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CHAPTER 4 嬰兒期營養.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CHAPTER 4 嬰兒期營養."—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CHAPTER 4 嬰兒期營養

2 第一節 嬰兒的生長發育 嬰兒期是指從出生至 1 歲大的時期 出生後 28 天內又可稱為新生兒期
第一節 嬰兒的生長發育 嬰兒期是指從出生至 1 歲大的時期 出生後 28 天內又可稱為新生兒期 嬰兒期是一生中成長發育最快的時期,但會受到環境、營養及遺傳影響而不同

3 一. 身高與體重 剛出生嬰兒的頭部比例較大,1 歲以後因手腳、軀幹生長加速,會愈來愈接近成人的比例(圖4-1)

4 圖4-1 人體比例之變化

5 嬰兒出生體重約為 3.2~3.4 公斤,4~6 個月時體重約為出生的 2 倍,週歲時達 3 倍(9 公斤左右)
嬰兒出生時的身高約為 50 公分,1 歲時可長至75 公分,4 歲時約為出生的 2 倍 嬰兒的頭圍在 1歲時較出生增加 40%,腦重量達出生時的 2 倍(表4-1)

6 表4-1 1歲以內嬰兒體重與身高增加情形

7 嬰兒出生體重受到母親懷孕週數、懷孕前體重、懷孕期間體重增加情形影響
一般嬰兒出生後體重會減輕 6%,7~10 天後因喝奶量增加,體重便回到出生時體重 體重是判斷嬰兒進食量是否足夠的最佳指標,建議定期監測,頻率約 2 週以上測量一次即可

8 定期測量嬰兒的體重、身高、頭圍(圖4-2),利用生長曲線圖來評估嬰兒的熱量攝取是否足夠及發育是否遲緩
一般落在 50 百分位(percentile)表示孩童的身體發育屬於普通體位 若嬰兒長期營養不良,會先造成體重減輕再影響身高發育,最後才是頭圍

9 圖4-2 監測嬰兒頭圍

10 以母乳哺育的嬰兒,平均體重低於餵食嬰兒配方奶者
為避免將哺餵母乳的嬰兒誤判為體重過輕者,因此 2006 年世界衛生組織公布新版嬰幼兒成長曲線圖,以跨國合作方式,調查 0~5 歲哺餵母乳且在健康環境下成長之兒童體位狀況所繪製而成,臺灣自 2009 年起亦使用新版的兒童生長曲線來評估嬰幼兒的生長情形

11 二. 尚未發育成熟的器官 有限的胃容積 出生時胃容積極小,只有 10~20 毫升,第三天可增加至約 30 毫升
隨著年紀增加,1 歲時可達200 毫升 約在 2 歲時,胃才算發育完成

12 消化酵素 嬰兒的舌脂酶(lingual)以及胃脂肪酶(gastric lipase)在胃中可以水解短鏈及中鏈的脂肪酸,大部分的三酸甘油酯在胃中不被水解,進入小腸後才被胰脂酶(pancreatic lipase)分解

13 在懷孕第 28~32 週時,消化雙醣的酵素活性已達成人的程度,乳糖酶(lactase)的活性則是在出生後才達成人標準
胰澱粉酶(pancreatic amylase)在出生後 6 個月內活性都較低,所以小於 6 個月的嬰兒若哺餵澱粉,通常可藉由增加唾液澱粉酶(salivary amylase)的活性來進行代償(compensate)

14 有限的腎臟濃縮尿液能力 新生兒的腎臟生理構造尚未成熟,因此腎臟濃縮尿液的能力也有限
新生兒在出生時尿液滲透壓約 700 mOsm/L,但也有新生兒可達 1,200~1,400 mOsm/L 大部分嬰兒在 6 週時已有大人濃縮尿液的能力

15 第二節 嬰兒期的營養需求 一. 熱量 新生兒每公斤體重所需熱量較高,隨著年紀增加(直至成年)會慢慢下降 一般出生時熱量需要 120大卡/公斤
第二節 嬰兒期的營養需求 一. 熱量 新生兒每公斤體重所需熱量較高,隨著年紀增加(直至成年)會慢慢下降 一般出生時熱量需要 120大卡/公斤 1 歲時為 100 大卡/公斤 嬰兒活動量差異大,熱量需求為 90~100 大卡/公斤(0~ 6 月 100 大卡/公斤, 7~12 月 90 大卡/公斤)

16 低出生體重嬰兒的熱量需求為 150 大卡/公斤 足月產的正常出生體重嬰兒熱量需求為 100~120大卡/公斤 嬰兒每天喝奶量要達到 840~960 毫升以上才能攝取足夠熱量 母乳及嬰兒配方奶中熱量密度為每30 毫升 20 大卡

17 二. 蛋白質 隨著月齡增加,攝入的蛋白質用在生長發育的量會降低:1 個月大時,約 64% 的蛋白質用於成長; 6~12 個月大時降低至 24%。 成長發育所需要之蛋白質量也受出生體重影響,出生體重較重的嬰兒因成長速度較慢,蛋白質需要量較低出生體重者低

18 嬰兒蛋白質 0~6 個月為每公斤體重 2.3 公克 7~12 個月為每公斤體重 2.1 公克 生長發育遲緩的嬰兒需要較快的生長追趕期(catch-up growth),因此需要較多的蛋白質攝取 只要進食量正常,不需要換成蛋白質含量較高之配方奶使用

19 當嬰兒因腹瀉而長期餵食稀釋配方奶,或是對多種食物過敏導致食物選擇受限時,會造成蛋白質攝取量不足
嬰兒比成人需要攝取較大比例的必需胺基酸,組胺酸(histidine)對嬰兒而言屬於必需胺基酸 酪胺酸(tyrosine)、胱胺酸(cystine)、牛磺酸(taurine)則是早產兒的必需胺基酸

20 三. 脂肪 1 歲以下嬰兒每日脂肪攝取至少應有 30 公克,母乳含有 4% 的脂肪,占總熱量約 50%,且以中鏈脂肪酸(MCT)與長鏈脂肪酸(LCT)方式存在,因此脂肪的消化吸收是非常有效的 使用脫脂奶,會造成總熱量不足 長鏈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對腦部及視網膜發育相當重要,是母乳中的正常成分

21 亞麻油酸的攝取量應占總熱量的 3%,才能維持皮膚完整性與正常發育
母乳中亞麻油酸含量約占總熱量的 5%,大部分嬰兒配方占 10%,6 個月以下嬰兒建議量為 4.4 公克/天;7 個月到 1 歲為 4.6 公克/天 次亞麻油酸(ω-3脂肪酸)是 DHA 與 EPA 的前驅物,1 歲以內建議量為 0.5 公克/天

22 DHA 及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 ARA)是神經組織最主要的 ω-3 與 ω-6 族脂肪酸,母乳中DHA 濃度依母親飲食內容而異,嬰兒配方奶粉中也有添加
DHA為視網膜中光接受器之主要脂肪酸成分,足夠的 DHA、EPA 有助於視力及精神運動(psychomotor)的發育,特別是早產兒

23 四. 醣類 嬰兒期的醣類攝取量應占熱量的30~60%,母乳含量占熱量的40%,嬰兒配方奶占40~50%
大部分母乳與嬰兒配方含有乳糖(lactose),只有少部分的嬰兒會有乳糖不耐症 蜂蜜含有肉毒桿菌(botulism)的孢子,可在腸道中產生毒性,1歲以下的嬰兒因免疫系統發育尚未完全,無法抵抗肉毒桿菌孢子的毒性,因此1歲以下嬰兒不建議餵食蜂蜜

24 五. 礦物質 鐵質 母乳的含鐵量低(0.2~0.4 mg/L),但含量相當穩定,母乳中鐵的吸收率較嬰兒配方奶高(母乳50~70%,配方奶 4~10%) 母親的鐵質儲存量足夠、母乳的鐵質含量足夠嬰兒所需,且足月產的健康嬰兒體內鐵質儲存量亦充足,只要喝奶量足夠,鐵質可供應到出生體重增加至 2 倍後(約在 4 個月)

25 4 個月後,隨著嬰兒快速成長,鐵質需求量顯著增加,需增加額外的鐵質來源
若 6~9 個月的嬰兒仍只有餵食母乳,不吃副食品,便會開始消耗鐵質儲存量並引起貧血,但低出生體重的早產兒缺鐵時間會比較早,也較容易貧血

26 鐵質與心智、運動功能有關,一旦嬰兒期缺鐵,即使尚未出現貧血症狀,也會受到影響
嬰兒8個月大時血色素偏低會與 18 個月大時運動發展的損害有關,也可能與早期青春期行為發展有關 矯正缺鐵性貧血,可以預防生長發育與行為的遲緩 鐵同時也是微生物及惡性細胞生長的必需因子,過量補充鐵質除了會導致嬰兒便祕,也可能會增加腸道感染、敗血、癌症的發生,並降低鋅的吸收率

27 4~6 個月大純母乳哺育的嬰兒應開始增加鐵質的攝取(1 mg/kg/day),建議來源為副食品(強化鐵質的穀類食品、肉類)以及強化鐵質的嬰兒配方奶來補充母乳的不足,使用配方奶者亦同

28 鈣 鈣質的建議量為 0~6 個月 300 毫克/天 到了 7~12 個月可漸漸增加至 400 毫克/天
哺餵母乳會比嬰兒配方奶有較高的鈣吸收率,約 2/3 的攝入量可以被吸收

29 鋅 母乳及配方奶中的鋅含量約為 0.3~0.5 mg/100 kcal,但母乳中的鋅比較好吸收
開始添加副食品後,可由肉類及穀類來補充大部分所需的鋅

30 氟 氟的上限攝取量為 0~6 個月 0.7 毫克/天,7~12 個月漸漸增加至 0.9 毫克/天。
母乳氟含量低,含氟的水調製成的食物(穀類食品、果汁)是嬰兒氟的主要食物來源,長牙後仍持續哺餵母乳的嬰兒,應給予含氟飲用水 6 個月大內不建議使用氟補充劑,出生滿 6 個月後,若沖泡配方奶所使用的水含氟量低於 0.3 ppm時,可添加 0.25 mg/day

31 六. 維生素 維生素B12 素食者所分泌之母乳可能缺乏維生素 B12 母親有惡性貧血時,哺餵母乳的嬰兒亦可能缺乏維生素B12

32 維生素D 母乳維生素 D 含量低,只含 20~25 IU/L(0.5 mcg/L),嬰兒每日維生素 D 需要量為 400 IU
若嬰兒母乳或配方奶餵食量少於 1,000 毫升,可短期添加 400 IU/天,以預防佝僂症(rickets)的發生 早產兒、膚色暗、居住在高緯度或是高海拔地區之嬰幼兒,屬於佝僂症的高危險群,需要補充維生素 D 的攝取

33 維生素K 新生兒經由胎盤獲得的維生素 K 較少,且腸道缺乏合成維生素 K 的細菌,加上肝臟功能尚未發育完整,無法合成凝血酶原,使血液維生素 K 含量低(特別是出生前3天最明顯)、凝血時間延長 早產兒、母親使用抗凝血劑治療的嬰兒,是維生素K易缺乏族群缺乏維生素 K 會造成出血或是溶血性疾病(hemorrhagic disease)

34 母乳中維生素 K 含量較少,約 2.5 mcg/L,配方奶含量約為 4 mcg/100 kcal
維生素 K 之足夠攝取量為 0~6 個月 2 mcg/day 與 7~12 個月 2.5 mcg/day 出生後立即注射維生素 K,可預防新生兒出血性疾病

35 七. 水分 嬰兒身體水分含量約占體重 75~80%(成人為 60~65%),隨成長及發育會逐漸減少至 70%。
由於嬰兒腎臟尿液濃縮能力低於幼兒及成人,容易出現水分不平衡情形,勿將奶水(母乳、配方奶)再煮沸,以免造成水分蒸發、溶質濃縮,使得滲透壓改變

36 一般母乳的滲透壓約 285 mOsm/kg,配方奶為 150~380 mOsm/kg,若超過 400 mOsm/kg,會造成嬰兒腹瀉及嘔吐,嚴重者會產生脫水
新生兒體重減輕大於出生體重10%會出現高血鈉脫水(hypernatremic dehydration),造成抽搐、血管受損等問題 新生兒宜小心監測攝入液體量、體重及身體水分平衡狀況(可以溼尿布片數來判斷)

37 水中毒(water intoxication)可能發生在以開水取代母乳、配方奶哺餵、過度稀釋的配方奶,或是用開水取代電解質液治療腹瀉時,會導致嬰兒低血鈉、焦慮、噁心、嘔吐、腹瀉、多尿或寡尿及抽搐等現象
嬰兒期水分需求如表4-2

38 表4-2 嬰兒期水分需求估算

39 第三節 嬰兒副食品 母乳哺育時間應達 6 個月,6~12 個月再搭配副食品(complementary food)使用
第三節 嬰兒副食品 母乳哺育時間應達 6 個月,6~12 個月再搭配副食品(complementary food)使用 只要副食品添加得宜,6 個月大後並不需要由一般嬰兒奶粉換成較大嬰兒配方奶,除非嬰兒攝食量或副食品添加量不足才需要調整 嬰兒副食品添加量及時間請參考表4-3

40 表4-3 嬰兒飲食建議量

41 表4-3 嬰兒飲食建議量(續)

42 一. 添加副食品的時機 一般在 4~6 個月大時,嬰兒已可控制頭的轉動及抬起,當給予支撐物時亦可坐穩,此時為副食品添加的適當時機
藉由副食品可補充蛋白質、鐵質及維生素,但太早開始添加不僅對嬰兒無益處,還可能會引起過敏反應

43 二. 添加副食品的原則 1. 每次只選擇一種新的食物,由少量(1~2 茶匙)開始增加
1. 每次只選擇一種新的食物,由少量(1~2 茶匙)開始增加 2. 食物種類由簡而繁,以 3~5 天為 1 個單位來嚐試新食物

44 3. 剛開始應選擇較不易引起過敏的食物,如:嬰兒米粉、較稀的粥等穀類食物,之後再嚐試蔬菜(如:胡蘿蔔、敏豆)與水果。由於果汁甜度較高,剛開始可稀釋 1 倍,之後再逐漸增加濃度,但給予量不超過 120~180 毫升 4. 選擇新鮮、天然的食物,不額外加鹽、糖等調味品

45 5. 利用湯匙或杯子餵食副食品,訓練嬰兒的吞嚥及咀嚼能力
6. 注意食品衛生安全,如:刀具、砧板應確實清潔、烹調人員需注意手部衛生、留意食物的保存日期 7. 不隨意餵食葡萄糖水、含糖飲料或咖啡因飲料,1歲以下不餵食蜂蜜(因含有肉毒桿菌孢子)

46 第四節 常見問題與先天代謝 異常疾病 一. 常見問題 (一)嬰兒腸絞痛 Infantile Colic
當嬰兒經常在固定時間(傍晚或深夜)突然出現無法控制的尖銳啼哭,且①年齡約 2~3 週大;②每天啼哭超過 3 小時,每週至少 3 天以上;③持續超過 3 週以上,即可稱為嬰兒腸絞痛 此現象可在嬰兒 5 個月大以前慢慢痊癒

47 腸絞痛可能與餵奶吞下大量空氣,導致腸道腹脹或腹痛有關,或是對母乳或嬰兒配方奶的成分不適應,母親抽菸或喝酒也有相關性
當嬰兒啼哭時,可以先確認是否饑餓、嬰兒配方奶的沖泡濃度是否正確、有無食物過敏、生病,通常腸絞痛可以藉由輕輕規律的搖動嬰兒、擁抱、少量多餐、餵奶後的拍背排氣動作(圖4-3)等獲得改善

48 圖4-3 拍背可幫助嬰兒排氣

49 當出現腸絞痛時可先調整嬰兒飲食內容,如:牛奶蛋白可能是造成腸絞痛的原因
餵食配方奶者可以考慮使用水解配方奶以減輕症狀

50 (二)腹瀉及腸胃炎 Diarrhea and Gastroenteritis
嬰兒的排便次數約 2~6 次/天,隨著月齡增加會逐漸減少, 3~4 個月大的嬰兒一天至少解 2~3 次鬆軟黃便 腹瀉與感染、食物不耐或液體攝取量的改變有關,嬰兒長牙期之疼痛緩解後,亦會出現 1~2 天大便鬆軟狀況,只要體重沒有減輕仍可持續餵食,但要注意補充足夠的液體,以避免脫水

51 純母乳哺餵的嬰兒少有腸胃炎發生,即使出現症狀仍可持續哺餵母乳
哺餵嬰兒配方奶者,需要暫停餵食 6~24 小時,並使用口服電解質液補充流失的水分 已開始吃副食品者也應暫停食用 少部分嬰兒在急性腸胃炎後,仍會持續腹瀉一陣子,屬於短暫的乳糖不耐現象,哺餵配方奶者可暫時改成無乳糖嬰兒配方奶

52 (三)便祕 Constipation 哺餵配方奶者,可能因配方奶成分改變(乳清蛋白改成酪蛋白或大豆蛋白)、嬰兒配方奶沖泡太濃、攝入液體量不足等,而產生便祕 嬰兒開始吃副食品後,會改變大便的顏色與頻率,較易出現便祕問題 哺餵母乳的嬰兒少有便祕,當發生便祕時,可能與攝食量不足有關

53 便祕時應先確認整天的液體攝入量是否足夠,並針對可能原因加以處理
天氣熱時,不妨在 2 次餵食之間額外給予冷開水來補充留失的水分 使用黑棗汁(prune juice)需注意液體平衡以及隨之而來的腹瀉問題

54 (四)溢奶 Regurgitation 嬰兒溢奶與賁門(胃食道括約肌)發育不完全有關,會導致喝奶後奶水逆流至口腔,只要體重仍有增加,大部分的溢奶對嬰兒無太大影響 但嚴重的胃食道逆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除了口腔溢奶外,有時奶水也會從鼻腔流出,造成嬰兒疼痛、不舒服,甚至影響生長發育

55 隨著嬰兒長大、食道變長、賁門擴約肌收縮力變強、開始添加副食品、可維持較長時間的直立姿勢及開始走路後,奶水逆流的情況會逐漸改善
餵奶後 30 分鐘維持 40~60° 的直立姿勢、幫嬰兒拍背排氣、避免過度餵食、少量多餐等,亦可改善奶水逆流情況

56 (五)食物過敏 Food Allergy 過敏可分為立即性與延遲性過敏反應
在攝食 1 小時後出現疹子(蕁麻疹)、發癢、嘔吐等症狀,屬於立即性過敏反應 在攝食數小時或數天後才出現症狀,如:溼疹、腹瀉、腸絞痛、腹痛、生長遲緩等,則屬於延遲性過敏反應

57 完整、未分解的蛋白質是引起過敏反應的主因
當腸道發育不完整或是腸道發炎情況下,較大分子的蛋白質分解物會通過黏膜層,且被身體當作是外來入侵的蛋白質,觸發局部免疫反應或發炎反應 建議可先做過敏原測試,一旦確認是引起過敏的食物應避免給予

58 哺餵嬰兒配方奶者,可將奶粉調整為水解蛋白質配方,但 6 個月以下的嬰兒不建議使用大豆蛋白配方奶粉,因為對牛奶蛋白過敏者也可能對大豆蛋白過敏
哺餵母乳的媽媽若有已知的過敏食物,除了避免食用外,也應注意自身的飲食均衡 大部分的過敏原來自環境因素(如:草、灰塵),若過於嚴格限制飲食反而會造成飲食不均衡,不利嬰兒的生長與發育

59 二. 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 (一)苯酮尿症 Phenylketonuria; PKU
苯酮尿症乃因身體缺乏苯丙胺酸羥化酶(phenylalanine hydroxylase),而無法將苯丙胺酸(phenylalanine; Phe)羥化(hydroxylation)成酪胺酸(tyrosine; Tyr),造成苯丙胺酸在身體堆積、酪胺酸缺乏等問題(圖4-4)。

60 圖4-4 苯酮尿症致病機轉

61 由於缺乏酪胺酸,使得黑色素(melanin)生成受到影響
臨床發現病嬰之毛髮顏色偏淡(黃)、皮膚乾燥且較蒼白 苯丙胺酸代謝為苯丙酮酸,導致病嬰的呼吸、尿液、皮膚上帶有陳腐味道,若不及時處理,將導致腦部傷害,嚴重者甚至造成智能障礙

62 PKU診斷標準包括血中苯丙胺酸濃度持續超過 6~10 mg/dl(360~600 mmol/L),以及酪胺酸濃度<3 mg/dl(165 mmol/L)

63 病嬰無法有效代謝食物中的蛋白質,故自嬰兒期給予低苯丙胺酸或不含苯丙胺酸的特殊奶粉,來補充其他必需胺基酸,並搭配低蛋白食物,如:穀類、蔬菜、水果來提供其他營養素
定期評估蛋白質、熱量攝取是否足夠,以維持兒童的正常發育。

64 補充酪胺酸、指導家長準備低苯丙胺酸食物(low phenylalanine food)或無苯丙胺配方、指導閱讀食品標示、避免食用阿斯巴甜(aspartame)產品(因其含有56%苯丙胺酸),都是重要的課題

65 (二)先天性甲狀腺低能症 Congenital Hypothyroidism
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主要是因嬰兒體內缺乏甲狀腺素(圖4-5),而影響神經系統及生長發育,造成「呆小症(cretinism)」(圖4-6) 剛出生幾乎無異狀,通常在出生 2~3 個月後出現症狀,如能及早發現,給予甲狀腺素治療,身體發育異常矮小及心智障礙的程度會較輕,若 6 個月以後才治療,將會影響智能、生長發育遲緩

66 圖4-5 先天性甲狀腺低能症致病機轉

67 圖4-6 呆小症症狀

68 (三)高胱胺酸尿症 Homocystinuria; HCU
高胱胺酸尿症主要是因在胱胺酸(cystine)的合成過程中缺乏胱硫醚-β-合成酶(cystathionine-β-synthase; CBS),導致大量甲硫胺酸(methionine; Met)、高胱胺酸(homocysteine; Hcy)及有毒代謝產物堆積在血液中,並由尿液排出大量的高胱胺酸(圖4-7) 如果沒有早期治療,將導致智能障礙、全身骨骼畸形、眼球水晶體脫垂、血栓形成、抽筋、腦血管病變等問題

69 圖4-7 高胱胺酸尿症致病機轉

70 病嬰應限制甲硫胺酸類的蛋白質食物 如:在嬰兒期採用豆類配方之特殊奶粉或低甲硫胺酸食譜,並補充胱胺酸、維生素B6、維生素B12、葉酸等

71 (四)半乳糖血症 Galactosemia
新生兒體內缺乏半乳糖酶(galactokinase)、半乳糖-1-磷酸尿苷醯轉移酶(galactose-1-phosphate uridyltransferase),無法正常代謝乳糖,導致血中半乳糖-1-磷酸鹽(galactose-1-phosphate)濃度增加(圖4-8),合併半乳糖尿(galactosuria)

72 圖4-8 半乳糖血症致病機轉

73 通常出生後 2 週內會發病,症狀包括嘔吐、腹瀉、昏睡、黃疸、肝腫大、白內障、生長遲緩(failure to thrive)、容易低血糖及感染等問題
早期發現並給予豆類配方奶(soy-based formula)、不含乳糖及半乳糖之乳製品,才能降低疾病對身體的危害

74 (五)葡萄糖-6-磷酸鹽去氫酶缺乏症 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 Deficiency;
  G-6-PD Deficiency G-6-PD缺乏症,俗稱蠶豆症,主要是缺乏紅血球表面的保護酵素─葡萄糖-6-磷酸鹽去氫酶(G-6-PD),使紅血球中的麩胱甘肽(glutathione; GSH)氧化後無法生成還原態的麩胱甘肽,以保護細胞膜,造成紅血球抗氧化能力變差

75 當病嬰接觸奈丸(樟腦丸)、吃蠶豆或服用磺胺類藥物等具氧化性物質時,便會造成紅血球破裂,產生急性溶血性貧血現象(圖4-9),若未及時處理,將會導致黃疸、智能障礙,危及生命
早期診斷確認才能在生活上避免接觸致病因素,減少傷害

76 圖4-9 G-6-PD缺乏症致病機轉

77 (六)楓糖漿尿症 Maple Syrup Urine Disease;
  MSUD, or Branched-Chain Ketoaciduria 楓糖漿尿症主要是因缺乏支鏈α型酮酸去氫酶(branched-chain α-ketoacid dehydrogenase complex),導致支鏈胺基酸(branched-chain amino acid; BCAA),如:白胺酸(leucine)、異白胺酸(isoleucine)、纈胺酸(valine)及其代謝產物在體內堆積(圖4-10)

78 圖4-10 楓糖漿尿症致病機轉

79 通常新生兒在出生時正常,但 4~5 天後會出現餵食減少、嘔吐、昏睡、週期性的肌肉高張力,一週內新生兒的尿液及汗液會出現楓糖漿、焦糖的味道,若不及時處理,將導致酸中毒、神經受損、抽搐、昏迷、死亡
早期診斷、長期控制,盡可能維持嬰兒及學齡前兒童血漿白胺酸濃度趨近於正常生理濃度,對智力發展而言是重要因素

80 飲食上通常給予病嬰特殊配方奶粉(低支鏈胺基酸)、維生素 B1,以及少量的嬰兒配方奶粉或牛奶,以提供支鏈胺基酸,避免腦細胞損傷
並藉由定期監控血中支鏈胺基酸適度調整飲食,維持生長發育

81 The End


Download ppt "CHAPTER 4 嬰兒期營養."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