=牙列宽度/牙列长度X100%

6 四、牙列牙合面形态特征 (一)纵牙合曲线sagital curve of occlusion 合曲线是指用以表示牙列合面形态的曲线
矢状方向者称为纵合曲线 冠状方向者称为横合曲线。

7 纵合曲线(sagital curve of occlusion)
纵合曲线分为上颌纵合曲线和下颌纵合曲线。

8 transverse curve of occlusion
(二)横牙合曲线/Wilson曲线 transverse curve of occlusion 上颌磨牙向颊侧倾斜,舌尖低于颊尖,连接双侧同名磨牙颊舌尖,形成凸向下的曲线,称为上颌的横牙合曲线。 连接下颌双侧同名磨牙颊舌尖所形成的曲线称下颌的横牙合曲线,其凹向上。

9 合曲线的生理意义 上下颌牙列的合曲线,无论是横合曲线还是纵合曲线,均彼此相似、吻合,这使得上下颌牙在咀嚼运动过程中保持良好的接触,并与下颌运动的方式相协调。 同时,合曲线与牙槽突的曲线形态也是基本一致的。 这些对于咀嚼力的分布与传导,牙周组织健康的保护,都是十分重要的。

10 第二节 牙尖交错牙合 在各种功能运动中,上下颌牙发生接触的现象称为牙合或咬合occlusion 。

11 二、牙尖交错牙合的咬合接触特征 (一)近远中向关系 前牙的近远中关系以上下颌尖牙的咬合关系来参考。
正常尖牙关系:上颌尖牙的牙尖顶对应着下颌尖牙的远唇斜面及唇侧远中缘;下颌尖牙的牙尖顶对应着上颌尖牙的近舌斜面及舌侧近中缘。

12 正常覆盖:上前牙切端至下前牙唇面的最大水平距在3mm以内。
深覆盖deep overjet:上前牙切端至下前牙唇面的最大水平距在3mm以上。 分三度: Ⅰ 度深覆盖:覆盖3~5mm。 Ⅱ 度深覆盖:覆盖5~8mm。 Ⅲ 度深覆盖:覆盖8mm以上。

13 3、前牙覆牙合、覆盖关系分类: (1)正常覆牙合、覆盖:浅覆牙合、浅覆盖 (2)对刃牙合:ICO时,上下切缘接触,覆牙合、覆盖为0.
(3)深覆牙合 (4)深覆盖 (5)反牙合cross bite : ICO时,下前牙舌面覆盖在下前牙的唇面。 (6)开牙合open bite :上下前牙切端间无覆牙合关系,垂直向出现间隙。 正常h,对刃h,深覆h,深覆盖,反h,开h

14 4、后牙覆牙合、覆盖关系分类 (1)正常覆牙合覆盖 (2)后牙反牙合 (3)锁牙合 后牙颊舌向错位严重,正中牙合位时,后牙无牙合面接触,而呈上 颌牙舌面与下颌牙颊面接触为正锁牙合. (4)反锁牙合 上颌牙颊面与下颌牙舌面接触为反锁牙合。 正常牙合 反牙合 锁牙合

15 三、牙合的建立 (一)建牙合的动力平衡 作用于牙弓的向前力与向后力、向内力与向外力的平衡,成为建牙合的动力平衡。
1、前\后向动力平衡:颞肌、咬肌、翼内肌、舌肌向前,唇颊肌向后、向内 2、内\外向动力平衡:舌体向外,颊肌向内 3、上\下的动力平衡 :上下牙之间相互咬合

16 3、上下颌中切牙之间及其与参考平面之间的关系:
上中切牙长轴与眶耳平面的唇向交角为70。, 上中切牙长轴与牙合平面的舌向交角为60。-65。, 上下中切牙牙体长轴的舌向交角为140。

17 (2)唇齿关系:上切牙切缘在上唇下缘约1mm,下前牙与下唇上缘平齐,唇部丰满适度,口角对着上颌尖牙的远中部分或第一前磨牙的近中部分
(3)牙型、牙弓型和面型相互协调。

18 Balkwill角 下颌髁突中心和下颌中切牙近中接触点的连线与合平面的交角,称之为Balkwill's角,平均为26°左右。

19 第三节 颌位 (mandibular position)
颌位:下颌的位置,是指下颌骨相对于上颌骨或颅骨的关系。 下颌骨的三种基本位置: ①牙尖交错位(正中牙合位,牙位) ②后退接触位(正中关系位,后退位) ③下颌姿势位(息止颌位,休息位,肌位)

20 一、牙尖交错位 (intercuspal position,ICP)
(一)定义 牙尖交错牙合时下颌骨相对于上颌骨或颅骨的位置。牙尖窝交错最大面积接触时下颌的位置。也称牙位。

21 二、后退接触位。 (retruded contact position RCP)
(一)定义 从牙尖交错位开始,下颌还可以后下(不偏左,不偏右)移动少许(约1mm左右),此时,后牙牙尖斜面部分接触,前牙不接触,髁突位于其在下颌窝中的最后位置,从该位置开始,下颌可做侧向运动,下颌的这个位置称为后退接触位,是下颌的生理性最后位。 该位是由颞下颌韧带悬吊的一种颌位关系,故称韧带位。 因下颌具有在后退接触位时才可作沿水平轴转动的铰链运动,故又称为铰链位,颞下颌只作转动。

22 (二)形成机制: 1、关节窝的软组织丰富,具有一定缓冲空间。 2、颞下颌韧带具有一定可让行。韧带位。 3、舌骨上肌收缩运动。 (三)意义: 1.韧带位,为物理性定位,重复性好,全口义齿修复时的参考位。 2.吞咽功能位,咀嚼硬物位。 (四)获得后退接触位的方法: 被动法和主动法两种。

23 三、下颌姿势位 (mandibular postural position,MPP)
(一)定义: 当人直立或端坐,两眼平视前方,不咀嚼, 不吞咽,不说话,下颌处于休息状态,上下 牙不接触时,下颌所处的位置称为下颌姿势 位。 口腔无功能活动,又称下颌息止颌位,或休 息位。 但是升颌肌群仍保持轻微的电位活动,以对 抗下颌骨的地心引力。 肌电图显示:升颌肌群在张口约8.6mm时,电位最低。


Download ppt "第三章 牙列、 与颌位."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