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國小六年級學童 發現數列樣式的推理歷程之分析研究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國小六年級學童 發現數列樣式的推理歷程之分析研究"—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國小六年級學童 發現數列樣式的推理歷程之分析研究
李佩玟、吳昭容

2 序 心理學: (1)樣式推理為歸納推理中的一環 (Sternberg, & Gardner, 1983)
(2)智力測驗常用試題(重要的認知能力) 數學教育: (1)數學已從一門「研究數、量、形的學問」轉變為「尋找樣式的學科」(Steen, 1988) (2)早期代數經驗的教學活動

3 研究目的 探討國小學童發現數列樣式的認知歷程 不同型式數列試題之答題正確率 不同型式數列試題之解題紀錄的錯誤類型

4 文獻探討 ~數列推理解題之認知歷程模式~ 發 現 樣 式 應用 ∕ 類化 計算 與 推論 單位化 反應 編碼 映射
發 現 樣 式 應用 類化 計算 推論 單位化 反應 編碼 映射 修改自Sternberg與Gardner(1983)之解決系列完成測驗之訊息處理歷程 編碼(encoding)→ 推論(inference)→ 映射(mapping)→ 應用(application)→ 比較(comparison)→ 辨明(justification)→ 反應(response)

5 「3 2 9 2 27 2 81 2 __ 」 單位化:將數列分群為數個有意義的單位
「 __ 」 單位化:將數列分群為數個有意義的單位 計算與推論:運用各種算術能力計算項次階差,進而推論鄰近項次間的關係 映射:對應組間關係以確認數列的共同數量關係 應用∕類化:利用找到的樣式規則解題 X3 X3 X3 □=81×3=243 均為X3

6 研究方法 兩個實驗 實驗一:單位化步驟 實驗二:計算與推論、映射步驟 研究樣本:台北縣市、基市五所學校,一所二班
兩個實驗 實驗一:單位化步驟 實驗二:計算與推論、映射步驟 研究樣本:台北縣市、基市五所學校,一所二班 合計319人(實驗一306∕實驗二309 ) 實驗程序:團體施測(一→二或二→一) 計分與策略的分類

7 實驗一 ~單位化步驟~ 操弄變項: 數串個數(一∕二) 第二數串性質(移動∕非移動) 單一數列:「a1 a2 a3 a4 a5 」
「 」 複合數列: 「a1 b1 a2 b2 a3 b3」 「 」 「a1 b1 a2 b1 a3 b1 」 「 」

8 實驗一 研究假設 單一數列之正確率比複合數列高。 複合數列下,第二數串為非移動數列之正確率比移動數列高。 單位化步驟存在
∵受試者需先將複合數列分為兩群,才能進行下一步驟。 單位化步驟存在 複合數列下,第二數串為非移動數列之正確率比移動數列高。 ∵非移動數列各項次的相同數字具有知覺上完形的相似性效應,比移動數列容易退到背景,使得第一數串成為焦點。 單位化步驟在複合數列下的重要性

9 實驗一 研究結果-答題正確率 相依樣本t檢定 →(1)單一數列之正確率顯著高於複合數列。 (2)第二數串為移動數列或非移動數列之正確率
沒有顯著差異。 未落入研究者預期

10 實驗一 研究結果-解題策略 解題策略與解題成果的相關性:2獨立性檢定 →(1)單一數列採『鄰近』策略較其餘策略的 答題正確人數較多
(2)複合數列採『分群』策略較其餘策略的 第二數串為非移動數列會比移動數列更容易促使受試者利 用『分群』策略來解題,有時甚至必須使用分群策略才得 以正確解題。 But

11 單一數列 「 」 解 ∵ 45+3= +3= ∴57+3=60 複合數列 「 」 解1 ∵ 45+ 3= + 3= ∴51+3=54 (25+ 3= + 3=31) 解2 ∵ 45-20= +23=48 48-20= +23=51 51-20= +23=54 「 」 解 ∵25重複 45+3= +3=51 ∴51+3=54 鄰近 分群 鄰近 分群

12 實驗二 ~計算與推論、映射步驟~ 項次階差 差距∕倍數 操弄變項: 低階∕高階 2 4 6 8 10 規則 均+2
規則 均+2 均 × 2 +2 +4 +6 +8 + + +2 ×2 ×4 ×6 ×8 項次階差 差距∕倍數

13 實驗二 研究假設 項差為低階關係數列之正確率比高階關係高 項差為差距關係數列之正確率比倍數關係高 ∵受試者較難發現項差可能是關係中的關係
映射步驟存在 項差為差距關係數列之正確率比倍數關係高 ∵受試者較無法掌握含乘法運算的階差 計算與推論步驟存在

14 實驗二 研究結果-答題正確率 相依樣本「低階∕高階 × 差距∕倍數」二因子變異數分析 正確率 「低階∕高階」×「差距∕倍數」無交互作用圖

15 實驗二 研究結果-錯誤類型 學童數列解題時,容易忽略或跳過『映射』步驟,以致於無法正確發現項次階差為高階關係數列的樣式。
例「 __ 」 22-14= +8=30 例「 __ 」 12-10= +2=14 答錯了! 4-2= -4= -8=6 22-14= +10=32 正解 正確耶!

16 綜合討論 研究者所建立之數列推理解題的認知歷程模式,由二個實驗結果驗證之。 數學教材的缺失:僅有等差或等比數列 建議納入
(1)複合數列→培養『單位化』認知能力 (2)項差含階層關係數列→培養『映射』認知能力 (∵六年級學童對於以上兩種型式數列之解題正確率達六成以上)

17 報告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請多多指教


Download ppt "國小六年級學童 發現數列樣式的推理歷程之分析研究"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