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生物圈地球化学及其环境效益.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生物圈地球化学及其环境效益."—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生物圈地球化学及其环境效益

2 7.1 生物圈地球化学循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环境地球化学概论

3 Motivation 土 壤 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对环境的影响 大气沉降 污泥污染 肥料 灌水 其它 土壤动物 土壤微生物 蔬菜 粮食作物
土 壤 蔬菜 粮食作物 家畜家禽 人体

4 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 工业革命改变了碳循环 + 气候变暖 balanced

5 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 工业革命改变碳循环的原理: 施肥效应 大气CO2 升高 碳循环 加强温室效应 温度升高

6 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易利用的 难利用的 动物 生物残体 泥炭 煤 石油等 生物的 有机的 自养生物 (植物和细菌等) 微生物 土壤 大气圈
高压地质过程 动物 生物残体 泥炭 石油等 生物的 有机的 自养生物 (植物和细菌等) 微生物 侵蚀、燃烧 同化、 光合固化 死亡、呼吸、排泄、淋洗 土壤 风化 大气圈 非生物的 岩石 抬升、侵蚀 无机的 沉积物 沉积变岩石

7 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人类活动干预的局地循环为主,但影响全球环境的氮循环 工业排放 大气氮沉降 农业施肥

8 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氧化和还原途径众多 大气是最大的氮库: 79% N2 岩石和沉积中很少 海洋中缺乏 人类活动包括:合成氨和化肥施用
生物学传输机制 – 最主要的N2还原为氨态氮的途径:固氮菌固氮 – 氨态氮被生物转化为有机氮:同化 – 氨态氮氧化成硝态氮:硝化 – 有机氮分解为氨态氮:氨化 – 硝态氮还原为气态氮:反硝化

9 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植被对氮循环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没有植被的地方氮将逐渐减少

10 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 地质作用为主的磷循环 人类活动改变磷循环原理 农业施肥 人类生活 水生生态系统 磷循环改变 水体富营养化

11 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 磷循环传输机制 • 最大储库: 海洋沉积和陆地土壤 • 主要传输机制: – 大陆抬升 – 岩石风化
• 磷循环传输机制 • 最大储库: 海洋沉积和陆地土壤 • 主要传输机制: – 大陆抬升 – 岩石风化 – 水中溶解 – 生物同化溶解磷酸盐 – 生物间传输 – 传输 – 沉降 – 侵蚀 –人类开发和农业施用

12 硫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 主要储库为岩石圈和沉积物 • 人类活动影响剧烈 • 通过陆气交换对环境施加影响 • 生物循环过程复杂
– 厌氧自养菌生长 – 化能自养菌生长(能源多样)

13 硫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深海化能自养(利用H2S)

14 生物圈的地球化学 生物 本身 环境 生物源的岩石矿物等 生物圈的地球化学组成 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等 土壤、水、空气等 腐殖质、煤炭、石油等

15 生物圈的地球化学 化学成分:碳、氢、氧 三种元素在化合物(CHO)中呈适当的比例,而这个化合物正是碳水化合物的主要组成单位。世界上的生物物质大多数是世界森林的木质部分,而木质大多是碳水化合物的分子链所组成。

16 生物对元素的吸收和富集 生物吸收和富集元素的一般特征: 选择吸收法则,即吸收生命循环所必需的物质
植物生长必需的20种元素:C、O、H、N、P、K、Ca、 Mg、S、Fe、Zn、Cu、Mn、B、Co、V、Cl、Na、Si和Mo 动物除需要C、H、O、N和S等元素外,为了生长发育,需要的20种元素与植物不完全相同:Ca、C1、Cr、Co、Cu、F、I、Fe、Mg、Mn、Ni、P、K、Se、Si、Na、Sn、V、Mo和Zn

17 生物对元素的吸收和富集 植物对元素的吸收和富集 植物对气态物质特别是气态污染物的粘附和吸收 粘附污染物的数量,主要决定于植物表面积的
大小和粗糙程度

18 生物对元素的吸收和富集 植物对元素的吸收和富集 植物对水溶态物质的吸收:主要器官是根,但叶片也能吸收
水溶态物质到达植物根(或叶)表面的两个途径: 质体流途径,即物质比如污染物随着蒸腾拉力,在植物吸收水分时与水一起到达植物的根部; 扩散途径,即通过扩散而到达根表面土壤,重金属的扩散 FICK第二定律:浓度随时间的变化与浓度梯度的变化率成正比 X=√2DT (D:扩散系数;T:时间)

19 生物对元素的吸收和富集 植物对元素的吸收和富集 植物对水溶态物质的吸收:主要器官是根,但叶片也能吸收 水溶态物质进入细胞的过程
非共质体通道:细胞壁等质外空间吸收 共质体通道: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的生物过程

20 生物对元素的吸收和富集 生物的富集系数及生物学半衰期 生物富集系数=生物体中元素浓度/环境中该元素浓度
生物富集(又称生物浓缩):生物个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并积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导致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生物积累:同一生物个体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生物集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 生物放大:同一食物链上,生物富集系从低营养级到高营养级逐渐增大的现象

21 生物对元素的吸收和富集 生物的富集系数及生物学半衰期 生物富集机制 影响生物富集的因素: 生物种的特性 污染物的性质 污染物的浓度和作用时间
环境特点(主要的、决定性的因素).

22 生物对元素的吸收和富集 生物的富集系数及生物学半衰期 影响生物富集的因素: 1.生物种的特性 (1)生物体内能与污染物结合的物质:
A.葡萄糖和果糖等糖类物质 醛基,具有还原性,在还原环境中,重金属离子易被还原, 导致活性下降,并和糖类结合形成不溶性化合物

23 生物对元素的吸收和富集 生物的富集系数及生物学半衰期 影响生物富集的因素: 1.生物种的特性 (1)生物体内能与污染物结合的物质:
B.氨基酸 等电点PH=5,当两性离子正负电荷数值相等时, 溶液的PH即等电点) 金属螯合物

24 生物对元素的吸收和富集 生物的富集系数及生物学半衰期 影响生物富集的因素: 1.生物种的特性 (1)生物体内能与污染物结合的物质: C.蛋白
金属硫蛋白等:低相对分子量 的蛋白:含有高达30%半胱氨 酸<含巯基-SH->与金属离子有很强的结合力 D.脂类 极性脂键,与金属离子结合形成络合物或螯合物,从而把重金属储存 在脂肪内 E.核酸 含有磷酸基和碱性基团,属两性物质,在一定的PH条件下能解离而带 电荷能与金属离子结合

25 生物对元素的吸收和富集 生物的富集系数及生物学半衰期 影响生物富集的因素: 1.生物种的特性 (1)生物体内能与污染物结合的物质:
污染物和上述生物组分结合被固定在生物体各部位,降低了污染 物的活性从而加速生物的吸收,增加富集量。 (2)生物对复杂有机化合物的富集能力与其体内存在的分解该类物 质的酶的活性有关。酶活性越强,越不容易富集。 (3)与某些元素代谢有关。 比如,进入动物体内的元素砷有一部分在体内被甲基化,不易 排出体外。因此,有机砷化合物远比无机砷化合物易在体内富集。

26 生物对元素的吸收和富集 生物的富集系数及生物学半衰期 影响生物富集的因素: (4)不同器官:各种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不同,与污染物接触时间
1.生物种的特性 (4)不同器官:各种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不同,与污染物接触时间 的长短,接触面积的大小存在差异。 如:Pb(相同浓度) 鳃(吸收器官)>内脏(肝等)>骨胳(Pb3(PO4)2)>头>肌肉 (5)不同生育期 水稻:苗期a,分蘖期b,拔节期c,抽穗期d,结实期e Pb:c>b>a>d>e

27 生物对元素的吸收和富集 生物的富集系数及生物学半衰期 影响生物富集的因素: (6)不同生物种 1.生物种的特性
比如海洋生物砷的富集比淡水鱼及甲壳动物要高 (7)超积累植物 生物学半衰期(简称BHL) : 把有毒物质降到最初摄入量一半所需时间。

28 生物对元素的吸收和富集 元素生物迁移差别的鉴别因子和观察比
在化学性质相似的成对元素中,一种是微量元素,另一种是宏量元素,如Sr和Ca。对于这样的一对元素,可以比较它们在两个不同相之间的迁移情况。 例如以A相表示土壤溶液,B相表示植物体;或者A相为牛的身体, B相为其分泌的牛乳。这时, Sr2+和Ca2+往往表现出明显的生物迁移差别。这种差别程度可以用一参量,即鉴别因子(DF)来表示。 DF(A-B)=[Sr/Ca(B)]/[Sr/Ca(A)] OR(观察比)


Download ppt "生物圈地球化学及其环境效益."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