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18课 北宋中期的改革.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18课 北宋中期的改革."—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18课 北宋中期的改革

2 复习回答: 北宋初期的改革带来了哪些影响? 积极:消除藩镇割据的基础,维护了国家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消极:
① 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难,财政开支庞大 ② 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 总结:出现“冗官、冗兵、冗费”现象,最终导致了北宋中期的积贫积弱的局面,

3 第18课 北宋中期的改革 一、庆历新政(局部改革) 1、改革的背景 (1)冗官、冗兵、冗费,导致“积贫”局面的形成 ——财政危机
第18课 北宋中期的改革 一、庆历新政(局部改革) 1、改革的背景 (1)冗官、冗兵、冗费,导致“积贫”局面的形成 ——财政危机 (2)对西夏的战事不利,(外患) ——民族危机 (3)内地饥民屡屡起事(内乱) ——政治危机

4 金银 禄米 铜钱 官多奉高 绫 绢 绵 1.左图反映了北宋的什么现象? 冗官现象 2.冗官现象带来了什么后果? 吆,他怎么也做官啦?
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低; 财政开支大,形成冗费现象 铜钱 金银

5 1.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宋朝禁军人数激增的原因有哪些?
军费在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 1.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宋朝禁军人数激增的原因有哪些? 宋初军事改革使得军队战斗力下降,为防御辽和西夏,大大扩充军队, 同时还采取“荒年募兵”的办法,将大量流民招进军队。 2. 右图反映了禁军人数激增所带来的什么问题? 军费开支巨大,形成冗费现象

6 材料一 年代 天禧五年 (1021) 皇祐元年 (1049) 治平二年(1065) 收入 (贯石匹两) 15085万余 12625万余 11613万余 支出 12677万余 “所出无余” 13186万余 材料二 宋朝初年,宋两次对辽用兵失败,从此采取守势,辽却一再派兵南下。1005年,宋辽订立澶渊之盟,辽撤兵,宋辽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 西夏与北宋多次进行战争,1043年,夏宋双方达成和议。西夏对宋“称臣”;宋每年“赐”西夏绢15万匹、银7万两、茶3万斤。 1、材料一反映了宋朝的什么现象? 财政开支巨大, 入不敷出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 造成宋朝冗费现象的有哪些原因? “冗官”、 “冗兵”的费用, 以及对辽和西夏的“岁币”

7 宋代有人说:“历代以来的一切苛捐杂税,本朝都有”。

8 北宋庆历年间的饥民  北宋庆历年间社会危机日益严重,小规模的农民起义此伏彼起,如火如荼,遍及北宋统治区的南北各地,宋代大文豪欧阳修用“一年多如一年,一火强如一火”来形容当时的农民起义。 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王伦领导京东路沂州的饥民起义;郭邈三(一作郭邈山),张海等率饥民千余人在商山起义;王则领导河北士兵起义。

9 庆历新政 新政开始: 新政内容 :中心是什么 新政结果;结果失败, 原因是什么? 1043年,宋仁宗,范仲淹、 韩琦、富弼等
中心是整顿吏治, 减少和节省开支。 1.新政损害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遭保守官僚的强烈反对, 2.宋仁宗态度变化

10 庆历新政 《答手诏条陈十事》 一曰明黜陟,二曰抑侥幸, 三曰精贡举,四曰择长官, 五曰均公田,六曰厚农桑, 七曰修武备,八曰减徭役,
九曰覃恩信,十曰重命令。 1043年,宋仁宗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命其就当时的危机提出解救方案,范呈上《答手诏条陈十事》由此拉开改革的序幕。 从上面十条中可以看出新政包括哪些方面内容?中心是什么? 改革吏治、发展经济,加强武备等。中心是吏治整顿

11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贬到邓州,就在邓州的花洲书院里挥毫撰写了著名的《岳阳楼记》。

12 二、王安石变法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此时身为宰相,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所以这首诗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他对革除时弊、推行新法的坚定信念及乐观情绪。抒发了他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心情。

13 二、王安石变法(1069年—1086年) 1.背景: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庆历新政的失败 2.变法的领导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
3.变法的主要内容 4.结果——成效与失败

14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政府低息贷款 以钱代役 鼓励兴修水利 措施 内容 特点与成效 青苗法 募役法 农田水利法 方田均税法 市易法 均输法
1、富国之法:理财措施 政府低息贷款 以钱代役 抑制兼并 保障农业生产 增加政府收入 鼓励兴修水利 按土地多少收税 设市易务稳定市场 就近采购,节省货款和转运费等

15 二、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措施 内容 特点与成效 保甲法 保马法 将兵法 3、选才之法:改革科举制和选官制 改革科举考试内容 改革恩荫制
使一批新进之士取代反对改革的旧官,培养了人才 改革恩荫制 太学生优异者直接任官 2、强兵之法:整顿军队 农户十家一保 闲时练兵战时入军 确保了兵源和提高战斗力 减少政府支出 官马由农户保养 由固定将官带军队 提高军队战斗力 废诗赋取士旧制 重经义策论考试 贯彻择优录用原则

16 改革中心: 以“理财”为中心,增加财政收入,
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关键问题是什么?对此,王安石变法的中心是什么?结果如何? 答:   关键问题: 财政危机,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改革中心: 以“理财”为中心,增加财政收入,   结 果: 取得一定成效,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局面——财政收入大为增加;各地兴修许多水利;军事实力有所增强。 但最终失败。

17 材料1、(苏辙说)王介甫小丈夫也,不忍贫民而深嫉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
材料2、青苗法常为人所攻击的一点是收取利息。虽然官方规定的利率是半年20%,但是地方官员们却常常私自提高利息到30%甚至更多。陕西农民向官家借陈米一石,至还的时候是新的好小麦一石八斗七升五合,“所取利近一倍”。有的记载甚至说实际利率有达到原先设定的35倍的,比高利贷还要高许多。

18

19 问:从上述材料中,可看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1、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反对。 2、在变法过程中操之过急,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3、宋神宗态度动摇,去世后最终失去其支持。

20 你从王安石变法得到些什么启示? A、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B、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 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
  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 C、改革必然涉及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   而会有阻力,甚至充满尖锐斗争,因此, 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行动要坚决彻底,要注意用人。

21 问题:北宋建国之初就有重大社会改革。结合史实说明,北宋初期的社会改革和北宋中期的社会改革各针对什么问题?各自的目的是什么?两者之间存在什么内在联系?
北宋初期: 背景:自唐朝至五代十国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 内容:集中军权,建立文官政府。 北宋中期: 背景:宋初以来形成的“三冗”问题和积贫积弱的社会危机。 目的:富国强兵。 内容:主要是政治和经济改革。 内在联系是,北宋中央集权的措施造就了“三冗”问题,并激化了社会矛盾。这迫使北宋中期的统治者不得不进行改革,以扭转积贫积弱引发的危机。

22 不同点 内容 失败原因 变法成效 庆历新政 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局部改革 不大 王安石变法 针对北宋统治积弱积贫所进行的比较全面的改革 推行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 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也发展了经济,增强了军事实力,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弱积贫的局面

23 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对比表 相同点 背景 性质 目的 结果 作用 失败原因 北宋出现统治危机 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
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失败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都不可能使北宋政府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24 (1)归纳北宋中期出现“三冗”二积”局面的原因。
答:“三冗”原因:   ①北宋增设了大量官僚机构;北宋“恩荫”制度实行,受到“恩荫”的对象过滥。这是官员数量的增加,形成“冗官”的主要原因。   ②为防御辽和西夏,大大扩充军队,同时还采取“荒年募兵”的办法,将大量流民招进军队。形成庞大的军事体系,造成“冗兵”问题。   ③养兵、养官所需的巨额费用,加上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及高额赔款,都给宋政府带来沉重财政负担,形成“冗费”。   “二积”原因:   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导致积贫局面的形成。北宋吸取藩镇割据的教训,大力削弱武将的兵权,带来的后果是指挥效率和军队的战斗力降低,导致宋军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连年战败,形成积弱的局面。

25 思 考 讨 论 如何正确评价王安石变法?

26 历代对王安石变法毁誉不一,如宋人邵伯温在《闻见录》中说:“王安石为相,寝食不暇,尽变更祖宗法度,天下纷然。以致今日之祸!(按:指北宋灭亡)
近人梁启超在《王荆公》中说:王安石变法”取尧舜以来之弊政而一扫之,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也。”

27 渔 家 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康定元年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 沉雄开阔的意境和苍凉悲壮的气概。 开篇即勾勒边塞风光,境界苍茫悲凉。上阕以“异”字领起全篇,为下片怀乡思归之情埋下了伏线。 “四面边声”三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写出了边塞严酷的自然地理特征和苍凉悲壮的军旅气氛。冯沅君:中世纪边塞景象的艺术摄影。沉郁而不消极。 下阕直接抒写思乡念亲之情。“燕然未勒归无计”与王昌龄“不破楼兰终不还”类似,格调却更加沉郁,表现了报国建功的愿望和思亲念乡的复杂情怀。 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一记载:"范文正公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阳公尝呼为穷塞主之词。“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28 渔 家 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渔 家 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038年西夏元昊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1040年,范仲淹自越州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延州当西夏出入关要冲,战后城寨焚掠殆尽,戍兵皆无壁垒,散处城中。此词可能即作于知延州时。) 沉雄开阔的意境和苍凉悲壮的气概。 开篇即勾勒边塞风光,境界苍茫悲凉。上阕以“异”字领起全篇,为下片怀乡思归之情埋下了伏线。 “四面边声”三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写出了边塞严酷的自然地理特征和苍凉悲壮的军旅气氛。冯沅君:中世纪边塞景象的艺术摄影。沉郁而不消极。 下阕直接抒写思乡念亲之情。“燕然未勒归无计”与王昌龄“不破楼兰终不还”类似,格调却更加沉郁,表现了报国建功的愿望和思亲念乡的复杂情怀。 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一记载:"范文正公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阳公尝呼为穷塞主之词。“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29 宋仁宗对西夏、辽屈辱求和,用重金买得边境的暂时安宁;而冗官、冗兵、冗费之弊越来越严重,财政开支骤增,出现了赤字,庆历年间每年的财政赤字竟多达300万缗。为摆脱财政赤字,朝廷便加重赋税剥削,不时之需,无名之敛,致使有钱的人家卖房卖地,无钱的人家卖妻鬻子,实在没有办法了,便举家流亡异乡。农民被逼上了绝路,只得起义

30 北宋疆域图

31 好水川之战遗址 旷日持久的宋夏战争 1040~1042 三川口(今延安西北)之战, 好水川(今宁夏隆德东)之战,
定川砦(今宁夏固原西北)之战, 宋军大将或被俘或战死,损失惨重。 好水川之战遗址

32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33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此时身为宰相,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所以这首诗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他对革除时弊、推行新法的坚定信念及乐观情绪。抒发了他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心情。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当宰相后,决心改革,推行新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坚决反对,没几年就被罢了官。他在京城闭居无聊,决意回南京去看看妻儿。第二年春天,王安石由汴京南下扬州,又乘船西上回金陵(令江苏省南京市),路过于京口(令江苏省镇江市)到了隔江相望的瓜洲时

34 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三封长信——《与(王)介甫书》责难王安石变法
“财利不以委三司而自治之,更立制置三司条例司” “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灭之,弃者取之,矻矻焉穷日力,继之以夜不得息。……”, “今介甫为政,首建制置条例司,大讲财利之事,又命薛向行均输法于江,淮,欲尽夺商贾之利,又分遣使者散青苗钱于天下而收其息,使人愁痛,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或所见小异,微言新令之便者,介甫辄艴然加怒,或诟骂 以辱之,或言于上而逐之,不待其辞之毕也。明主宽容如此,而介甫拒谏乃尔,无乃不足于恕乎!” ; 列举实施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等弊端,要求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

35 三、科举制的完善 制度和规则 ——内容 1、分解试、省试、殿试三级(增设殿试,并成为定制) 措施: 2、实行糊名法,创设“弥封”、“誊录”
3、中期以后,进士科废除“帖经” “诗赋” ,增加策论、明法 ——内容 影响: 积极------科举制经过北宋的改革和完善,很大程度上确保其客观公正性。不仅为宋朝选拔了大量的文官人才,进一步扩大政权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也对普及教育和传播知识产生了积极影响。 消极-----官员激增,形成冗官现象

36 二、课堂练习题 1、(2000全国)宋太祖从地方军队中挑选精壮士兵编入禁军主要是为了 ( A ) A加强中央集权 B消灭割据政权
C防御辽兵进攻 D节省军费开支 2、(2001上海)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A 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 B 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C 降低将帅之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D 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 A ) ( B )

37 3、2001天津山西文综宋代科举制度比唐代有所发展,表现为
A废诗赋,改策论,设经济特科 B开始施行殿试与武举制度 C以八股取士 D“乡,省,殿”三级考试成为定制 4、北宋过分集权所带来的恶果有①政府机构重叠,行政效率低下②官员冗滥国家财政开支大③军队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④地方上财政困难,物质基础薄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 D ) ( D )

38 4(2003江苏)科举制在历史上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北宋创立了 A 武举 B 殿试 C 糊名法 D 进士科

39 5.北宋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从反面证明了:
A.当时加强中央集权利小弊大   B.兵越多,战斗力越强 C.官越多,行政效率越低     D.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6.北宋军队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现象的产生,其根本原因是北宋统治者为了: A.防止武将专权 B.强干弱枝  C.加强禁军  D.使其互相牵制 ( D ) (A)


Download ppt "第18课 北宋中期的改革."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