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1
2
内容提要与重点难点 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对立统一规律 唯物辩证法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意识的能动作用 2
3
世界观 方法论 世界观与哲学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1、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世界观 方法论 世界观与哲学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3
4
1、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 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提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4
5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万物的始基是火; 古印度:地、水、火、风构成万物; 中国古代:八卦说、五行说 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2、物质的客观存在性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水是万物的本原;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万物的始基是火; 古印度:地、水、火、风构成万物; 中国古代:八卦说、五行说 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5
6
2、物质的客观存在性 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根据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成果来确定和解释世界的物质本原,其中较典型的是把原子确定为世界万物的本原。 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6
7
列宁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7
8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自然界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8
9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由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由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由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的意识。 9
10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劳动在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起到了绝对性的作用: 劳动使猿脑变成人脑; 劳动使语言得以产生;
劳动提供了意识的源泉。 10
11
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器官,离开了人脑,就不可能有意识的产生。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器官,离开了人脑,就不可能有意识的产生。 思考:是不是有了人脑就有了意识? 11
12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 12
13
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绝对静止的物质存在。 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唯物论。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绝对静止的物质存在。 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唯物论。 恩格斯: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 13
14
在绝对的运动中有相对的静止,在相对的静止中有绝对的运动。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 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 在绝对的运动中有相对的静止,在相对的静止中有绝对的运动。 14
15
(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具有不可逆性。 15
16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缩性,空间具有三维性特点。
(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缩性,空间具有三维性特点。 16
17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
(3)社会物质性的体现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7
18
古希腊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中都提出过实践概念和一些有启发性的见解,但都没能揭示实践的本质。
(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概念并不是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使用的。 古希腊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中都提出过实践概念和一些有启发性的见解,但都没能揭示实践的本质。 18
19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本质的科学揭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马克思说:“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的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19
20
实践的基本特征 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20
21
实践的基本特征 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21
22
实践的基本特征 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22
23
实践的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劳动实践 23
24
实践的基本形式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24
25
实践的基本形式 科学实验 25
26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关于社会本 质的观点 神学历史观 唯心主义哲学历史观 自然主义历史观
2、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关于社会本 质的观点 神学历史观 唯心主义哲学历史观 自然主义历史观 26
27
从人类起源来看,物质生产劳动的实践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以及在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生活本质的揭示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体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从人类起源来看,物质生产劳动的实践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以及在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27
28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生活本质的揭示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28
29
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生活本质的揭示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29
30
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生活本质的揭示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实 践 物质生产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阶级斗争 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实 践 革命改革 推动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科学技术 社会发展的重要杠杆 历史主体 “剧中人”、“剧作者” 30
31
二、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联系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发展的观点 31
32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联系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32
33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运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发展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运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33
34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发展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34
35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矛盾、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量变、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肯定、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35
36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什么是矛盾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36
37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37
38
和谐与矛盾,既有不同的含义,不能等同,由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38
39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的特殊性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是事物的个性,是相对的。 39
40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的意义 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毛泽东 40
41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3、量变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质 量 度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是保持事物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41
42
量变:是事物的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和量变 量变:是事物的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42
43
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由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 43
44
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44
45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4、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辩证否定观 否定因素 肯定因素 促使事物灭亡 维持事物存在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45
46
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内部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使事物发展经过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周期性过程,呈现出螺旋式的上升或波浪式的前进运动。 46
47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和意义 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 性和现实性、现象和本质、内容和形式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矛盾分析方 法、辩证思维方法 47
48
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系统方法 分析和综合 信息方法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辩证思维基本方法 归纳和演绎 控制方法 抽象和具体
结构功能方法 理想化方法 逻辑和历史 模型化方法 48
49
两者的对象 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辨证思维基本方法从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角度揭示事物的一般规律和本质;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是从世界的某些方面、领域去研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两者的对象 49
50
两者的特征 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辨证思维基本方法: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动态性、信息性、开放性、创新性。
50
51
两者的关系 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一方面,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应以辨证思维方法作为自己的方法论前提,以把握事物的整体联系和发展;
另一方面,辩证思维方法又要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中吸取营养来丰富自身,以指导现代科学研究。 两者的关系 51
52
内容提要 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一)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 1、规律及其客观性 2、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主要表现 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辨证统一 内容提要 52
53
(一)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 1、规律及其客观性 规律是指事物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53
54
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利用的 (1)人对规律是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 一方面,人的思想和行为受到规律的影响和制约;
另一方面,人可以能动地认识和利用规律。 54
55
(2)规律的客观性决定其具有可知性 规律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或客观世界的一部分,都是可能的认识客体,从而具有可知性。世界上只有未知的规律,没有不可知的规律。 55
56
(3)规律是可以利用的 A.只要正确认识了客观规律,就可以按客观规律办事,利用规律的力量为自身的目的服务。
规律发生作用的具体条件和形式是可以改变的。人们可以通过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使事物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56
57
(4)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A.藐视规律的主观随意性和经验主义
主观随意性:如有的地方不顾客观实际情况,违背规律地盲目太高发展指标或加快发展速度。 经验主义: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可靠性和意义,而否认对规律把握的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57
58
(4)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B.在规律面前无所作为的思想 把规律的客观性同人的主观能动性绝对割裂开来,否认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主张无所作为的观点,实际上是忽视了理论思维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正确的理论思维可以使人们科学认识客观规律,并增强驾驭客观规律的能力。 58
59
2、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环境污染 59
60
2、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60
61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主要联系 (1)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客观性,都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2)整个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 (3)人的自觉活动是实现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联系的中介。 61
62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主要区别 (1)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无意识的自然力量存在和发生作用的;
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有意识的人的参与、有意识的活动存在和起作用的。 62
63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主要区别 (2)自然规律在同样的物质条件下可以以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
社会规律总是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上表现出来的,从而往往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63
64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主要区别 (3)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受主体的社会立场和价值取向、特别是阶级立场和阶级价值取向的影响相对偏弱,在阶级社会中一般不具有积极性; 人们对于社会规律的反映,受主体的社会立场和价值取向、特别是阶级立场和阶级价值取向的影响相对强的多,在阶级社会中一般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64
65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主要表现 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65
66
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坚持唯物、辩证的观点争取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66
67
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所谓社会历史趋向属于历史决定论的内容,讲的是社会历史规律的决定作用。
主体选择讲的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 67
68
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定了人们的活动要受规律性的制约,但不否定人在可能性空间内的选择。
主体选择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的方向、目标、方式的选择。 68
69
内容回顾 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对立统一规律 唯物辩证法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意识的能动作用 69
70
本章结束 下一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