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当代作家李怀宁看了庄子的书,就写了一篇文章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当代作家李怀宁看了庄子的书,就写了一篇文章"—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当代作家李怀宁看了庄子的书,就写了一篇文章
《忙里偷闲读庄子》,其中这样形容庄子: “他是个特立独行的思想家,是文采斐然的散文家,是幽默大师,是故事大王,是心理医生,是穷光蛋,是常常感到寂寞的隐士,是藐视权贵的奇才,是淡泊名利的高人,是悲天悯人的仁者,是滔滔不绝的辩士,是好抬杠的朋友,是田园诗人,是经常援引神话的无神论者,是喜欢异想天开的理想主义者,是濮水边的渔翁,是田间的歌者。然而,这一切仍然不足以概括他。” 可见读庄子的书是一件多么奇妙的事情,能够给人以这么多奇妙的感受。

2

3 《秋水》 庄子

4 庄子:名周,宋国蒙人。曾为漆园吏,几乎一生退隐,游历江湖。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文学家 。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因此,人们也常把道家思想称之为“老庄哲学”。
《庄子》:道家经典之一,共三十三篇。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都要顺应自然。在政治上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摒弃一切文化知识,主张“无为而治”。他愤世嫉俗,鄙视功名富贵,揭露统治阶级的虚伪的“仁义”,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走近作者

5 课文朗读 1、初读课文,指名朗读全文,订正字音和断句。 2、听范读,注意河伯的语气。 3、检查朗读效果,分读、齐读。

6 给加黑的词注音并解释划线词语 检查预习 秋水时至( ) 百川灌河( )( ) 泾流之大( )( ) 两涘渚崖之间( )( )( )( )
秋水时至(    ) 百川灌河(   )(    ) 泾流之大(  )(    ) 两涘渚崖之间(  )(  )(   )(    ) 望洋向若而叹(       )(      ) 旋其面目(    ) 则殆矣(   )(    ) 按时节 专指黄河 注入 jìng 直流的水 zhŭ 水边、岸 水中的小块陆地 仰视而望的样子 海神名 掉转 dài 危险

7 文言虚词 以为: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把……当作,认为)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认为)

8 通假字: 泾流之大 (径) 不辩牛马 (辨)

9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一、找出古今异义词,并理解。 1、至于北海 2、百川灌河 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至于:古义,到了。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2河:古义,特指黄河。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 水道,泛指河流。 3大方:古义深明大义的人,或专通某种学问的人。 今义: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10 词类活用 秋水时至 名词做状语, 按时。 顺流而东行: 向东,名词作状语 东面而视: 脸朝东,名词作动词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
词类活用          秋水时至  顺流而东行: 名词做状语, 按时。 向东,名词作状语 东面而视: 脸朝东,名词作动词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 意动用法,以……为少, 以……为轻

11 特殊句式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定语后置,宾语前置,宾语前置的标志)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

12 检测:翻译下面句子 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2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 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3 《秋水》译文 秋汛随着季节来到了,众多河流的水灌入黄河。(黄河)直流的水这样大,两岸和沙洲之间(白茫茫一片),(隔着水)分辨不出(对岸的)牛和马。在这种情况下,河伯乐滋滋地高兴起来,认为天下的美景是全在自己这里了。(他)顺着水流向东行走,到了北海,脸朝东眺望,看不到水的尽头。在这种情况下,河伯才转过脸来,仰望着海神若感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很多道理,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呀。再说,我曾经听说(有人)认为孔子的学识浅,认为伯夷的道义轻,开始我不相信。现在我亲眼看到了您的广阔无边,如果我不到您的门前,就危险了。我将长久地被内行人所耻笑。”

14 寓言: 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短小精悍的设喻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言近而旨远。

15 4、河伯的态度前后发生巨大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研读寓言,思考下面问题:   (再次齐读课文) 1、河伯一开始为何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2、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 3、河伯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 4、河伯的态度前后发生巨大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5、怎样看待河伯这个形象? 15

16 & 请找出表现河伯 骄傲自满 的句子。

17 结构图解 欣然自喜 天下之美 为尽在己 河伯 于是焉 秋水

18 研读寓言,思考下面问题: 1、河伯一开始为何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19 结构图解 雄壮开阔 欣然自喜 天下之美 为尽在己 百川灌河 不辩牛马 河伯 于是焉 秋水

20 一个“天下”一个“尽”,大家想象河伯当时的
 神情与心理,庄子用“欣然自喜”来形容,你 还可以用哪些词语呢?

21 结构图解 雄壮开阔 欣然自喜 天下之美 为尽在己 百川灌河 不辩牛马 河伯 于是焉 秋水 狂妄自大、盲目自大、夜郎自大、踌躇满志、飘飘然

22 1、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狂妄自大

23 2、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

24 结构图解 雄壮开阔 欣然自喜 天下之美 为尽在己 百川灌河 不辩牛马 河伯 于是焉 秋水 望洋向若 无边无际 见笑大方 至于北海 自叹自责
不见水端 自叹自责

25 狂妄自大 自愧不如 1、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2、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狂妄自大 2、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自愧不如 25

26 4、河伯的态度前后发生巨变的原因是什么?关键词
3、河伯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手法 第一层:“‘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先引用俗语,批评自己的狂妄自大; 第二层:今昔对比,曾经不相信有“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批评自己目光的短浅; 第三层:“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 于大方之家。”从反面假设,庆幸自己遇到了若,否则 将贻笑大方。 4、河伯的态度前后发生巨变的原因是什么?关键词 明确:原因是多方面的——① 他看到了壮阔无边的北海② 他善于比较,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 ③ 他具有勇于自省,自我批评的精神。 同位商量

27 5、怎样看待河伯这个形象?(最初----后来)
河伯:最初 骄傲自大,洋洋自得, 后来 却能够幡然悔悟,知错就改, 勇于自省、过而能改的品质是值 得肯定的。

28 板书 对 比 勇于自省 知错能改 雄壮开阔 欣然自喜 天下之美 为尽在己 百川灌河 不辩牛马 河伯 于是焉 秋水 望洋向若 无边无际
见笑大方 无边无际 至于北海 不见水端 自叹自责

29 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抓关键句) 你从这则寓言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 人贵有自知之明 谦受益,满招损 自大源于无知 知耻近于勇
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有比较才有鉴别

30 板书 对 比 人外有人, 天外有天 勇于自省 知错能改 雄壮开阔 欣然自喜 天下之美 为尽在己 百川灌河 不辩牛马 河伯 于是焉 秋水
望洋向若 见笑大方 无边无际 至于北海 不见水端 自叹自责 人的认识有限, 人外有人, 天外有天

31 随堂练习 根据本文内容,仿照前面的句式,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 。 不知海之阔也
, 。 不知海之阔也 不临北海 31 31

32 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
再次解读庄子: 拓展阅读 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 北海若曰:“否。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 《秋水》 海神若道:“不可!任何物体,从度量上讲无法穷尽,从存在的时间上讲又无休无止;可以无限地分割下去,来无始,去无终。因此,大智大慧的人对待远近的看法是:小而不以为少,大而不以为多,知量上各无穷也。

33 庄子思想的消极性: 他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 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

34 总结: 庄子生活于乱世,虽然才华卓绝,也不断有诸侯王请他做官为吏,但他却看透了当时那个污浊的社会,不肯求取功名利禄。虽迫于身计作过漆院小吏,但他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常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布衣和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然而在精神上他是富足的,他那种淡泊名利,超脱世俗,“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气质、风范为后人敬仰。 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

35 作业:写一篇<<读庄子心得>>
35

36

37

38

39

40 4、如果你是海神若,听到河伯的这番话,你会 如何对他说?
研读寓言,思考下面问题: 1、河伯一开始为何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2、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 3、河伯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 4、如果你是海神若,听到河伯的这番话,你会 如何对他说? 5、河伯的态度前后发生巨大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40

41 结构图解 欣然自喜 天下之美 为尽在己 河伯 于是焉 秋水

42 狂妄自大 自愧不如 1、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2、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狂妄自大 2、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自愧不如 42

43 成 语 望洋向若而叹曰 (抬头仰望的样子) 成语:望洋兴叹 ——现在用来比喻想做某事而能力不足,无可奈何。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成 语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得大道的人,今多指慷慨,不吝啬) 成语:贻笑大方——被内行取笑。

44 (楚王派出两位高级官员,,到宋国聘请庄子去楚国做官。濮水岸边,蒹葭深处,他们找到庄子,忙说:“恭喜!恭喜!敝国楚王有旨,要以朝政烦劳庄先生啦。请吧。”庄子坐持钓竿,眼盯浮子,也不回头,只淡淡说:“我听说贵国的御苑养过一只灵龟,三千岁啦,前不久死了。楚王吩咐,用白绸裹遗骨,隆重殓入宝箱,荣哀备至,供在庙堂之上。设想你们两位就是这只灵龟,此时此刻会怎样想?是甘愿死去,遗留尊贵的骨甲,享受崇拜的香火呢?还是宁肯苟活,拖着尾巴,爬行在污泥中呢?”两位官员陪笑:“当然宁肯苟活,拖着尾巴,爬行在污泥中。”庄子说:“请回你们楚国去吧。我可要拖尾巴爬污泥去啦,恕不奉陪。”)

45 研读寓言: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提问:
1、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2、河伯为什么后来又望洋而叹呢? 3、河伯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 1答:面对……以为……因此…… 2答:面对……他深深认识到……所以…… 3答:河伯先是……继而……接着……他深深认识到……

46

47

48 (续前)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北海神若说:“对井里的蛙不可与它谈论关于海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狭小居处的局限;对夏天生死的虫子不可与它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时令的制约;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与他谈论关于大的道理,是由于他的眼界受着所受教育的束缚。如今你从河岸间奔流而来,观看到大海,才知道你的浅陋,这就可以与你谈论大道理了。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万千条江河归向大海,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它不满盈;尾闾排泄它,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它不虚空;春天、秋天它没有变化,洪水、大旱它不知道。)

49 庄子其人 中文名:庄周 别名:庄子,南华真人 出生地:宋国蒙(今商丘市,一说蒙城县) 出生日期:约前369年 逝世日期:前286年
中文名:庄周 别名:庄子,南华真人 出生地:宋国蒙(今商丘市,一说蒙城县) 出生日期:约前369年 逝世日期:前286年 职业: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信仰:天道自然。生活上主张顺应自然。政治上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摒弃一切文化知识,主张“无为而治”。 主要成就: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因此,人们也常把道家思想称之为“老庄哲学”。 代表作品:《庄子》

50

51

52 检测 1、口译红色的词语: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按时,名为状;专指黄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 同“径”,直流的水波 不辩牛马。
通“辨”,辨认。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在这种情况下;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认为;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向东,名为状;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面朝东方;尽头

53 检测 望洋向若而叹曰: 仰视的样子; 这样 野语有之曰,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虚指,形容数量多;比得上;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认为……少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危险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表被动;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

54 课文翻译 1、学生接龙翻译,记住以下重点实词和虚词: 泾流之大 秋水时至 (按时,名词活用为状语) (直流的水波) 不辩牛马
(同“辨”,辨别) 于是焉 (这个时候) 东面而视 (面向东方,名词活用为状语) 旋其面目 (面孔)

55 再次解读庄子: 河伯似有所悟,道:“先生的意思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吧?”庄子说:“有这方面的意思。” 河伯问:“那么我以天地为大、以毫末为小,可以吗?”
  海神若道:“不可!任何物体,从度量上讲无法穷尽,从存在的时间上讲又无休无止;可以无限地分割下去,来无始,去无终。因此,大智大慧的人对待远近的看法是:小而不以为少,大而不以为多,知量上各无穷也。他博通古今:远古虽遥不可及,但不感困惑;近虽伸手可及,亦不踮脚去取,知时间上各无起止也。他知天道有盈虚消长、得失存亡,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他明白天道坦荡,故生而不悦,死而无憾,知终始之变化也。计人之所知的东西,远不如其所不知的东西多;其生之时,不如其未生之时长久。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如此则迷乱而无所获世。由此观之,又怎能知道毫末就足以定为至小至细的界限呢?又怎能知道天地就足以穷尽至大之域呢?”

56 特殊句式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应翻译成“……被……”的句式)

57 弟子似有所悟,道:“先生的意思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吧?”庄子说:“有这方面的意思。”弟子问:“那么我以天地为大、以毫末为小,可以吗?”
齐一万物,莫强分别   弟子问:“人与天地相比,谁大谁小,谁贵谁贱?”庄子道:“人成形于天地,受气于阴阳,立于天地之间,犹如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一般,实在太渺小了,又凭什么自尊自大?计四海之位于天地之间,不似蚁穴之在大漠中乎?计中国之在海里,不似小米粒之在大仓库中吗?天地万物无数,人不过是其中之一;人与万物相比,不似毫毛之在马体乎?”   弟子似有所悟,道:“先生的意思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吧?”庄子说:“有这方面的意思。”弟子问:“那么我以天地为大、以毫末为小,可以吗?”   庄子道:“不可!任何物体,从度量上讲无法穷尽,从存在的时间上讲又无休无止;可以无限地分割下去,来无始,去无终。因此,大智大慧的人对待远近的看法是:小而不以为少,大而不以为多,知量上各无穷也。他博通古今:远古虽遥不可及,但不感困惑;近虽伸手可及,亦不踮脚去取,知时间上各无起止也。他知天道有盈虚消长、得失存亡,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他明白天道坦荡,故生而不悦,死而无憾,知终始之变化也。计人之所知的东西,远不如其所不知的东西多;其生之时,不如其未生之时长久。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如此则迷乱而无所获世。由此观之,又怎能知道毫末就足以定为至小至细的界限呢?又怎能知道天地就足以穷尽至大之域呢?”   弟子道:“我明白了。先生您是说:大中有小,不要以大为大;小中有大,不要以小为小。”庄子道:“似不确切。不如说:大上有大,小下有小。大无穷,小亦无穷。”   弟子问:“那物里物外,怎样来分别贵贱,怎样去区别小大?”庄子道:“站在道的立场去看,万物无贵无贱;站在物的立场来看,自贵而相贱;以世俗的观点来看,贵贱不在自己本身,都以外在的荣辱毁誉作标准。以外在的差别去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如果懂得天地如同株米,毫末如同丘山,则无所谓大小之别也。古时候诊尧、舜相禅让而称帝,但子之与燕王哈相禅让而亡国;商汤王、周武王相争而称帝,但白公争夺王位却自取灭亡。由此观之,争让之礼、尧梁之行,贵贱有时,不一定常贵常贱。大柱可以撞破城门却不能塞住洞口,用途不同也;骐骥一日奔驰千里,捕鼠不如狸猫,技能有别也;猫头鹰夜能抓蚤,明察毫末,但白天即使双目圆睁却不见丘山,性能有限也。帝王禅接有不同的方式,或同姓相传,或传给他姓;三代间继承的方式也不同,或父子相继,或兴兵讨伐。但如不合时宜,有背世俗。则称之为篡夫。如合其时,顺其俗,则称之为义士。可见贵贱有时,不由自主也。我说弟子,你怎能了解贵贱之门、小大之家?”

58 海神若道:“不可!任何物体,从度量上讲无法穷尽,从存在的时间上讲又无休无止;可以无限地分割下去,来无始,去无终。因此,大智大慧的人对待远近的看法是:小而不以为少,大而不以为多,知量上各无穷也。他博通古今:远古虽遥不可及,但不感困惑;近虽伸手可及,亦不踮脚去取,知时间上各无起止也。

59 拓展阅读 惠 子 相 梁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嚇我邪?” 注:①鹓鶵(yuānchú),古书上说的凤凰一类的鸟。 ②鸱(chī),古书上指鹞鹰(鹰的一种)。 读文回答: 〈一〉、借助工具书,翻译这则短文。 〈二〉、小组讨论:这则短文反映了庄子的什么思想。

60 拓展阅读

61 探讨寓意 1、庄子想借这个故事来阐明怎样深奥的哲理呢?
明确:宇宙是无穷的,个人的认识和作用是十分有限的,人如果满足于已有的一点认识和成就,是十分可笑的。

62 庄子思想的消极性: 他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

63 四 根据本文内容,仿照前面的句式,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 , 。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 , 。 不临北海 不知海之阔也

64 随堂检测 二、根据提示,默写课文: 1、从正面描写黄河水势浩大的句子是: 2、运用侧面描写突显黄河水势的句子是: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3、表现河伯骄傲自满的心情的句子是: 4、引用野语,说明自己狂妄自大的句子是: 5、成语“贻笑大方”的出处是: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65 三、选出对本文点评不够正确的一项( ) A 河伯取得了一点成就就得意洋洋,狂妄自大,主要原因是他的见闻太狭窄。 B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正确认识自己,切忌自高自大,否则难免贻笑大方。 C 河伯前后对自身的认识发生了鲜明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可喜的,值得肯定。 D 河伯是被作者批评和嘲讽的对象,他必将被得大道的人长久耻笑。 D

66 随堂检测 一 、回答下面的问题: 1、河伯对自己的认识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河伯对自己的认识,开始是志得意满、狂妄自大,后来自叹不如、羞愧不已。变化的原因是河伯见闻和眼界的拓展,以及他善于自省、勇于改错的精神。 2 、你认为孔子的学识到底是不是广博?伯夷的道义到底是否值得轻视? 3、选取你感触最深刻的一点,说说你对本文寓意的理解,最后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

67 古今异义: 至于: 古义,到了。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古义,特指黄河。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河:
至于北海 百川灌河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至于: 古义,到了。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古义,特指黄河。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河:

68 板书设计 河伯 (设喻) 欣然自喜 (黄河) 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骄傲自满) 人的认识有限(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见笑于大方之家
 河伯 (设喻) 人的认识有限(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见笑于大方之家 (自叹不如) 望洋自叹 (大海)

69 渤海神若说:“对井里的蛙不可与它谈论关于海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狭小居处的局限;对夏天生死的虫子不可与它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时令的制约;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与他谈论关于大道理的问题,是由于他的眼界受着所受教育的束缚。如今你从河岸流出来,向大海观看,才知道你的浅陋,这就可以与你谈论大道理了。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万千条江河归向大海,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它不满盈;尾闾排泄它,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它不虚空;春天、秋天它没有变化,洪水、大旱它不知道。这表明它的容量超过长江、黄河的容量,不可计数。但是我未曾藉此自我夸耀,因为自以为列身于天地之间,从那里汲取阴阳之气,我在天地里面,犹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上一样,正存有自己所见很少的想法,又怎么会自我夸耀呢?计算一下四海在天地间,不象小洞在巨大的水泽里吗?计

70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 了解作者及其思想; 2、 了解本文的文体及其特点; 3、 准确、熟练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4、 掌握好重点文言词汇的意义和用法,准确翻译全文。

71 庄子之文想象奇特,文风瑰丽,睿智深刻,对后世散文的影响很大。他是一个寓言大家,擅长借寓言故事来说理,阐明自己的哲学观点。如:庄周买水、庄子梦蝶、庖丁解牛、邯郸学步、井底之蛙等脍炙人口。

72 庄子故事 ——鄙弃功名利禄,心性淡薄,追求身心自由。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庄子 秋水》) ——鄙弃功名利禄,心性淡薄,追求身心自由。

73 看故事,想道理2: 庄子的妻子就病死了。好朋友惠子前来吊唁,见庄子正盘腿坐地,鼓盆而歌。惠于责问道:“人家与你夫妻一场,为你生子、养老、持家。如今去世了,你不哭亦足矣,还鼓盆而歌,岂不太过份、太不近人情了吗?”庄子说:“不是这意思。她刚死时,我怎会独独不感悲伤呢?思前想后,我才发现自己仍是凡夫俗子,不明生死之理,不通天地之道。如此想来,也就不感悲伤了。 表现了庄子怎样的思想主张? 显示的观点— 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庄子的生死观:生来死往的变化就如同春夏秋冬。

74 (楚王派出两位高级官员,,到宋国聘请庄子去楚国做官。濮水岸边,蒹葭深处,他们找到庄子,忙说:“恭喜!恭喜!敝国楚王有旨,要以朝政烦劳庄先生啦。请吧。”庄子坐持钓竿,眼盯浮子,也不回头,只淡淡说:“我听说贵国的御苑养过一只灵龟,三千岁啦,前不久死了。楚王吩咐,用白绸裹遗骨,隆重殓入宝箱,荣哀备至,供在庙堂之上。设想你们两位就是这只灵龟,此时此刻会怎样想?是甘愿死去,遗留尊贵的骨甲,享受崇拜的香火呢?还是宁肯苟活,拖着尾巴,爬行在污泥中呢?”两位官员陪笑:“当然宁肯苟活,拖着尾巴,爬行在污泥中。”庄子说:“请回你们楚国去吧。我可要拖尾巴爬污泥去啦,恕不奉陪。”)

75 2、填空题: 本文的作者是 ,名 ,他是 时期著名的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与 合称为 。他在生活上主张 ,在政治上主张 。 本文是一篇 ,这种文体的特点是 。 本文衍生的两个成语是 。 庄子 战国 老子 “老庄” 无为而治 顺应自然 寓言 想象丰富,生动有趣,短小精悍,道理深刻。 望洋兴叹、贻笑大方


Download ppt "当代作家李怀宁看了庄子的书,就写了一篇文章"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