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片段背诵 晨读 新课启航 资料助读 第四单元 识记 知识必备 主旨概览 探究 文本研读 文本层析 写法借鉴 领悟 学海览胜 高考对接 素材档案 积累 写作点滴 佳作欣赏 应用 体验之旅
2
◎ 第11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 ◎ 第12课 作为生物的社会 ◎ 第13课 宇宙的未来
4
《中国建筑的特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庄重、 大气、明朗、富丽堂皇,象征着国家 的神圣和庄严,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气 魄和精神。你们知道设计者是谁吗? 天安门广场上那巍峨雄伟的人民英雄 纪念碑又是谁设计的呢?对,都是梁思成。是他,在兵匪满地、行路艰难的旧中国,跋涉在深山老林里,寻觅
5
中华古代建筑的瑰宝,完成了中国人的第一部建筑史;是他发出居者有其屋、城市规划的最高目标是安居乐业的呼声,为中国城市的理性发展筚路蓝缕;是他搏尽全力为中国古代建筑请命,虽屡战屡败,却痴情不改。他正是中国现当代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
6
《作为生物的社会》 当数字化与生活几成一体之时,当科学 与欲望的叠加打破现实与伦理的对称之际, 科学与道德命题也变化得如此急迫。难道 我们就没有听见一种深沉的回声充盈于画 面、感动于内心吗?我们是谁?“科学无法代替人生,对称方能平衡世界”,是某种科学意识的普及,还是一种忧患道德的阐释? 走近托马斯, 就会走进一个自然人文的世界!
7
《宇宙的未来》 每到七月初七的夜晚,我都会将你仔 细打量,一袭蔚蓝色的衣裳,搭配河流般 的腰带,淡雅悠长,身上镶嵌的宝石璀璨 闪亮。我仰头猜想,你一定很美、很美, 可我太渺小,总看不到你真实的容光。一轮弯月飘出,是否是你遗弃的镜面?在那镜面里是否有你落寞的感伤?几
8
尾流星划过,是否是你丢失的珠宝?随那珠宝而去的是否有你无奈的彷徨?宇宙哦,你是我思念着的情人,我想知道,你从哪里来,现在你要去哪个方向,将来能否,让我的子孙看到你整体的模样?
12
偶像与人生 1.歌德说过:“只要不失目标地努力,终将有成。”现今物欲横流的社会,年轻人有几个不追星?歌星、球星,一大堆的“明星”不断涌现出来,个性张扬的年轻人大部分抵挡不住明星们的诱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就是因为明星们有美好的容貌,跟普通人“不一样”;就是因为明星有动人之处,跟普通人“不一样”;就是因为明星们连流汗也很美丽,跟普通人“不一样”……这些“不一样”在“粉丝 们”眼里就是美。
13
2.有一种文字,壮丽而激昂;有一种情感,慷慨而细腻,有一种境界,悲壮而美丽。武侠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那种独特的魅力使无数人为之倾倒。金庸笔下的武侠世界是许多人向往的境界,我们在武侠小说中,从单纯的欣赏与向往,到对人性的思考,对侠义的参悟与感慨,是他,用不朽的文字向人们展示了正义、勇气、无私的真谛。金庸曾以1元之价,将《天龙八部》的专利卖给中央电视台,或许,这正是武侠人物般的大气在金庸身上的体现。
14
偶像,不应局限于对其盲目的喜爱与追求,更应在其身上找出生命的价值。文化偶像,是民族精神的缩影,更是每个人心中应有的生命高度。
15
3.在喧嚣浮躁的现代社会,人们更注重表面,对偶像的认识也颇为偏激。那些可能华而不实的明星占据了青少年的心灵,使之沾上了些许世俗之气。人们越来越忽略深层的精神追求,更多地把过去的有着优良传统的伟人的思想与精神作为文化遗产而束之高阁。这种对于偶像的态度,不得不让我们感到愤怒与悲哀。
16
并不是说,崇拜明星不正确,也不是说,一定要把伟人当做偶像,只是希望我们能够认清这些偶像的深层含义,不只是盲目地崇拜,而是发自内心的尊敬,并从他们身上找到自己应走的路,永远不要迷失自己的方向。
18
近代建筑史上的一代宗师——梁思成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近代建 筑史上的一代宗师,著名的建筑学家、建 筑教育家、中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先驱者之一。梁思成教 授自20世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梁思成教授还
19
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
1950年5月7日梁思成发表了《关于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讨论》。另外,撰写了《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我们伟大的建筑传统与遗产》《中国建筑的特征》等文章。
20
931年9月,在以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为宗旨的中国营造学社社长朱启黔先生的邀请下,梁思成离开东北大学,回到北平,进入中国营造学社任职,踏上了他研究中国建筑发展史的漫漫长路。为了积累资料和寻求科学依据,梁思成开始了他艰苦的、同时也是颇具独创性的建筑调查活动。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他
21
跋山涉水,历尽困难,陆续实地考察了河北、山西、浙江、山东、河南、陕西以及西南地区的古建筑遗迹,进行了大量的拍照、测绘、资料整理和科研工作,于1944年写成《中国建筑史》。
22
一、人物轶事 保护日本古建筑 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出现重大转折。在太平洋战场, 美国的李梅将军指挥美军对日本 本土实施了大规模地毯式轰炸。时任“战区文物保护委员会”副主任的梁思成也接到了一项特殊任务——
23
编制一份沦陷区的文物建筑表,并在军用地图上标注出其具体位置。在梁思成标记的地图中,有一份特殊的地图,上面画着两个圆圈,那便是日本古都京都和奈良。当梁思成将这个地图呈递到盟军司令部时,盟军的布朗森上校十分困惑,他不理解为什么一个中国学者要保护敌国的古建筑。梁思成解释说:“要是从我个人感情出发,我是恨不得炸沉日本的。但建筑绝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文明的结晶。像奈良的唐招提寺,是全世界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之一,一旦炸毁,是无法补救的。”
24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是鉴真大师颇为赞赏的一句偈语。1 200多年后,梁思成的义举无疑是对这句偈语的最佳诠释。粱思成的提议最终被采纳,古都京都和奈良在盟军的猛烈轰炸中奇迹般地得以保全,遍布二都的宫殿、城墙和寺院也毫发无损。
25
后来,梁从诫赴日本演讲,谈及此事,眼眶湿润地说:“父亲当时做出这个决定是不容易的,我们家有两个亲人都牺牲在抗日前线!”台下鸦雀无声,无不动容。
26
二、文体知识 自然科学小论文 自然科学小论文的特点,一是“小”。同正规学术论文相比,科学小论文的选题较小,内容较浅,因而篇幅也不长。二是科学性。科学小论文的材料,应当是真实可靠的,不允许夸大或虚构;观点应当是在经过细致的思考与研究后实事求是地提出来的,而不是任意地猜测和臆断;语言应当准确、清晰、严密、合乎逻辑,不能模棱两可、含糊费解、粗疏缺漏。三
27
是创造性。是否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是衡量自然科学小论文质量的重要标准。要在科学小论文里,提出自己在观察、调查或考察中获得的新发现,在实验或制作中运用的新方法,在科技活动中所得到的新成果,在深入钻研某种科学知识中积累的新见解,从而给人以一定的启发。
29
miǎn diàn wéi yán màn ɡǒnɡ lǐn sǔn tuó huī mà·zha liú·li kuò qiàng xiè
30
shà zhóu xià zhòu dǒu jiàn dòu kǎn měnɡ jiā mēnɡ jiá ménɡ
31
yān yīn xiāo xuē
32
缅 掘 腼 倔 湎 崛 柁 辍 砣 缀 跎 掇 檐 廪 赡 凛 瞻 檩
33
三、用准词语 (一)词语辨析 1.发掘 挖掘 填一填 (1)河北省文物工作者近期在位于承德市隆化县的隆化窑遗址内, 出1件残损的元代青花瓷盖碗和4片青花瓷残片。 (2)甘州区充分 、整合和利用文化旅游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呈现出繁荣发展的良好势头。 发掘 挖掘
34
挖掘:指把深藏的东西找出来,使它显现,宾语可以是具体的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物。
辨一辨 发掘:一般指挖掘埋藏在地下的东西。 挖掘:指把深藏的东西找出来,使它显现,宾语可以是具体的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物。
35
2.体裁 题材 填一填 (1)随着《亮剑》《士兵突击》等电视剧的热播,军旅 影视剧成为影视剧的一个“香饽饽”。 (2)史诗是一种庄严的文学 ,内容为民间传说或歌颂英雄功绩的长篇叙事诗。 辨一辨 体裁: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一般指作品的外在形式。 题材:构成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的材料,即作品中具体描写的生活事件或生活现象。指作品的内容。 题材 体裁
36
(二)词语解释 1.词义理解 (1)大同小异:大部分相同,只有少部分不同。 (2)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指很受欢迎。 2.辨析正误 2012年春节晚会,人们喜闻乐见了一些大腕人物,但也有部分观众认为这台晚会大同小异,没有什么特色。 辨析: “喜闻乐见”不能带宾语,“大同小异”必 须有比较的对象。
39
本文运用简洁、严密、明晰的语言,通俗易懂地阐明了中国建筑体系在世界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的地位、地理分布、形成年代和历史意义,重点概括了中国建筑在结构和装饰上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中国建筑学的“文法”理论,以及世界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
41
一、阅读第1~2自然段,回答问题。 (一)梳理行文脉络
42
(二)解读文本精要 1.第1自然段末“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好处? 提示: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周边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在文化史上的亲缘关系,形象地说明了它们同属于一个系统(大家庭),从而表明中国建筑体系影响之大,已超出了国家的界限。 [对应考点:说明方法]
43
二、阅读第3~13自然段,回答问题。 (一)梳理行文脉络
44
(二)解读文本精要 2.第10自然段在介绍第(六)个特点时,作者引用《诗经》里的句子有何作用? 提示:用事实说明在中国古代,智慧的匠师们很早就发挥了屋顶部分的巨大装饰性,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使文章于说理中见生动,吸引读者。 [对应考点:引用的作用]
45
3.第11自然段在介绍第(七)个特点时,“大 胆地用朱红作为大建筑物屋身的主要颜色”一句中,“大胆”一词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大胆”一词,强调中国建筑在色彩运用上的独具匠心。建筑的色彩美,凸现了中国建筑的显著特征。 [对应考点:品味精彩的语言艺术]
46
4.第12自然段在介绍第(八)个特点时,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好处?
提示:(1)举例子。举出“梁头”“额枋”“昂”等实例来说明阐释,给人以具体的印象。(2)打比方。用“桃尖梁头”“蚂蚱头”“霸王拳”“六分头”“菊花头”等比喻构件的形状图案,高度赞扬了中国建筑体系所具有的装饰特征,使文章意趣盎然。 [对应考点:说明的方法]
47
5.作者在文中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这几项分别体现了什么?
[对应考点:详略处理]
48
提示:作者总结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使用笔墨的,而是根据中国建筑的各个部分的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二)平面布局,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三)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四)斗拱,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六)屋顶,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的典型形象;(七)色彩,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中国建筑鲜明的特色。
49
三、阅读第14~16自然段,回答问题。 (一)梳理行文脉络
50
(二)解读文本精要 6.第15自然段中,用“大文章”“文章”“小品”分别比喻什么?这样写有何作用? 提示:用“大文章”比喻宏大壮观的建筑,用“文章”比喻建筑,用“小品”比喻小巧别致的建筑。用人们熟悉的事物打比方,化抽象为具体,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中国建筑既遵循一定的法式,又有多样性的表现。 [对应考点: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51
四、阅读第17~19自然段,回答问题。 (一)梳理行文脉络
52
(二)解读文本精要 7.各民族建筑间的“可译性”如何理解? 提示:“可译性”在文中的意思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 [对应考点:重要概念的理解]
53
8.文章结尾处,介绍研究的参考资料,其作用是什么?
提示:介绍研究所需的参考资料,可以窥见出作者的知识渊博,治学谨严。 [对应考点:文章结尾的作用]
54
五、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一)宏观结构把握
55
(二)整体综合解读 9.结合文中关于建筑的“文法”和“词汇”的说法,分析理解为什么说中国的建筑艺术在世界上占有独特的地位。 [对应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56
提示:作者认为建筑有如文章一样,也有自己的创作风格和手法,参照写作的手法,将它称作建筑的“文法”。每种建筑都有其特定的构建特色,形成了自己的建筑法式,遵照这种沿袭下来的法式,结合各国的历史文化特点,每个地区、每个国家都会有独特的建筑式样。从中国建筑来看,其“文法”是独特的,采用了梁架结构法;其“词汇”也是独
57
特的,采用了木结构而非砖石结构,而木材结构的结构方法的运用使中国的建筑区别于其他建筑体系,同时发展了我国的新建筑。中国建筑的“词汇”如梁、柱、枋等又是独特的,它遵循中国建筑的框架、轮廓等“文法”创造出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中国建筑体系。
60
[写法简析] 1.条分缕析、层次分明 作者在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时,显示出了较强的层次性,体现了作者论述问题的明晰思路。在指出中国建筑的体系独特之后,按事理顺序介绍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采用先总后分,先主后次,从总体特征到结构特征再到装饰特征,层次简洁严密,最后利用比喻归纳说明有特点的建筑须有自己的“文法”和“语汇”。
61
2.简明、严密的语言特点 本文属于自然科学论文,而自然科学论文要求语言简明、严密,不可堆砌辞藻,哗众取宠;不可晦涩难懂,故作高深。本文在语言上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如“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用语简单明了,概括了中国的建筑的地位和成就。又如“个别建筑物,一般地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翼状伸展的屋顶”这句话中“一般”“主要”就用得很严密,因为有一些建筑物,为适应特殊的需要,或符合特定的审美要求,就可能不这样。
62
3.大量采用打比方(比喻)的说明方法,具体生动形象尽管是一篇科学论文,但是作者没有像有的所谓的专家一样用高深的理论在“饶舌”,而是大量采用打比方、作比较的方法力求将大家陌生的事物说清楚,把抽象的事物说得具体明白,使文章读起来浅显易懂而又生动形象。如谈到中国周边地区的建筑体系和大陆的建筑体系,作者写到“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
63
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十分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体系的分布之广,影响之远。又如作者巧妙地将中国建筑的风格和特点比喻成建筑的“文法”,将梁、柱、门窗等构件比喻成建筑的“词汇”等等。这样用人们熟悉的具体事物、事理来打比方,把较为生疏的事物、抽象的事理说得透彻、清楚、明白。
64
[技法指导] 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上面我们已经对本课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下面我们将对“如何运用打比方说明事物”进行讲解和训练。
65
打比方就是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说明文中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同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
那么如何才能通过打比方把事物说得生动形象呢?
66
1.打比方要新鲜、贴切、不落俗套,有助于说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如:《中国石拱桥》中的句子:“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将“石拱桥”比喻成“虹”,准确地介绍了石拱桥的结构特点,说明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点。《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中:“它(人民英雄纪念碑)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将“纪念碑”打比方为“顶天立地的巨人”,贴切而又形象地说明了纪念碑巍峨、雄伟、庄严的总特点。
67
2.运用打比方要注意色彩,被说明事物的特殊性与事物的本质特征要保持一致
如“东北虎是肉食性动物,它身上最厉害的武器就是锋利的爪和犬齿。它的爪长达十多厘米,伸缩自如,比钢刀还利,就是牛皮也禁不住它一抓;犬齿长6厘米,是撕碎猎物不可缺少的‘餐刀’;虎的舌头上有很多尖锐的刺,适于撕咬。趾垫和掌心的肉垫,像海绵似的柔
68
软,使东北虎走起路来像猫一样,无声无息,敏捷而富有弹性。……这是它们身体条件上的优势,而它们的捕食本领也比狮子高明,常采取静伏、潜行,好搞突然袭击。它的一声长啸,会吓得许多动物伏地不动,然后使用扑、掀和剪等方法来捕捉。虎的一扑很厉害,能远扑七米之外,跃高2米,一掌可以击倒一只鹿。它的尾巴就像一条铁
69
棍,‘一剪’可以打断动物的腰和腿”。作者在介绍东北虎的特点时,把它特有的“趾垫和掌心的肉垫”比作“海绵似的柔软”、把“尾巴”比作“一条铁棍”,这些比方是从东北虎的身体各个部分在捕捉食物时有不同的作用的角度进行说明的。恰当地运用打比方,使事物形象可感,鲜明生动。
70
3.使用比喻要与文章的语境、对象、内容、表现手法等风格协调统一
如“我正在窗前读书时,突然眼前一道亮光闪过,接着远方又轰隆地响了一声,就下起了倾盆大雨。雨点从屋檐落下来,就像断了线的珍珠,真美啊。我透过雨珠织成的‘窗帘’,看见远处的山蒙蒙胧胧的,就像披上了白纱巾。窗前的树被大雨冲洗得一尘不染,雨点就
71
像一个个调皮的精灵在树叶上跳舞”。作者在文中把“雨点从屋檐落下来”比作“像断了线的珍珠”,既写出了雨点的特点,又写出了状态,给人以优美的感觉。把“雨中的远山”比作“像披上了白纱巾”,写出了它的洁净、朦胧之美。整段文字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这些比喻如锦上添花,更充分地表现出作者的情感。
72
[尝试运用] 请你选择一种动物作为说明对象,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写一段说明的文字。200字左右。
73
参考示例:孔雀那小巧的头上像插着几朵翡翠花,展
开的彩屏像一把巨大的羽毛扇,一个个黑环,黑、绿、黄 相间,像是无数只大眼睛。只见一只花孔雀把尾巴抖得哗 哗响,那漂亮的尾巴就像仙女手中的彩扇,慢慢散开,又 像透亮的珍珠撒在它身上,非常美丽。孔雀飞起来就如同 一朵绮丽的绿色彩云,从山顶上飘过。只见花孔雀拖在尾
74
后的长长的羽毛都挺直起来,围成一个圆圈,像一把五颜六色的大花伞,又像一块圆形的彩缎。孔雀开屏时,犹如一把碧纱宫扇,尾羽上那些眼斑反射着光彩,好像无数面小镜子。那儿的孔雀多得出奇,路边上,野地里,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好像美人儿拖着翠色的长裙子,四处闲荡,根本不避人。
76
分析科普文的语言特色 考点对接 从语言的角度看,科技说明文强调用语的准确性、分寸性,来不得半点模棱含糊。同时,也有艺术性的特点,其语言特点是多用修辞手法,化抽象为具体,且某些文章具有口语特点。
77
考题印证 (2008·广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绝妙的错误 [美]刘易斯·托马斯 大自然迄今取得的唯一最伟大的成就,当然要数DNA分子的发明。我们从一开始就有了它。它装在第一个细胞之中,那个细胞带着膜和其他东西,在大约30亿年前这个行星渐渐冷却
78
时出现在某个地方的浓汤似的水中。今天贯穿地球上所有细胞的DNA,只不过是那第一个DNA扩展和惨淡经营的结果。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因为生长和繁衍的技术基本没有变。
. . . .
79
可是,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尽管今天再来谈论进化方面的进步已经不时髦了,因为如果你用那个词去指称任何类似改进的东西,会隐含某种让科学无能为力的价值判断,可我还是想不出一个更好的术语来描述已经发生的事情。毕竟,从一个仅仅拥有一种原始微生物细
80
胞的生命系统中一路走来,从沼地藻丛的无色生涯中脱颖而出,演进到今天我们周围所见的一切——巴黎城,依阿华州,剑桥大学……我后院里的马栗树,还有脊椎动物大脑皮层模块中那一排排的神经元——从那一个古老的分子至今,我们真的已经走得很远了。
81
我们绝不可能通过人类智慧做到这一点。即使有分子生物学家从一开始就乘卫星飞来,带着实验室等等一切,从另外某个太阳系来到这里,也是白搭。没错!我们进化出了科学家,因此知道了许多关于DNA的事,但假如我们这种心智遇到挑战,要我们从零开始,设计一个类似的会 . .
82
繁殖的分子,我们是绝不会成功的。我们会犯一个致命的错误:我们设计的分子会过于完美。假以时日,我们终于会想出怎样做这事,核苷酸啦,酶啦等等一切,做成完美无瑕的一模一样的复本,可我们怎么想也不会想到,那玩意儿还必须能出差错。 . . .
83
能够稍微有些失误,乃是DNA的真正奇迹。没有这个特有的品性,我们将至今还只是厌气菌,也绝不会有音乐。一个个地加以单独观察,把我们一路带过来的每一个突变,都是某种随机的全然自发的意外。然而,突变的发生又绝不是意外,因为DNA分子从一开始就命中注定要犯些小小的错误。
84
假如由我们来干这事,我们会寻求某种途径去改正这些错误,那样,进化就会半路停止了。试想,一些科学家正在专注地从事于繁殖文本完全正确的、像细菌一样的无核原生细胞,而有核细胞却突然出现,那时,他们会怎样地惊慌失措。
85
我们讲,犯错误的是人,可我们并不怎么喜欢这个想法。而让我们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犯错误也是所有生物的本性,那就更难了。我们更喜欢立场坚定,确保不变。可事情还是这样的:我们来到这儿,就是由于纯粹的机遇,也可以说是由于错误。在进化路上的某处,核苷酸旁移,让进了新成员;也可能还有病毒迁移进来,随身带来一些小小的异己的基因组;还有来自太阳或外层空间的辐射在分子中引起了小小的裂缝,于是就孕育出人类。
86
不管怎样,只要DNA分子有这种根本的不稳定性,事情的结果大概只能如此。说到底,假如你有个机制,按其设计是用来不断改变生活方式的;假如所有新的形式都必须像它们先前那样互相适配,结成一体;假如每一个即兴生成的、能对个体进行修饰润色的新基因,很有可能为这一物种所选择;假如你也有足够的时间,那么,这个系统注定要迟早发育出大脑,还有知觉。
87
生物学实在需要有一个比“错误”更好的词来指称这种进化的推动力。或者,“错误”一词也毕竟用得。只要你记住,它来自一个古老的词根,那词根意为四处游荡,寻寻觅觅。
(选自《水母与蜗牛——一个生物学观察者的手记(续)》,有删改)
88
[题目]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在文中加点词语中任选两个,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这些不同的语言特色。(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9
解析:《绝妙的错误》一文,为了科学地介绍有关 DNA的知识,当然首先要注意语言的准确,引用确凿的事实、具体的数字和某些科学术语来说明问题,这就决定了它的语言基调是平实的、质朴的、严密的,表述主要得用说明的方法。但这不等于说科普文就要排斥文艺手法的运用。恰恰相反,“质而无文,行之不远”,为了科学知识得以更好地传播,更容易为读者所接受,科普作家在不“以文害质”,即不影响科学知识准确性的前提下,对
90
文艺手法也格外青睐。在平实的说明中穿插了生动的描写,在科学的介绍里交织进形象化的语言,这是《绝妙的错误》一文在表现手法上的一个显著特色。它以“绝妙的错误”为题,艺术的气息就十分浓郁。它既准确地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又诗意盎然,给人一种醒目的美感,含孕着令人必读的诱惑力。“惨淡经营”中的“惨淡”是苦费心思的意思,“经营”指筹划,该成语常用于指创业的艰辛,用在文中就形象地写出了DNA艰难复杂的发展过程,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
91
兴趣;“白搭”是方言,是没有用,白费劲的意思,在这里就很通俗而明确地表达了DNA的内在机制是人类所无法设计的;“玩意儿”其中一个意思是小摆设、玩具,或有趣的事物,也泛指东西,“玩意儿”一词极富口语化的特色,能让读者在轻松诙谐中开始思考到DNA发展过程中的“绝妙的错误”,充满了趣味。“让进”一般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这里运用拟人手法,表述核苷酸的“旁移”和新元素的“加入”,形象、简明地说明了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复杂而深奥的突变。
92
答案:“惨淡经营”属移用手法,把用于人的词语用到细胞的演变上,生动形象。“让进”一词把分子演进过程用拟人化的手法表达出来,形象生动。“白搭”是口语化的语言,明白自然地对某些科学家的不出错误的研究加以讽刺。“玩意儿”也是口语化的语言,同样清楚明白地说明了“完美无瑕的一模一样的复本”的分子。(抓住科普小品的语言特点进行说明,可分为生动形象、口语化。)
93
技法汇总 如何分析科普文的语言特色
94
分析科普文的语言特色要注意两点。 首先,注意文体特点。科普文章的目的在于普及科学知识,所以它的语言除了准确严谨外,往往还具有趣味性、形象化、通俗易懂的特点,以便深入浅出地帮助读者轻松愉快地理解科学知识。
95
其次,有引有析,述评结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赏析关键语句。可结合语境分析词句表达的意义和艺术效果;可从词句采用的修辞手法入手,举出典型例句,分析其意义和艺术效果;可结合文旨体会其表达的思想情感。 (2)辨明修辞手法的种类,选择最能体现文本主要语言特色的语句深入分析,并理解其意义与作用。在分析语言时,选择例句必须典型,分析要有理有据,力求避免空洞浮泛。
96
如:“惨淡经营”中的“惨淡”是苦费心思的意思,“经营”指筹划,该成语常用于指创业的艰辛,用在文中就形象地写出了DNA艰难复杂的发展过程,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99
课内素材 梁思成并非一味复古之人,他一生致力于追求“为中国创造新建筑”的宏伟事业。在这篇小论文中,他并不是孤立地封闭地讨论中国建筑的“特征”,而是将建筑“特征”的外延延伸到文化的层面,拓宽到“各民族的建筑之间”,拓展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
100
进行对照联系,并在理论上提出“可译性”概念,辩证地看待世界建筑的共性和个性。深入探究“可译性”的内涵,可从中感受到梁思成作为一代建筑宗师“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费孝通语)的大文化观。
应用角度:①要在继承中进行创新;②要看到事物的共性与个性;③要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
101
[应用片段] 走过史铁生在迷惘失落时徜徉徘徊的地坛,千年的古柏沉默不语,葱茏蓊郁。回望一眼,月季正开得烂漫,蝶儿正舞得热烈,仿佛母亲深情注视的眼光。 走过城南的陶然亭,高君宇和石评梅安然沉睡,青山无语,碑上刻着他们的墓志铭:“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陶然亭无语,停滞了峥嵘岁月。
102
走过“文革”中逃脱“除四旧”浩劫的明城墙、钟鼓楼,就仿佛听见梁思成先生痛心的话语:“一个东方的文明古国,倘若在建筑上失掉自己的特色,是大大有碍瞻观的。”又仿佛看见林徽因与北京市长吴晗争执时的默然神伤、潸然泪下。 我走过窄窄的小巷,穿过长长的胡同,穿过深深的庭院,处处都是文化的气息,处处都是深藏不露的文化符号。 (选自高考满分作文《北京的符号》)
103
鲜活素材 以币为礼,很中国 在英国坎特伯雷举行的2012世界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上,中国选手获得全球16金中的10金。对此,英国媒体发文感叹:中国人在奥数上有天赋。但奥数中国区总教练郭红兵近日在媒体见面会上,谈得更多的反而是中国选手的不足。比如在各国选手礼物交流环节,外国小朋友送上了精心准备的水杯、笔等,中国孩子却没有准备,只好临时拿出人民币回赠外国小朋友。
104
[热评] 不知这些在奥数领域有着世界超一流水平的中国小学生,他们送出的人民币的面额是多少,会不会因为没带散币,仓促之间拿出一张张百元大钞作为回礼。
但显然,在感情的天平上,就算是一张百元人民币,也无法与一个可能只值5元的小礼品取得平衡,就像情人节送了一沓钞票给情人,还不如送一支玫瑰花更讨人喜爱。可以想见,当外国小朋友拿出他们精心准备的小礼品时,中国的孩子们是何等尴尬。
105
“礼”跟“钱”是两码事。中国人都知道“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这句话,礼重在表达情意,若只用金钱多少来衡量,那就庸俗化了。那为什么中国的小朋友会集体性失态,不知要给他国小朋友送点小礼物呢?
106
小小地揣测一下,是不是因为对奥数的看法各有不同?奥数虽然也是一项竞赛,但他国的学生及家长、教师,或许只是抱着参与、交流的目的而来,与那么多国家的小朋友同台竞技,胜固可喜,败了仍可收获许多,例如认识一些其他国家的朋友,当然是乐事一桩。而我们呢,恐怕是直奔金牌而去的,既然目的性这么明确,自然忽略其他,赛场上都是对手,什么友谊、礼仪都丢一边去了,哪想得到要准备什么小礼物!可叹的是奥数尽管取消加分
107
已久,实际上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升学甚至是学业前途,只要有升学这根指挥棒,奥数的功利性就摆脱不了。但是,功利性都是以剥夺兴趣为前提的,在数学这条路上,走得更远的未必是我们的奥数冠军,而恰恰可能是那些精心挑选好小礼物来参加奥数的孩子们。
109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 梁思成 在艺术创作中,往往有一个重 复和变化的问题。只有重复而无变 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 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 在有“持续性”的作品中,这一问题特别重要。我
110
所谓“持续性”,有些是时间的持续;有些是空间转移的持续,由于作品或者观赏者由一个空间逐步转入另一空间,同时也具有时间的持续性,所以又有时间、空间的综合的持续。
音乐就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创作。我们往往可以听到在一首歌曲或乐曲从头到尾持续的过程中,总有一些重复的乐句、乐段——或者完全相同,或者略有变化。作者通过这些重复而取得整首乐曲的统一性。
111
音乐中的主题和变奏也是在时间持续的过程中,通过重复和变化而取得统一的另一例子。在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中,我们可以听到持续贯串全曲的、极其朴素明朗的“鳟鱼”主题和它的层出不穷的变奏。但是这些变奏又“万变不离其宗”——主题。水波涓涓的伴奏也不断地重复着,使你形象地看到几条鳟鱼在这片伴奏的“水”里悠然自得地游来游去嬉戏,从而使你“知鱼之乐”焉。
112
舞台上的艺术大多是时间与空间的综合持续。几乎所有的舞蹈都要将同一动作重复若干次,并且往往将动作的重复和音乐的重复结合起来,但在重复之中又给以相应的变化;通过这种重复与变化以突出某一种效果,表达出某一种思想感情。 在绘画的艺术处理上,有时也可以看到这一点。
113
宋朝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我们熟悉的名画。它的手卷的形式赋予它以空间、时间都很长的“持续性”。画家利用树木、船只、房屋,特别是那无尽的瓦垄的一些共同特征,重复排列,以取得几条街道(亦即画面)的统一性。当然,在重复之中同时还闪烁着无穷的变化。不同阶段的重点也螺旋式地变换着在画面上的位置,步步引人入胜。画家在你还未意识到以前,就已经成功地以各式各样的重复把你的感受的方向控制住了。
114
宋朝名画家李公麟在他的《放牧图》中对于重复性的运用就更加突出了。整幅手卷就是无数匹马的重复,就是一首乐曲,用“骑”和“马”分成几个“主题”和“变奏”的“乐章”,表示原野上低伏缓和的山坡的寥寥几笔线条和疏疏落落的几棵孤单的树就是它的“伴奏”。这种“伴奏”(背景)与主题间简繁的强烈对比也是画家惨淡经营的匠心所在。
115
上面所谈的那种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在建筑物形象的艺术效果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古今中外的无数建筑,除去极少数例外,几乎都以重复运用各种构件或其他构成部分作为取得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116
就举首都人民大会堂为例。它的艺术效果中一个最突出的因素就是那几十根柱子。虽然在不同的部位上,这一列柱和另一列柱在高低大小上略有不同,但每一根柱子都是另一根柱子完全相同的简单重复。至于其他门、窗、檐、额等等,也都是一个个依样葫芦。这种重复却是给予这座建筑以其统一性和雄伟气概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它的形象上最突出的特征之一。
117
历史中最杰出的一个例子是北京的明清故宫。从已被拆除了的中华门(大明门、大清门)开始就以一间接着一间,重复了又重复的千步廊一口气排列到天安门。从天安门到端门、午门又是一间间重复着的“千篇一律”的朝房。再进去,太和门和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成为一组“前三殿”与乾清门和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成为一组的“后三殿”
118
的大同小异的重复,就更像乐曲中的主题和“变奏”;每一座的本身也是许多构件和构成部分(乐句、乐段)的重复;而东西两侧的廊、庑、楼、门,又是比较低微的,以重复为主但亦有相当变化的“伴奏”。然而整个故宫,它的每一个组群,每一个殿、阁、廊、门却全部都是按照明清两朝工部的“工程做法”的统一规格、统一形式建造的,连彩画、雕饰也尽如此,都是无尽的重复。我们完全可以说它们“千篇一律”。
119
但是,谁能不感到,从天安门一步步走进去,就如同置身于一幅大“手卷”里漫步?在时间持续的同时,空间也连续着“流动”。那些殿堂、楼门、廊庑虽然制作方法千篇一律,然而每走几步,前瞻后顾、左睇右盼,那整个景色的轮廓、光影,却都在不断地改变着,一个接着一个新的画面出现在周围,千变万化。空间与时间,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在北京故宫中达到了最高的成就。
120
颐和园里的谐趣园,绕池环览整整三百六十度周圈,也可以看到这点。
至于颐和园的长廊,可谓千篇一律之尤者也。然而正是那目之所及的无尽的重复,才给游人以那种只有它才能给人的特殊感受。大胆来个荒谬绝伦的设想:那八百米长廊的几百根柱子,几百根梁枋,一根方,一根圆,一根八角,一根六角……;一根肥,一根瘦,一根曲,一根直……;一根木,
121
一根石,一根铜,一根钢筋混凝土……;一根红,一根绿,一根黄,一根蓝……;一根素净无饰,一根高浮盘龙,一根浅雕卷草,一根彩绘团花……;这样“千变万化”地排列过去,那长廊将成何景象!
122
有人会问:那么走到长廊以前,乐寿堂临湖回廊墙上的花窗不是各具一格,千变万化的吗?是的。就回廊整体来说,这正是一个“大同小异”、大统一中的小变化的问题。既得花窗“小异”之谐趣,又无伤回廊“大同”之统一。且先以这些花窗的小小变化,作为廊柱无尽重复的“前奏”,也是一种“欲扬先 抑”的手法。
123
翻开一部世界建筑史,凡是较优秀的个体建筑或者组群,一条街道或者一个广场,往往都以建筑物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而取胜。说是千篇一律,却又千变万化。每一条街都是一轴“手卷”、一首“乐曲”。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统一在城市面貌上起着重要作用。十二年来,在全国各城市的建筑中,我们规划设计人员在这一点上做得还不能尽如人意。为了多快好省,我们做了大量标准设计,但是“好”中既也包括艺术的一面,就也应“百花齐放”。我们有些住宅区的标准设计“千
124
篇一律”到孩子哭着找不到家;有些街道又一幢房子一个样式、一个风格,互不和谐;即使它们本身各自都很美观,放在一起就都“损人”且不“利己”,“千变万化”到令人眼花缭乱。我们既要百花齐放,丰富多彩,又要避免杂乱无章,相互减色;既要和谐统一,全局完整,又要避免千篇一律,单调枯燥。这恼人的矛盾是建筑师们应该认真琢磨的问题。
125
[美文评点] 本文以介绍建筑创作为主要内容。建筑是时空艺术。“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指在时间、空间的综合持续中,建筑创作的重复与变化。重复与变化相互矛盾,相互统一。如果只强调重复,作品往往毫无二致;只注重变化,作品又往往杂乱无章。一个成功的建筑创作则是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体。
126
副标题中出现了“通感”一词,这里不是修辞格意义上的“移用”“移觉”,而是事物间具有共性或共同特点的创作在人的认识上的一致反映。“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即音乐、绘画、建筑创作都追求在时间持续或时间与空间综合持续中的重复与变化。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