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学校德育概论》 教学PPT 制作者:华南师范大学 郑 航 教授 (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学校德育概论》 教学PPT 制作者:华南师范大学 郑 航 教授 (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学校德育概论》 教学PPT 制作者:华南师范大学 郑 航 教授 (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

2 第六章 德育课程与教学 第一节 德育课程及其分类 第二节 德育课程的编制 第三节 我国的小学德育课程 第四节 德育课程的教学

3 第一节 德育课程及其分类

4 一、德育课程的含义 课程: 教育主体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活动或经验的组织与设计。 德育课程
广义:教育主体从促进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出发,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活动或经验的组织与设计。在组织系统中,德育课程表现为各种影响因素的综合体。 狭义:德育课程指的是以教学科目形式出现的、以促进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为首要和核心目标的道德课程。

5 二、德育课程的一般分类 学科性德育课程:学校课程体系中以传授道德与社会性知识、传递道德价值、培养品德实践力为首要和核心目标的正规课程。
活动性德育课程:通过活动的形式,以经验、生活、劳动、实践等作为内容来体现德育目标、德育内容的正规课程类型。 德育隐性课程:教育情境中以间接、内隐方式加以呈现,对学习者的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能够产生潜在影响的德育课程。

6 二、德育课程的一般分类 【阅读与思考】 材料6-1 这里的教育静悄悄 镜头一:
【阅读与思考】 材料6-1 这里的教育静悄悄 镜头一: 孩子们自主策划了一次演唱会,我应邀参加。可活动中他们演唱的几乎全是当今流行的成人歌曲,我感到滑稽、荒诞和悲哀,本想当场喝令停止, 又担心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于是耐着性子听完。 最后,在孩子们的强烈邀请下我唱了一首他们看来也许是最最老土的歌———《我们的田野》。但让我意想不到的是,个个都说好听!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德育时机! 于是,我首先评价他们唱的歌富有时代气息,但表达的都不是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实际生活。然后告诉他们其实有许多旋律优美、内涵丰富的儿童歌曲更适合他们,并当场布置每人回去至少学唱一首儿歌,下周的班队课依然是小小演唱会。后来的活动很成功,从《铁臂阿童木》到《花仙子》,从《小红帽》到《蓝精灵》…孩子们用心地吟唱,我也是喜在心头啊。

7 二、德育课程的一般分类 镜头二: 思品教材有《热爱班集体》《爱护公共财物》等内容。可在平时的教育中我发现, 现在不少的孩子都以自我为中心, 缺乏集体观念。我尝试着把集体观念的培养纳入日常教育活动。我撤消了所有的班队岗位, 采用竞争上岗的方式, 每天放学前让同学提名今天为班级服务最多的同学, 先进行表扬, 而后授予第二天“值日班长”的头衔。 班级里形成了良好的“抢先争先”的风气。大家意识到“为‘家’里做事是我的责任”;“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每天的值日工作,虽没有专人负责,却总做得井井有条,老师有什么事情, 大家总是自觉地帮忙完成。一段时间下来,孩子们的集体主义意识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做到了“心中有集体”、“行动为集体”、“集体是我家”。无意中还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意识———这是意外收获。

8 二、德育课程的一般分类 镜头三: 教室布置也是一门学问。为了努力建设好这块园地, 每期板报我总是结合学校的德育工作, 与孩子们一起确定主题。新学期开始了“好习惯与我同行” 系列活动将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深深地种进了孩子的心田;春天到了,“春天在哪里”将孩子们带入春的世界, 唱春天的歌, 背春天的诗, 巧笔写春色, 妙手画春景。当听到孩子们在自觉地积累着板报上的好词佳句;,当听到孩子们下课后边背板报上的童谣边做游戏,我坚信, 这块“ 自留地”开垦得值!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德育隐性课程的认识。

9 以提高道德认识、发展道德思维、培养道德认知能力为主要目标。
三、小学德育课程的具体类型 1、认知取向型德育课程 以提高道德认识、发展道德思维、培养道德认知能力为主要目标。 如: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价值分析学派、价值澄清学派指导下编制的德育课程和威尔逊(Wilson, J.)基于道德理性观的“道德思维”时间等。 【问题与讨论】 结合上章所学的内容,谈谈价值澄清学派的德育课程有哪些特点。

10 以行为训练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为中心任务的德育课程。
三、小学德育课程的具体类型 2、行为取向型德育课程 以行为训练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为中心任务的德育课程。 如:一些学校从德育视角实施的礼节、礼貌、礼仪训练,近代中国部分小学实施的“修身作法”等。

11 以增进道德情感体验、提高道德情感的敏感度为重点。
三、小学德育课程的具体类型 3、情意取向型德育课程 以增进道德情感体验、提高道德情感的敏感度为重点。 如:体谅模式指导下的德育课程、关心模式指导下的德育课程等。

12 三、小学德育课程的具体类型 4、综合型德育课程 从知、情、意相结合的视角来设置德育课程。如:我国近代的修身科、20世纪80年代开始设立的“思想品德”、以及日本小学的“道德时间”等。

13 从1958年开始,日本在小学特设道德时间(道德课),形成了以道德时间为核心的道德教育体制。
三、小学德育课程的具体类型 【阅读与思考】 材料6-2 日本小学的“道德时间” 从1958年开始,日本在小学特设道德时间(道德课),形成了以道德时间为核心的道德教育体制。 日本小学道德教育的目标——通过学校全部的教育活动来进行的。除了道德时间外,在各学科、特别活动以及综合学习时间中,根据各自的特色进行适当的指导。 日本小学道德时间的目标——在道德时间里,根据以上的道德教育目标,在和各学科、特别活动及综合时间的道德教育保持密切联系的同时,对儿童进行有计划、有发展性的指导,从而补充、深化和统合其他的道德教育,使儿童加深对道德的价值、人的生活方式的认识,培养儿童的道德实践能力。

14 比较五种德育课程类型各自的特点,并分析整合型德育课程的优点。
三、小学德育课程的具体类型 5、整合型德育课程 在当代小学教育中,基于道德融于生活的基本特性,独立设置专门的道德课程的情形并不多见,更多的则是将道德教育与公民教育、社会性教育、价值教育、精神教育等相联系,以求促进学生的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如:各国普遍设立的“公民”、“社会”等。 【问题与讨论】 比较五种德育课程类型各自的特点,并分析整合型德育课程的优点。

15 第二节 德育课程的编制

16 一、德育课程的整体编制 德目主义和全面主义
德目主义:通过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如公民课、社会课、品德课等,将各种德目(如正直、勇敢、诚实等)贯穿、渗透于集体的教学内容之中,直接传授道德知识或价值。 全面主义:实施间接教学,通过以社会实践为主的所有课程和一切活动,间接传授道德价值。 从发展趋向来看,二者趋于融合的倾向日益加强。

17 二、小学德育课程编制的形态 道德与社会(生活)分科设课
特点:各门课程重点突出,道德课程重在道德判断力和道德实践力的培养,生活科重在日常生活知识的把握、生活兴趣的培养和生活能力的初步养成,社会科则重在对社会生活的了解和公民基础素质的培养。 突出道德作为独立课程的重要性,希望通过它使道德教育得到彰显,使儿童从小得到道德方面的专门陶冶和训练。

18 二、小学德育课程编制的形态 道德与社会(生活)综合设课
特点:侧重以儿童的生活经验为中心,注意道德与生活的有机联系,并把儿童的兴趣、需要与能力,置于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的核心位置;同时,亦突出核心(道德)价值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教材中的导向作用。 这种形态虽然也十分突出道德价值的意义,但比较注重道德与健康、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使道德教育不假外求。

19 二、小学德育课程编制的形态 社会科独立设课,道德教育融入社会科以及学校整体生活之中
特点:完全显现出道德教育的全面主义特点,道德教育、价值教育与社会教育、生活教育融为一体。课程内容以“社会常识”、“历史常识”、“地理常识”为主导,以儿童的生活经验为中心,注意儿童的兴趣、需要与能力,同时也注意一定的社会知识结构,价值(包括道德价值)多隐含在知识之中、活动之中。

20 二、小学德育课程编制的形态 【问题与思考】 比较三种德育课程编制方式的异同。
请用你所学过的一种儿童道德发展理论说明第三种德育课程编制方式的优势。

21 三、小学德育课程编制的内容 课程目标——态度—情感—价值观(核心维度) 课程内容——教材、学习活动、学习经验
课程实施——课程资源开发、教学等 课程评价—— 教材编写——教科书、教学指导用书(教师指导用书和学习指导用书)、课程资源开发等。

22 三、小学德育课程编制的内容 教科书的编排方式 直线式 螺旋递进式
一是注意小学与初中、中年段与高年段、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衔接;前后的内容、活动相关联;同一学习主题、事件、活动可以从低年级一以贯之地滚动、延伸到高年级,重复出现,但教育要求逐渐提高,螺旋上升。 二是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材料的选择、单元和课文的编排,按照儿童生活的轨迹和认知规律来加以处理。课文的撰写则涉及题材、体裁、学习素材、道德语言的使用、插图与文字的搭配等。

23 第三节 我国的小学德育课程

24 一、我国小学德育课程的历史演变 古代:蒙学课程教材、日常行为规范训练等。 近代:个别新式学堂开始设修身科。
历史故事、俗语民谚、嘉言懿行(《童蒙训》《性理字训》) 规定待人接物的礼仪、准则(《童蒙须知》《弟子规》) 综合性的蒙学课程教材(《千字文》《幼学琼林》) 近代:个别新式学堂开始设修身科。 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规定蒙学堂、小学堂和中学堂均开设修身和读经二科,其中修身为第一科。 民国成立以后,政府颁布的《小学校令( )仍将修身科列为第一教学科目。

25 一、我国小学德育课程的历史演变 1949年以来 学科性德育课程的设置与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的联系紧密,主要通过各科课堂教学和日常活动等来加以落实。 1979年印发《全国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纪要》。 1981年《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规定在小学各年级开设“思想品德”课。 1993年3月颁发《小学德育纲要》。 1997年4月印发《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 2002年6月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

26 一、我国小学德育课程的历史演变

27 二、小学“思想品德”课的局限性 【问题与讨论】 请结合你在小学阶段所上过的思品课,谈谈思品课的局限性。 第一,知识和行为标准的把握。
第二,儿童道德主体性的发挥。 第三,教师资格的确认。 【问题与讨论】 请结合你在小学阶段所上过的思品课,谈谈思品课的局限性。

28 三、小学品德综合课程的研制与开发 1、小学德育课程的基本转向 基本指导思想
在吸取多年来我国品德教育的经验、注重核心价值(包括道德价值)的教育意义的同时,密切品德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并注意考察该课程与语文之间、与其他活动课程之间的差异性和关联性,注意与初中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与统整。

29 三、小学品德综合课程的研制与开发 课程类型与内容范畴
课程类型:品德综合课程在中低年级应着重考虑以儿童、知识、社会为顺序,突出儿童本位的类型特征,在中高年级则应着重考虑以社会、儿童、知识为顺序,注重儿童本位和社会本位二者的融合; 内容范畴:品德综合课程在中低年级侧重卫生与健康、心理、社会(礼仪、习惯、周围环境、团体生活等)几方面的整合,而在中高年级,除了深化中低年级的内容范围之外,尤其需要侧重社会公共生活中的伦理、文化(历史、地理、民族等)、生态、社会、政治、经济、心理等几方面内容的整合。

30 三、小学品德综合课程的研制与开发 课程目标和内容
课程目标: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础,让儿童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回归生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行为、认知-技能几者结合起来,尤其要把培养儿童观察、思考和解决社会(生活)问题的能力以及培植道德情感和提高道德判断能力置于突出位置; 课程内容:要紧密联系儿童的(直接的或间接的)现实生活、撷取有地方特色和儿童特色的素材来加以体现,并注意生活与社会、生活与文化、时间与空间之间的内在关联性,所涉及到的社会生活知识,应当尽可能真实、典型,具有时代感,富于启发性。

31 三、小学品德综合课程的研制与开发 2、品德综合课程的研制与教材开发 品德综合课程的目标与内容 表6.1 《品德与生活》课程目标与内容

32 三、小学品德综合课程的研制与开发 表6.2 《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与内容

33 三、小学品德综合课程的研制与开发

34 三、小学品德综合课程的研制与开发 2、品德综合课程的研制与教材开发 教材编写

35 三、小学品德综合课程的研制与开发 表6.3 教科书或自编教材的内容设计举例

36 第四节 德育课程的教学

37 一、道德(或价值)教学的基本原则 道德教育与生活教育、公民教育相结合原则

38 道德教育与生活教育、公民教育相结合原则

39 一、道德(或价值)教学的基本原则 知情行相统一原则 【阅读与思考】 材料6-3 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阅读与思考】 材料6-3 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在研究“忙碌的人们” 这一主题时,为了对学生进行“尊重、热爱劳动者” 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为了让他们认识到社会上有许许多多劳动者都在为美好的生活忙碌,我们引导学生从最亲近的父母那里开展小调查:父母从事什么工作,为工作付出了多少艰辛,在岗位上取得了哪些成就,又是怎样在家中忙家务的。同时引导他们做好记录,收集有关的照片、获奖证书和学习证书等。 课堂上,有的学生深情而自豪地介绍自己的父母忙碌的一天,有的还演示照片和实物。他们感到自己的父母是可亲可敬的,还纷纷表示:爸爸妈妈无怨无悔地爱着我们,我们也要用同样的爱来回报他们。在与父母的心灵碰撞与沟通中他们对父母的劳动有了新的感悟。 这个案例如何体现知情行相统一的教学原则?对你有什么启发?

40 一、道德(或价值)教学的基本原则 知情行相统一原则

41 一、道德(或价值)教学的基本原则 示范性与拓展性并举原则 【阅读与思考】
真正的德育只有在真实的生活中才能完成,课程只是手段,儿童真实的日常生活才是归宿。过去的教师试图让孩子们进课堂时是一个个小问号,通过教学,把他们变成一个个句号就达成了教学目标。其实,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并不意味对某个问题的探讨的结束,而应当是新思考的开始。真正的教育应当在学生的日复一日的平凡的生活中! 这段话对你思考道德教学的启发是什么?

42 一、道德(或价值)教学的基本原则 主体互动原则 【阅读与思考】 材料6-4 结合案例,谈谈在小学道德教学中应如何体现主体互动原则。
【阅读与思考】 材料6-4 针对我校寄宿学生大多数动手能力差的现状, 我们编设以“多动我的手” 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课。通过“我有一双小小的手”启发、展示、讨论手的众多功能,“小伙伴们手帮手”发动学生准备提供各种操练材料, 课堂里互教互学, 互帮互助, 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大家都来露一手”动手操作、特长展示、评奖激励,“下了苦功成高手”请校内外同年龄段的“小书法家”、“小画家”、“小钢琴家”、“小发明家”现场表演, 传经送宝、“我有一双巧巧手”系实际, 畅谈体会、感受, 写成文章全班交流等一系列由浅入深、丰富多彩的活动, 使学生在活动中感悟, 在感悟中学习, 在学习中成长。 结合案例,谈谈在小学道德教学中应如何体现主体互动原则。

43 一、道德(或价值)教学的基本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 这种现象违备了德育教学中的什么原则? 【阅读与思考】
一些老师拔苗助长,总是希望自己的学生经历了自己一个眼神或者是一次谈话后,就能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一些班主任快乐梦想,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经历了自己的循循善诱之后,就能遵守规范,形成道德。 这种现象违备了德育教学中的什么原则? 小学德育教学应当如何做到“循序”与“渐进”并行?

44 一、道德(或价值)教学的基本原则 因材、因时、因境施教原则 【阅读与思考】 材料6-5 这位教师是如何在教学中做到因材、因时、因境施教?
【阅读与思考】 材料6-5 在《做个诚实的人》一课的教学中,老师出人意料地和孩子们聊起了分苹果的话题,孩子们很快就成了聊天的主角,但都表示愿意自己吃小的,把大的留给别人。老师没有发表意见,而是不紧不慢地向大家讲述了两个分苹果的故事,故事讲完了,她对孩子们说:“我的课堂不能教会你们说第一句善意的谎言,但我愿意和你们一同为做个诚实的孩子而努力。” 也许是那个故事,也许是老师的那一席话,孩子们的心扉都敞亮了。小说:“按我的胃口,有苹果最好别人都别吃。”同桌马上表态:“人与人之间应该真诚相待,宽厚为怀,我胃口小,我的让给你。”“谢谢,谢谢,下次干活需要我小胖只要说一声,我一定尽力而为。”小胖的话音刚落,一可爱的小女生急忙说:“老师,老师,我们家不用分苹果,爸爸妈妈为了让我吃苹果还绞尽脑汁呢!” 这位教师是如何在教学中做到因材、因时、因境施教?

45 二、德育课程的教学设计 基本要求—— 特点—— 含义——
德育课程的教学设计是指教育主体在分析学习者的特点、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条件以及教学系统特征的基础上,对整个道德(或价值)教学系统的规划。 基本要求—— (1)钻研课程标准,分析课程内容; (2)分析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和学习状态; (3)确定教学目标分类; (4)列出综合性目标; (5)陈述具体的行为目标。 特点—— 灵活性、复合性、情境性和不确定性

46 二、德育课程的教学设计 德育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包括对道德(或价值)教学内容的分析与把握,以及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学内容的分析与把握,必须考虑教学内容所涉及的生活领域、价值范畴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与社会环境之间、与儿童的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除了考虑各类教材作为直接的课程资源的特性及其利用以外,还必须注重其他课程资源的恰当选择和综合运用。

47 二、德育课程的教学设计 材料6-6 校本课程案例 小学拓展型课程方案节选《生活与德育》低年级目录

48 二、德育课程的教学设计 《生活与德育》课程中年级目录

49 二、德育课程的教学设计 《生活与德育》课程高年级目录

50 三、小学德育课程的教学进程与策略 1、小学德育课程教学的基本进程 呈现中心德目、呈现行为规条 选择适当方法
呈现问题情境并演练、行为情境的类化 形成中心德目的概念或观念、讨论理由、检讨反省激发道德情绪 培养处事能力及反省功夫 建立价值系统、将中心德目人格化

51 表6.4 体验-创造-生成教学模式基本程序性要素
表6.4 体验-创造-生成教学模式基本程序性要素

52 三、小学德育课程的教学进程与策略 2、小学常用的道德(或价值)教学策略 故事叙述 资料搜集 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 现场调查 参观访问
观摩、作品欣赏 问题讨论

53 【阅读与思考】 如何评价小学德育中的故事法教学?
三、小学德育课程的教学进程与策略 【阅读与思考】 如何评价小学德育中的故事法教学? 道德叙事的关键不是简单地向受教育者告知“对”和“错”,也不是刻意去指明故事的中心思想,或者什么深刻寓意。教育者的叙事,实际上是营造、创设一种帮助受教育者“进入”和“理解”故事的情感场。所有的叙事并不是教育的目的,充其量不过是一种教育措施。 人生无非是一串串故事的连线,这一点,儿童也不例外。了解儿童的生活故事,给儿童叙述故事――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无论是自己的,抑或他人的;无论是现实,还是虚构的;无论是历史的,还是现在的,都是非常重要的道德教育形式。一切道德观和价值观实际上都已经内在于那些具有丰富开放性的美德故事中了。 道德叙事则一如行云流水,悠远而清新。一种无教育的教育,可能是最好的教育。

54 三、小学德育课程的教学进程与策略 3、小学德育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借助教材创造性地因人、因时、因境施教
把握教学素材的道德(或价值)性与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之间的联系,把握教学形式与学生内在的道德学习之间的联系 区分道德(或价值)教学与知识-技能教学,注重学习过程本身 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作为示范者的教育意义

55 附录: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节选)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本课程根据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56 二、基本理念 (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二)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 (三)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同时,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57 三、设计思路 《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是他们生活的不同领域;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等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主要因素。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 《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一条主线”即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点面结合”的“面”是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点”是社会生活的几个主要因素,在面上选点,组织教学内容;“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指的是某一教学内容所包含的社会要素是综合的,所涉及的社会领域也不是单一的,可以交叉;同样的内容在后续年段可以重复出现,但要求提高,螺旋上升。

58 《品德与社会》与相关课程的关系图

59 课程结构示意图

60 各年级教学内容分布图


Download ppt "《学校德育概论》 教学PPT 制作者:华南师范大学 郑 航 教授 (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