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中医基础理论 第五章 体质.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中医基础理论 第五章 体质."—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医基础理论 第五章 体质

2 目录 概述 第一节 体质的概述 第二节 体质的形成 第三节 体质的生理变化 第四节 体质的分类 第五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

3 重点与难点 重点 9种常见体质的主要特征。 难点 体质理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运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断方法对人群进行体质调查。

4 概说 体质学说的概念 ——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人体体质的概念、形成、特征、类型、差异规律及其对疾病发生、发展、演变过程的影响,并以此指导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防治的学说。 沿革——《黄帝内经》:体质形成、分类及体质病机、诊断、治疗、预防关系。《灵枢·举痛》:“筋骨之强弱,肌肉之坚脆,皮肤之厚薄,腠理之疏密,各不同……肠胃之厚薄坚脆亦不等。”叶天士:平素体质不可不论。

5 第五章 体质 第一节 体质的概述

6 体质的概述 中医体质的概念 体质的构成要素 体质的基本特点 体质的评价标志

7 一、中医体质的概念 体,指身体、形体、个体;质,指素质、质量、性质。体质,有身体素质、形体质量、个体特质等多种含义。
在中医体质学中,体质的概念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   

8 形态结构的差异性 人体虽然具有相同的脏腑组织结构,但每个人在形态结构上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二、体质的构成要素 形态结构的差异性 人体虽然具有相同的脏腑组织结构,但每个人在形态结构上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生理功能的差异性 人体生理功能的差异,可反映脏腑机能和精气血津液的盛衰。 心理特征的差异性 不同个体的心理特征有一定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人格、性格、气质、态度、智慧等方面。

9 体质的遗传性 遗传是亲代将其特征传给子代的一种现象。
三、体质的基本特点 体质的遗传性 遗传是亲代将其特征传给子代的一种现象。 体质的稳定性 一般情况下,个体体质一旦形成,在一定的时间内不易发生太大的改变,所以体质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体质的可变性 体质的稳定性是相对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意味着体质具有动态可变性。

10 三、体质的基本特点 体质的多样性 遗传因素的多样性和后天诸多因素的复杂性,决定了人类体质的多样性。
体质的多样性 遗传因素的多样性和后天诸多因素的复杂性,决定了人类体质的多样性。 体质的趋同性 同一种族或聚居在同一地域的人,因为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惯大致相同,遗传背景和生存环境具有同一性和一致性,从而使特定人群的体质呈现类似的特征,这就是群类趋同性。 体质的可调性 体质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是动态可变的,这就使体质的可调性成为可能。

11 (一)体质的评价指标 1.身体形态结构的发育水平 2.身体的机能水平 3.身体的素质及运动能力水平 4.心理的发育水平 5.适应能力
四、体质的评价标志 (一)体质的评价指标 1.身体形态结构的发育水平 2.身体的机能水平 3.身体的素质及运动能力水平 4.心理的发育水平 5.适应能力

12 四、体质的评价标志 (二)健康体质的标准 1.形体健康标志 2.生理健康标志 3.心理健康标志

13 第五章 体质 第二节 体质的形成

14 体质的形成 先天因素 后天因素

15 先天因素 先天 又称先天禀赋,是指子代出生之前在母体内所禀受的一切,先天禀赋,包括种族、家庭遗传、婚育、种子,以及养胎、护胎、胎教等。先天禀赋是体质形成的基础,是人体体质强弱的前提条件,在体质形成过程中,先天因素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16 饮食营养 合理的膳食结构,科学的饮食习惯,对维护和增强体质十分有益,长期营养不良或营养不当,以及偏食偏嗜某些食物,均会影响个体体质的变化。
后天因素 饮食营养 合理的膳食结构,科学的饮食习惯,对维护和增强体质十分有益,长期营养不良或营养不当,以及偏食偏嗜某些食物,均会影响个体体质的变化。 劳动安逸 劳逸结合,有利于人体的身心健康,形成良好的体质,过度的劳累,易损伤筋骨,消耗气血,致脏腑精气不足,机能减退,形成虚性体质。

17 后天因素 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疏通经络气血,增强肌肉力量,提高抗病能力。体育锻炼过度,反有损于脏腑气血,形成虚性体质。 婚姻生育 长期禁戒房事,身心欲望得不到满足,心情久郁,可致气血不畅,形成气郁体质。性生活不节,房事过度,则会大伤肾精肾气,损耗肾阴肾阳,形成虚性体质,出现早衰。

18 精神情志 情志的变化,往往可以通过影响脏腑的功能活动和精气血津液的生成、输布与运行而影响人的体质。
后天因素 精神情志 情志的变化,往往可以通过影响脏腑的功能活动和精气血津液的生成、输布与运行而影响人的体质。 疾病药物 疾病往往也是导致体质改变的一个重要因素,疾病发生后,由于邪正斗争,人体内的气血阴阳必然会消耗。用药得当,可补偏救弊,调理脏腑阴阳气血之盛衰,用药不当更易引起体质的变化。

19 后天因素 生活环境 不同的地理环境,其水土性质、气候特点以及人们的生活习俗也有所不同,这些因素常常影响着人的体质,最终导致人的体质出现地区性的差异。社会环境同样也会对人体体质的形成与发展产生直接影响。

20 第五章 体质 第三节 体质的生理变化

21 体质的生理变化 体质与年龄 体质与性别

22 体质与年龄 小儿体质 青年体质 中年体质 更年期体质 老年体质

23 一、小儿体质 纯阳之体 指小儿的生命活力,犹如初升之旭日,其阳气生长迅速而旺盛,小儿受邪以后,容易转化为热病,小儿脏腑组织的修复力较强,对药物的反应敏感,患病后较成人易于康复。 稚阴稚阳之体 小儿像初生的嫩芽,“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所以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差。 五脏有余不足 “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肾常亏虚,心火有余,肺脏娇嫩”。

24 青年时期是体质最强健的阶段,抵抗力强,不易感邪致病,即使生病,也以实证为主,病轻易治,预后良好。
二、青年体质 青年时期气血渐充,肾气旺盛,机体发育渐趋成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全盛时期。表现出体魄强壮,内脏坚实,气血充足,精力充沛,体健神旺,形成了基本稳定的体质类型。 青年时期是体质最强健的阶段,抵抗力强,不易感邪致病,即使生病,也以实证为主,病轻易治,预后良好。

25 女性还受经、带、胎、产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常易招致病邪入侵,或阴阳气血失调而病从内生。
三、中年体质 中年阶段,人体的脏腑经络功能,都达到最佳状态。但也是在此阶段,人体体质出现转折征兆,脏腑气血由盛极而转向渐衰。由于生理上由盛转衰,逐渐出现阴阳气血失调,脏腑功能减退,形体开始走向衰退。 女性还受经、带、胎、产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常易招致病邪入侵,或阴阳气血失调而病从内生。

26 四、更年期体质 女性更年期体质 女性更年期多出现于45~55岁。在此阶段,人体肾气渐衰,冲任虚,精血亏,天癸竭,月经渐止而丧失生育能力,人的形体也随之衰老。这一时期的女性加强身心的调养,在养生学中有着重要意义。 男性更年期体质 男性更年期多出现于50~60岁之间,其体质特点为脏腑功能衰退,并以肾气虚衰为主而波及他脏。

27 肾精亏虚 老年人脏腑功能衰退,阴阳气血俱虚,尤其是肾精亏虚是老年体质的基本特点。
五、老年体质 肾精亏虚 老年人脏腑功能衰退,阴阳气血俱虚,尤其是肾精亏虚是老年体质的基本特点。 气血运行不畅 人到老年,脉道艰涩、气血衰少、运行不畅,是其体质的又一大特点。

28 体质与性别 女性体质 男性体质

29 女子以血为本 妇女有经、带、胎、产、乳等生理特点,因月经按时来潮,胎孕得以妊养,乳汁的生化满溢等都是以血为用,均易损耗血液,故女子血病多见。
一、女性体质 女子以血为本 妇女有经、带、胎、产、乳等生理特点,因月经按时来潮,胎孕得以妊养,乳汁的生化满溢等都是以血为用,均易损耗血液,故女子血病多见。 女子以肝为先天 肝藏血,主疏泄,血液的运行和气机的调畅都离不开肝的藏血和疏泄功能,妇女经、带、胎、产、乳的生理过程与肝的功能密切相关。

30 二、男性体质 男为阳,多禀阳刚之气,所以易患阳证、热证,比女性更易感受各种外邪,病情常较严重,死亡率也较高。“男子以肾为先天”(《孟河先生医案》),“男子以精为本”(《医述》),由于男子以肾精为本,精气易泄易亏,因而男子多患精病,其养生应以注重保养肾精为重要原则。

31 第五章 体质 第四节 体质的分类

32 体质的分类 2009年4月9日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发了《中医体质分类与判断标准》,该标准将体质分为平和质(A型)、气虚质(B型)、阳虚质(C型)、阴虚质(D型)、痰湿质(E型)、湿热质(F型)、血瘀质(G型)、气郁质(H型)、特禀质(I型)九个类型。

33 发病倾向 平素患患病较少。临床舌脉诊察常见舌淡红,苔薄白,脉缓和有力。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 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一、平和质(A型) 特征表现 体态适中,面色、唇色及肤色皆红润,目光有神,头发稠密有光泽,嗅觉通利,精力充沛,不易疲劳,耐寒热,睡眠好,胃纳佳,二便调,性格随和开朗。 发病倾向 平素患患病较少。临床舌脉诊察常见舌淡红,苔薄白,脉缓和有力。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 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34 二、气虚质(B型) 特征表现 平素说话声音常低弱无力,气短懒言,易疲乏,活动量稍大就容易出虚汗,常觉心慌、头晕或站起时晕眩,易患感冒,喜欢安静。 发病倾向 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病,病后康复缓慢。临床舌脉诊察常见舌淡红,边有齿痕,脉弱。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 不耐受风、寒、暑、湿邪。

35 发病倾向 易患痰饮、肿胀、泄泻等病;感邪易从寒化。临床舌脉诊察常见舌淡胖嫩,脉沉迟。
三、阳虚质(C型) 特征表现 平素怕冷,尤其是胃脘部、背部或腰膝部怕冷,常觉手脚发凉,衣服比别人穿得多,夏天不喜欢吹电扇、空调,冬天更怕冷,容易患感冒,吃(喝)凉的东西会感到不舒服,或者怕吃(喝)凉的东西,受凉或吃(喝)凉的东西后,容易腹泻。 发病倾向 易患痰饮、肿胀、泄泻等病;感邪易从寒化。临床舌脉诊察常见舌淡胖嫩,脉沉迟。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 耐夏不耐冬;易感风、寒、湿邪。

36 四、阴虚质(D型) 特征表现 面部常见两颧潮红或偏红,皮肤或口唇偏干,口唇的颜色比一般人红,常感到手脚心、身体、脸上发热以及眼睛干涩、口干咽燥,总想喝水,容易便秘或大便干燥。 发病倾向 易患虚劳、失精、不寐等病;感邪易从热化。临床舌脉诊察常见舌红少津,脉细数。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 耐冬不耐夏;不耐受暑、热、燥邪。

37 发病倾向 易患消渴、中风、胸痹等病。临床舌脉诊察常见舌苔腻,脉滑。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 对梅雨季节及湿重环境适应力差。
五、痰湿质(E型) 特征表现 腹部多肥满松软,常见额部油脂分泌多,上眼睑比一般人肿,常感胸闷或腹部胀满,身体沉重不轻松或不爽快,嘴里常有黏黏的感觉,平时痰多,特别是感到咽喉部总有痰堵着,常有舌苔厚厚的感觉或见舌苔厚腻。 发病倾向 易患消渴、中风、胸痹等病。临床舌脉诊察常见舌苔腻,脉滑。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 对梅雨季节及湿重环境适应力差。

38 六、湿热质(F型) 特征表现 面部或鼻部常有油腻感或者油光发亮,脸上容易生痤疮或皮肤容易生疮疖,常感到口苦或嘴里有异味,小便时常觉尿道有发热感,尿色偏深,大便常黏滞不爽,有解不尽的感觉,女性常见带下色黄,男性常出现阴囊潮湿。 发病倾向 易患痤疮、黄疸、热淋等病。临床舌脉诊察常见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 对夏末秋初湿热气候、湿重或气温偏高环境较难适应。

39 七、血瘀质(G型) 特征表现 常见面部、口唇颜色偏暗,容易出现黑眼圈或褐斑,两颧部常有细微红丝,皮肤常在不知不觉中出现青紫瘀斑(皮下出血),身体有些部位经常有疼痛感,容易健忘。 发病倾向 易患癥瘕及痛证、血证等。临床舌脉诊察常见舌黯或有瘀点,舌下络脉紫黯或增粗,脉涩。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 不耐受寒邪。

40 八、气郁质(H型) 特征表现 常感到闷闷不乐、情绪低沉或精神紧张、焦虑不安,经常多愁善感,感情较为脆弱,容易感到害怕或易受惊吓,胁肋部或乳房常胀痛,有时会无缘无故叹气,咽喉部常有异物感,且吐之不出、咽之不下。 发病倾向 易患脏躁、梅核气、百合病及郁证等。临床舌脉诊察常见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 对精神刺激适应能力较差;不适应阴雨天气。

41 九、特禀质(I型) 特征表现 容易过敏,没有感冒也会打喷嚏、鼻塞、流鼻涕,常因季节变化、温度变化或异味等原因而咳喘,皮肤易起荨麻疹或因过敏出现紫癜皮肤常一抓就红,并可见抓痕。 发病倾向 过敏体质者易患哮喘、荨麻疹、花粉症及药物过敏等。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 适应能力差,如过敏体质者对易致过敏季节适应能力差,易引发宿疾。

42 第五章 体质 第五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

43 体质学说的应用 体质与病因 体质与发病 体质与病机 体质与辩证 体质与治护 体质与养生

44 一、体质与病因 不同的体质,由于阴阳寒热的偏盛偏衰,因而对各种致病因素的反应性、亲和性不同,即决定了对某些致病因素有着特殊易感性。如阳虚质易感寒邪而患寒病;阴虚质易感热邪而患热病。肥人多痰湿,善病中风;瘦人多火,易得痨嗽。

45 二、体质与发病 正气不足是发生疾病的内在根据,邪气是疾病发生的外在条件。疾病发生与否,主要取决于正气的盛衰,而体质正是正气盛衰偏颇的反映。一般而言,体质强壮者,正气旺盛,抗病力强,邪气难以侵入致病;体质虚弱者,正气虚弱,抵抗力差,邪气易于乘虚侵入而发病。

46 三、体质与病机 体质影响着疾病的发展变化,即影响着病机。病人因体质不同,即使感受相同的病邪,却往往发生不同的病理变化。如同为感受风寒之邪,阳热体质者多从阳化热,而阴寒体质者则易从阴化寒。又如同感湿邪,阳盛之体易从阳化热而成湿热证,阳虚之体易从阴化寒而成寒湿证。

47 四、体质与辨证 体质是形成“证”的重要生理基础,所以体质常决定临床证候类型。病人体质各异,其临床证候类型则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之别,同病异证的决定因素,不在于病因而在于体质,异病同证亦与体质有关,即使不同的病因或不同的疾病,病人的体质有着共同点,常常会出现相同或类似的临床证型。

48 五、体质与治护 体质是治疗的重要依据,在疾病的防治过程中,按体质论治是因人制宜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医治疗学的特色。在临床上要坚持辨病、辨证、辨体相结合,在处方用药时重视体质对治疗的影响,阳盛或阴虚之体,要慎用温热伤阴之剂;阳虚或阴盛之体,要慎用寒凉伤阳之药。体长壮实者剂量宜大,身瘦体弱者剂量宜小。

49 六、体质与养生 中医学的养生方法很多,但都应该兼顾个体的体质特点。如在饮食调养方面,体质偏阳者,饮食宜凉而忌热;体质偏阴者,饮食宜温而忌寒;形体肥胖者,食宜清淡而忌肥甘;阴虚火旺者,食宜凉润而忌辛热。在精神调摄方面,气郁质之人,应注意情志的调节,消除其不良情绪。在体育锻炼方面,也要因人而异,不同体质的人,应根据自身的体力和爱好,选择适宜的锻炼方法和强度。

50 小结 体质的 评价指 发育水平 机能水平 运动能力 心理发育 适应能力 形态结构 生理功能 心理特征 体质的 构成要

51 体质的 基本特 体质的 点 分类 平和质 气虚质 阳虚质 遗传性 阴虚质 稳定性 痰湿质 可变性 湿热质 多样性 血瘀质 趋同性 气郁质
小结 平和质 气虚质 阳虚质 阴虚质 痰湿质 湿热质 血瘀质 气郁质 特禀质 体质的 基本特 遗传性 稳定性 可变性 多样性 趋同性 可调性 体质的 分类

52 THANKS 谢谢大家!


Download ppt "中医基础理论 第五章 体质."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