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一)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一)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分水岭。 决定 唯心史观 唯物史观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决定

3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唯物史观 唯心史观 B.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A.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A.没有考究人们活动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 B.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以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为前提,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 C.承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承认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C.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4 1、历史观基本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在历史观领域的具体表现。
2、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而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后才开始。 3、辨析: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柯林武德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女孩子。” ——胡适

5 (一)社会存在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6 1.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分为三类: 生态资源 生物资源 矿物资源 作用: 通过对生产的影响,加速或者延缓社会的发展 通过对军事、政治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不同国家社会的发展。

7 2.人口因素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口因素是一个包括人口数量、质量、密度、构成、人口的发展、人口的分布和迁移、人口的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各种因素的总和范畴。 作用: 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 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对人口经历了由数量到质量的转变。

8 3.生产方式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决定作用的表现: 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形成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9 (二)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机构,根据不同角度可以将意识划分为:
a.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意识形态 b.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 非意识形态

10 (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是其内容的客观来源 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反映者的立场、观点、方法是由人们在社会存在中的地位决定的 B.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促进或者延缓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11 a.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未必都是最高的。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1)非完全同步性 2)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a.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未必都是最高的。 b.某些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其社会意识的某些方面却可以领先于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

12 3)历史的继承性, 4)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5)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它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 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3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生产力:人类在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1﹚独立的实体因素 劳动资料 (生产工具) 劳动对象 (必要前提) 劳动者 (最活跃因素)

14 (2)运筹性的综合因素 分工协作 经济管理 预测决策 (3)渗透性因素:自然科学 (4)准备性因素:教育 科学技术是第一 生产力: 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中 科学——技术——生产 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生产力的重大杠杆

15 2、生产关系: 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包括: 生产资料所有制 (最基本的关系)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产品分配方式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决定作用: 生产劳动得以进行的前提 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 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

16 (三)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1、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 原始工具 青铜器 铁器 大机器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三)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1、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2)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原始工具 青铜器 铁器 大机器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17 (1)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2)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会阻碍以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1)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2)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会阻碍以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正确理解:

18 生 产 力 生产关系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决定 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

19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适合 不适合 适合

20 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即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各种不同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产品分配方式三个方面的总和。 可以理解为 生产关系

21 (二)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指社会的政治、法律、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 政治上层建筑(实体) 影
响 决 观念上层建筑(非物质实体形态)

22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关系 决定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反作用

23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关系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a.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b.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

24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发展。

25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适合 适合 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促进作用 生产力 不适合 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阻碍作用 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适合 不适合 生产力

26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表现为:
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上升发展阶段时,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一般是适应的;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没落时期,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则是不适应的,其矛盾则变为对抗性的、全局性的矛盾。

27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决定 决定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生产力 反作用 反作用

28 四、社会形态的划分和社会形态的更替与发展
(一)社会形态的划分 1、经济社会形态划分法 (1)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2)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29 (3)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和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的关系 互补、本质上统一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人的依赖性社会(自然经济社会) 物的依赖性社会(商品经济社会)

30 2、技术社会形态划分法 即是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划分社会形态。 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31 (二)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任何人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要从事的社会活动将引起什么样的社会结果,自己是意识不到的。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决定上层建筑,这是历史决定论。

32 (三)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和选择性 决定性是指历史决定论 社会历史发展的选择性是指主体选择的作用

33 (四)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1、统一性: 2、多样性: 各国历史发展过程所具有的共同性和普遍性。 横向 纵向 各国历史具有各自的特点
横向 纵向 2、多样性: 各国历史具有各自的特点 各个国家在不同社会形态中所具有的典型意义不同 过渡形式各有特点 有些可能跨越一个或几个社会形态

34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07页)

35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基本矛盾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一)两对社会基本矛盾之间的关系、
(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36 社会基本矛盾怎样推动社会发展 上层建筑变化 生产力变化 生产关系变化 生产力既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起点,又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归宿
生产力的发展

37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阶级的产生和实质 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

38 (一)阶级的产生和实质 1、阶级: 在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生产体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各个社会集团,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阶级是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而又发展不足的情况下产生和存在的。 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

39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阶级斗争是指各对抗阶级之间的斗争,其中包括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斗争。 物质利益是阶级斗争的根源。 2、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中,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

40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
1、坚持阶级分析方法,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去观察和认识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 2、阶级分析方法要求全面地、动态地分析阶级状况,分析各阶级的经济地位、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准确把握各阶级之间的关系和阶级力量的对比,把握社会运动和社会生活的脉搏。 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但已经不是主要矛盾。

41 三、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革命和改革是社会发展的两种基本形式 (一)社会革命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
社会革命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必然产物 社会革命的最深刻根源: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暴力革命是社会革命的最基本形式。

42 理解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1、社会革命是实现阶级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决定性手段。(参见图1和图2) 2、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革命阶级在革命斗争中受到锻炼和改造,成为建设社会的基础。

43 一七八九年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攻占巴士底狱
图1

44 图2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45 (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改革: 革命和改革的区别 改革的作用 2.社会改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使社会制度得到持续存在于发展或自我完善,而对社会体制进行的完善和创新。 革命和改革的区别 改革的作用 2.社会改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4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图3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

47 案 例 一 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农民:邓小平扭转了乾坤 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小岗村的故事
在中国革命博物馆里,有一份特殊的藏品———印有18个红手印的协议书。这件国家一级文物是由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农民们亲手创造的。在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小岗村的村民们感慨万千地说起当年小平对小岗的关心。 小岗村在“大跃进”中饿死60人,死绝6户。到1977年底,小岗村不论户大户小,户户外流;不论男人女人,只要能蹦跳的都讨过饭。全队近20户人家有11户的门是用高粱秸扎成的。

48 案 例 一 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小岗村的故事
1978年初,凤阳县乃至安徽省尝试“包干到组”,小岗人也满怀兴趣的把20户人家分成4个组。没干多久,组里就产生了矛盾,于是每个组又分“叉”。但没干几天又有吵架的。社员提议:这样干不好,干脆包干到户。大家最终拟订3条意见:1、夏秋两季打的头场粮食要先把国家公粮和集体提留交齐;2、明组暗户,瞒上不瞒下;3、如果队长因此犯法坐牢,他家的活由全队包下来,小孩由全队养到18岁。到会的18户户主赌咒发誓按下红手印。这就是震惊全国的“大包干”。 小岗人用18个鲜红的手印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蔚为壮观的一页。“大包干”诞生伊始,就有人责难说,这违背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原则,是资本主义;也有人说,“大包干”是机会主义。

49 案 例 一 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小岗村的故事
就在有人对“大包干”提出质疑、改革处于关键时刻时,1980年5月31日,小平同志在同其他中央负责人就农村问题发表重要谈话时指出:“农村政策放开后,一些适应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邓小平的重要谈话对于打破僵化观念,消除恐惧心理,推动包产到组和最终发展到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具有扭转乾坤的巨大作用。

50 案 例 一 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小岗村的故事
1979年,即“大包干”的第二年,小岗村农民人均收入由22元猛增到400多元,全队粮食产量达13.2万斤,相当于1966~1970年5年粮食产量的总和。一时间凤阳花鼓填了新词:“说凤阳,道凤阳,凤阳如今大变样。三中全会路线好,爱民传统大发扬。政策顺心干劲足,五谷丰登粮满仓。”   从1992年起,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在农村传达贯彻。小岗人积极寻找再次发展之路、富裕之路,先后招聘3名有文化、懂技术的能人进村办厂,引来了几家外资企业。还向外转移劳力,有50名年轻人走出小岗。   2003年,小岗村的粮食产量已由1978年的3万斤增加到120万斤,人均收入由1978年的22元增加到2100元,分别增长40倍和96倍。全村100余户建起了新房,人均住房20平方米以上。村民文化素质大幅提高,初中以上文化程度97人,与过去多数人是文盲的小岗村相比,简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摘自《中国青年报》

51 3.社会主义的改革 立足本国国情,总结实践经验,根据生产力的现实水平和进一步发展的要求,自觉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从而使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各方面的进步。 我国的改革的特点:

52 四、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文化的含义和特征 观念形态的文化,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 文化的特征: 创造性;自由性;兼容性;
(二)文化的社会功能 信息功能;教化、培育和塑造人的功能;促进社会发展;认识的功能

53 (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大众的的社会主义文化。 目的: 前进方向: 先进文化建设的任务: 先进文化建设的要求: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功能:民族精神;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

54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人的本质和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55 一、人的本质和人与社会的关系 (一)人性和人的本质 人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种属性。但是从根本上讲,在于人的社会属性。 1.劳动是人的本质 2.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 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56 (二)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的出现与社会的产生是一致的 人的活动与社会结构及其发展变化时一致的 社会本质与人的本质是一致的 个人解放与社会解放是一致的

57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历史观上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1、唯心史观否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煞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因而被称为英雄史观。 英雄 史观 产生 根源 A.认识根源:停留于历史现象的表面夸大英雄 人物作用。 B.社会历史根源: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广大 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和应有承认。 C.阶级根源:剥削阶级的思想家为了维护本阶 级利益,用英雄史观为自己服务。

58 英 雄 史 观 面 面 观 “大人物心里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 唯意志论
历史的意义在于“超人”的诞生,“超人”具有“决定一切的力量”;人民群众 “是一堆任人使用的无定形的材料,是一块需要雕刻家加工的石头”。 尼 采 “大人物心里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 梁启超

59 奴隶主贵族是“神”用“金子”做的,具有统治能力;农民和手工业者是“神”用“铜”和“铁”做的,只能被人统治。
宿命论 奴隶主贵族是“神”用“金子”做的,具有统治能力;农民和手工业者是“神”用“铜”和“铁”做的,只能被人统治。 柏拉图 宇宙精神是历史必然性的基础,历史人物不过是“宇宙精神”的受托人。 黑格尔

60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说:要是 克娄巴特拉的鼻子长得短一些, 整个世界的面貌都会改变。

61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
民本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 孟子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 荀子

62 2、唯物史观主张,“全部历史本来由个人活动构成,而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解释这些活动”。人是现实的社会中的人,要说明历史创造者问题,必须全面、具体、历史地考察和分析人们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63 (二)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从质上说,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 量的规定 质的规定

64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65 (三)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66 三、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一)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

67 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 个 人 个人指社会群体中单个的成员,是社会的一个“分子”。 每个人都会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记。唯物史
观主张在考察个人的历史作用时,要具体分析个人 及其作用的性质、大小,要坚持历史的、具体的观 点,不应简单化。

68 历 史 人 物 历史人物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主要倡导者、发起者、组织者和领导者。 按发挥作用的性质, 杰出人物对于人类社会 历史人物可分为:
杰出人物和反面人物 杰出人物对于人类社会 发展有着巨大推动作用 历史人物的作用性质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制约, 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

69 (二)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提出社会发展的先进思想和主张 斗争中的核心和中流砥柱
某些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的代表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也能对社会发展起到某些促进和推动作用 对人类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高起着重要作用 正确认识和评价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

70 (三)无产阶级领袖的历史作用 历史分析方法:要求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根据当时的 阶级分析方法:要求把历史人物置于一定的阶级关系中,
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进行具体的、全面的考察。 阶级分析方法:要求把历史人物置于一定的阶级关系中, 同他所属的阶级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和评价。 (三)无产阶级领袖的历史作用

71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Download ppt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