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ublished by准堀 暨 Modified 7年之前
2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3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历史观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㈠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总看法和
——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总看法和 最根本的观点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4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人类生活的物质条件, 是人类生活的物质方面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是人类生活的精神方面
㈠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人类生活的物质条件, 是人类生活的物质方面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是人类生活的精神方面
5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㈠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产生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的对立: 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6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它一直占居统治地位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㈠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唯心史观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它一直占居统治地位
7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㈠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不仅历史上的唯心主义持唯心史观,而且历史上的唯物主义从总体上说,其社会历史观也仍然是唯心主义的。
8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㈠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让生于有余, 争起于不足。 世之治乱, 在时不在政, 国之安危,
在数不在教。
9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㈠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爱尔维修 环境决定意见 意见支配世界
10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㈠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
只看到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深究思想动机的物质动因。 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 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11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㈠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2.唯物史观的创立是 社会历史观的根本变革
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以往哲学家仅从人们的思想动机去研究社会历史的局限,努力寻找隐藏在人们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出发解释一切社会历史现象,否定唯心史观而创立唯物史观。
12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㈠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2.唯物史观的创立是 社会历史观的根本变革 唯物史观
13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及其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人类物质生活要素与条件的总和。
14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及其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社会存在包括:
①地理环境——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壤、地形地貌、矿藏和动植物分布等等。
15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及其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社会存在包括: ①地理环境
②人口因素——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密度和增长速度等。
16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及其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社会存在包括: ①地理环境 ②人口因素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社会产生和存在的前提,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但它们都不能脱离社会生产而发生作用,都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17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及其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社会存在包括: ③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存在的核心和基本方面。
18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及其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它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政治和精神等全部社会生活。 它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
19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2.社会意识及其结构 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 的反映。
20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结构 思想上层建筑 政治法律思想 社会意识形式 哲学 科学 道德 艺术 宗教 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2.社会意识及其结构 社会意识结构 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思想上层建筑 政治法律思想 社会意识形式 哲学 科学 道德 艺术 宗教
21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⑴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反映。 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社会意识随社会存的变化而变化。
22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⑵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集中的表现。
23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⑵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
正确发挥社会意识能动作用的基本要求: 必须通过实践并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 有赖于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
24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⑶正确解答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的意义
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的科学回答,宣告了唯心史观的彻底破产。 两个“划分”和两个“归结”,破解了“历史之谜”。
25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⑶正确解答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的意义
两个“划分 ——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并把它当做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
26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⑶正确解答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的意义
两个“归结” ——将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发展的高度,从而将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
27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生产力及其构成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
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现实生产力是其水平、性质、状况和发展要求等方面的统一体。 ——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28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劳动对象 劳动资料 劳动者 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生产力及其构成
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的从事生产实践的人 作用于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核心是生产工具,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尺度 劳动所加工的物质资料
29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生产力及其构成 劳动对象 劳动资料 劳动者
30
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生产力及其构成 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
3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生产力及其构成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32
生产力三要素只有在特定的社会形式中结合起来,才能构成现实的生产力,这种特定的社会形式就是生产关系。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2.生产关系及其构成 ⑴生产关系是物质关系 生产力三要素只有在特定的社会形式中结合起来,才能构成现实的生产力,这种特定的社会形式就是生产关系。
33
——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2.生产关系及其构成 ⑴生产关系是物质关系 ——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体现了与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34
——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2.生产关系及其构成 ⑴生产关系是物质关系 ——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分析生产关系必须透过“物”看到“物”后面的人与人的关系。
35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2.生产关系及其构成 ⑵生产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产品分配关系
36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2.生产关系及其构成 ⑵生产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广义的生产关系
——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37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2.生产关系及其构成 ⑶生产关系的基本类型 一种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根本特征: 生产资料为劳动者共同占有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处于平等地位 产品分配上不存在剥削
38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2.生产关系及其构成 ⑶生产关系的基本类型 另一种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根本特征: 生产资料主要集中在非劳动者手里 劳动者在生产中处于被支配地位 人与人的关系包含剥削关系
39
内容 形式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人与自然的关系 社会生产 生产力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人与人的关系 生产关系
40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第一,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41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2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反作用的实际过程和情形十分复杂,不能简单对待。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总体适合中包含着某些不适合;总体不适合中包含着某些适合。 在一定条件下,生产关系的变更会上升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二者的关系中起决定作用。
43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概括这一矛盾运动的规律,就是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44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从其内容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从其过程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基本适合的对立面无穷转化过程;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的矛盾转化过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45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意义 创立了生产力标准理论。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向前进。
46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 ——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第一,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 一定社会内部往往存在着多种性质的生产关系,决定社会性质的是占支配地位的生产关系。
47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 ——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第二,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 经济体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
48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 ——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49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 ⑴上层建筑的构成 观念上层建筑(意识形态)
——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
50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 ⑴上层建筑的构成 政治上层建筑
——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
51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 ⑴上层建筑的构成 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
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思想理论观点。
52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 ⑵国家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国家的起源
——国家是阶级斗争不可调和的产物。 国家的实质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53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 ⑵国家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国家的职能
政治统治——专政的职能,就是掌握政权的阶级的阶级统治。 社会管理职能——作为国家必须履行的对社会一般公共事务的管理。
54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 ⑵国家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国家的职能
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
55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 ⑵国家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国家的消亡
随着阶级消亡,国家也将走向消亡。 无产阶级专政通过消灭阶级最终达到国家的自行消亡。 国家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56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 ⑵国家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国体和政体
国体——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政体——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 织形式,也就是政权构成形式。
57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 ⑵国家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国体和政体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服从于国体;
政体为国体服务,并对保证国家的性质起重要作用。
58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 ⑵国家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国体和政体 民主是是国家形式。
民主政治建设是当代国家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 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已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
59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经济基础的变更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
60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⑴服务的方向——“为己”和“排他” 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 要排除自己及其经济基础的对立物。
61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⑵服务的方式
政治上层建筑直接凭借暴力来发挥作用,凭借暴力的强制性是政治上层建筑的根本特点。 观念上层建筑即意识形态一般地借助于非强力的宣传、感化、说服、教育等手段发生作用。
62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⑶服务的效果
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进步的促进作用,也可能是消极衰退的阻碍作用。 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63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关系
第一,在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上层建筑的不完善部分、没有反映经济基础要求的部分会同经济基础发生矛盾。
64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关系
第二,在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有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同旧上层建筑的残余、未来上层建筑的萌芽之间的矛盾;新旧上层建筑之间、新旧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等。
65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关系
第三,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上升发展阶段,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一般是适应的;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没落时期,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不相适应,其矛盾具有对抗性、全局性。
66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第一,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时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
67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第二,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不能脱离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68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 掌握此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第一,这一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根据。
69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 掌握此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第二,要求我们必须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基础上,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以便促进生产力发展。
70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 掌握此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第三,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改革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71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社会形态 ——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72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㈠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
——由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决定的,人类社会从总体上必然经历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一般过程。
73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㈠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社会形态并非千篇一律地按照这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而是具有十分复杂的情况,具有多样性的表现。
74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㈠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 表现:
不同国家民族并非都要经历这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而是存在跨越。 不同国家民族经历各个社会形态的历史长度并非一样,而是有先有后、有长有短。 即使同一种社会形态,在不同国家也会显现出不同特点。
75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㈠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社会形态更替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是其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
76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㈠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一方面,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支配多样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表现,只能在这五种社会形态之中才有可能; 社会形态更替上出现的任何历史跨越,都不能超越人类社会的总体发展程度和水平; 一般地说,任何历史的停滞或倒退都只能是暂时的,都不能阻挡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历史大趋势。
77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㈠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另一方面,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表现统一性。
整个人类社会在社会形态更替上的统一性是通过其多样性才得以表现的,没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就无所谓统一性。 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
78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㈡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
——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性,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
79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㈡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人们的历史选择胜,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80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㈡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形态更替是客观必然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
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的社会实践,包含着意识的作用、主体的意志和主观的选择。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必然地包含着体现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历史选择。 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排斥人们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某种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
81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㈢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 ——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基本趋势。
社会形态更替的曲折性 ——五种社会形态的演进是一个辩证否定、反复曲折的过程。 社会形态更替既是五种社会形态由低到高依次演进的前进上升过程,但在不同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中,又会经历艰难、曲折、复杂的前进道路。
82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㈢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往往并不是从旧的社会制度发展较为充分的典型国家开始,而更易于在旧制度发展不很完善或者很不充分的地方突破。 社会形态更替的反复甚至倒退,是时常出现的。 每一个新生的社会制度,无不有一个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
83
第三章 人类杜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84
上层建筑 社会形态 社会基本矛盾: 经济基础 生产关系 生产方式 生产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㈠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矛盾 1.社会基本矛盾贯穿人类社会始终 上层建筑 社会形态 社会基本矛盾: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经济基础 生产关系 生产方式 生产力
85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㈠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矛盾 2.社会基本矛盾是构成社会各要素间的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规定并反映了社会的基本结构的性质和基本面貌,涉及社会的基本领域,囊括社会结构的主要方面。
86
社会结构 社会形态 经济基础 社会经济结构 上层建筑 社会政 治结构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 意识 结构 思想 上层建筑
㈠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矛盾 2.社会基本矛盾是构成社会各要素间的矛盾 思想 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 社会 意识 结构 社会结构 社会形态 政治 上层建筑 社会政 治结构 经济基础 社会经济结构
87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㈡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生产力是最初动因和最终决定力量
17世纪和18世纪从事制造蒸汽机的人们也没有料到,他们所制作的工具,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能使全世界的社会状态革命化。
88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㈡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生产力是最初动因和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标准:
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生产力的发展既是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基本内容,也是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基础。 只有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
89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㈡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社会基本矛盾决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 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基本的矛盾,它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产生和发展。进而引发其他社会矛盾的产生和发展。
90
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生产关系 生产力 生产力 生产力 新社会形态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㈡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社会基本矛盾决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 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生产关系 生产力 生产力 生产力 新社会形态 旧社会形态
91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㈡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社会基本矛盾决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⑵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发生着重大作用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会影响和制约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的最终解决还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解决。 生产关系变革或经济基础的变化,不仅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也受制于社会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即上层建筑的变化或变革。
92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㈡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3.社会形态的发展是正确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结果
社会基本矛盾在具体的历史进程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 在剥削阶级统治的阶级社会,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革命,社会革命的最后结果是社会形态的质变。 在同一社会形态的发展中,社会基本矛盾通常是通过改革的方式来解决的。
93
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㈠阶级和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特定阶段的产物 1.阶级是一个经济的历史的范畴 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一句话,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 阶级的划分是以生产的不足为基础的,它将被现代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所消灭。
94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㈠阶级和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特定阶段的产物 2.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对立的阶级之间的冲突
阶级斗争根源于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冲突。 一切阶级斗争,归根结底都是围绕着经济利益这个轴心展开的。
95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㈡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必然表现为阶级斗争
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通过阶级斗争表现出来。 社会发展的经济动因与阶级斗争这个动力是联系在一起的。
96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㈡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阶级斗争直接动力作用的突出表现
第一,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被剥削阶级反对剥削阶级的斗争,迫使反动统治阶级作出某些让步,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革或改良,从而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由阶级斗争导致的社会改革或改良,主要通过原统治者的让步、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或更换统治者后新统治者调整相关政策而实现。
97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㈡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阶级斗争直接动力作用的突出表现
第二,在社会形态的质变过程中,新旧生产方式的代表者间的阶级斗争,必然导致社会革命,直接推动新旧社会形态的更替。
98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㈡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不同阶级的阶级斗争有不同的社会作用
第一,历史上奴隶和农民的阶级斗争,由于它们并不代表新的生产方式,而且缺乏相应理论的指导,因而只能促成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
99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㈡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不同阶级的阶级斗争有不同的社会作用
第二,历史上新兴的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作为新生产关系的代表,它们对旧剥削阶级的阶级斗争,在新旧社会形态的更替中具有革命作用,实质是用一种剥削制度取代另一种剥削制度。
100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㈡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不同阶级的阶级斗争有不同的社会作用
第三,无产阶级与其他阶级不同,是最有前途、最有革命彻底性的阶级,它的阶级斗争的作用是最为巨大的。 因为: 无产阶级代表公有制的生产方式且有马克思主义指导,其阶级斗争的目的是通过无产阶级专政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所以它的阶级斗争的作用是最彻底、最巨大的。
101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㈢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 1.坚持阶级分析方法 阶级分析方法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去观察和认识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 阶级分析方法要求全面地、动态地分析阶级状况,分析各阶级的经济地位、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准确把握各阶级之间的关系和阶级力量的对比。
102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㈢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 2.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阶级矛盾
用阶级分析方法分析当代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基本认识: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当家作主,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取得执政地位。
103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㈢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 2.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阶级矛盾
用阶级分析方法分析当代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基本认识: 虽然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一定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但已经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104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㈢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 2.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阶级矛盾
用阶级分析方法分析当代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基本认识: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要防止把阶级斗争扩大化;又要防止和纠正阶级斗争熄灭论。
105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㈠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 1.社会革命的实质
——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推翻奴隶制的新兴地主阶级革命,推翻封建制的新兴资产阶级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社会革命,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质变的基本方式。
106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㈠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 2.社会革命的根源
生产力的发展和旧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发展和旧的上层建筑之间出现尖锐的矛盾冲突,是爆发社会革命的根本原因。
107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㈠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 2.社会革命的根源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马克思
108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㈡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1.社会革命历史作用的主要表现
第一,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 第二,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
109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㈡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1.社会革命历史作用的主要表现
革命是被压迫者和被剥削者的盛大节日。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像在革命时期这样以新社会制度的积极创造者的身分出现。
110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㈡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1.社会革命历史作用的主要表现
第三,无产阶级革命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创造条件。
111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㈡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2.革命和改良
改良即改革——掌握政权的剥削阶级在不改变其剥削制度的条件下实施的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变革措施。 改良对改善劳动者的境况有重要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成为革命的补充。所以马克思主义不拒绝改良。但马克思主义坚决反对改良主义。
112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㈡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2.革命和改良 改良主义——主张用改良代替社会革命。
由于改良主义不能解决尖锐冲突的社会基本矛盾,因而不可能根本扫除社会发展的障碍。特别是在社会形态质变时期,由于改良主义实际上起着维护旧社会形态的作用,因而往往成为阻碍革命潮流的绊脚石。
113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改革——在保持社会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旧的社会体制的变革。
改革的历史作用: 它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114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改革和革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两种手段,其功能和作用交相辉映,相互衔接。 改革
运动形式 社会量变 社会质变 作用条件 社会基本矛盾 尚未激化 尖锐冲突 作用对象 社会具体制度 社会根本制度 作用结果 同一社会形态的发展 新旧社会形态的更替
115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2.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直接动力 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116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直接动力 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社会主义改革的直接对象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和思想观念等。 社会主义改革从一定意义上说也一场革命。
117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
——广义的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狭义的技术是指生产技术,即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与手段。
118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和技术 是辩证统一的整体
119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㈠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历史的有力的杠杆” “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马克思
120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㈠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1.近代以来科技革命的历史作用 时 间 主要标志 结 果
时 间 主要标志 结 果 18世纪70年代 蒸汽机的发明 手工业向机器化大生产过渡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电力的发明 社会生产力又一次迅猛发展 20世纪中期以后 原子能的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展 工业经济形态向信息社会或知识经济形态的过渡
121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㈠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2.科技革命引起社会生活全面而深刻的变化 ⑴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 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
122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㈠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2.科技革命引起社会生活全面而深刻的变化 ⑵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一,信息时代的“知识爆炸”,要求人们为不断更新和充实知识而加强学习。
123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㈠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2.科技革命引起社会生活全面而深刻的变化 ⑵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二,现代信息技术为人们为人们在学习、工作中处理、存储和传递信息带来极大便利。
124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㈠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2.科技革命引起社会生活全面而深刻的变化 ⑵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三,现代化的交通、通讯等手段为人们的交往提供了方便。
125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㈠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2.科技革命引起社会生活全面而深刻的变化 ⑵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人们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为人们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会,极大地丰富着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
126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㈠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2.科技革命引起社会生活全面而深刻的变化 ⑶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第一,科技革命通过改变社会环境和人际交往条件来促使思维方式的发展。
127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㈠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2.科技革命引起社会生活全面而深刻的变化 ⑶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第二,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通过影响思维主体、思维客体和思维工具,引起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128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㈠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2.科技革命引起社会生活全面而深刻的变化 ⑶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第三,现代科技提供了优越的主客观物质技术条件,极大地扩大着人们科学研究的新领域。
129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1.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
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地创造出人们所需要的物质财富。 科学技术发展推动生产力不断进步,生产力发展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进而导致上层建筑的变革,最终推动社会形态的发展和变更。
130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2.科学技术的消极后果
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而产生消极后果。 消极后果的发生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 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向。
131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3.“全球问题”及其对策 “全球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全球问题”深刻地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矛盾。
132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3.“全球问题”及其对策 原因:
“全球问题”主要由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自然而又失去控制所引起,涉及社会制度、社会管理组织以及各种社会认识和实践的复杂问题。
133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3.“全球问题”及其对策 对策:
第一,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和谐社会。
134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3.“全球问题”及其对策 对策:
第二,树立全球观念和危机意识,克服急功近利的行为,坚持可持续发展。
135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3.“全球问题”及其对策 对策:
第三,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关系,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136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3.“全球问题”及其对策 对策:
第四,增强人们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的能力和手段,为人类摆脱困境创造新的物质条件。
137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3.“全球问题”及其对策 对策:
第五,变革不利于解决“全球问题”的社会制度。
138
第三章 人类杜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39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㈠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1.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 英雄史观
——抹煞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
140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㈠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1.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 群众史观
——历史是包括英雄人物在内的人民群众创造的。
141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㈠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2.英雄史观产生并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根源 ⑴认识根源
英雄史观之所以产生,主要是因为停留于历史现象的表面,把活动在历史舞台前面的少数英雄人物的作用,尤其是他们的意识的作用加以夸大并绝对化,而把默默无闻的广大人民群众及其历史活动置于视野之外。
142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㈠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2.英雄史观产生并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根源 ⑵社会历史根源
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时,须大多数人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只有少数人从事政治统治,垄断精神文化生活,掌握经济、政治权力,从而形成由这些人物主宰历史的观念并占统治地位。
143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㈠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2.英雄史观产生并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根源 ⑶阶级根源
剥削阶级的思想家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出于阶级偏见,不敢承认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而需要用英雄史观来为自己服务。
144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㈡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1.现实的人及其活动 现实的人
——基于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而从事一定实践活动的、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能动性的人。
145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㈡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1.现实的人及其活动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
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而且通过一定的创造物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确证。 劳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人类最基本的存在方式。 劳动发展史是理解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146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㈡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2.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具有不同社会属性的个人或群体,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同的。
147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㈢从社会历史的整体联系和具体过程中认识和把握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第一,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历史创造者问题。 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
148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㈢从社会历史的整体联系和具体过程中认识和把握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第二,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历史的创造者 ——符合历史必然性、推动和促进社会历史向前发展的力量。
149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㈢从社会历史的整体联系和具体过程中认识和把握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第三,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 人类与历史: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不是唯心史观所说的神创造历史、观念创造历史和超人创造历史。
150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㈢从社会历史的整体联系和具体过程中认识和把握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第三,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 群体、个体与历史: 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包括个人在内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51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㈣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1.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人民群众——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 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始终是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
152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㈣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2.人民群众历史决定作用的根源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相一致。 人民群众代表着历史发展的方向,其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总结局。
153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㈣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3.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表现 ⑴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创造物质财富的物质生产活动的主体是广大的劳动群众。 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科学认识和生产技术的积累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54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㈣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3.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表现 ⑵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劳动人民通过物质生产实践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设施。 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精神产品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广大体力劳动者也直接参加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
155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㈣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3.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表现 ⑶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并改造着人本身及其社会关系。 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必须借助人民群众的自觉活动和强大力量才能完成。 人民群众是社会革命的主力军和“新社会的助产婆”。
156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㈣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3.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表现 ⑶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157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㈣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4.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的制约因素
生产力的实际状况及其相应的经济制度等经济条件对于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有着首要的、决定性的影响。 不同的社会政治条件地位制约着人民群众创造作用的发挥及其大小。 指导思想进步与否乃至精神文化条件的优劣制约着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
158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㈤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1.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
——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观点是共产党与其他政党区别的根本观点。
159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㈤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1.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是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战胜敌人的重要“法宝”之一。
160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㈤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2.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人民拥护不拥护、 人民赞成不赞成、 人民高兴不高兴、 人民答应不答应。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61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㈤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2.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基本要求:
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自觉地依靠人民群众,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摆在首位,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谋群众之所求,解群众之所忧,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162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㈠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 每个人都有作用。 恩格斯的“合力论”:
无数个互相交错的意志和力量所构成的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最后融合成为一个总的平均数。历史是这个总的合力所产生的总结果。
163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㈠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 每个人都有作用。
一方面,任何人的意志在历史发展中都起着一定的作用,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 另一方面,任何人的意志都不能决定历史的命运,历史的必然性存在于总合力造成的总结果之中。
164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普通个人 正面历史人物(杰出人物、英雄人物) 著名历史人物 反面历史人物 ㈠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
人们对社会历史的作用有性质和大小的区别。 普通个人 著名历史人物 正面历史人物(杰出人物、英雄人物) 反面历史人物
165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㈠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 人们对社会历史的作用有性质和大小的区别。 杰出人物
——反映时代要求,代表进步阶级或阶层利益,推动社会发展的著名历史人物。既包括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也包括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艺木家、教育家等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
166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㈡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当事者,对历史事件有深刻影响,甚至有时能够决定个别历史事件,从而导致历史发展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重大变化,历史人物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主要倡导者、发起人、组织者和领导者。
167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㈡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所提出的思想能够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他们为群众指明革命斗争的方向,在革命斗争中起着领导核心的作用。 有些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的政治代表,在特定条件下,运用其权力满足社会某些方面的需要,对历史发展也会起某种甚至是重大的促进作用。
168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㈡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不管什么样的历史人物,不管他们发挥了多大作用,都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
169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㈢从必然与偶然的辩证统一中理解个人的历史作用 1.历史人物的作用是必然与偶然的辩证统一
杰出人物的产生及其历史作用,既是历史的必然,又包含着某些偶然因素。
170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㈢从必然与偶然的辩证统一中理解个人的历史作用 2.历史人物的作用必须顺应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衡量历史人物作用性质的根本标准: 他们的思想、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他们的思想、行为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
171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㈣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 1.历史分析方法
——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进行具体的、全面的考察。
172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㈣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 1.历史分析方法
第一,既不能无视历史人物的历史局限性,夸大或过分美化或拔高古人;也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用现代人的标准苛求前人。
173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㈣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 1.历史分析方法
第二,判断历史人物的历史功绩,要看历史人物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什么新的东西。
174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㈣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 1.历史分析方法
第三,同一个历史人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可能会有不同甚至相反的历史作用,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75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㈣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 2.阶级分析方法
——把历史人物置于一定的阶级关系中,同他所属的阶级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和评价。
176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㈣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 2.阶级分析方法 第一,阶级的局限性决定着其代表人物的局限性。
177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㈣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 2.阶级分析方法
第二,正确评价无产阶级领袖人物必须正确认识领袖与群众、阶级和政党之间的关系。 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阶级是由政党来领导的;政党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来主持的。
178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㈣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 2.阶级分析方法
第二,正确评价无产阶级领袖人物必须正确认识领袖与群众、阶级和政党之间的关系。 人民群众需要自己的领袖;领袖必须代表和服从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既要尊敬领袖,树立领袖的权威;又要反对神化领袖,搞个人崇拜。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