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脑 性 瘫 痪 景谷县妇幼保健院 马琳.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脑 性 瘫 痪 景谷县妇幼保健院 马琳."—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脑 性 瘫 痪 景谷县妇幼保健院 马琳

2 一、定义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 是指出生前至出生后一月内发育时期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症。主要表现:中枢性障碍及姿势异常。伴有或不伴有智力低下、癫痫、语言障碍、行为异常等。在脊髓灰质炎控制以后,脑瘫成为引起 小儿残疾的主要疾病。是小儿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严重影响小儿身心发育。近几年统计脑瘫的发生率达20‰—30‰。男孩多于女孩,男女之比为1.13:1—1.57:1。脑瘫属中枢性,其病因发生在脑的生长发育期,脑损伤为非进行性的,临床症状一般在婴儿时期即出现。

3 二、脑瘫的危险因素 凡在出生前至出生后一月内,可引起进行性脑损伤,导致中枢性运动障碍的各种因素,为脑瘫危险因素(或称脑瘫致病原因)。
脑瘫危险因素可分为胎儿期(妊娠期)、产前因素、出生时(产时因素)及新生儿期产后因素四方面。

4 1、产前因素主要包括: ①母亲暴露于有害环境,进食有害物质的食品;②母亲有特殊疾病,如:甲亢、糖尿病、心脏病、癫痫、妊高征、服用孕激素、雌激素等,高龄、多产次、多孕次,死胎史、早产史、吸毒、酗酒,母亲孕期高温环境工作,孕期阴道流血,孕期营养障碍,丈夫同室吸烟,母亲智力低下等。经阴道上行或经胎盘的宫内感染病毒、细菌、原虫、真菌、支原体、螺旋体等。多胎妊娠、胎儿发育迟缓;胎盘、脐带异常,胎儿宫内窘迫,母婴血型不合,胎儿脑发育不良或脑发育畸形,遗传因素。

5 2、产时因素: 主要包括新生儿窒息缺氧、早产、过期产、剖宫产、急产、产伤、胎头吸引、难产、脐绕颈、巨大儿、多胎、低体重出生、颅内出血、黄疸等。

6 3、产后因素: 对脑瘫危险因素认识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早期发现重点应将注意力放在危险因素的小儿身上,小儿如果出生后出现:少哭、少动、哭声低弱、过分安静;或多哭、易激惹、易惊吓;出生后喂乳困难、吸吮困难、口腔闭合差;动作不协调,不对称,随意运动少,异常肌张力及异常的姿势和动作模式;运动发育落后,应高度怀疑有小儿脑瘫的可疑。出生后一月内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如脑炎、脑膜炎、脑外损伤、CO中毒、重症肺炎。

7 三、脑瘫病理变化 脑瘫病理变化可表现为脑弥漫性病变,大脑皮质神经细胞性坏死、神经细胞减少、胶质细胞增生、脑萎缩、脑沟增宽、脑室扩大、室管膜下出血、脑室内白质软化、脑白质丧失,脑软化囊腔形成,脑积水,各种脑畸形。 人脑病变部位与功能障碍相关,大脑皮质及锥体束受损主要表现为痉挛性瘫痪;手足徐动型主要病变在椎体外系基底核,共济失调型病主要病变在小脑。

8 四、脑瘫分型 脑瘫目前尚无统一分类方法,临床根据运动障碍分为痉挛性、手足徐动型、强直型、共济失调型、面颤型、肌张力低下型、混合型、无法分类型。根据累及部位分:单瘫、截瘫、偏瘫、双瘫、四肢瘫、三瘫、X双偏瘫。

9 五、临床表现 1、神经系统非进行性 :多见于早产儿、低体重儿、颅内出血、胆红素脑病或产伤
2、中枢性运动障碍:可分为痉挛型、手足徐动型、共济失调型、震颤型、肌张力低下、混合型等;可表现为偏瘫、四肢瘫、单瘫、三肢瘫等。

10 3、正常运动发育落后,主动减少,不正常运动增加
运动发育落后表现在粗大运动和精神运动方面。脑瘫儿童在各年龄阶段,一般都不能达到正常儿童水平。如正常小儿3个月时能抬头,4—5月能主动伸手触物,两手能胸前相握玩弄双手,6—7个月能独自坐在较硬的床面,8—10个月会爬,双上肢或下肢交替向前移动。1岁能独站,1岁—1岁半能走,脑瘫患儿一般都不能达到正常小儿水平。在新生儿期常表现动作减少,吸吮能力及觅食能力反应差。正常小儿3月时在仰卧时常有踢腿、蹬踏动作,而且交替蹬踢,但脑瘫小儿踢蹬动作明显减少。并且很少出现交替动作。正常小儿4—5月上肢活动很灵活,脑瘫患儿累及上肢时可出现活动减少,笨拙。1岁以内小儿尚未形成利手,而偏瘫患儿可表现一侧手使用较多,一侧手活动较少。

11 4、肌张力异常、姿势异常、反射异常 肌张力是指在安静状态下肌肉的张力度。通过触摸、被动屈伸、摆动、旋转肢体以了解肌张力情况。脑瘫小儿不同年龄及不同类型肌张力表现有所不同,痉挛型脑瘫在新生儿期大多表现为肌张力低下,以后逐渐增高,少数表现肌张力增高。手足徐动型1岁以内往往无肌张力增高,随年龄增长而肌张力增高。

12 姿势异常:患儿在俯卧位、仰卧位、直立位,由仰卧牵成坐位时,都可表现出各种异常姿势。如俯卧时由于屈肌张力增高,四肢屈曲,臀部高于头部;仰卧位时伸肌张力增高,头后仰,下肢伸直,呈角弓反张。四肢肌张力低时,呈青蛙仰翻状。痉挛型患儿扶站时,下肢内旋、双足下垂,内翻、足尖着地,呈尖足站立,走路时呈剪刀步态。

13 5、可伴有智力低下,癫痫、语音障碍,视听障碍,学习困难,行为问题等。

14 六、脑瘫诊断 主要依靠病史和体格检查,根据各种危险因素的存在,运动发育落后,肌张力异常。

15 辅助检查: 头颅CT、MRI对脑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CT异常率为44%—92%,MRI异常率可达96%。(主要了解脑的形态结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脑电图可不同异常。

16 七、治疗 脑瘫治疗关键是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早治疗。治疗越早越效果好,常用的方法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矫形器的应用,语音疗法,心理疗法,物理治疗,手术治疗。

17 1、运动疗法 ①头部控制训练:头部控制能力是小儿运动发育的基础。包括转头训练、俯卧抬头、仰卧抬头、坐位头控。 ②翻身训练; ③ 坐位训练;
④爬行训练; ⑤跪位训练; ⑥站立训练; ⑦行走训练。

18 2、作业疗法: ①上肢和手动功能训练:上肢和手动训练是作业疗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19 ⑴上肢关节活动训练: 方法:治疗时一手握住患儿肘关节附近,另一手握住手心,使手、腕、肘伸展、上举、外旋、欲使手超过头顶。使患儿的肩、肘、腕、指关节痉挛症状获得缓解并处于充分伸展位,反复作被动牵引活动。

20 ⑵手的活动训练: 伸手、抓取、握住、放松、指点、拍打、叩锤、挤压、托起等,以二指摘、三指拿、四指 抓等进行训练。

21 3、矫形器应用; 4、物理治疗: (1)电疗 (2)湿热疗法 (3)水疗; 5、音语疗法; 6、手术治疗; 7、肉毒素局部疗法。 2012年2月16日

22 谢谢大家!


Download ppt "脑 性 瘫 痪 景谷县妇幼保健院 马琳."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