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三章 《史记》与《汉书》.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三章 《史记》与《汉书》."—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三章 《史记》与《汉书》

2 司马迁 (前145—前87年),字子长,生于龙门(陕西韩城县)芝川镇。

3

4 第一节 司马迁生平及《史记》的成书 一、司马迁的生平 1、家庭影响与家学渊源; (转益多师;博览群书;) 2、漫游交游; 3、李陵之祸。

5 家庭影响: 父亲司马谈曾想修著一部史书但未能如愿,他在遗嘱中说:“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矣。”司马迁流着眼泪对父亲说:“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太史公自序》)。

6 三次漫游: 第一次:青年时期漫游 第二次:奉使随征巴蜀以南 第三次:随武帝进行“封禅”大典

7 李陵之祸: 天汉二年(前99年)发生了李陵出击匈奴被俘投降的事件,天汉三年,司马迁遭受宫刑。太始元年(前96年)遇赦出狱。出狱后担任中书令(相当于皇帝的近旁秘书)。 前后心态的巨大变化——发愤著书。

8 《史记》既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通史,又是作者带着心灵肉体创伤所作的倾诉,一部饱含作者激情的伟大的文学著作。

9 二、《史记》体例 《史记》本是史书的专称,司马迁自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汉世习称之,有的称《太史公记》,或《太史公百三篇》,《史记》之称,始见于东汉末,自此才成为专称。

10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全书由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组成,计130篇,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西汉武帝时代约3000年的历史,全书共52万6千多字。

11 本纪,记载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绩,以事系年,是全书的纲领;
世家,是先秦各诸侯国和汉代有功之臣以及个别杰出的历史人物的传记。 列传,是历史上有影响的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人物传记。 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也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 书,是有关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门史。

12 第二节 史家之绝唱 ——《史记》思想价值

13 一、司马迁的修史理想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究天人之际:
即探讨天道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在时代氛围的笼罩下,司马迁思想中不可避免地受天命论的影响。从整体上看,他能从叙述史实出发,客观地反映人物的生平活动,基本上摆脱天道、天命思想的影响。

14 通古今之变: 就是要通过对三千年历史的发展变化的考察 来寻求促成这些变化的原因。为此,司马迁确定了自己研究历史的方法即“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从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中去寻求某些规律性的东西。

15 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写《史记》,窃比《春秋》寄寓理想于其中。借写这样一部历史著作,来表达他的某些独到的历史见解,表达他的某些社会、政治思想。

16 二、《史记》的实录精神 《汉书·司马迁传》说学者“皆称迁有良史之才,服其善序(叙)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17 首先得之于史料的真实性和叙述的科学性。 因职务之便,大量阅读了前代典籍,还参考了皇家所藏文献。《史记》的材料还得之于调查采访。几次出游,更为取材提供了实地调查的机会。

18 最重要在于“不虚美,不隐恶”。 刘知畿:史有三长:才、学、识。世罕兼之,故史者少。”
他在对史料的分析、处理过程中,始终贯串着自己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寄寓了自己的社会理想和人格理想。史家必备的才、学、识、胆在司马迁身上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19 三、批判精神 总体上看,《史记》不是一部为统治者唱赞歌的史书(当然其中也不乏赞颂性的传记,如《李将军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等),而是一部批判性的史书。尤其对汉王朝的历史,对当代汉武帝时代的政治,司马迁始终保持冷峻的眼光。

20 对汉王朝开国皇帝刘邦,在肯定他的开国功绩的前提下,司马迁毫不留情的描绘了刘邦的乡村无赖相和自私、刻薄的心理。
对一代雄主汉武帝,司马迁也大胆揭露了他任用酷吏、残害人民、任人唯亲、压制人才以及迷信神仙虚妄之说等等行径。 司马迁还揭露和鞭挞了封建集权社会上层人物之间以利相合的人际关系和他们冷酷自私、荒淫暴虐的品质特征。

21 四、社会道德理想 对忠而被谤、死而无悔的伍子胥、屈原,振人之急、已诺必诚的朱家、郭解,重义轻生、慷慨赴死的聂政、荆轲,乃至凡以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贡献于社会人生者,凡由其立身行事而表现出高尚情操者,无不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有种的赞扬。

22 第三节 无韵之离骚 ----《史记》的艺术成就
第三节 无韵之离骚 ----《史记》的艺术成就

23 一、强烈的抒情性 司马迁发愤著书,字里行间寄托者个人遭遇在内的人生体验,因而《史记》的理性批判,常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叙事之时,亦不免移入作者的爱憎好恶。

24 《报任安书》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计,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而自见。

25 像司马迁这样的“倜傥非常之人”,受刑之后,“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而沾衣也”。其“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因为有这样的遭遇和心态,作者追踪先贤,发愤著书,以泄自己心中之不平,这一点,跟屈原写作《离骚》的动机和心态是十分相似的。故一部《史记》,仿佛《离骚》,只是无韵而已。

26 《史记》的抒情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在叙事中抒情,即把深沉的感情寄寓在叙事之中。《史记》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悲剧人物形象,并在叙述这些人物的事迹中寄寓了司马迁的同情和不幸遭遇,使全书具有浓郁的悲剧气氛。如《项羽本纪》、《李将军列传》。

27 其二,通过夹叙夹议的手法,表达作者见解和抒发感情。
如《伯夷列传》全文七百多字,而人物传记只有二百字,其他都是作者的借题发挥。

28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早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雎,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至若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贵,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感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伯夷列传》

29 其三,创造性地运用了“太史公曰”的论赞体,直接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予以评价,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具有很强的抒情性。

30 二是在叙事中抒情,即把深沉的感情寄寓在叙事之中。
《史记》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悲剧人物形象,并在叙述这些人物的事迹中寄寓了司马迁的同情和不幸遭遇,使全书具有浓郁的悲剧气氛。例如《项羽本纪》、《李将军列传》。

31 二、叙事艺术。 1、故事的传奇色彩和戏剧性 为了再现历史上的场景和人物活动,《史记》的很多传记,是用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故事构成的。故事的传奇色彩和戏剧性是《史记》叙事艺术的一大特色。

32

33 鸿

34 司马迁善于在逼真的场景和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展开故事,塑造人物形象。例如《项羽本纪》中“鸿门宴”的故事,简直就是一场精彩的独幕剧。整个故事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扣人心弦。人物的出场、退场、神情、动作、语言乃至座位的朝向,都交待得一清二楚。

35 2、采用互见法叙事 人物和事迹互见,即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其本传为主;司马迁这样做,是为了避免行文重复。

36 3、善于叙写复杂事件和描写各种宏大场面。 司马迁善于把人物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和重大的场面中来表现,这样使《史记》的人物传记既有宏伟的画面又有深邃的意蕴,形成了雄深雅健的风格。体现出大手笔,大场面,大气度。如“巨鹿之战”、“垓下之战” 。

37 三、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 《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文学创作,通过写人来反映历史,所以全书记载了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刺客、游侠、倡优、商贾、医卜等众多小人物,构成丰富的人物画廊。

38 即便是同一类型的人物,司马迁也能够敏锐的抓住他们之间的细微差别加以刻画,因此很少有完全雷同的形象。
1、抓住人物的个性特征,加以传神的描写。 即便是同一类型的人物,司马迁也能够敏锐的抓住他们之间的细微差别加以刻画,因此很少有完全雷同的形象。

39 2、善于把人物放在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去表现他们的性格特征。
如《项羽本纪》之鸿门宴、《魏其武安侯列传》之灌夫使酒骂座和东朝廷辩论。 (鸿门宴遗址)

40 3、通过具有典型性的事件行动来刻画人物形象。
《史记·项羽本纪》对项羽性格刻画重点写了三大事件:钜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

41 4、充分利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 《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酷吏列传》:“(张汤)其父为长安丞。出,汤为儿,守舍。还,而鼠盗肉。其父怒,笞汤。汤掘窟,得盗鼠及余肉,劾鼠掠治,传爰书、讯鞠论报。并取鼠与肉,具狱磔堂下。其父见之,视其文辞如老狱吏,大惊。遂使书狱。

42 钱钟书《管锥编》:“马迁行文,深得累叠之妙,如本篇末写项羽‘自度不能脱’,一则曰‘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再则曰‘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三则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心已死而意犹未平,认输而不服气,故言之不足,再三言之也。” 

43 5、运用对比突出人物性格 。 例如《项羽本纪》中,他用宋义的畏敌如虎来与项羽的勇武无敌对比,用刘邦的长于心计来与项羽的豪放粗疏对比;在《李将军列传》中,他用匈奴射雕手的箭法来与李广的箭法对比,用程不识的治军才能与李广的治军才能对比,用李蔡的命运与李广的命运对比。

44 四、雄深雅健的语言风格 《史记》的语言艺术,代表了先秦两汉所谓“古文”的最高成就。
从战国和汉初散文语言骈俪化的风气中解脱出来,抛弃了铺张排比,充满情致、淳朴简洁、疏宕从容、通俗流畅。

45 1、从战国和汉初散文语言骈俪化的风气中解脱出来,抛弃了铺张排比,形成充满情致、淳朴简洁、疏宕从容、通俗流畅的散文风格。
2、对古代语言的革新。

46 第三节 《史记》的艺术成就 一、能抓住带本质意义的典型性重大历史事件,选取这些事件,写出人物在当时的作用,也表现了人物性格。
第三节 《史记》的艺术成就 一、能抓住带本质意义的典型性重大历史事件,选取这些事件,写出人物在当时的作用,也表现了人物性格。 《史记·留侯世家》:“(留侯)所与上从容言天下事甚众,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 《史记·项羽本纪》对项羽性格刻画重点写了三大事件: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

47 二、善于运用“互见法”。 李笠《史记订补·叙例》:“史臣叙事,有缺于本传而详于他传者,是曰‘互见’。史公则以属辞比事而互见焉。以避讳与嫉恶,不敢明言其非,不忍隐蔽其事,而互见焉。《游侠传》不详朱家之事,而述于《季布传》;《高祖纪》不言过鲁祀孔子,而著之《孔子世家》,此皆引物连类而举遗漏者也。《封禅书》盛推鬼神之异,而《大宛传》云:‘张骞通大夏,恶睹本纪所谓昆仑者乎!’又云:‘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高祖纪》谓高祖豁达大度,而《佞幸传》云:‘汉兴,高祖至暴抗也。’此皆恐犯忌讳,以杂见错出而见正论也。

48 三、善于通过琐事来刻画人物。 《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酷吏列传》:“(张汤)其父为长安丞。出,汤为儿,守舍。还,而鼠盗肉。其父怒,笞汤。汤掘窟,得盗鼠及余肉,劾鼠掠治,传爰书、讯鞠论报。并取鼠与肉,具狱磔堂下。其父见之,视其文辞如老狱吏,大惊。遂使书狱

49 五、精粹的语言,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雕塑感。如刘邦和项羽都曾见过秦始皇出巡,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刘邦说:“大丈夫当如是也!”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项之言,悍而戾;刘之言,津津不胜其歆羡矣。” 苏辙《栾城集》:“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朱熹《朱子语类》:“司马迁文雄健,意思不帖帖,有战国文气象。”

50 第四节 《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葛洪《西京杂记》:“司马迁发愤作《史记》百三十篇,先达称为良史之才。……及其序屈原、贾谊,词旨抑扬,悲而不伤,亦近代之伟才。” 鲁迅《汉文学史要纲》:“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对古代诗歌,尤其是戏剧、小说、散文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启示和影响。

51 第五节 作品选讲 《项羽本纪》 1、悲剧英雄形象的塑造。
第五节 作品选讲 《项羽本纪》 1、悲剧英雄形象的塑造。 《管锥编》:“‘言语呕呕’与‘喑噁叱咤’,‘恭敬慈爱’与‘剽悍滑贼’,‘爱人礼士’与‘妬贤嫉能’,‘妇人之仁’与‘屠坑残灭’,‘分食推饮’与‘玩印不与’,皆若相反相违,而具在羽一人之身,有似两手分书,一喉异曲,则又莫不同条共贯,科以心学性理,犁然有当。《史记》写人物性格,无复错综如此者。”

52 2、创造性表现方法的运用。 1)、注意矛盾情节,注意描写场面。 2)、注意渲染气氛。如垓下之围。 朱熹云:“慷慨激烈,有千载不平之余愤。” 吴见思《史记论文》:“‘可奈何’、‘奈若何’,若无意义,乃一腔愤怒,万种低回,地厚天高,托身无所,写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极矣。” 钱钟书《管锥编》引清人周亮工语:“垓下是何等时,虞姬死而子弟散,匹马逃亡,身迷大泽,亦何暇更作歌诗?既有作,亦谁闻之,而谁记之欤?吾谓此数语,无论事之有无,应是太史公笔补造化,代为传神。”


Download ppt "第三章 《史记》与《汉书》."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