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2010江苏高考考点: 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理解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  2010江苏高考考点: 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理解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2010江苏高考考点: 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理解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理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

2 【认识论部分】 一、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 (一)什么是实践?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认识论部分】 一、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 (一)什么是实践?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 (1)是一种物质性活动。 (2)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这两个方面正是实践活动与认识活动的根本区别。

3 【提示】 改造主观世界指改造自己的思想、认识以及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 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主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有利于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4 坚持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唯物主义的思想。
2、实践的基本特征 (1)客观物质性 第一,实践的构成要素:主体、手段、对象是客观的。 第二,实践的过程及结果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也是客观的。 【提示】 坚持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唯物主义的思想。

5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具有目的性、计划性、选择性、创造性。 【提示】 坚持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辩证法的思想。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两者相互渗透,不可分割,不能并列,更不能颠倒。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受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的制约,正确发挥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受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的制约。

6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第一社会性:不是单个人的孤立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第二历史性: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 (4)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和统一,体现了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贯穿着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7 这里讲实践的基本形式,而不是具体形式。实践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彩的。
3、实践的基本形式 (1)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2)变革社会的实践; (3)科学实验活动。 【提示】 这里讲实践的基本形式,而不是具体形式。实践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彩的。

8 (二)什么是认识(了解)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感性认识:对事物现象的认识。 理性认识: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认识形成的过程:
感觉器官 抽象思维 实践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9 (三)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在实践中主客体相互作用下产生。 【提示】
(1)“意识源于物质”和“认识源于实践” “意识源于物质”主要指意识反映的内容源于物质世界。 “认识源于实践”指认识形成于实践中。 两者是从不同角度讲的,并不矛盾。意识对物质的反映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实现,因此两者又是相通的。 但不可混淆搭配。如不能说“认识源于物质”。

10 (2)“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获得认识的两种途径。 直接经验是通过亲身实践而得,间接经验是通过学习和传递而得。 两者的划分是相对的,在我为直接经验,在别人就是间接经验,因此二者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 直接经验不一定就比间接经验更可靠,两者都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而要真正消化和理解间接经验也必须通过实践,不能止于纸上谈兵。

11 第三,实践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改造主管世界)。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一,实践不断提出新问题。 第二,实践提供更完备的认识工具。 第三,实践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改造主管世界)。 【提示】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但不是唯一动力。

12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即通过实践,人们把观念中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两者对照,就能判断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第一,真理即正确的认识,是主观对客观的如实反映。 第二,只有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检验主观是否符合客观。 【提示】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即通过实践,人们把观念中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两者对照,就能判断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

13 认识应当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去改造客观世界,才能显示其实际意义。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与归宿。 认识应当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去改造客观世界,才能显示其实际意义。 【提示】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

14 2、认识的反作用(认识指导实践) (1)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不同性质的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不同。 (2)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3、实践的决定作用和认识的指导作用的辩证关系 两者不可分割,也不能并列,更不能颠倒,实践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承认实践的决定作用是坚持唯物论思想,承认认识的反作用是坚持辩证法思想。

15 (1)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第一,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其反映的内容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二、认识发展的根本规律 (一)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1、真理的绝对性 (1)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第一,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其反映的内容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第二,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即实践本身也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疑点】有用的就是真理吗? 真理作为正确认识,对人们的实践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是有用的。 “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 “有用就是真理”以主观需要作为衡量真理的标准,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是错误的。

16 2、真理的唯一性(一元性) 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只能有一个真理。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它不因权力、地位而改变。 【提示】真理的客观性决定真理的唯一性 真理的客观性告诉我们:判断我们的认识是不是真理,其参照系只能是客观事物本身,即主观反映是否与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相一致。而对于同一个确定的客观事物,其本来面目只有一个,因此与之相一致的主观反映也只能有一个。 这本来是一个常识,但正如童话《皇帝的新衣》所寓:我们往往因为对权力、名利的畏惧或崇拜,而忽视了什么是判断真理的标准。

17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2、真理的相对性 (1)真理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提示】这里的条件和范围从空间上讲,即任何真理都只是对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层面的正确认识。 (2)真理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离开这一特定的过程,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提示】这里的特定过程从时间上讲,即任何真理都之是对事物发展过程中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的正确认识。

18 3、方法论要求 真理的客观性和一元性要求我们坚持真理。 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发展真理。

19 第一,认识的对象(客体)即物质世界是无限变化的。 第二,认识的主体即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第三,认识的基础即实践是无限发展的。
(二)认识的发展(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认识具有反复性 第一,认识的主体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第二,认识的客体的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 因此,对某一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 第一,认识的对象(客体)即物质世界是无限变化的。 第二,认识的主体即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第三,认识的基础即实践是无限发展的。 因此,追求真理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20 3、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追求真理的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的过程。我们既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又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1 【提示】我党制定方针路线的客观依据是我国国情。
【综合探究:党的思想路线】 1、党的思想路线 (1)理论基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哲的基本观点,也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2)基本内容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注意顺序) (3)重要地位 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论依据。 【提示】我党制定方针路线的客观依据是我国国情。

22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统一的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目标和归宿。 3、求真务实(理解) (1)含义 “求真”侧重于认识世界,体现的是科学性的品格,着力于揭示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务实”侧重于改造世界,体现的是实践性的品格,通过认识指导实践,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2)地位:求真务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 求真务实不但涵盖了党的思想路线的“科学”精神,而且发展了其“实践”精神。

23 物质决定意识 一切从实际出发 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 理论联系实际 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4、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依据(世界观依据) 物质决定意识 一切从实际出发 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 理论联系实际 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 实事求是

24 4、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依据(世界观依据)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 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 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 求真务实

25 【总结】 一、本单元常用的重要原理(世界观+方法论) 唯物论部分 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对改造世界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这就要求我们重视精神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这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人们可以发挥主观动能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26 认识论部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我们必须立足实践,重视调查研究。 认识对实践起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这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认识(或重视科学理论的巨大作用)。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因此,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要正确对待错误。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这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27 【总结】 二、注意搭配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范畴。 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物质决定意识(精神),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指导实践。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28 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观点包含实践是认识基础的有:①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 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④百闻不如一见 ⑤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④⑤  D.①③④ D

29 B 2、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马克思这一论述的含义是( )
2、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马克思这一论述的含义是( ) A.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  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C.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D.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 B

30 B 3、“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从认识论角度看,其哲学寓意是 ( )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3、“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从认识论角度看,其哲学寓意是 ( )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C、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

31 D 4、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就是检验认识是否同
A.已有的理论相符合 B.已被实践证明的真理相符合 C.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符合 D.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 D

32 5、“有用即真理”、“强权即真理”的真理观主要违背了
A.真理的客观性 B.真理的条件性 C.真理的反复性 D.真理的无限性 A

33 D 6、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 A.真理与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 B.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 C.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

34 B 7.有人认为“个人的渊博知识,一是来源于亲自实践,二是来源于书本知识。”这一观点 ①认为认识既来源于实践,又来源于书本
 7.有人认为“个人的渊博知识,一是来源于亲自实践,二是来源于书本知识。”这一观点 ①认为认识既来源于实践,又来源于书本 ②否定了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 ③承认了认识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 ④体现辩证法中两点论的观点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B

35 A 8、毛泽东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这告诉我们( ) A.认识只能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
8、毛泽东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这告诉我们(  ) A.认识只能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  B.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  C.实践是认识的一个来源  D.实践不断给认识提出新课题 A

36 A 9、“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9、“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科学技术在实验室不如在实践中发展快  C.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D.发展科学有功的主要不是知识分子,而是人民群众 A

37 c 10.(07高考文科基础广东卷第17题)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范围,这说明了 A.真理是普遍的 B.真理是主观的 C.真理是有条件的
D.真理是绝对的 c

38 11.(07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Ⅰ第29题)头孢曲松纳是一种常见的抗生素,临床应用十分广泛。但是,如果把它和某些药物一起服用,就会导致药效减弱、副作用增强,对人体造成损害。这种现象在医学上称为配伍禁忌。在没有发现这个问题的时候,曾出现病人服用该药物致死的案例。卫生主管部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并没有禁止使用这种药物,而是要求在药品使用说明书中写明配伍禁忌的有关情况。对一种药物及其配伍禁忌的认识,体现出认识 ①是一个永远不能达到真理的过程 ②是一个追求终极真理的过程 ③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无限发展的过程 ④是一个包含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c

39 12.(07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宁夏卷22题) “蚂蚁具有和我们不同的眼睛,它们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光线。但是,在认识我们所看不见的这些光线方面,我们的成就比蚂蚁大得多。我们能够证明蚂蚁看得见我们所看不见的东西,而且这种证明只是以我们的眼睛所造成的知觉为基础,这就说明人的眼睛的特殊构造并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恩格斯这个论断的根据是 ①实践促进人的感觉能力的进化与发展 ②实践促进感知事物的技术手段的发展 ③实践促进对感知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 ④实践促进人类直觉事物本质能力的提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B

40 13.(07高考政治广东卷第24题)2006年12月,科学家通过比较火星探测飞船在过去7年中对火星表面相同地点拍摄的照片,提出一个大胆的推断——火星上现在就可能存在生命所必需的液态水。这一科学探索活动表明 A.人类能够在实践中认识自然 B.自然界的变化不可能受人类的影响 C.人类能够在实践中改造自然 D.自然界随人类意识变化而变化 A

41 B 14.(2004年江苏卷) 24.“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这句名言是指 A. 真理与权威是相互排斥的
C.真理与权威是相互依存的 D.只有服从真理,才能具有权威 B

42 15.(08高考政治卷第江苏31题)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这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提出的定理。在此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人们一直把它当作任何条件下都适用的真理。但是,19世纪初,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提出: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随后,德国数学家黎曼提出: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这说明真理是 ①因人而异的 ②具体的 ③有条件的 ④客观的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D

43 C A.联系的观点 B.发展的观点 C.实践的观点 D.矛盾的观点
16.(08高考政治卷第江苏27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坚持 A.联系的观点 B.发展的观点 C.实践的观点 D.矛盾的观点 C

44 C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 ②先进文化源于社会实践 ③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7.(08高考政治卷第江苏29题) 江苏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形成了许多可贵的精神,如张家港精神、昆山精神、华西精神等。江苏人发扬这些精神,有力地促进了江苏经济的发展。这体现了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 ②先进文化源于社会实践 ③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C

45 18.(2005文综全国卷Ⅱ, 黑龙江、吉林、广西各省考卷第39题)(68分)根据图8和资料回答问题。
阿房宫一直被视为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杰作,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曾生动地描绘了它的恢弘壮观;一些史籍和历史教科书也记载了项羽火烧阿房宫事件。根据国家文物局要求,阿房宫考古队于2002年10月开始对阿房宫遗址开展了多学科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发现当年阿房宫工程只完成了前殿建筑基础和部分宫墙建设,由于宫殿建筑基址以上部分并未营建,也就不存在被大火烧毁的事实。 (7)从上述材料可以得到哪些认识论的启示?(9分)

46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们对历史的认识随着考古实践的发展而深化,阿房宫遗址的考古发现深化了我们对阿房宫的历史状况和项羽火烧阿房宫史料的认识。(3分)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历史记载是基于当时条件对历史的一种认识,其正确与否要经受考古实践的检验,阿房宫遗址的考古发现证明了有些史籍和历史教科书对

47 19.(2003年全国卷) 38.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17分) 在古代社会,自然是人类的主宰,人们把自然神化,对自然顶礼膜拜,认为山有山神,河有河神,天旱求龙王降雨,遇事求神灵保佑。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机器轰鸣田野,卫星遨游太空,人们认为自然是人类征服的对象,人可以主宰自然。但是。随着人类活动规模的扩大,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空洞、洪水肆虐、物种减少 正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自然是人类的朋友,人和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强调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变化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48 从自然是神,到自然是人征服的对象,再到自然是人的朋友,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了人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发展的;认识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实践,每一个阶段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都基于当时改造自然的实践水平,并随着实践的深入而不断深化。

49 (2)运用哲学常识的知识说明人为什么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50 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它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改造自然,使其为人所用,但是,人的活动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环境破坏、生态危机等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就是证明。 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51 ( 2008年高考北京文综政治38. 33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三十年来,实践上的每一次创造,理论上的每一次突破,事业上的每一次进步,无不闪耀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光辉。 (1)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0分)

52 ①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
②主观认识本身无法证明自身是否正确,认识对象不能“自言其明”,二者都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③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联结主客观的桥梁,人们可以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④如果不坚持实践标准,就会陷入主观主义错误。


Download ppt "  2010江苏高考考点: 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理解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