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病毒感染与宿主免疫 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技术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病毒感染与宿主免疫 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技术"—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病毒感染与宿主免疫 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技术

2 病毒感染:病毒侵入人体并在 体内增殖,与机体 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
病毒感染:病毒侵入人体并在 体内增殖,与机体 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

3 病毒性疾病:机体感染病毒 后,由于入侵病 毒特性、机体反 应状态不同,引 发临床症状且具 病毒感染特征的 疾病~

4 病毒感染的方式

5 1、Horizontal transmission
(人——人) (表面接触、血液制品) 2、Vertical transmission (亲代——子代) (胎盘、产道)

6 病毒的感染类型: (一)1napparent infection (二)apparent infection 1、acute infection 2、persistent infection (三)致肿瘤作用

7 Persistent infection:
(1)latent viral infection (2)chronic viral infection (3)slow viral infection (4)delayed complication after acute viral infection

8 latent viral infection
潜伏性病毒感染:病毒感染后只是以病 毒的基因或基因产物 的形式长期潜伏于组 织或细胞内,不产生 病毒颗粒,不引发临 床症状。但有可能被 激活组成新病毒颗粒 引起致病。

9 chronic viral infection
慢性病毒感染:病毒感染后(显、隐 性),病毒长期在体内 未被清除,可间歇性复 制,持续性排毒,导致 感染病程漫长~

10 slow viral infection 慢发病毒感染(迟发病毒感染): 病毒感染后潜伏期很长(数月、数 年或数十年)。此期机体无症状,
病毒未能分离。一旦症状出现,多 表现为亚急性进行性,最终导致死 亡。

11 delayed complication after acute viral infection
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 急性病毒性感染后1年或数年,发生 致死性的病毒病~

12 病毒致肿瘤作用 动物实验 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病毒感染与肿瘤发生、发展 肿瘤组织证明病毒基因

13 引起人类恶性肿瘤的病毒 病毒: 逆转录病毒 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1型(HTLV-1) DNA病毒 EB 病毒 单纯疱疹病毒Ⅱ型(HSV-2)
人乳头瘤病毒 (HPV) 乙型肝炎病毒(HBV)

14 与病毒感染相关的肿瘤 所致肿瘤: 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Burkitts淋巴瘤 鼻咽癌 皮肤癌 子宫颈癌 肝癌

15 病毒的整合感染 病毒的DNA和或逆转录产生的DNA整 合在宿主细胞染色体上,可通过其编 码蛋白引起细胞转化,发生细胞形态
学变化,丧失其接触抑制的特性,导 致细胞增生,并在细胞膜上出现新的 肿瘤移植抗原。

16 病毒的致病机理 (一)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 接作用(病毒毒性) (二)病毒感染引起的机体 变化(免疫病理)

17 病毒的直接作用 1、cytocidal effect (杀细胞效应) 2、steady state infection (稳定状态感染)
3、cell apotosis (细胞凋亡) 4、inclusion formation (包涵体的形成)

18

19

20 steady state infection
病毒不断从感染细胞释放,但 细胞的新成代谢核分裂不受影 响,也不改变溶酶体膜的通透 性,不引起细胞溶解或死亡。

21 细胞凋亡 细胞凋亡以细胞质收缩,核 染色体裂解核凋亡小体形成 为特征。

22

23

24 病毒感染的间接作用 1、组织器官的损伤 亲嗜性 受染细胞膜改变 受染组织细胞炎症

25 2、免疫病理损伤 体液免疫的损伤作用 循环-免疫复合物引起的~ 细胞免疫的~ 自身免疫应答引起的~

26 宿主的抗病毒免疫 (一)非特异性抗病毒免疫 (二)特异性抗病毒免疫

27 非特异性抗病毒免疫 (一)先天不感受性 (二)屏障作用 (三)非特异性细胞作用 (四)干扰素及其作用

28 干扰现象、干扰素 干扰现象(Interference) 当二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一种病毒可以增殖,而另一种病毒则被抑制,这种现象~。
干扰素(Interferon,IFN) 一种能干扰病毒增殖的物质称为~。

29 干扰素的性质和种类 性质: 由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 (polyI:C),刺激机体多种 细胞所产生的一种糖蛋白, 作用于机体细胞,表现抗病
毒、抗肿瘤及免疫调节作用。

30 种类: Ⅰ型— α、β、ω。 Ⅱ型— γ。 α型(人白细胞); β型(其 他细胞); ω型(白细胞); γ型(T细胞)。

31

32 干扰素的生物效应 1、具严格种属特异性 2、Ⅰ型抗病毒作用强,具广泛 性;Ⅱ型抗肿瘤、免疫调节 作用强(活化NK、Tc;增加
MIC-Ⅰ类分子;抑制DNA合 成)。

33 特异性抗病毒免疫 (一)体液免疫的抗病毒作用 (二)细胞免疫的抗病毒作用 (三)抗病毒免疫应答的形成 和持续时间 (四)免疫病理作用

34 体液免疫的抗病毒作用 1、具有抗病毒作用的免疫球蛋白 IgM IgG IgA 2、抗体对靶细胞的作用

35 中和作用和中和抗体 中和作用: 抗体与病毒结合,阻止病毒 的吸附与穿入,保护细胞免受病 毒感染,也有效防止病毒的血行
播散,这种保护作用称~。

36 中和抗体: 机体接受病毒感染或疫苗接 种后体内出现的具有中和作用的 特异性抗体称~。

37 细胞免疫的抗病毒作用 对进入细胞内的病毒加以清除。 发挥作用细胞: 迟发性超敏反应T细胞(TH) 杀伤性T细胞(Tc或CTL)。 作用机制:
(略)

38 抗病毒免疫应答的形成和持续时间 1、病毒感染后诱导干扰素产生,早但 维时短。特异性抗体IgM早现,早 消;IgG随后,维时长。 2、新生儿从母体获得(经胎盘)IgG (母乳)IgA,维时6个月。 3、抗病毒免疫持续时间随感染病毒种 类而异。

39

40 免疫病理作用 1、杀伤靶细胞时,细胞损伤,炎 症。 2、抗病毒抗体亲和力低、抗原-抗 体比例不合适,沉积基底膜引 发超敏反应。
3、受染细胞膜抗原性改变,隐蔽 抗原暴露引发自身免疫病。

41 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技术

42 1、病毒感染实验室诊断的意义: 指导临床病毒性疾病的诊断, 指导临床病毒性疾病的治疗, 为控制病毒性疾病的流行制定 有效措施。

43 2、病毒性疾病实验室诊断技术: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病毒的血清学诊断 分子病毒学的检测 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

44

45 人类病毒的感染途径 感染途径: 呼吸道感染 消化道感染 经皮肤(虫媒)感染 眼及泌尿生殖道感染 胎内(垂直)与产道感染

46 传播方法及媒介: 空气飞沫、痰、唾液、皮屑 饮食物(粪便污染) 昆虫叮咬、动物咬伤、注射输 血、刺破皮肤 面盆、澡盆、毛巾、分娩、尿 经胎盘或出生时经产道感染

47 标本的采集、处理与运送 (一)标本的采集、处理: 采集的时间 采集的种类 采集的方法 采集后的处理

48 (二)标本的运送和保存 立即送检 冷藏快送 低温暂存 -70℃加DMSO/甘油

49 病毒形态学检查 (一)普通光学显微镜: 大病毒颗粒、包涵体 (二)电子显微镜: 直接法(负染) 间接法(免疫) (三) X线晶体衍射法

50 包涵体: 含义、特征、意义。

51 电镜(负染)

52 脊髓灰质炎病毒 柯萨基病毒

53 病毒颗粒大小的测定 (一)电子显微镜直接测量 (二)超过滤法 (三)超速离心法

54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一)鸡胚接种 (二)组织细胞接种 (三)动物接种

55 鸡胚接种:

56

57 鸡胚接种途径有: 羊膜腔—流感病毒 尿囊腔—流感病毒、腮腺炎病毒 绒毛尿囊膜—疱疹病毒、痘病毒 卵黄囊—乙型脑炎病毒

58 组织细胞接种 (1)原代和次代细胞 (2)二倍体细胞:经多次连续传代 仍保持其二倍染色体特征~ (3)传代细胞:可无限传代~

59 病毒在细胞中增殖的指标 (1)细胞病变(CPE) (2)红细胞吸附 (3)干扰现象 (4)细胞代谢改变

60 组织细胞接种: A:正常猴肾单层上皮细胞 B:继续培养的正常猴肾单层上 C:MRC-5成纤维双倍体细胞 D:继续培养的成纤维双倍体细胞

61 病毒致细胞病变效应(CPE) A:正常Hep-2单层细胞 B:腺病毒感染,细胞肿胀变圆,呈葡萄串状 C:副流感病毒III感染,细胞变圆呈合胞现象

62 病毒的数量与感染性的确定 蚀斑测定: 细胞准备 稀释病毒 相对固定 记数换算

63 50%感染量(ID50) 或50%组织感染量(TCID50): 用使半数动物或组织细胞感染 剂量,以表示病毒感染性的强 弱及含量。

64 动物接种试验 敏感动物 适宜途径 观察指标

65 新分离病毒的鉴定 1、病毒核酸类型的测定 2、病毒理化性状的检测 3、病毒的血清学鉴定

66 病毒的血清学检测

67 方法: 中和试验 补体结合试验 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 凝胶免疫扩散 免疫组织化学法 ELISA法及其他

68 中和试验: 原理— 用特异性抗体中和病毒 的致病性或感染性的试 验。 用途— 鉴定病毒、分析病毒抗原 的性质、免疫血清的抗体 效价、疫苗接种疗效以及 待检样本中的抗体辅助诊 断。

69 补体结合试验: 原理— 特异性病毒抗原与相应抗 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时 能结合补体。 用途— 流行病学调查 (操作繁琐、特异性低、 维时短,呈淘汰趋势)

70 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 原理— 某些病毒或病毒血凝素能 选择性地引起个别种类的 哺乳动物的RBC凝集(血 凝),当加入相应的特异 性抗体时,上述凝集现象 被抑制(血凝抑制)。 用途— 病毒鉴定、病毒分型、辅助 诊断。

71 机理 结果

72 原理: 结果

73 凝胶免疫扩散: 原理— 以半固体琼脂糖为载体, 在其上面进行抗原、抗体 的沉淀反应。 用途— 病毒鉴定、辅助诊断等 (被新型方法、技术替代)

74

75 相同 不同 交叉

76 免疫组织化学法: 原理— 利用标记抗体直接对样本 中病毒抗原的存在与否进 行检测;标记抗体为特异 性抗体(一抗)时,称直 接法,标记抗体为二抗时 则称间接法。 (荧光、酶或放射性同位素等)

77 用途— 检测标本中的病毒抗原, 可对病毒抗原作定性的同 时可抗原作定位和分布的 分析。

78

79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原理— 用酶标记的抗体或抗抗体 (二抗)来检测标本中病 毒抗原或血清中病毒抗体 用途— 检测病毒特异性抗原或抗 体,疾病辅助诊断。

80

81 其他: 发光免疫分析技术 固相放射免疫测定 胶体金标记免疫层析 等等

82

83 病毒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84 分子杂交技术: 原理— 利用DNA双链分子的碱 基是互补的,在高温和 变性剂存在时可解链, 遇低温时又可复性(双 链)的特性,在复性时 加入示踪物~

85 常用的方法: 斑点杂交 固相杂交 原位杂交 Southern/northern 印迹 分支DNA技术

86 聚合酶链反应(PCR): 原理— 选择特异性引物,通过多 个热变性- 复性- 延伸的循 环过程,在体外由酶促扩 增待检的DNA/RNA片段 用途— 疾病的辅助诊断、病毒的 鉴定。

87 常用技术: 巢/半巢式PCR 多重PCR 逆转录PCR(RT-PCR) 定量PCR 原位PCR RNA捕获PCR等


Download ppt "病毒感染与宿主免疫 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技术"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