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四章肌力训练.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四章肌力训练."—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四章肌力训练

2 应用 1.防治废用性肌萎缩,特别是机体制动后的肌萎缩。全身或局部制动均会造成肌肉的废用性萎缩,通常关节固定2周以上就可造成肌肉萎缩。石膏固定后的肌肉萎缩比卧床休息要明显得多。除了肌肉横断面积减少,肌纤维纵向挛缩也很明显。所以通常骨折后的康复所面临的有两方面的主要问题:肌肉力量减退和关节活动受限。

3 应用 健康人卧床休息一个月肌纤维横断面积 减少10%~20%,两个月可能减少50%。萎缩的肌肉中脂肪和结缔组织相对增多,30天卧床休息可以造成腓肠肌的毛细血管密度降低38%,实际上维持毛细血管密度的运动量可以很小,高度训练的运动员在停训84天后,毛细血管的密度并没有减少。

4 应用 承担体重和步行的主要肌肉制动后萎缩最明显。35天卧床休息使下肢踝跖屈肌横断面积减少12%,而踝背伸肌群无明显变化。下肢悬吊6周的研究发现伸膝肌的萎缩几乎是屈膝肌的2倍,上肢固定9天造成的肌肉萎缩为4%。对于骨关节固定的患者,最好在固定期间一直坚持肌肉力量的训练,可减轻肌肉萎缩,又可促进骨折的进一步愈合

5 应用 2.防治因肢体创伤、炎症时疼痛所致反射性的抑制脊髓前角细胞的肌萎缩。肌力下降不仅与肌肉的横断面积减少有关,也与肌肉的神经支配有密切关系。由于创伤、炎症时产生疼痛故肌肉活动明显减少,导致定量运动负荷时运动单位募集率明显降低,EMG显示肌电活动减弱。肌力和神经功能的减退造成步态不稳和运动协调性降低,进行肌力训练后1周,肌力恢复50%,EMG恢复正常

6 应用 3.促进神经系统损伤后的肌力恢复,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导致的肌力下降在肌痉挛不明显时要积极的进行肌力训练;外周神经损伤后,特别是提示部分失神经支配时,特别强调损伤神经支配肌群的主动练习; 4.帮助维持肌营养不良等肌病时的肌肉收缩; 5.通过选择性增强肌力,调整肌力平衡,对脊柱侧弯、平足等骨关节畸形起矫治作用。

7 应用 6.增强躯干肌力和调整腹背肌力平衡,改善脊柱生理弧度,改善脊柱排列及应力分布,增加脊柱的稳定性,防治颈椎病及下腰痛。 腰背肌与腹肌肌力的平衡是维系脊柱稳定的重要前提,由于腰背肌紧贴脊柱,相对于脊柱的力臂很短,所以要达到一定的做功量,必需产生较大的收缩力量,在日常生活工作或体育训练中频繁进行,会产生劳损。进行有针对性的肌力训练可以防治劳损。

8 应用 7.增强肌力和改善拮抗肌平衡,加强关节的稳定性,以防止负重关节的退行性变,对于膝关节而言,股四头肌和月国绳肌合理的肌力分布是维系膝关节良好稳定性的重要前提,较为合理的峰力矩比例为3:2,如果实际比例与正常比例出入较大,就必需制订有针对性的肌力训练计划,争取通过训练将比例趋于合理化 8.增强腹肌和盆底肌训练对防止内脏下垂、改善呼吸及消化功能有一定的作用

9 机制和原则 通过对肌肉练习使其产生适应性变化,如使肌肉的形态结构变得更加发达、完善,肌肉的功能也同时获得改善。经系统的训练后,肌肉适应的表现为肌肉的体积增大,肌纤维增粗,收缩蛋白、酶蛋白增加,ATP、热能含量及糖原储备增加,毛细血管密度增加,结缔组织量也增多

10 运动时和运动后肌肉的即时变化 为负荷、恢复和超量恢复的过程。在负荷阶段能量物质被大量消耗,物质代谢产物(乳酸、尿素等)被蓄积起来,人体机能能力下降,产生疲劳。停止运动后,到了恢复和超量恢复阶段,机体内环境(热、酸碱和水)恢复平衡,肌肉内被消耗的能源物质得到补充,综合反映肌力的各项指标(见上张幻灯片)上升并超过运动前水平,以后又再下降至运动前水平。

11 运动时和运动后肌肉的即时变化 如果下一次肌力练习在前一次练习后的超量恢复阶段内进行,那就可以该超量恢复阶段的生理生化水平为起点,使超量恢复巩固和累加起来,肌内物质和肌力就会逐步积累起来,从而实现肌肉形态和功能的逐步发展,进一步提高机体能力和训练水平。因此,超量恢复是肌力训练的生理学基础。通常超量恢复于运动后1—2天内出现,运动量太小,不感到疲劳,无超量恢复出现。

12 超量恢复规律 肌力练习会引起一定的肌群疲劳,因此无明显的肌肉疲劳也无超量恢复出现,肌肉练习难以取得明显的效果;要掌握适宜的练习频度,尽量使一次练习在前一次练习的超量恢复阶段内进行。练习间隔时间太短时,肌肉疲劳尚未消除,继续练习将会加重疲劳以至引起肌肉劳损;间隔时间太长时,超量恢复已消退,即无从积累又使肌肉收缩力增强。

13 肌肉练习时主观用力程度与练习 肌肉收缩强度相当于最大收缩强度的40%时,运动单位募集率较低,主要是募集红肌纤维,对增强耐力有效;收缩强度增加时募集率增高,白肌纤维也依次参与收缩,对增强肌力有效,故应选择不同的收缩强度进行。

14 遵循原则 1.阻力原则 2.超常负荷原则 3.超量恢复过程切入训练原则 4.训练至疲劳但不过度疲劳原则

15 肌肉收缩形式和影响肌力的因素 肌肉收缩形式可分为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它们各有不同的特点。
等张收缩时肌张力大致恒定,引起明显的关节活动,故称动力性收缩。等张向心收缩主要为白肌纤维收缩,肌肉收缩时肌肉的起点和止点相互靠近,此时收缩力高于阻力,产生加速运动(上楼时股四头肌的收缩)。等张离心收缩主要为红肌纤维收缩,肌肉收缩时起点和止点被动延长,此时收缩力低于阻力,产生减速运动(下楼时股四头肌的收缩)。

16 两者交替练习有利于肌力的发展。离心收缩主要是控制肢体坠落的速度,使用过多易引起肌肉的酸痛,在太极拳、八段锦等民间运动形式的运动疗法中最为常用。
等长收缩时肌肉收缩力与阻力相等,肌肉长度不变,不引起关节活动,也称为静力性收缩,常用于骨关节疾患的早期。

17 等长收缩 较好的增加肌张力,防治肌萎缩,消除肿胀,刺激肌肉肌腱本体感受器 不能训练关节活动度 主要训练红肌纤维 对仪器无特殊要求
全身疲劳不显著 姿势稳定性不受影响 运动中对力的评价由于速度为零而困难

18 等长收缩 动作不复杂易掌握 能在关节活动受限时进行 训练效果慢,心理效果差 会出现屏气、血压上升、加重心脏负担
不伴有关节活动,可在固定期、关节损伤、炎症期进行 对改善运动的神经控制作用较小 有角度特异性,仅有20度的生理溢流(overflow)

19 等张收缩 可增加肌张力,增强全ROM的肌力 能训练关节活动度 对仪器有特殊要求 全身疲劳较显著 对姿势稳定性有一定影响 运动中对力的评价容易
动作较复杂 运动中易出现加速与减速的现象 不能同时训练拮抗肌

20 等张收缩 不能在关节活动受限时进行,有关节挛缩、关节内伤病、运动时疼痛者不使用 训练效果快,心理效果好
可改善肌肉的神经控制,更好的改善局部血液淋巴循环,改善关节软骨营养 不易进行不同速度的运动练习,有惯性作用,非顺应性阻力 一般不出现屏气、血压上升、加重心脏负担的现象

21 优缺点 等长较等张动作简单容易掌握 等长练习可以用来锻炼一些等张练习不易练到或很少练到的肌群,如四肢内收肌群
等张练习可在全关节的运动幅度内进行,可较快的获得训练效果,等长练习只有在一定的角度内收缩才能取得效果。因为锻炼者可以直接看到自己所做的功,因此等张练习比等长练习具有更好的心理学效应。

22 优缺点 等长和等张练习应根据不同的需要,相互协调的进行
等长收缩常不可避免的出现屏气现象,从而使血压明显上升,加重心脏负担,故有心脏功能障碍时宜选用等张练习。

23 肌力影响因素 肌肉的生理横断面:所有肌纤维横断面之和为肌肉的横断面
肌肉的初长度:即收缩前的长度。在生理限度内肌肉在收缩前被牵拉至适宜的长度,则收缩时肌力较大 肌肉的募集:同时收缩的运动单位数量越大,肌力也越大,称为肌肉的募集。肌肉的募集受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状态的影响,当运动神经发出的冲动强度越大时,动员的运动单位就多,当运动神经冲动的频率高时,激活的运动单位也多。

24 肌力影响因素 肌纤维走向与肌腱长轴的关系:一般肌纤维走向与肌腱长轴相一致 杠杆效率:肌肉收缩产生的实际力矩输出受运动节段杠杆效率的影响

25 肌肉的协同 原动肌 直接完成动作的肌群。其中起主要作用的为主动肌,协助完成动作或仅在动作某一阶段起作用者为副动肌
原动肌 直接完成动作的肌群。其中起主要作用的为主动肌,协助完成动作或仅在动作某一阶段起作用者为副动肌 拮抗肌 与原动肌动作相反的肌群。当原动肌收缩时,拮抗肌应协调地放松或作适当的离心收缩,以保持关节活动的稳定性及增加动作的精确性,并防止关节损伤

26 肌肉的协同 固定肌 为发挥原动肌对肢体运动的动力作用,参与将肌肉相对固定的一端所附着的骨骼充分固定的肌群
固定肌 为发挥原动肌对肢体运动的动力作用,参与将肌肉相对固定的一端所附着的骨骼充分固定的肌群 中和肌 作用为抵消原动肌收缩时所产生的一部分不需要的动作 副动肌、固定肌、和中和肌可统称为协同肌。

27 肌力训练基本方法的选择 肌力为0级时,只能进行电刺激以延缓肌萎缩,也可进行传递神经冲动的练习,即做主观努力,试图引起瘫痪肌肉的主动收缩,此时大脑皮质运动区发放的神经冲动,通过脊髓前角细胞向周围传递,直至神经轴突再生达到瘫痪肌群。这种主观努力,可以活跃神经轴突流,增强神经营养作用,促进神经本身的再生。传递冲动可与被动运动结合进行。

28 肌力训练基本方法的选择 肌力为1~2级时,仍可采用肌肉电刺激法,此时肌肉已有随意的肌电活动,此时可以开始助力运动练习,即在肌肉主动收缩的同时施加外力帮助,外力可以来源于治疗师施加的力量、或者是器械旋转或摆动产生的助力、健肢产生的力量、以及水的浮力,以便完成大幅度的关节活动。注意强调主观用力,给予最低限度的助力,避免以被动运动替代助力运动。助力常加于运动的开始和终末,并逐渐减少

29 肌力训练基本方法的选择 肌力为2级时,可进行免负荷运动,即减除重力负荷的主动运动。可用吊带悬挂肢体,或将肢体放在敷有滑石粉的光滑平板上,在水平面上运动,或在温水浴中运动,利用水的浮力消除部分肢体的自身重量,使运动易于完成。

30 肌力训练基本方法的选择 肌力为3级时,应完全由患者主动运动完成,既不需要助力,也不需要克服外来阻力,可以根据情况进行单关节或多关节、单方向或多方向不同速度或幅度的运动,根据病情选择肌肉收缩形式与运动强度。

31 肌力训练基本方法的选择 肌力达4级,应由主动运动进展到抗阻运动,对抗较大阻力进行肌肉收缩,可增加运动单位募集率,从而提高训练效果。阻力可来源于人力、重物或器械。阻力应从小到大,关节活动范围的起始与终末部分施加小阻力,中间部分施加阻力最大,阻力应加在受累关节的远端,人力施加阻力以便调节阻力的大小,并在运动中做到阻力合理地增大和减少,肌力达4级以上时,可用重物或器械提供阻力。

32 肌力训练基本方法的选择 使肌肉对抗它所能承受的最大阻力而竭尽全力进行收缩练习称为最大收缩练习,简称最大练习;以低于最大阻力(如80%、60%、40%最大阻力等)进行练习,称为次大收缩练习或次大练习。

33 肌力训练基本方法的选择 最大收缩或接近于最大收缩的练习,只能重复很少次数或持续很短时间即引起肌肉疲劳,但这能募集白肌纤维,对增强肌力有良效。相反,较低强度的次大练习可以重复较多次数或持续较长时间亦不易疲劳,但主要募集红肌纤维,对增强肌肉耐力有利。

34 徒手抗阻练习 适应证 肌力3级以上患者可因此增加肌力、耐力和效率,尤其在开展可允许的关节活动范围内运动、解剖平面内的运动、PNF(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对角线模式运动(本体促进技术):以多关节多肌群代替单关节、相对少的肌群的活动;以对角斜线的复合运动代替简单的单一平面;以螺旋形代替无旋转形运动。

35 徒手抗阻练习 该操作方法是先将患肢或躯体置于所要求的位置,通过特定的活动轨迹达到特定的目标。以上肢为例,如先置于肩屈曲、外展、外旋位,肘伸展,前臂旋后,腕伸展,各手指的伸直位,然后沿对角线的轨迹,达到肩内收、内旋,肘屈曲,前臂旋前,腕屈曲和手指屈曲位,此时整个上肢在这一过程作螺旋形的旋转活动,在运动中视肌力情况施加一定阻力,还可将患肢置于最大伸展位,使肌肉收缩更加有力或诱发主动动作。

36 徒手抗阻练习 禁忌证 炎症,尤其在进行动力性抗阻时不允许相关的肌肉或关节有炎症或肿胀。
疼痛,在练习中或练习后24H内有严重关节疼痛或肌肉疼痛出现,练习应终止或减量。 心血管疾病,包括严重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瓣膜病及高血压等。 非感染性炎症,主要是局部骨关节、肌肉肌腱、韧带等损伤愈合未坚时。

37 徒手抗阻练习---练习前 评估患者待训练部位的关节活动度及肌力,详细明确功能受限情况,以确定适宜的抗阻运动形式和合适的运动量
将患者置于适合练习的舒适体位 以被动运动形式向患者演示所需的运动 告诉患者用最大努力但必需无痛地完成练习,并且不要憋气。

38 徒手抗阻练习---练习中 将施加的阻力置于肢体的远端; 确定阻力的方向,一般与所需运动的方向相反;
保持较好的稳定性,尽量固定好邻近关节,特别是近端关节,避免产生替代运动。上肢运动特别是肩、肘关节周围肌群训练时要限制躯干的运动,下肢运动时特别是髋、膝关节周围肌群的运动时要限制骨盆的运动。

39 徒手抗阻练习---练习中 应选择合适的阻力,初始为次最大阻力,以后逐渐增加阻力; 患者的最佳反应为无痛范围内的最大努力;
动力性收缩时运动应平稳,没有颤动; 阻力应与关节活动范围内的肌肉能力相匹配; 逐渐增加和解除阻力,防止发生不能控制的运动。

40 徒手抗阻练习---练习中 患者不能进行全关节活动范围运动、施阻部位疼痛、造成肌肉震颤、发生替代运动时,应改变施阻部位或降低阻力;
提供简单、同步、有鼓励性的语言口令; 一组运动的重复次数为8~10次; 重复组别为3~4组。

41 注意事项 患者练习中不应憋气,以防止发生心血管问题;
患者若在练习中发现局部不适、疼痛、痉挛等局部的肌肉疲劳现象和全身不适等全身疲劳现象时应及时有反馈; 工作人员对有心血管问题的高危患者要加强预防。

42 注意事项 对有一些特殊的神经肌肉失能疾病和心肺失能疾病要尤为注意运动量 练习中应有3~4min的休息恢复期 注意避免过度训练现象
注意操作方法,避免替代作用 减少练习所致的肌肉疼痛

43 器械抗阻练习 作用 用于增加肌力、耐力以及健身 禁忌证 同徒手抗阻练习
作用 用于增加肌力、耐力以及健身 禁忌证 同徒手抗阻练习 练习的强度:依练习的目的、损伤恢复阶段及患者的身体状况而定。一般分为亚极量和极量,前者在增加耐力和软组织愈合早期使用,后者在康复后期使用

44 器械抗阻练习 练习的负荷量:一般以最大负荷量进行,重复10次,即10RM;
练习的重复次数:增强肌力为主时,重复次数应大于5~6次,小于15~16次;以轻阻力改善耐力时,则可安排3~5组,共40~50次。

45 器械抗阻练习 练习的组数:为每一练习段由一定重复次数组成、间有休息的训练单位。练习组数*每组重复次数为总重复次数。增加肌力可采用的方法为6RM*3组、12RM*2组、3RM*6组 练习的频度:隔日或4~5次/周 练习的疗程:增强肌力为目的时至少持续6周以上

46 器械抗阻练习 练习的速度:自由重量或重量—滑轮系统抗阻练习时,宜采用低速,以利于安全
练习的模式:依损伤或疾病的类型、组织愈合的阶段、关节状况及对压力和运动的耐受情况、练习目的和患肢所将恢复的功能性活动决定。

47 器械抗阻练习 模式可分为静态、动态、向心性、离心性。 增加静态力量可采用等长收缩; 增加动态力量可采用向心性收缩、离心性收缩;
肌肉骨骼的损伤早期可采用渐进抗阻的等长收缩练习; 若软组织愈合早期向心性收缩产生疼痛则可考虑离心性收缩; 促进功能性活动的出现则采用向心性收缩和离心性收缩交互的形式。

48 器械抗阻练习 练习的运动范围:包括短弧活动范围和全关节活动范围。前者在一些手术后全关节活动范围运动禁忌或关节活动范围内的一部分运动产生疼痛时应用,或者特定的角度运动诱发疼痛 开链或闭链运动的选择:在患者尚不能进行功能性承重活动(行走、爬楼、跳跃、俯卧撑等)时,宜选用开运动链练习;可进行这些功能性承重活动时则选用闭运动链练习。

49 注意事项 除了与徒手抗阻练习相同的内容外,还应对老年患者的抗阻练习进行改良,避免练习导致的肌肉疼痛,如急性肌痛和延缓性肌痛等。

50 等张练习 适合发展动态肌力、耐力 禁忌证:同徒手抗阻练习
仪器设备:自由重量(如哑铃、沙袋、实心球)、弹性阻力装置、滑轮系统、等张力矩臂组件(如股四头肌训练器等)、可变阻力装置、功率自行车、组合训练器等。

51 抗阻训练 直接举起哑铃、沙袋等重物; 通过滑轮及绳索提起重物; 拉长弹簧、橡皮条等弹性物;
使用专门的肌力训练器械,通过摩擦或磁电效应等原理提供可调节的阻力; 利用自身体重作为负荷,进行俯卧撑,下蹲起立、仰卧起坐等练习。

52 抗阻训练---具体训练方法 渐进抗阻练习:测定需训练肌或肌群通过规定范围能完成10次运动的最大重量(10RM)进行如下4组练习,第1组,25%的10RM量,以10 ~ 15次/分钟的速度,10次锻炼;第2组,50%的10RM量,以10 ~ 15次/分钟的速度,10次锻炼;第3组,75%的10RM重量,10 ~ 15次/分钟的速度,10次锻炼;第4组,100%的10RM量,10 ~ 15次/分钟的速度,10次锻炼,每组间休息1分钟

53 抗阻训练 注意点: 练习前应进行一定的热身活动 每周要增加阻力重量

54 抗阻训练 减退抗阻练习:与渐进抗阻练习相反的部分为1 ~ 4组练习的重量为100%、75%、50%、25%的10RM,其余部分则相似

55 抗阻训练 进行如下4组练习:第一组,50%的6RM重量,重复10次;第二组,75%的6RM重量,重复6次;第三组,100%的6RM重量,尽最大努力重复;第四组,根据第三组的重复次数调整练习重量。

56 抗阻训练 一般第三组重复次数达五六次时则练习重量不变;低于五六次则减量;高于五六次则增量;
次日练习的练习量根据第四组的重复次数确定,一般第四组重复次数越高,练习重量的增量就越大,第四组适宜的重复次数为5 ~ 7次,次日练习的增量为2 ~ 4kg,使用的器械可为自由重量或抗阻训练器械,注意事项同徒手抗阻练习。

57 等长练习 适应证:增强肌力,尤在关节不能或不宜运动时(如关节石膏或夹板固定,关节创伤、炎症和肿胀等),用于延缓和减轻肌肉废用性萎缩;增加静力性肌力为主时;关节面已被不同程度的破坏,不宜进行频繁产生关节面摩擦的活动时。

58 等长练习 仪器设备:当阻力等于肌肉可产生的力量时即可发生等长收缩练习。采用自由重量或重量—滑轮系统等设备、等速装置在角速度为0度/秒的各个关节角度均可进行该练习。此外,徒手或不用设备也可进行操作。

59 等长练习---具体方法 短促等长练习:练习肌群在可耐受的最大负荷下等长收缩,持续6秒,重复20次,每次间歇休息20秒,每天练习一次
“tens”方法:练习肌群在可耐受的最大负荷下等长收缩,持续10秒后休息10秒,重复10次为一组练习,共作10组(或者重复10个角度)。

60 等长练习---具体方法 多点等长练习:在关节活动范围内,每隔10度做一组等长训练,每组重复10次收缩10秒(其中初始2秒为增加张力时间,最后2秒为降低张力时间,中间6秒持续高强度等长收缩时间),在等速装置上使用时,角速度设定为0度/秒,即可按要求在定点角度位置上练习。

61 等长练习---具体方法 短暂最大收缩练习:为等张和等长相结合的抗阻练习方法,肌肉抗阻等张收缩后,再持续最大等长收缩5 ~ 10秒,然后放松,重复5次,每日练习只做一个动作,每次增加负荷0.5kg

62 注意事项 短促等长练习时,应在间隔休息时辅以节律性呼吸,以防止血压升高。 短暂最大收缩时,若等长收缩不能维持5 ~ 10秒,可不加大负荷。

63 注意事项 多点等长练习可克服等长练习的角度特异性,但由于生理溢流的范围一般在该角度的前后方向的10度左右,故进行多点练习时两点间的角度范围不应超过20度。多点等长练习更适合于存在慢性炎症、关节运动尚可但动态抗阻练习无法进行的患者。多点等长练习时,每一点阻力应逐渐增加以确保在无痛条件下增强肌力。

64 等速练习 规定的活动轨迹中角速度相同 在每个角度动力矩与阻力矩相等 顺应性阻力随患者主观努力程度改变 拮抗肌同时训练
可设定不同速度进行训练,动力性,有关节营养作用 有反馈信息

65 等速练习 可作最大收缩及次最大收缩练习 可作全幅度及短弧分段练习 可作向心和离心收缩训练 高效、安全 仪器昂贵,不易普及
操作较费时,操作要求较复杂

66 抗阻应用顺序 肌张力:等速离心>等张离心>等长>等速向心>等张向心
多角度等长(次大强度)——多角度等长(最大强度)——短弧等速(次大强度)——短弧等张——短弧等速(最大强度)——全弧等速(次大强度)——全弧等张——全弧等速(最大强度)

67 等长、等张及等速训练比较 项目 等长运动 等张运动 等速运动 速度 固定不动 变化,不易控制 任意选定,选定后速度恒定
项目 等长运动 等张运动 等速运动 速度 固定不动 变化,不易控制 任意选定,选定后速度恒定 阻力 可变,顺应性阻力 受杠杆作用影响 可变,为顺应性阻力 运动幅度 无 全幅或半幅 全幅或半幅 方便性 不受环境限制 不需要贵重训练仪器 须昂贵的仪器、大量时间 不需要特殊仪器

68 肌力训练的注意事项 正确掌握运动量 (1)一定程度的疲劳,达到超量恢复,肌力增加阻力相应增加,做到循序渐进
(2)一定负荷和重复次数两个要素,应按需要区别利用 运动间隔时间 ,一般训练每日或隔日进行一次,不能少于每周2次;超量恢复的临床判断通过精细的肌力测试可见肌力有所增加;自觉疲劳消除,肌肉有力,再次训练有积极性。

69 肌力训练的注意事项 无痛训练 (1)如引起明显疼痛,应视为引起或加重损伤的信号;
(2)运动中疼痛会反射性地抑制脊髓前角细胞,阻碍肌肉收缩,使训练难以生效; (3)必须采取积极措施消除疼痛,为肌力训练创造条件。

70 肌力训练的注意事项 适当动员 肌力训练依赖于患者的主观努力,训练前需做适当讲解,使患者了解肌力训练的目的和意义,消除可能存在的顾虑,提高其积极性,并掌握训练方法和要领,训练中与治疗人员密切配合。

71 肌力训练的注意事项 作适当的准备与放松运动 肌力训练前作若干次较低强度的肌肉收缩,训练后作放松及肌肉牵张的练习,可防止肌肉损伤,促进肌肉疲劳的消除。

72 肌力训练的注意事项 注意异常心血管反应 肌力训练可引起心率和血压适度的生理性升高,但用力收缩特别是等长收缩会引起显著的升压反应,运动中憋气对心血管活动造成额外负荷,伴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要特别注意,为减少对心血管的影响,可在用力时呼气而不是吸气,防止憋气使劲。

73 肌力训练和肌耐力训练的关系 耐力是肌力所能维持的时间,在发展耐力的同时必然发展肌力。
训练方法有差异,为迅速发展肌力,要求在较短时间内对抗较重负荷,重复次数并不需要很多;而发展耐力则需在较轻负荷下,在较长时间内重复多次才能生效。

74 肌力训练和肌耐力训练的关系 在发展肌力时,如重复次数过多或持续时间过长,必然导致速度或肌力下降;在发展耐力时,如不科学的增加负荷,则不可能较快的产生肌耐力,对肌力的增长也不利。在训练过程中通常将肌力与肌耐力结合起来进行,从而使肌肉的做功更为合理。

75 肌力训练和肌耐力训练的关系 最大动力性肌力和绝对动力性耐力两者呈明显的正相关,即使在静力性运动中也如此。当肌力增加时,在低负荷下的耐力增加;相反,如果在低负荷下的耐力增加时,虽不能明显增强肌力,但对其后发展肌力起着良好的影响。

76 增强上肢肌群肌力的训练技术 解剖学概要 运动学概要 上肢肌群肌力训练的训练方法

77 解剖学概要 上肢肌肉按其所跨关节和功能进行分类: 1.肩关节肌群可分为肩前屈、后伸、外展、内收、内旋和外旋等肌群 。
2.肘部和前臂肌群可分为伸肘、屈肘肌群和前臂旋前、旋后肌群 。 3.腕部和手指肌群可分为伸腕、屈腕肌群和手部肌群。

78 肩部肌群 主要包括三角肌、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大圆肌和肩胛下肌,其作用是运动肩关节,并增强其稳固性。
三角肌 位于肩部,从前、中、后三侧包围肩关节。起自锁骨外侧1/3、肩峰和肩胛冈,肌束向外下方集中,止于肱骨三角肌粗隆。前部肌束收缩,使肩关节前屈、旋内和内收;中部肌束收缩,使上臂外展成水平位;后部肌束收缩,使肩关节后伸、旋外和内收;三部分肌束同时收缩,使肩关节外展。

79 肩部肌群 冈上肌 在斜方肌深面,起自冈上窝,肌束向外侧经肩峰和喙肩韧带的下方,跨越肩关节,止于肱骨大结节上部,协助肩关节外展。
冈上肌 在斜方肌深面,起自冈上窝,肌束向外侧经肩峰和喙肩韧带的下方,跨越肩关节,止于肱骨大结节上部,协助肩关节外展。 冈下肌、大圆肌、小圆肌、肩胛下肌、喙肱肌略,作为自学内容。 注:肩胛下肌、冈上肌、冈下肌和小圆肌的腱彼此相连,组成腱板,围绕肩关节的上方、后面和前面,形成肌腱袖,对肩关节起保护和稳定作用。

80 肘部和前臂肌群 包括位于上臂前部的肱二头肌和肱肌和后部肱三头肌。
肱二头肌:位于上臂前部的浅层,起端有两个头,长头以长腱起自肩胛骨盂上结节,短头起自肩胛骨喙突,两头向下合并成肌腹,下端移行为肌腱,止于桡骨粗隆。此肌屈曲肘关节,当前臂旋前时能使其旋后。此外,还能协助屈肩关节。

81 肘部和前臂肌群 肱三头肌:位于上臂后部,起端有3个头,分为长头、外侧头和内侧头。长头起自肩胛骨盂下结节,外侧头起于肱骨后上部,内侧头起于肱骨后下部。3头向下会合,以一个坚韧的肌腱止于尺骨鹰嘴。此肌伸肘关节,长头还可使肩关节后伸和内收。 注:肱肌、肱桡肌、旋前圆肌、旋前方肌、旋后肌略,作为自学内容。

82 腕部及手部肌群 前臂肌群围绕尺骨和桡骨,分前、后两群,多为长肌,肌腹在近侧,远侧移行为长腱 。
屈腕肌群:自桡侧向尺侧依次为桡侧腕屈肌、掌长肌和尺侧腕屈肌。均起自肱骨内上髁和前臂深筋膜。 伸腕肌群:自桡侧向尺侧依次为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指伸肌、小指伸肌、尺侧腕伸肌。它们共同起于肱骨外上髁。

83 肘部和前臂肌群 尺侧偏肌群:包括尺侧腕屈肌和腕伸肌,尺侧腕屈肌作用屈腕和使腕内收,尺侧腕伸肌作用伸腕,使手内收。
桡侧偏肌群:包括桡侧腕屈肌和腕伸肌,桡侧腕屈肌作用屈腕和屈前臂及使手外展,桡侧腕伸肌又分为桡侧腕长伸肌和桡侧腕短伸肌,桡侧腕长伸肌的作用伸腕和使手外展;桡侧腕短伸肌的作用是伸腕。

84 运动学概要 肩部肌群运动学概要: 前屈:三角肌前部和喙肱肌收缩引起 后伸:三角肌后部收缩引起 外展:三角肌中部和岗上肌收缩引起
内收:三角肌后部收缩引起 内旋:肩胛下肌、胸大肌、背阔肌及大圆 肌收缩引起 外旋:冈下肌和小圆肌收缩引起

85 冈上肌、冈下肌及小圆肌收缩使肱骨头紧压于关节盂从而防止半脱位,脑损伤及脊髓损伤会引起这些肌肉的瘫痪,这些肌肉瘫痪和上肢本身重力的作用易导致肩关节半脱位。

86 运动学概要 肘部和前臂肌群运动学概要: 屈曲:肱二头肌、肱肌、肱桡肌三块肌肉 收缩引起 伸直:肱三头肌收缩引起
屈曲:肱二头肌、肱肌、肱桡肌三块肌肉 收缩引起 伸直:肱三头肌收缩引起 前臂旋前:旋前圆肌、旋前方肌 收缩引 起 前臂旋后:肱二头肌、旋后肌 、肱桡肌 收缩引起

87 上肢肌群的肌力训练方法

88 肩前屈肌群肌力增强技术 肌力1~3级: ◆患者体位:对侧卧位。 ◆治疗师位置:面向患者坐在床边,一手托住患者的肘关节,另一手托住患者的前臂。
◆方法:在训练的过程中治疗师根据患者肌力情况决定给与助力大小,1级肌力时给予助力帮助前屈肩关节,2~3级肌力时只帮助托起训练侧上肢,不予前屈肩关节助力。

89 肩前屈肌群肌力增强技术 肌力4~5级: ◆患者体位:仰卧位,上肢放在体侧,伸肘
◆治疗师位置:面向患者站立,一手握住前臂远端,另一手放在肱骨的远端,向下施加阻力。 ◆抗阻力方法:患者以肩部力量向正前方抗阻力屈曲肩关节至90º,然后回复原位,重复进行。

90 肩外展肌群肌力增强技术 肌力1~3级: ◆患者体位:仰卧位,训练侧上肢前臂中立位置于身旁。
◆治疗师位置:面向患者坐在训练侧床边,一手托住患者的肘关节,另一手托住患者的前臂。 ◆方法:1级肌力时治疗师给予助力帮助外展肩关节,2~3级肌力时只帮助托起训练侧上肢,不予外展肩关节助力。

91 肩外展肌群肌力增强技术 肌力4~5级: ◆患者体位:仰卧位,上肢放在体侧,屈肘90º,前臂中立位。
◆治疗师位置:面向患者站立,一手放在肱骨远端外侧向内施加阻力,另一手握住前臂远端掌侧,以保持稳定。 ◆抗阻力方法:患者抗阻力全范围外展上肢。

92 肩后伸肌群肌力增强技术 肌力1~3级: ◆患者体位:对侧卧位,训练侧上肢自然置于体侧。
◆治疗师位置:坐在患者训练侧后方,一手托住患者的肘关节,另一手托住患者的前臂。 ◆方法:1级肌力时治疗师给予助力帮助后伸肩关节,2~3级肌力时只帮助托起训练侧上肢,不予后伸肩关节助力。

93 肩后伸肌群肌力增强技术 肌力4~5级: ◆患者体位:俯卧位,上肢放在体侧,伸肘。
◆治疗师位置:面向患侧站立。一手放在肩后面,固定肩胛骨,一手放在肱骨远端并向下施加阻力。 ◆抗阻力方法:患者抗阻力全范围后伸肩关节。

94 肩内收肌群肌力增强技术 肌力1~3级: ◆患者体位:端坐位,健侧上肢自然下垂置于体侧,训练侧上肢被动外展90º,训练侧前臂中立位。
◆治疗师位置:面向患侧站立,一手托住患者的肘关节,另一手托住患者的前臂,使患者训练侧上肢外展90º。 ◆方法:1级肌力时治疗师给予助力帮助内收肩关节,2~3级肌力时只帮助托起训练侧上肢,不予内收肩关节助力。

95 肩内收肌群肌力增强技术 肌力4~5级: ◆患者体位:仰卧位,上肢外展90º,前臂中立位
◆治疗师位置:面向患侧站立,一手放在肩后面固定肩胛骨,一手放在肱骨远端内侧并向外施加阻力。 ◆抗阻力方法:患者抗阻力全范围内收上肢。

96 肩内旋肌群肌力增强技术 肌力1~3级: ◆患者体位:仰卧位,肩关节外展90°,上臂放在治疗床上,前臂被动 旋前位垂直向上。
◆患者体位:仰卧位,肩关节外展90°,上臂放在治疗床上,前臂被动 旋前位垂直向上。 ◆治疗师位置:面向患者坐在训练侧一边,一手握住患者的肘关节,另一手握住患者的前臂使前臂旋前向上。 ◆方法:1级肌力时治疗师给予助力于前臂帮助内旋肩关节,2~3级肌力时只帮助固定训练侧上肢,不予内旋肩关节助力。

97 肩内旋肌群肌力增强技术 肌力4~5级: ◆患者体位:仰卧位,肩外展90º,屈肘90º,肘部放在床沿,前臂旋前位垂直向上。
◆治疗师位置:面向患侧站立,一手握住肘关节内侧,保持稳定,一手握住前臂尺侧远端并施加阻力。 ◆抗阻力方法:患者抗阻力全范围内旋肩关节。

98 肩外旋肌群肌力增强技术 肌力1~3级: ◆患者体位:仰卧位,肩关节外展90°,上臂放在治疗床上,前臂沿床缘下垂。
◆治疗师位置:面向患者坐在训练侧一边,一手握住患者的肘关节内侧,另一手握住患者的前臂远端。 ◆方法:1级肌力时治疗师给予助力于前臂远端帮助外旋肩关节,2~3级肌力时只帮助固定训练侧上肢,不予外旋肩关节助力。

99 肩外旋肌群肌力增强技术 肌力4~5级: ◆患者体位:仰卧位,肩外展90º,屈肘90º,肘部放在床沿。
◆治疗师位置:面向患者站立,下方手握住肘关节内侧,保持稳定,上方手握住前臂远端背侧远端并向足的方向施加阻力。 ◆抗阻力方法:患者抗阻力全范围外旋肩关节。

100 屈肘肌群肌力增强技术 肌力1~3级: ◆患者体位:坐位,肩关节外展30°,肘关节被动伸展位。
◆治疗师位置:面向患者坐在训练侧一边,一手托住患者的上臂远端,另一手握住患者的前臂远端。 ◆方法:1级肌力时治疗师给予助力于前臂远端帮助屈曲肘关节,2~3级肌力时只帮助固定训练侧上肢,不予屈曲肘关节助力。

101 屈肘肌群肌力增强技术 肌力4~5级: ◆患者体位:仰卧位,上肢置于体侧,稍屈肘,前臂旋后
◆治疗师位置:面向患侧站立,一手放在肩部,固定肱骨,一手握住前臂远端并向足的方向施加阻力。 ◆抗阻力方法:患者抗阻力全范围屈肘。

102 伸肘肌群肌力增强技术 肌力1~3级: ◆患者体位:坐位,肩关节外展90°,肘关节被动屈曲位。
◆治疗师位置:坐在患者侧后方,一手托住患者的上臂远端,另一手握住患者的前臂远端,使肘关节屈曲90°,前臂水平位。 ◆方法:1级肌力时治疗师给予助力于前臂远端帮助伸直肘关节,2~3级肌力时只帮助固定训练侧上肢,不予伸直肘关节助力。

103 伸肘肌群肌力增强技术 肌力4~5级: ◆患者体位:仰卧位,上肢外展90º,肘下垫一毛巾卷,屈肘。
◆治疗师位置:面向患侧而坐,一手放在肱骨远端背侧,固定肱骨,一手握住前臂远端背侧并向下施加阻力。 ◆抗阻力方法:患者抗阻力全范围伸肘。

104 前臂旋前或旋后肌群肌力增强技术 肌力1~3级: ◆患者体位:坐位,上臂置于体侧,肘关节屈曲90°,前臂旋后/旋前,手部放松。
◆治疗师位置:面向患者坐在训练侧一边,双手分别固定肘和前臂。 ◆方法:1级肌力时治疗师给予助力于前臂远端帮助前臂旋前/旋后,2~3级肌力时只帮助固定训练侧上肢,不予前臂旋前/旋后助力。

105 前臂旋前或旋后肌群肌力增强技术 肌力4~5级: ◆患者体位:仰卧位,上肢稍外展,屈肘90º,前臂中立位。
◆治疗师位置:面向患侧而坐,双手分别固定肘和前臂。增加旋前肌群肌力时,上方手向背侧施加阻力。增强旋后肌群肌力时,上方手向掌侧施加阻力。 ◆抗阻力方法:患者抗阻力全范围旋前或旋后。

106 屈腕肌群肌力增强技术 肌力1~3级: ◆患者体位:坐位,前臂中立位,置于治疗床上,手放松伸直。
◆治疗师位置:面向患侧者而坐,一手固定腕关节近心端,另一手扶住手的掌指关节。 ◆方法:1级肌力时治疗师给予助力于手的掌指关节帮助屈腕,2~3级肌力时只帮助固定,不予屈腕助力。

107 屈腕肌群肌力增强技术 肌力4~5级: ◆患者体位:坐在桌旁,前臂旋后放在桌上。
◆治疗师位置:面向患者而坐,一手放在前臂远端掌侧,固定前臂,一手握住手掌并向桌面施加阻力。 ◆抗阻力方法:患者抗阻力全范围屈腕。

108 伸腕肌群肌力增强技术 肌力1~3级: ◆患者体位:坐在桌旁,前臂旋前放在桌上,手放松伸直。
◆治疗师位置:面向患者而坐,一手固定前臂远端,另 一手放在手的掌指关节。 ◆方法:1级肌力时治疗师给予助力于手的掌指关节帮助伸腕,2~3级肌力时只帮助固定,不予伸腕助力。

109 伸腕肌群肌力增强技术 肌力4~5级: ◆患者体位:坐在桌旁,前臂旋前放在桌上。
◆治疗师位置:面向患者,一手放在前臂远端背侧,固 定前臂,一手握住手背并向桌面施加阻力。 ◆抗阻力方法:患者抗阻力全范围屈腕。

110 腕桡侧偏或尺侧偏肌群肌力增强技术 肌力1~3级: ◆患者体位:坐在桌旁,前臂中立位放在桌上,手超出床沿自然下垂。
◆治疗师位置:面向患者,一手放在前臂远端,固定前臂,另一手握住训练侧手背。 ◆方法:1级肌力时治疗师给予助力于手背帮助腕关节桡侧偏或尺侧偏,2~3级肌力时只帮助固定,不予腕关节桡侧偏或尺侧偏助力。

111 腕桡侧偏或尺侧偏肌群肌力增强技术 肌力4~5级: ◆患者体位:同上
◆治疗师位置:面向患者,一手放在前臂远端,固定前臂,当增强桡侧偏肌群肌力时,另一手放在第1掌骨桡侧并向尺侧施加阻力;当增强尺侧偏肌群肌力时,另一手放在第5掌骨尺侧并向桡侧施加阻力。 ◆抗阻力方法:患者抗阻力全范围桡侧偏或尺侧偏。

112 屈指肌群肌力增强技术 肌力1~3级: ◆患者体位:坐在桌旁,前臂旋后,腕呈中立位。
◆治疗师位置:面向患者,一手握住指间关节近端,固定近端指骨,另一手握住指间关节的远端。 ◆方法:1级肌力时治疗师给予助力于指间关节的远端帮助屈曲指间关节,2~3级肌力时只帮助固定,不予屈曲指间关节的助力。

113 屈指肌群肌力增强技术 肌力4~5级: ◆患者体位:坐在桌旁,前臂中立位放在桌上。
◆治疗师位置:面向患者,一手握住指间关节近端,固定近端指骨,另一手握住指间关节的远端并向指背施加阻力。 ◆抗阻力方法:患者抗阻力全范围屈曲指间关节。

114 屈掌指关节肌群肌力增强技术 肌力1~3级: ◆患者体位:坐在桌旁,前臂旋后放在桌上。
◆治疗师位置:面向患者坐位,一手握住掌骨,另一手握住指骨。 ◆方法:1级肌力时治疗师给予助力于指间关节的远端帮助屈曲掌指关节,2~3级肌力时只帮助固定,不予屈曲掌指关节的助力。

115 屈掌指关节肌群肌力增强技术 肌力4~5级: ◆患者体位:坐在桌旁,前臂旋后放在桌上。
◆治疗师位置:面向患者,一手握住掌骨,另一手放在近端指骨掌面并向下施加阻力。 ◆抗阻力方法:患者保持指间关节伸直,抗阻力全范围屈曲掌指关节。

116 对掌肌群肌力增强技术 肌力1~3级: ◆患者体位:坐在桌旁,前臂旋后放在桌上。
◆治疗师位置:面向患者坐在桌旁,一手握住腕关节,固定上肢,另一手拇指和食指握住拇指或小指掌骨。 ◆方法:1级肌力时治疗师给予助力于掌骨帮助拇指或小指对掌,2~3级肌力时只帮助固定,不予拇指或小指对掌的阻力。

117 对掌肌群肌力增强技术 肌力4~5级: ◆患者体位:坐在桌旁,前臂旋后放在桌上。
◆治疗师位置:面向患者坐在桌旁,双手分别握住拇指和小指掌侧并向外侧施加阻力。 ◆抗阻力方法:患者抗阻力对掌。

118 增强下肢肌群肌力的训练技术 解剖学概要 运动学概要 下肢肌群的肌力训练方法

119 解剖学概要 下肢肌群包括髋部肌群、膝部肌群、踝部肌群和足肌。
髋部肌群:髋部肌肉大都起自骨盆的内、外面,跨越髋关节,止于股骨上部,按其与髋关节的关系,可分为前、后两群。 前群:髂腰肌、阔筋膜张肌及缝匠肌。 髂腰肌:由腰大肌和髂肌组成。腰大肌起自腰椎体侧面和腰椎横突,髂肌起自髂窝,两肌向下会聚,经腹股沟韧带深面至股部,止于股骨小转子。此肌使髋关节前屈和旋外;下肢固定时,可使骨盆和脊柱腰部前屈。

120 髋部肌群---后群 位于臀部,分列3层,浅层为臀大肌,中层由上向下依次为臀中肌、梨状肌、闭孔内肌和股方肌,深层为臀小肌和闭孔外肌。
臀大肌:大而肥厚,形成臀部的膨隆。它起自髂骨翼外面和骶骨背面,肌束向外下,止于股骨的臀肌粗隆和髂胫束。此肌使髋关节后伸和旋外;下肢固定时,可助伸直躯干,防止前倾,以维持身体站立。 臀中肌和臀小肌:位于臀大肌深面,依次叠盖。它们均起自髂骨翼外面,向下止于股骨大转子。两肌均使髋关节外展,两肌的前部肌束使髋关节旋内,而后部肌束使髋关节旋外。

121 髋部肌群---内侧群 位于大腿内侧,共有5块,列为3层: a.浅层由外上向内下依次为耻骨肌、长收肌和股薄肌;
b.中层在耻骨肌和长收肌的深面,为短收肌; c.深层在长收肌、短收肌的深面,为大收肌。 内侧群肌起自耻骨、坐骨支坐骨结节,除股薄肌止于胫骨其余各肌止于股骨粗线,大收肌尚有一腱止于股骨的收肌结节,此腱与股骨围成收肌腱裂孔。大腿内侧群肌的作用为使髋关节内收。

122 膝部肌群---前群 膝部肌群位于股骨周围,主要分为前群、后群。 前群:股四头肌是全身最大的肌,包覆股骨前、内、外侧面。起部有4个头:
a.股直肌,起自髂前下棘; b.股中间肌,位于股直肌深面,起自股骨体前面 c.股内侧肌和股外侧肌,分别起自股骨粗线内、外侧唇。上述4头向下会合,形成总腱包绕髌骨,并向下延为髌韧带,止于胫骨粗隆。 股四头肌收缩可屈髋、伸膝及骨盆前倾,维持人体站立姿势,并使骨盆和大腿做相向运动。

123 膝部肌群---后群 位于大腿后面,包括位于外侧的股二头肌和位于内侧的半腱肌、半膜肌
a.股二头肌:长头起自坐骨结节,短头起自股骨粗线,两头会合后止于腓骨头。 b.半腱肌和半膜肌:半腱肌位于半膜肌的浅面,它们均起自坐骨结节,向下止于胫骨上端内侧。 后群3块肌肉均可伸髋关节和屈膝关节。当膝关节屈曲时,股二头肌使小腿旋外,半腱肌和半膜肌使小腿旋内。

124 踝部肌群 按肌肉在小腿位置分为前、后和外侧群。 前群:内侧为胫骨前肌,外侧为趾长伸肌,两者之间为拇长伸肌 外侧群: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
后群:有浅、深两层肌 a.浅层:为强大的小腿三头肌,由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组成 功能:小腿三头肌上提足跟,使踝关节跖屈,对于行走、跑跳和直立有重要作用。腓肠肌还可屈膝关节。 b.深层:有4块肌,上方为腘肌,其下方自内侧向外侧依次为趾长屈肌、胫骨后肌和拇长屈肌。

125 足肌 足背肌:在趾长伸肌腱深面,包括短伸肌和趾短伸肌,分别助伸拇趾和第2~4趾 。
足底肌:与手掌肌相似,分3群。内侧群3块,为拇展肌、拇短屈肌和拇收肌。外侧群2块,为小趾展肌和小趾短屈肌。作用各如其命名。中间群分3层(略)。

126 运动学概要 髋部肌群的运动学概要 前屈:髂腰肌、股直肌、缝匠肌和阔筋膜张肌收缩引起 后伸:臀大肌、股二头肌长头、半膜肌、半腱肌收缩引起
外展:臀中肌、臀小肌、阔筋膜张肌和臀大肌上部纤维收缩可使髋外展 内收:耻骨肌、长收肌、股薄肌、短收肌和大收肌同时收缩可使髋关节内收

127 膝部肌群运动学概要 伸直:股四头肌收缩可使膝关节伸直 屈曲:股二头肌、半腱肌和半膜肌等通过膝关节屈伸轴后面的肌肉收缩可以使膝关节屈曲
内旋:半腱肌、半膜肌、腘肌、股薄肌和缝匠肌收缩引起 外旋:股二头肌,阔筋膜张肌可起到协助膝关节外旋的作用

128 踝部肌群的运动学概要 跖屈:小腿三头肌、胫骨后肌、拇长屈肌、 趾长屈肌 背屈:胫骨前肌、拇长伸肌及趾长伸肌
跖屈:小腿三头肌、胫骨后肌、拇长屈肌、 趾长屈肌 背屈:胫骨前肌、拇长伸肌及趾长伸肌 内翻:小腿三头肌、胫骨前肌、拇长伸肌及 趾长伸肌收缩引起 外翻:胫骨前肌、腓骨长肌、腓骨短肌、拇 长伸肌及趾长伸肌收缩引起

129 屈髋肌群肌力训练方法 肌力1~3级: ◆患者体位:对侧卧位,伸髋,屈膝90º。
◆治疗师位置:面向患者站立,一手托住足跟及踝关节,一手托住大腿远端及膝关节。 ◆方法:1级肌力时治疗师给予助 力帮助屈曲髋关节,2~3级肌力时只帮助托起训练侧下肢,不予屈曲髋关节助力。

130 屈髋肌群肌力训练方法 肌力4~5级: ◆患者体位:仰卧位,下肢屈髋,屈膝。
◆治疗师位置:面向患者站立,双手将下肢扶起,屈髋90º,膝关节自然屈曲,下方手托住足跟及踝关节,上方手放在大腿远端,向足的方向施加阻力。 ◆抗阻力方法:患者抗阻力全范围屈髋。 注:上述方法也可以在坐位下进行,治疗者一手放在髂前上棘处固定骨盆,另一手放在股骨远端并向下施加阻力,患者抗阻力全范围屈髋。

131 髋后伸肌群肌力训练方法 肌力1~3级: ◆患者体位:对侧卧位,屈髋90º,屈膝90º。
◆治疗师位置:站在患者身后,一手托住足跟及踝关节,一手托住大腿远端及膝关节。 ◆方法:患者注意力集中,努力作全范围的伸髋。1级肌力时治疗师给予助力帮助后伸髋关节,2~3级肌力时只帮助托起训练侧下肢,不予伸髋关节助力。

132 髋后伸肌群肌力训练方法 肌力4~5级: ◆患者体位:仰卧位,下肢伸直。
◆治疗师位置:面向患者站立,上方手及前臂放在臀部,固定骨盆,下方手放在大腿远端腘窝上并向下施加阻力。 ◆抗阻力方法:患者抗阻力全范围后伸髋。

133 髋外展肌群肌力训练方法 肌力1~3级: ◆患者体位:仰卧位,下肢伸直。
◆治疗师位置:面向患者坐立在床边,一手放在股骨远端后方,一手放在脚后跟处,托起下肢。 ◆方法:1级肌力时治疗师给予助力帮助外展髋关节,2~3级肌力时只帮助托起训练侧下肢,不予外展关节助力。

134 髋外展肌群肌力训练方法 肌力4~5级: ◆患者体位:仰卧位,下肢伸直。
◆治疗者位置:面向患者站立,上手放在髂前上棘处固定骨盆,下方手放在大腿远端外侧并向内侧施加阻力。如果膝关节无疼痛,下方手也可放在外踝处并向内侧施加阻力。 ◆抗阻力方法:患者抗阻力全范围外展髋。 注:上述方法也可以在侧卧位进行。

135 髋内收肌群肌力训练方法 肌力1~3级: ◆患者体位:仰卧位,对侧下肢髋关节外展25°,训练侧下肢外展约30 º。
◆治疗师位置:面向患者坐立在训练侧床边,一手放在膝关节腘窝处,一手放在脚后跟处,托起下肢。 ◆方法:1级肌力时治疗师给予助力帮助内收髋关节,2~3级肌力时只帮助托起训练侧下肢,不予内收髋关节助力。

136 髋内收肌群肌力训练方法 肌力4~5级: ◆患者体位:卧位,对侧下肢髋关节外展25°,训练侧下肢外展约30 º。
◆治疗师位置:面向患者站立,上方手放在髂前上级固定骨盆,下方手放在大腿远端内侧并向外施加阻力。如果膝关节无疼痛,下方手也可放在内踝处并向外施加阻力。 ◆抗阻力方法:患者抗阻力全范围内收髋(由外展位经中立位到内收位)。 注:上述方法也可以在侧卧位进行。

137 髋内旋或外旋肌群肌力训练方法 肌力1~3级: ◆患者体位:仰卧位,膝关节伸直位,髋关节外旋/内旋位。
◆治疗师位置:面向患者坐立在训练侧床边,外旋时一手放在膝关节内侧,一手握住脚踝。内旋时一手放在膝关节外侧,一手握住脚踝。 ◆方法:1级肌力时治疗师给予助力帮助内旋或外旋髋,2~3级肌力时只帮助托起训练侧下肢,不予内旋或外旋髋关节助力。

138 髋内旋或外旋肌群肌力训练方法 肌力4~5级: ◆患者体位:坐位,双下肢垂于治疗床,训练侧大腿下方垫一毛巾卷。
◆治疗师位置:面向患者站立,增强内旋髋肌群肌力时,内侧手放在膝关节上方固定股骨,外侧手握住外踝处并向内侧施加阻力;当增强外旋髋肌群阻力时,外侧手放在膝关节上方固定股骨,内侧手握住内踝处并向外侧施加阻力。 ◆抗阻力方法:患者抗阻力全范围内旋髋(小腿向外)或外旋髋(小腿向内)。

139 屈膝肌群肌力增强技术 ◆患者体位:健侧卧位,双下肢伸直,上方的下肢伸直悬挂于训练吊带上 。 肌力1~3级:
◆治疗师位置:面向患者站立,一手托住固定大腿远端,另一手托住小腿远端。 ◆方法:1级肌力时治疗师给予助力帮助屈膝,2~3级肌力时只帮助托起训练侧小腿,不予屈膝关节助力。 肌力4~5级: ◆患者体位:俯卧位,下肢伸直。 ◆治疗师位置:面向患者站立,上方手放在臀部固定骨盆,下方手放在小腿远端掌侧并向下施加阻力。 ◆抗阻力方法:患者抗阻力全范围屈膝。

140 伸膝肌群肌力增强技术 肌力1~3级: 患者体位:健侧卧位,上方的下肢膝关节屈曲悬挂于训练吊带上
治疗师位置:面向患者站立,一手托住固定大腿远端,另一手托住小腿远端。 方法:1级肌力时治疗师给予助力帮助伸膝,2~3级肌力时只帮助托起训练侧小腿,不予伸膝关节助力。 肌力4~5级: 患者体位:坐位,下肢垂于床沿,大腿下方放一毛巾卷。 治疗师位置:面向患者站立,上方手放在膝关节上方,固定股骨,下方手握住小腿远端并向后施加阻力。 抗阻力方法:患者抗阻力全范围伸膝。

141 踝背伸肌群肌力增强技术 肌力1~3级: ◆患者体位:侧卧位,训练侧下肢伸直悬挂于训练吊带上。
◆治疗师位置:面向患者站立,一手固定小腿远端,另一手握住足背。 ◆方法:患者注意力集中,努力作全范围的背伸踝动作。1级肌力时治疗师给予助力帮助背伸踝关节,2~3级肌力时只固定小腿远端,不予背伸踝关节助力。 肌力4~5级: ◆患者体位:仰卧位下稍屈膝(需下垫一枕头),踝中立位。 ◆治疗师位置:面向患者站立,上方手放在小腿近端,固定胫骨,下方手握住足跟,前臂掌侧抵住足底并向足背方向施加阻力。 ◆抗阻力方法:患者抗阻力全范围背伸踝。

142 踝跖屈肌群肌力增强技术 肌力1~3级: ◆患者体位:侧卧位,训练侧下肢伸直悬挂于训练吊带上。
◆治疗师位置:面向患者站立,一手固定小腿远端,另一手握住足背。 ◆方法:1级肌力时治疗师给予助力帮助跖屈踝关节,2~3级肌力时只固定小腿远端,不予跖屈踝关节助力。 肌力4~5级: ◆患者体位:仰卧位,稍屈膝,腋窝下垫一枕头,踝中立位。 ◆治疗师位置:面向患者站立,上方手放在小腿近端,固定胫骨,下方手握住足跟,前臂掌侧抵住足底并向足背方向施加阻力。 ◆抗阻力方法:患者抗阻力全范围趾屈踝。 注:趾屈肌群肌力训练也可以在站立位练习。患者单足站立,足跟抬起,保持片刻后放下,反复进行。

143 踝内翻或外翻肌群肌力增强技术 肌力1~3级: 患者体位:仰卧位,踝关节中立位(内翻)或轻度跖屈(翻)。
治疗师位置:面向患者坐位,一手握住小腿远端固定在桌面,内翻时另一手握住足内侧缘,外翻时另一手握住足外侧缘。 方法:1级肌力时治疗师给予助力帮助内翻或外翻踝,2~3级肌力时只固定小腿远端,不予内翻或外翻踝助力。 肌力4~5级: 患者体位:坐位,小腿垂于床沿,足放在治疗者的大腿上。 治疗师位置:面向患者坐位,一手握住小腿远端,当增强内翻肌群肌力时,另一手握住足的内侧缘并向下施加阻力;当增加外翻肌群肌力时,另一手握住足的外侧缘向下施加阻力。 抗阻力方法:患者抗阻力全范围内翻或外翻踝。

144 增强头、颈和躯干肌群肌力训练技术 解剖学概要 运动学概要 躯干肌肌群肌力训练的训练方法

145 解剖学概要 头、颈和躯干肌群:颈前肌群、颈后肌群、躯干前屈肌群、躯干后伸肌群 ◆颈前肌群:头长肌和颈长肌,前、中、后斜角肌,胸锁乳突肌
胸锁乳突肌 以两头分别起于胸骨柄和锁骨的胸骨端,止于乳突和枕骨上项线的外侧部。一侧胸锁乳突肌收缩时,可使头倾向同侧、面部转向对侧;两侧同时收缩时,可使头后仰,并可屈颈。

146 解剖学概要 ◆颈后肌群:枕下小肌群,横突棘肌,斜方肌 ,颈部竖脊肌(颈髂肋肌、头最长肌、头夹肌、颈夹肌)
斜方肌 起于枕骨上项线、枕外隆凸、项韧带、第7颈椎和全部胸椎的棘突和棘上韧带,止于锁骨、肩峰和肩胛冈。此肌牵引肩胛骨接近脊柱,如肩胛骨固定,一侧肌收缩使颈侧屈,双侧肌收缩使头后仰。

147 解剖学概要 ◆躯干前屈肌群:主要有前外侧腹肌群、胸固有肌,前者由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组成。
腹直肌 位于腹前正中线两旁,为上宽下窄的带状多腹肌,左右分为两块,被横形腱分隔,状如多块肌肉,类似“洗衣板”。起自耻骨联合和耻骨嵴,向上止于胸骨剑突和第5~7肋软骨前面。全肌有3~4条腱划,分成4~5个肌腹。功能:当上体固定时,两侧收缩,使骨盆后倾;一侧收缩时,骨盆和脊柱会向同侧侧屈。当下体固定时,两侧收缩使脊柱屈曲;一侧收缩时,脊柱会向同侧侧屈。当身体仰卧时,两侧收缩使脊柱两端相对运动。

148 解剖学概要 ◆躯干后伸肌群 1.胸部横突棘肌 联接于横突和棘突之间 2.胸、腰部竖脊肌 竖脊肌使脊柱后伸,上部兼有仰头作用。 3.胸腰筋膜
1.胸部横突棘肌 联接于横突和棘突之间 2.胸、腰部竖脊肌 竖脊肌使脊柱后伸,上部兼有仰头作用。 3.胸腰筋膜 4.后群 腰大肌和腰方肌,一侧收缩使脊柱侧屈。 ◆躯干旋转肌群 主要包括腹外斜肌和腹内斜肌。

149 运动学概要 躯干肌群 头、颈和躯干肌在中线两侧成对排列,当两侧肌肉收缩时产生矢状面的前屈和后伸的运动。当一侧肌肉收缩时,则在额状面或水平面上产生侧屈或旋转运动。 (头、颈和躯干) 前屈:枕下肌、头长肌、颈长肌、斜角肌、胸锁乳突肌、腹直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和腰大肌。 (头、颈和躯干) 伸直:枕下肌、横突棘肌和竖脊肌。

150 运动学概要 躯干肌群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固定胸廓、骨盆和脊柱,当肢体运动时也可引起躯干肌群的协同收缩,从而达到训练躯干肌肉的目的。如:当抬腿时,所有腹肌均活动来固定骨盆和脊柱的腰部,故可以通过改变下肢的力臂长度(屈膝或伸膝)或抬一条或二条腿的方法,来改变腹肌收缩的强度。在俯卧位时伸髋,也可达到使背伸肌的协同收缩的训练目的。

151 颈前屈肌群肌力训练方法 肌力1~3级: ◆患者体位:侧卧位,头下垫枕使头部保持水平,肩部松。
◆治疗师位置:坐在患者身后,一手托住患者头部,一手固定患者肩部。 ◆方法:1级肌力时治疗师给予助力帮助颈前屈动作,2~3级肌力时只固定肩部,不予颈前屈动作助力。 肌力4~5级: ◆患者体位:仰卧位,头下垫枕使头部保持水平,肩部松。 ◆治疗师位置:面向患者坐立在床边,一手固定患者肩部,一手置于患者头前额部。 ◆抗阻力方法:抗加在头前额部的阻力作颈前屈动作。

152 颈后伸肌群肌力训练方法 肌力1~3级: ◆患者体位:侧卧位,头下垫枕使头部保持水平,肩部松。
◆治疗师位置:面向患者坐立,一手托住患者头部,一手固定患者肩部。 ◆方法:患1级肌力时治疗师给予助力帮助颈后伸动作,2~3级肌力时只固定患者肩部,不予颈后伸动作助力。 肌力4~5级: ◆患者体位:俯卧位,肩部放松。 ◆治疗师位置:面对患者背部站立,一手固定患者肩部,一手放在患者头枕部施加阻力。 ◆方法:抗加在头后枕部的阻力作颈后伸动作。

153 躯干前屈肌群肌力训练方法 肌力1~3级: ◆患者体位:仰卧位,下肢被固定,双上肢置于体侧。
◆治疗师位置:面向患者坐立,一手托住患者头部,一手固定患者骨盆。 ◆方法:1级肌力时治疗师给予助力帮助作头、肩抬离床面动作,2~3级肌力时只帮助固定骨盆,不予头、肩抬离床面动作的助力。 肌力4~5级: ◆患者体位:仰卧位,肩部放松。 ◆治疗师位置:面向患者站立,双手固定患者双侧大腿。 ◆方法:患者努力作双手向前平举能坐起和双手抱头能坐起训练。

154 躯干后伸肌群肌力训练方法 肌力1~3级: ◆患者体位:俯卧位,下肢被固定,双上肢置于体侧。
◆治疗师位置:面对患者背部坐立在床边,一手压在臀部,一手托在患者的上胸部。 ◆方法:患1级肌力时治疗师给予助力帮助作头、胸抬离床面动作,2~3级肌力时只帮助压住臀部,不予头、胸抬离床面动作的助力。

155 躯干后伸肌群肌力训练方法 肌力4~5级: ◆患者体位:俯卧位,下肢被固定,双上肢置于体侧,胸部以上在桌缘外。
◆治疗师位置:面对患者背部坐立在床边,一手压在臀部,一手放在患者的上背部施加不同大小的阻力。 ◆方法:能抗较大阻力抬起上身。

156 躯干旋转肌群肌力训练方法 肌力1~3级: ◆患者体位:坐位,固定骨盆。 ◆治疗师位置:坐在患者身后,双手扶在患者的双肩上。
◆方法:1级肌力时治疗师给予助力帮助作上身向左右旋转,2~3级肌力时只提供保护防止失平衡,不予上身向左右旋转的助力。 肌力4~5级: ◆患者体位:患者仰卧位,固定下肢,双上肢放置于体侧。 ◆治疗师位置:坐在患者身体一侧,双手固定患者的双下肢。 ◆方法:患者努力双手抱头坐起,并向一侧转体,重复进行。

157 谢谢!


Download ppt "第四章肌力训练."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