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社会背景 :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期,几千年来被奉为正统的旧秩序、道德观念被颠覆,新的秩序、观念和道德标准尚未建立,“五四”思想启蒙者大多数以西方文学作品及文艺学、哲学理论作为批判现存社会、探询社会出路的武器。外国小说和理论的输入也促进了“五四”新小说的发生、发展。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社会背景 :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期,几千年来被奉为正统的旧秩序、道德观念被颠覆,新的秩序、观念和道德标准尚未建立,“五四”思想启蒙者大多数以西方文学作品及文艺学、哲学理论作为批判现存社会、探询社会出路的武器。外国小说和理论的输入也促进了“五四”新小说的发生、发展。"—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2

3

4

5 社会背景 :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期,几千年来被奉为正统的旧秩序、道德观念被颠覆,新的秩序、观念和道德标准尚未建立,“五四”思想启蒙者大多数以西方文学作品及文艺学、哲学理论作为批判现存社会、探询社会出路的武器。外国小说和理论的输入也促进了“五四”新小说的发生、发展。

6 小说创作 代表作品 短篇小说居多 问题小说 冰心《斯人独憔悴》、《超人》 王统照《沉思》、《微笑》 罗家伦《是爱情还是苦痛》 庐隐《一封信》、《或人的悲哀》 俞平伯《花匠》等 人生派小说 叶圣陶《隔膜》、《火灾》、《线下》、《潘先生在难中》 王统照《春雨之夜》、《一叶》、《黄昏》 许地山《命命鸟》《缀网劳蛛》

7 乡土写实主义 王鲁彦《许是不至于罢》、《阿长贱骨头》 彭家煌《怂恿》、《活鬼》、《隔壁人家》 蹇先艾《水葬》 许杰《惨雾》 台静农《地之子》 废名《竹林的故事》等 浪漫抒情小说 郭沫若《牧羊哀话》、《残春》、《漂流三部曲》、《行路难》 郁达夫《沉沦》、《银灰色的死》 张资平《冲击期化石》 陶晶孙《音乐会小曲》 叶灵凤《女娲氏之遗孽》、《菊子夫人》

8 社会背景 : 由于政治和商业对小说的介入,形成了以“左联”为核心的左翼文学、商业化的海派文学和远离政治和商业影响的京派文学。

9 长篇小说居多 革命现实主义小说 茅盾《子夜》、《农村三部曲》、《林家铺子》 叶圣陶《倪焕之》 民族化小说 老舍《猫城记》、《骆驼祥子》、《离婚》、《月牙儿》、《断魂枪》 主观抒情小说 巴金《爱情三部曲》 《激流三部曲》之《家》 京派小说 沈从文《边城》、《阿黑小史》、《龙朱》、《月下小景》、《八骏图》等 废名《莫须有先生传》、《桥》 萧乾《篱下集》

10 社会背景 :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相继爆发,中国大地分为国统区、沦陷区及解放区,出现了不同的文学创作倾向。

11 批判现实主义 张天翼《华威先生》 老舍《四世同堂》 钱钟书《围城》 张爱玲《倾城之恋》《金锁记》 茅盾《腐蚀》 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 巴金《第四病室》、《寒夜》 黄谷柳《虾球传》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 孙犁《荷花淀》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周立波《暴风骤雨》等

12

13 鲁迅(1881—1936)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98年到南京求学,1902年留学日本。1906年在东京开始文学活动。在日本期间,广泛接触了西方文化,在经历了从上世纪末开始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巨大变迁以后,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立思想。1909年回国。1918年后在北京、厦门、广州等地任教。1927年后,在上海从事文学活动。1936年10月19日病逝。

14 1918年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同年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不久发表《阿Q正传》、《孤独者》等优秀作品。
从1907年发表第一篇论文《人之历史》,至1936年10月19日逝世,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以及《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准风月谈》、《伪自由书》、《集外集》、《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拾遗》等16本杂文集和书信集《两地书》。此外,还写有《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学术著作。

15 他与本世纪的所有的世界杰出的思想家与文学家一样,在关注本民族的发展的同时,也在关注与思考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并做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
……对于他的时代与民族,鲁迅又是超前的。他因此无论身前与身后,都不能避免寂寞的命运。我们民族有幸拥有了鲁迅,但要真正理解与消化他留给我们的丰富的思想文化(文学)遗产,还需要时间。 (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16

17 《呐喊》:本书收入鲁迅先生1918年至1922年所作小说14篇。1923年8月初版原收15篇,列为该社《文艺丛书》之一。1930年1 月第13次印刷时,抽去其中的《不周山》一篇(后改名为《补天》,收入《故事新编》)。 《彷徨》:本书收入鲁迅先生1924年至1925年间创作的短篇小说11篇。鲁迅先生自己说,《彷徨》中的小说“技术虽然比先前好一些,思路也似乎较无拘束,而战斗的意气却冷得不少”。 《故事新编》:本书收入鲁迅先生1922年至1935年间创作的小说8篇。对神话、传说及历史“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将古代和现代错综交融”、古为今用,针砭流俗,讽刺世事。

18 1、对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彻底揭露和批判。 2、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以及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关注。 3、变革时期几代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讨。

19 一、农民:《阿Q正传》、《祝福》、《风波》 二、知识分子:《孔乙己》、《故乡》、《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
平常爱读美满的团圆,或惊奇的冒险,或英雄伟绩的,谁也不会愿意读《呐喊》。那里面有的只是极其普通极其平凡的人,你天天在屋子里在街上遇见的人,你的亲戚,你的朋友,你自己。……然而鲁迅先生告诉我们,偏是这些极其普通,极其平凡的人事里含有一切的永久的悲哀。 ——张定璜,《鲁迅先生》,1925年

20 1、“看/被看” “吃/被吃”的情节模式 《示众》 《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祝福》、 《孔乙己》、《肥皂》、《长明灯》、《铸剑》 2、“归乡”模式:离去—归来—再离去的情节模式 《祝福》、《故乡》、《在酒楼上》、《孤独者》

21

22

23 小说中的“我”外出旅行,回到了家乡,也到了S城,在物是人非的“一石居”酒楼楼上,“我”巧遇了也是归乡的旧同窗、旧同事吕纬甫。
在酒楼上,吕纬甫向“我”叙说了两个让人伤感的小故事,一是为小弟弟迁坟,一是为先前邻居的女儿顺姑送剪绒花。这两个小故事和吕纬甫的故事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大故事。

24   《在酒楼上》塑造了辛亥革命后彷徨乃至没落的知识分子形象。主人公吕纬甫颓唐消沉,感到人生就像苍蝇绕圈:“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他从前也曾是个敏捷精悍、热心改革的青年,但经过太多挫折,发现年轻时的梦想无一实现,因而也就对一切都敷衍马虎,凡事不经意起来。作者在吕纬甫身上寄寓了同情和批判的双重情感态度。

25 既然小说中的主要情节都是鲁迅自己的经历,那么,鲁迅自己是吕纬甫的主要模特儿,吕纬甫是鲁迅“事实的自叙传”,也就没有什么可以疑问的了。
(胡尹强《破毁铁屋子的希望》)

26 鲁迅一直在探索主体渗入小说的形式。《在酒楼上》与《孤独者》中,他又做了这样的尝试:小说中的叙述者“我”与小说人物(吕纬甫与魏连殳)是“自我”的两个不同侧面或内心矛盾的两个侧面的外化,于是,全篇小说便具有了自我灵魂的对话与相互驳难的性质。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27 小说写到,“当他缓缓的四顾的时候,却对废园忽地闪出我在学校时代常常看见的射人的光来。”从这一闪的眼光里,作者把吕纬甫同方玄绰区分开了,他并没有失去一切是非界限;从这一闪的眼光里,作者把吕纬甫同魏连殳区分开了,他并没有投向反动派的怀抱。他一再地宣称自己是敷敷衍衍,模模糊糊,但正由于他一再这样点破,说明他还有所不安,是不甘于此而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杨义《鲁迅作品纵论》)

28

29

30

31 三十年代,郁达夫对美国友人史沫特莱说过:“I’m not a fighter,but only a writer(我不是一名战士,我只是一个作家),”但事实证明,郁达夫既是一个作家,也是一个战士。

32 从强烈感伤的“自叙传”到沉静淡泊的散文化 。

33 情节单纯 自然朴素 情感真挚

34 郁达夫的小说充满感伤情调,笔调自然,语言清新,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
积极与消极,希望与失望,健康与病态,明朗与晦暗紧紧胶着在一起。

35 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受日本“私小说”影响较大,作品不以情节见长,疏于结构安排而擅长心理和情绪的宣泄。充满感伤情调,笔调自然,语言清新,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

36 《沉 沦》 《茑萝集》 《达夫游记等》 《郁达夫文集》 12卷本

37 《沉沦》是郁达夫的第一个小说集,也是新文学运动以来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
“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

38 郁达夫小说是以真情实感胜人的,从抒写私人的真切感受出发,把这种感受扩展为具有社会意义的情感力量,这是他的一些优秀小说的重要的思想特征和艺术特征。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

39 1、郁达夫与创造社 新文学开始之初,各种文学社团蜂起。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是成立较早、影响较大的两个文学团体。郁达夫是创造社的中坚力量。

40 2、创造社概况 创造社是文学研究会之后影响最大的一个文学社团,1921年6月在日本成立,主要成员是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成仿吾、田汉等,都是当时在日的留学生,先后出版《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文化批判》等。 1929年2月创造社被国民党查封。

41 3、创作特点 创造社的文学活动以1925年为界限。前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直觉”、“灵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主张表现作家的“内心要求”。后期发生分化,一些作家提倡革命文学。

42 接受了欧洲的唯美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浪漫主义等文学思潮的影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也给创造社以影响。

43 从总体上说,创造社作家的创作方法兼具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侧重表现自我,尊重作家个性,长于抒情而不注重对客观生活做细致的描摹。

44 在叙事方式上,多采用第一人称,作品有自叙传色彩。创造社较早接受西方现代派的影响,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它为我国现代派的发展开了先河。

45

46 《春风沉醉的晚上》多少也带一点社会主义的色彩。
——— 郁达夫《忏余独白》

47 在郁达夫的创作史上,《春风沉醉的晚上》是一篇过渡性的作品。从主题上,他由早期的表现“性的苦闷”转向表现“生的苦闷”;从题材上,由单一的知识分子领域扩展到劳苦大众至整个社会;从艺术风格上,也开始由感伤式的自剖转向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再现。

48 叙述方法 —— “自叙传” 以第一人称口吻叙述一位知识分子青年(“我”)与一名青年女工(陈二妹)间的交往故事。

49 “我” 既自伤于知识分子面对社会的无能为力,又充满着对纯洁感情、善良人性的珍惜和向往。
社会的黑暗不公,是导致我贫穷没落以至愤世嫉俗的根源。通过“我”的命运,作品表现出一定的社会批判主题。

50 陈二妹 善良、真诚却弱小无助,被压在社会底层,承受着苦难和欺凌。
她对于剥削压迫她的资本家十分痛恨,对于与她一样的受苦人深为关切和同情。她的情感和价值取向,既凸现了她心灵的美好,也客观反映了社会矛盾的剧烈。通过这一形象,作者表达了对于社会中“被欺凌与被侮辱者”的深刻同情,严正控诉了极度不公平的社会。

51 “我”和陈二妹的相互关系又进一步深化了作品主题。
陈二妹对“我”的关心和爱护, “我”对陈二妹的感怀和珍惜,既歌颂了青年男女之间纯真的感情,又表达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意蕴,是对于人间真情的一首颂歌。

52 在艺术上,《春风沉醉的晚上》既继承了郁达夫早期的感伤和抒情小说的特点,又有新的发展:它不再是完全的情感的倾泄,而是更为含蓄深沉,将强烈的情感寓于客观描写之中。

53 1、主客观结合 作品中,“我”的主观情感抒发,我和陈二妹的命运及两人间情感关系的客观描写,相互映衬,由各为整体,共同构筑起作品的艺术世界。作品的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在这种主客观结合的艺术氛围中得到充分表现。

54 2、第一人称叙述 人物形象和故事在“我”的视野中展开。 作者既借之融入强烈的感情,增添作品的抒情色彩,又为故事情节的起伏跌宕铺垫基础。故事从我而出,我所见者、感者可充分展示,而不为我所见所感者则留给读者去思索回味。所以,作品中人物的心潮固然是波澜起伏,故事情节也颇具曲折和幽婉,艺术结构非常巧妙。

55 3、对比的手法 ① 环境——人物的对比 主人公居住的外部环境肮脏、丑陋和女主人公美好、纯朴的内心世界形成对比,凸现她的高尚品格,并以之形成对黑暗社会的控诉。

56 ②人物关系前后对比 男女主人公初遇时的审慎、戒备与后来两人的相互关心、相互依恋形成对比,既自然流畅,符合生活真实,又很好地制造了悬念,为故事情节的起伏作了铺垫。

57 这篇小说描写一对为贫穷所困的男女,主要要表达的是人道主义的意味,但也写出人遇到纯洁的人,欲念会化除。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

58 郁达夫通过它的细腻的艺术描写告诉人们,就在那寒夜般的社会里,却有一股真诚的、互相关心、相互爱护的友谊的温情,流动在受苦的人之间,他会带给人们一些暖意,一些安慰。
——曾华鹏、范伯群《郁达夫评传》

59 1、《在酒楼上》鲁迅对主体深入小说形式作了怎样的探索?
2、在“五四”大潮退却之后,“我”与吕纬甫的生存状态与文化选择有何不同?这体现了鲁迅对中西文化对撞后怎样的心态与思索? 3、《春风沉醉的晚上》作者是如何将强烈的感情寓于客观的描写之中的?

60


Download ppt "社会背景 :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期,几千年来被奉为正统的旧秩序、道德观念被颠覆,新的秩序、观念和道德标准尚未建立,“五四”思想启蒙者大多数以西方文学作品及文艺学、哲学理论作为批判现存社会、探询社会出路的武器。外国小说和理论的输入也促进了“五四”新小说的发生、发展。"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