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一章 区位和疆界 第一节 中国在世界的地位 第二节 区位与疆界 第三节 中国遥感图像的地学分析 中国地理电子教案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一章 区位和疆界 第一节 中国在世界的地位 第二节 区位与疆界 第三节 中国遥感图像的地学分析 中国地理电子教案"—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一章 区位和疆界 第一节 中国在世界的地位 第二节 区位与疆界 第三节 中国遥感图像的地学分析 中国地理电子教案
第一章 区位和疆界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历史悠久、 人口众多的大国。中国在世界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一节 中国在世界的地位 第二节 区位与疆界 第三节 中国遥感图像的地学分析

2 教学重点 关 键 词 阐明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和在世界的地位,认识 其对中国地理环境形成的意义。 掌握中国国土和疆域的基本状况(特别是海洋
第一章 区位和疆界 教学重点 阐明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和在世界的地位,认识 其对中国地理环境形成的意义。 掌握中国国土和疆域的基本状况(特别是海洋 国土)。 借助遥感影像辨识中国地表结构,认识地貌 (特别是地势和山地)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关 键 词 中国地理区位 (geographic location of China) 中国遥感图像 (remote sense image of China) 地表结构 (situation of the earth’s surface)

3 内容结构 人口地位 国土地位 中国在世界的地位 经济地位 地理位置 区位与疆界 疆域 中国遥感图像 中国遥感图像的地学分析 地表结构
第一章 区位和疆界 内容结构 人口地位 国土地位 中国在世界的地位 经济地位 地理位置 区位与疆界 疆域 中国遥感图像 中国遥感图像的地学分析 地表结构

4 第一节 中国在世界的地位 一、中国人口居世界第1位,国土面积居世界第3位 (一)人口大国 第一章 区位和疆界
第一节 中国在世界的地位 一、中国人口居世界第1位,国土面积居世界第3位 (一)人口大国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长达5 000多年,从古代到现代的绝大多数时间内,中国一直是世界人口大国,占世界人口的比重长期保持在1/4左右。12世纪初(北宋)时,人口超过1亿,18世纪至19世纪初人口连续突破2亿、3亿和4亿,到1949年,大陆人口达5.4亿,1995年突破12亿。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人口为12.95亿,约占全球总人口的21%。 图1-1 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

5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的增长率一直低于世界平均数。中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正在逐年下降。
第一章 区位和疆界 (二)占世界人口比重下降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的增长率一直低于世界平均数。中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正在逐年下降。 1970年为22.5%。 1995年为21.0%。 预计2040—205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5.7亿~16亿,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将降至16%左右。 (三)土地大国 中国陆地面积约为960×104 km2,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 6.5%,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

6 表1-1 中国陆地面积与部分国家的比较 第一章 区位和疆界 国 名 陆地面积/ km2 面积比较(中国为1) 占世界面积的比例/%
俄罗斯 加拿大 中国 美国 巴西 澳大利亚 印度 哈萨克斯坦 沙特阿拉伯 印度尼西亚 法国 日本 英国

7 二、主要社会经济指标位居世界前列 (一) 经济总量居世界第7位
第一章 区位和疆界 二、主要社会经济指标位居世界前列 (一) 经济总量居世界第7位 根据世界银行3年调整汇率方法计算,199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占世界和发展中国家的2.5%和12.9%,居世界第7位。200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6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步缩小。200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 亿元。 国内生产总值/亿美元 图1-2 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前10位的国家

8 (二)近年经济增长率居世界首位 (三)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
第一章 区位和疆界 (二)近年经济增长率居世界首位 “八五”和“九五”期间,中国经济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 12%和8.3%,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6%和 3.8%,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增长速度居世界首位。 (三)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 1999年,中国谷物、棉花、油菜籽、水果、蔬菜、肉类、蛋类、 鱼类、钢、煤、化肥、水泥、电视机等工农业产品产量保持世界首位。 1996年粮食总产量突破5 000×108 kg,2001年粮食总产量为4 526×108 kg。 1997年粮、棉、油产量分别比1978年增长0.62倍、1.1倍和3.1倍;猪牛羊 肉和奶类产量分别增长了4.6倍和6.1倍。 2001年发电量为 ×108 kW·h,居世界第2位。 2000年原油产量1.6×108 t ,列世界第5位;天然气产量277 ×108 m3 ,列 世界第15位。 1996年钢产量达10 124×104 t,首次突破亿吨大关,跃居世界首位;2001年 产量达到15 163×104 t。

9 (四)外汇储备和吸收外资总额均居世界第2位
第一章 区位和疆界 (四)外汇储备和吸收外资总额均居世界第2位 1978年,我国外汇储备只有1.6亿美元,1989年为56亿美元,1995年增加到736亿美元,至2000年增加到1 656亿美元。2001年迅速增加到了 2 122亿美元,在日本之后居世界第2位 。 图 年外汇储备居世界前8位的国家和地区

10 自1990年以后,中国吸收外资一直居发展中国家前列。1993年后,吸收外资总额一直居世界第2位,仅次于美国。
第一章 区位和疆界 1983—2000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 亿美元,年均增长22%。“九五”期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累计达2 898亿美元,占到改革开放以来的一半以上。1997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达640亿元, 2001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为497亿元。 自1990年以后,中国吸收外资一直居发展中国家前列。1993年后,吸收外资总额一直居世界第2位,仅次于美国。

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对外贸易平均每年增长15%以上,超过国民经济增长速度。
第一章 区位和疆界 (五)对外贸易居世界前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对外贸易平均每年增长15%以上,超过国民经济增长速度。 1978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06亿美元,在世界排名第32位;到1997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3 251亿美元,位居世界第10位;2001年增为5 097亿美元,跃居世界第6位。 “九五”期间,我国累计进出口总额为17 740亿美元。我国已经成为世界贸易大国。

12 2000年,国际旅游入境过夜人数达3 123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达162亿美元,国际排名分别为第5和第7位。
第一章 区位和疆界 (六)国际旅游业收入居世界第8位 1997年国际旅游入境过夜人数达2 377万人次,居世界第6位。旅游外汇收入达121亿美元,位居美、西、法、意、英、奥和德之后,居世界第8位。 2000年,国际旅游入境过夜人数达3 123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达162亿美元,国际排名分别为第5和第7位。 2001年旅游外汇收入达178亿美元。 数据更新参考: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13 第二节 区位与疆界 一、地理位置 (一)半球位置:北半球、东半球 第一章 区位和疆界
第二节 区位与疆界 一、地理位置 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南部,东临太平洋,大部分地区位于中纬度,气候温和,区位优越。 (一)半球位置:北半球、东半球 陆地最集中的1/4半球,受陆地影响最强烈的地区 东方大国 与南半球相比的巨大差异(流体右偏、四季变化相反) 图1-4 世界地图

14 98%的疆土位于北纬20º~50º之间,温带、亚热带面积广阔,光热条件好。
第一章 区位和疆界 (二)经纬度位置:中纬度大国 53o31'N 135o03'E 98%的疆土位于北纬20º~50º之间,温带、亚热带面积广阔,光热条件好。 5 200 km 73o22'E 5 500 km 国土辽阔生存空间大 纬度地带分异的基础 中纬度,四季更替典型,季变明显(影响人的行为习惯及万物变化) 3o51'N 图1-5 中国行政区划

15 (三)海陆位置:位于全球最大陆与最大洋之间
第一章 区位和疆界 (三)海陆位置:位于全球最大陆与最大洋之间 海陆兼备的环境与资源、交通与文化 世界最典型的季风国家,西南季风、 东南季风、高原季风,气候不稳定 地表经度地带性的基础 大农业与景观地带分异的基础 欧亚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 世界最大陆与最大洋之间 南邻热带印度洋 西部深入内陆,高山盘踞 图1-6 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16 二、疆界 (一)疆域与邻国 我国的疆域辽阔,陆地疆界约22 230 km 有9个陆疆临边省区(132个县市)
第一章 区位和疆界 二、疆界 (一)疆域与邻国 我国的疆域辽阔,陆地疆界约 km 与我国接壤的邻国有15个,自东北起依次为: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和越南。 有9个陆疆临边省区(132个县市) 与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隔海相望 海岸线长 km,岛屿岸线长 km 最东岛:钓鱼诸岛东边的赤尾屿

17 第一章 区位和疆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边境贸易有较大发展。有铁路和邻国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越南连接;有公路和巴基斯坦、尼泊尔、缅甸、老挝沟通。此外,同周边国家还有定期航空线联系。 图1-7 中国陆上对外开放一类口岸和主要陆路通道示意图

18 (二)国土面积 第一章 区位和疆界 陆地面积:960 ×104 km2,土地大国,一个多山的国家
《联合国海洋公约》中的重大变化 国家领海权由3海里扩至12海里 划定200海里专属经济区 将世界35.8%的世界海洋划归沿海各国 世界海底及其资源为人类共同继承的财产

19 第三节 中国遥感图像的地学分析 一、中国遥感图像 第一章 区位和疆界
第三节 中国遥感图像的地学分析 一、中国遥感图像 遥感技术的发展揭开了从宇宙空间来观测、研究地球的新时代。利用遥感技术作为重新认识自己的国土、开发资源和监测环境的探测研究手段,并用其来解决全球性的科学问题,已日益受到重视。我国地理景观多样,地表形态和区域差异和动态变化十分显著。 在东部,由江河湖海建造的广大地域,水系、海岸的变迁和三角洲的成长;在南方,湿热山区的喀斯特和丹霞地形的演化,滨海珊瑚礁和红树林的发育;在西北干旱地区,冰川进退,沙漠扩张,黄土积蚀和水系、绿洲的演变;在青藏高原,巨大山系,冰川冻土的变化,都在地表塑造了宏伟的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并保留着清晰可见的自然演变形迹。 卫星遥感图像可提供某些前所未有的直观、综合、宏观认识和概念,运用地学规律又能加深对卫星图像提供的信息的分析能力。

20 陈述彭主编,中国卫星影像图,科学出版社,1991
第一章 区位和疆界 从太空看中国陆地 信息来源Landsat1\2\3;MSS 高度900 km 标准假彩色合成 584幅拼接 陈述彭主编,中国卫星影像图,科学出版社,1991 图1-8 中国卫星影像图

21 第一章 区位和疆界 典型卫星影像 图1-9 在西北干旱地区,冰川进退,沙漠扩张,湖泊和水系、绿洲的演变

22 图1-10 在东部沿海地区,湖泊和水系及三角洲的演变
第一章 区位和疆界 典型卫星影像 图1-10 在东部沿海地区,湖泊和水系及三角洲的演变

23 第一章 区位和疆界 典型卫星影像 图1-11 淮河两岸的广大地域

24 图1-12 在青藏高原地区,巨大山系、冰川冻土的变化
第一章 区位和疆界 典型卫星影像 图1-12 在青藏高原地区,巨大山系、冰川冻土的变化

25 二、地表结构 (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展布 第一章 区位和疆界
卫星图像具体细致地显示地表形态特征。通过分析,可以识别地貌的形态特征、结构组合和成因类型,并从时空两方面识别其发展趋势和规律。 (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展布 图 中国地势图

26 第一章 区位和疆界 图1-14 北纬30°附近地势剖面图 西高东低阶梯状层层下降的地势对河流的影响最显著。我国著名的江河大都发源于第一、二级地形阶梯上,自西向东奔流,沟通了东西之间的交通,加强了沿海与内陆的联系。在地势呈阶梯状急剧下降的地段,河流下切,坡大流急,峡谷栉比,水力资源丰富,适于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梯级开发。由于我国雨带略呈东西向自南向北推进,基本上与干流相平行,因而当雨带移至或停滞于某一流域时,往往上、中、下游同时大量降水,各河段之间缺乏调节能力,水量迅速增加形成洪峰,雨带过境后全流域则同时减少流量,增加了河川径流年内分配的集中程度,使我国季风区域的河流更明显地反映了大陆性河流水文动态的特点。

27 表1-2 中国主要地貌类型占全国陆地面积的比例
第一章 区位和疆界 (二)山地高原为主体的地表结构 中国地貌的类型,按形态可分为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和平原五大类型,其中以山地和高原的面积最广,盆地、丘陵和平原所占的比例都较小。因此,山地和高原是构成我国地貌基本轮廓的主体,尤其是纵横交错的山系构成了巨地貌轮廓的基本骨架,控制着盆地、平原与丘陵空间分布的形式。 表1-2 中国主要地貌类型占全国陆地面积的比例 地貌类型 山地 高原 盆地 平原 丘陵 占全国面积/%

28 第一章 区位和疆界 图 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

29 第一章 区位和疆界 山 脉 (1)南北向山脉:自北而南主要有贺兰山、六盘山以及著名的横断山等。
山 脉 (1)南北向山脉:自北而南主要有贺兰山、六盘山以及著名的横断山等。 (2)东西向山脉:主要有三列, 北列是天山和阴山,大致展布于北纬40°~43°之间;中列是昆仑山、秦岭、淮阳山,大致位于北纬33°~35°之间;南列为喜马拉雅山和南岭,大致位于北纬25°~26°之间。这三列山脉间距大致相等,各约8个纬度,具有明显的等距性。 昆仑山、天山海拔高度多在4 000 ~5 000 m以上,阴山、秦岭海拔1 000~2 000 m左右,南岭仅1 000 m上下。这些山脉都是我国地理上的重要界线。如阴山构成了内蒙古高原的边缘,秦岭是黄河与长江、淮河之间的分水岭,更是区分我国南方与北方的重要地理界线;南岭虽然山体比较破碎零散,海拔高度也不大,但它不仅是长江与珠江的分水岭,而且也是华中与华南的分界,同样具有地理上的重要意义。 (3)北西向山脉: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半壁,有阿尔泰山、祁连山、喀喇昆仑山、可可西里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等。 (4)北东向山脉:主要分布在东部,自西向东分为:西列包括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等;东列北起长白山,经千山、鲁中低山丘陵到武夷山;外列分布在大陆外侧的台湾岛上,玉山海拔3 952 m,是我国东部的最高峰。

30 第一章 区位和疆界 高 原 盆 地 平 原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是我国的四大高原。
高 原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是我国的四大高原。 盆 地 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是我国四大盆地,均属构造断陷区域。 平 原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三大平原,集中分布于东部第三级地形阶梯上的东西向与北东向山脉之间的网格中,面积辽阔,地势低平,交通便利,人口密集,为全国主要农耕基地。

31 三、线性构造带 第一章 区位和疆界 (1)基本对称的构造格局。陆地线性构造带总的格局是以中央南北带为中心,东西大致对称。
(2)线性构造带的等距分布。许多同类型、同方向的线性构造带往往具有明显的等距性,例如东南地区的一些线性构造带间距都在150 km左右。 图 中国陆地稳定区与活动分布简图 (3)活动带与稳定区反差明显。线性构造密集的地带地壳活动强烈;线性构造不发育的地区相对稳定。一些盖层很厚的地域内,各类线性构造都不甚发育,如松辽、塔里木、柴达木、鄂尔多斯、四川盆地等。它们是在相当长的地史阶段相对稳定的地块。大部分活动带与大型线性构造带有关。在几个活动带交叉的部位,线性构造最发育。

32 第一章 区位和疆界 四、地表组成物质 陆地卫星图像的基调富有地方色彩,明显地反映出区域环境的差异。例如,在我国西北地区,黄土和沙漠、戈壁几乎都是黄褐色的;在东南半壁,山区有森林、草被覆盖,谷地和平原耕作集约,图像基调主要是绿色植物的反映;而青藏高原则是紫蓝色的冰雪世界,呈别具一格的冷色调。 图像上的水系及地表的纹理结构更是生动地勾勒出风、水、冰雪作用的痕迹。例如图像上塔克拉玛干的沙丘排列,塔里木河的曲流和罗布泊的湖堤,喀喇昆仑的冰川,青藏高原的湖群,都很清晰。至于我国北方山前洪积—冲积扇和河口三角洲的多旋回建造,南方喀斯特的斑纹粗糙的分布更是地面考察很难窥见全貌的,令人耳目一新。 对陆地卫星图像的分析有时形象地验证了前人长期形成的概念,有时宏观地启示了前所未见的新知。

33 第一章 区位和疆界 各类沉积岩分布广泛,约占我国陆地面积的3/4,常形成一些特殊的地貌形态。
在长江以南地区,从白垩纪直至现在气候湿热,故在中、新生代陷落盆地中堆积了一套陆相为主的红色岩系。形成许多峭壁悬崖、石峰林立的丹霞地貌;而岩性比较松软的砂页岩因流水侵蚀而形成比较低缓的红色丘陵,构成了江南独具一格的红层地貌。 云贵高原、广西一带古生代碳酸盐岩层深厚,形成喀斯特地貌。 北方的第四纪黄土构成了独特的黄土地貌区。地表支离破碎,形成了塬、梁、峁等地貌形态。 北方内陆沙漠面积大,沙丘广布,这不但与地处内陆气候极端干燥密切相关,而且和第四纪疏松沉积物分布广泛,具有就地起沙的大量冲积、洪积、湖积物质也密切关联。 图 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 图 中国黄土地貌分布

34 第一章 区位和疆界 我国山地众多,岩浆岩和变质岩常大面积出露,常构成崇山峻岭、危崖陡壁。其中,侵入岩以花岗岩面积最广,山地中多有分布,与多旋回岩浆频繁活动密切相关。花岗岩坚硬致密,抗蚀力强,经断块抬升往往形成高峻山地,如秦岭的太白山、湖南的衡山、山东的崂山、浙江的天目山、广东的罗浮山均为花岗岩山峰。奇峰峻峭的黄山和华山,因系花岗岩株构造而山势更显挺拔。 地表出露的喷出岩以基性的玄武岩分布最广。它们多为第四纪火山频繁活动喷发形成的玄武岩熔岩流,以东北、华北和东南沿海一带分布最广。大面积玄武岩熔岩流常构成阶状的熔岩台地,如长白山地、张北高原、海南岛北部等。此外还分布着火山锥、火口湖、熔岩垄岗等多种火山地貌。 图 中国火山分布

35 教学活动建议 主题:对比中国与美国地理区位,概括异同点并初 相关网站 步分析地理特征 方法:读图分析,列表对比 能力训练:获取地图信息的能力
第一章 区位和疆界 教学活动建议 主题:对比中国与美国地理区位,概括异同点并初 步分析地理特征 方法:读图分析,列表对比 能力训练:获取地图信息的能力 要求:2人一组,讨论,完成1份作业 相关网站 中国国情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中国国家地理 地理频道 数字地球网站 国家遥感中心

36 思 考 题 1.简述中国地理位置的基本特征。 3.中国国土包括哪些基本方面? 4.简述中国地表结构的基本特征。
第一章 区位和疆界 思 考 题 1.简述中国地理位置的基本特征。 2.中国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对自然地带形成有什么影响? 3.中国国土包括哪些基本方面? 4.简述中国地表结构的基本特征。 5.概述中国山地格局的地理意义。 end 回主目录 下一章


Download ppt "第一章 区位和疆界 第一节 中国在世界的地位 第二节 区位与疆界 第三节 中国遥感图像的地学分析 中国地理电子教案"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