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中医学经络部分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 李 桐.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中医学经络部分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 李 桐."—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医学经络部分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 李 桐

2 什么是经络?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的意思,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有网络的意思,是经脉的分支,纵横交错,网络全身。经脉大多数循行于深部,有一定的循行径路;络脉循行于浅表部位,有的络脉还显现于体表。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经络把人体所有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组织器官连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3 什么是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4 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经络的功能

5 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十二经脉 附属部 经脉 奇经八脉 经络 十二经别 十五络脉 络脉 孙络 浮络

6 十二经脉

7 十二经脉 (一)名称分类 手三阴经 手三阳经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手三阴经 手三阳经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三阴经 足三阳经 足太阴脾经 足阳明胃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阳胆经 足少阴肾经 足太阳膀胱经 十二经脉

8 1.根据十二经脉循行的肢体部位定手足,凡是主要循行于人体上肢的经脉为手经。主要循行于人体下肢的经脉为足经。
2.根据所属络的脏腑定某经,如手太阴肺经最后归属于肺。 3.结合阴阳的理论定阴经和阳经.

9 (二)走向、交接、分布、表里关系 及流注次序 1.走向和交接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腔走向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三阳经从手指末端走向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面部走向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三阴经从足趾走向腹、胸腔,交手三阴经。

10 具体交接的规律(顺口溜) A.阴阳交接在手足(互为表里的两条经脉的交接) B.两阳交接在头面(两条同名的阳经的交接) C.两阴交接在胸腹(两条阴经的交接,太阴和少阴,少阴和厥阴,厥阴和太阴交接)

11 2.分布规律: (1)在四肢部:阳经分布于四肢的外侧面,阴经分布于四肢的内侧面。外侧分三阳,内侧分三阴,大体上,阳明、太阴在前缘,太阳、少阴在后缘,少阳、厥阴在中线。见图。

12 (2)在头面部: 阳明经行于面部、额部;太阳经行于面颊、头项及头后部;少阳经行于头侧部。

13 (3)在躯干部: 手三阳经行于肩胛部,足三阳经则阳明经行于前(胸、腹部),太阳经行于后(背、腰部),少阳经行于侧面。手三阴经均从腋下走出,足三阴经均行于腹部。循行于腹部的经脉,自内向外的顺序为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

14 3.表里络属关系 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为表里;手少阳三焦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为表里;手太阳小肠经与手少阴心经为表里;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为表里;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为表里;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为表里。

15 手太阴肺经 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

16 1.手太阴肺经 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下口幽门,上口贲门),上行通过膈肌,属肺,至喉部,横行至胸部外上方(中府穴),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过肘窝入寸口上鱼际,直出拇指之端(少商穴)。 分支:从手腕的后方(列缺穴)分出,沿掌背侧走向食指桡侧端(商阳穴),交于手阳明大肠经。

17 手太阴肺经

18 2.手阳明大肠经 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经过手背行于上肢外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向后到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穴),再向前下行入锁骨上窝(缺盆),进入胸腔络肺,向下通过膈肌下行,属大肠。 分支:从锁骨上窝上行,经颈部至面颊,入下齿中,回出挟口两旁,左右交叉于人中,至对侧鼻翼旁(迎香穴),交于足阳明胃经。

19 手阳明大肠经

20 3.足阳明胃经 起于鼻翼旁(迎香穴),挟鼻上行,左右侧交会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与足太阳经相交,向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还出,挟口两旁,环绕嘴唇,在颏唇沟承浆穴处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沿下颌角上行过耳前,经过上关穴,沿发际,到额前。

21 3.足阳明胃经 分支:从大迎穴前方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咙向下后行至大椎穴,折向前行,入缺盆,深入体腔,下行穿过膈肌,属胃,络脾。 直行者: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线下行,挟脐两旁(旁开二寸),下行至腹股沟处的气街穴。

22 3.足阳明胃经 分支:从胃下口幽门处分出,沿腹腔内下行到气街穴,与直行之脉会合,而后下前部外侧,至膝膑,沿下肢胫骨前缘下行至足背,入足第二趾外侧端(厉兑穴)。 分支:从膝下三寸处(足三里穴)分出,下行入中趾外侧端。 分支:从足背上的冲阳穴分出,前行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交于足太阴脾经。

23

24 4.足太阴脾经 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亏,在内踝上八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 分支:从胃别出,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

25

26 5.手少阴心经 起于心中,走出后属心系,向下穿过膈肌,络小肠。 分支:从心系分出,挟食道上行,连于目系。 直行者:从心系出来,退回上行经过肺,向下浅出腋下(极泉穴),沿上肢内侧后缘,过肘中,经掌后锐骨端,进入掌中,沿小指桡侧,出小指桡侧端(少冲穴),交于手太阳小肠经。

27

28 6.手太阳小肠经 起于小指外侧端(少泽穴),沿手背、上肢外侧后缘,过肘部,到肩关节后面,绕肩胛部,交肩上(大椎穴),前行入缺盆,深入体腔,络心,沿食道,穿过膈肌,到达胃部,下行,属小肠。

29 6.手太阳小肠经 分支:从缺盆出来,沿颈部上行到面颊,至目外眦后,退行进入耳中(听宫穴)。 分支:从面颊部分出,向上行于眼下,至目内眦(睛明穴),交于足太阳膀胱经。

30

31 谢 谢

32 中医学经络部分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 李 桐

33 7.足太阳膀胱经 起于目内眦(睛明穴),向上到达额部,左右交会于头顶部(百会穴)。 分支:从头顶部分出,到耳上角部。

34 7.足太阳膀胱经 直行者:从头顶部分别向后行至枕骨处,进入颅腔,络脑,回出分别下行到项部(天柱穴),下行交会于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内侧,脊柱两旁(一寸五分),到达腰部(肾俞穴),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膂),深入体腔,络肾,属膀胱。

35 7.足太阳膀胱经 分支:从腰部分出,沿脊柱两旁下行,穿过臀部,从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胭窝中(委中穴)。 分支:从项分出下行,经肩胛内侧,从附分穴挟脊(三寸)下行至髀枢,经大腿后侧至胭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然后下行穿过腓肠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足背外侧缘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交于足少阴肾经。

36

37 8.足少阴肾经 起于足小趾下,斜行于足心(涌泉穴),出行于舟骨粗隆之下,沿内踝后,分出进入足跟,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缘,至帼内侧,上股内侧后缘入脊内(长强穴),穿过脊柱,属肾,络膀胱。 直行者:从肾上行,穿过肝和膈肌,进入肺,沿喉咙,到舌根两旁。 分支:从肺中分出,络心,注于胸中,交于手厥阴心包经。

38

39 9.手厥阴心包经 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下穿过膈肌,依次络于上、中、下三焦。 分支:从胸中分出,沿胸浅出胁部当腋下三寸处(天池穴),向上至腋窝下,沿上肢内侧中线入肘,过腕部,入掌中(劳宫穴),沿中指桡侧,出中指桡侧端(中冲穴)。 分支: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出其尺侧端(关冲穴)。交于手少阳三焦经。

40

41 10.手少阳三焦经 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穴),向上沿无名指尺侧至手腕背面,上行尺骨、桡骨之间,通过肘尖,沿上臂外侧向上至肩部,向前行入缺盆,布于膻中,散络心包,穿过膈肌,依次属上、中、下三焦。

42 10.手少阳三焦经 分支:从膻中分出,上行出缺盆,至肩部,左右交会于大椎,上行到项,沿耳后(翳风穴),直上出耳上角,然后屈曲向下经面颊部至目眶下。 分支:从耳后分出,进入耳中,出走耳前,经上关穴前,在面颊部与前一分支相交,至目外眦(瞳子醪穴),交于足少阳胆经。

43

44 11.足少阳胆经 起于目外眦(瞳子醪穴),上至头角(颔厌穴)。再向下到耳后(完骨穴),再折向上行,经额部至眉上(阳白穴),又向后折至风池穴,沿颈下行至肩上,左右交会于大椎穴,前行入缺盆。 分支: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于耳前,至目外眦后方。

45 11.足少阳胆经 分支:从目外眦分出,下行至大迎穴,同手少阳经分布于面颊部的支脉相合,行至目眶下,向下的经过下颌角部下行至颈部,与前脉会合于缺盆后,进入体腔,穿过膈肌,络肝,属胆,沿胁里浅出气街,绕毛际,横向至环跳穴处。

46 11.足少阳胆经 直行者:从缺盆下行至腋,沿胸侧,过季肋,下行至环跳穴处与前支会合,再向下沿大腿外侧、膝关节外缘,行于腓骨前面,直下至腓骨下端,浅出外踝之前,沿足背行出于足第四趾外侧端(窍阴穴)。 分支:从足背(临泣穴)分出,前行出足大趾外侧端,折回穿过爪甲,分布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交于足厥阴肝经。

47

48 12.足厥阴肝经 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向上沿足背至内踝前一寸处(中封穴),向上沿胫骨内缘,在内踝上八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行过膝内侧,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绕阴器,至小腹,挟胃两旁,属肝,络胆,向上穿过膈肌,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的后边,向上进入鼻咽部,上行连接目系,出于额,上行与督脉会于头顶部。

49 12.足厥阴肝经 分支:从目系分出,下行于颊里,环绕在口唇的里边。 分支:从肝分出,穿过膈肌,向上注入肺,交于手太阴肺经。

50 三、奇经八脉

51 什么是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奇是奇异的意思,奇经八脉的分布和作用有异于十二正经;又因其与脏腑没有直接的相互络属,相互之间也没有表里关系,故称“奇经”。

52 督脉循行: 起于小腹胞中,出于会阴,向后行于脊柱之内,沿骶、腰、胸、颈椎、上行至后头部正中风府穴,进入脑内,上行头顶,沿前额下行至鼻柱,抵达上唇系带处。其一条支脉,贯通于心,联络至肾。

53

54 任脉循行: 起于小腹胞中,出于会阴,上入耻骨阴毛际,沿腹部胸部正中线上行至咽喉,再向上经过颈部,抵达下唇下方颏唇沟中承浆穴。

55

56 四、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57 (一)十二经别 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其循行特点,可用“离、合、出、入”来概括,即从十二经脉的四肢部分(多为肘、膝以上)别出,称为“离”;走入体腔脏腑深部,称为“入”;然后浅出体表,称为“出”;而上头面部,阴经的经别合入阳经的经别而分别注入六阳经脉,称为“合”。

58 经别主要生理功能:具有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体表与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的作用;并能通达经脉未循行到的器官和形体部位,以补十二经脉之不足,因而相应地扩大了经络穴位的主治范围。

59 (二)十二经筋 是十二经脉“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 有约束骨骼,主司关节屈伸运动的作用。如《素问·痿论》所说:“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60 (三)十五别络 是经脉分出的支脉,大多分布于体表,是较大的和主要的络脉。别络有十五条,其中十二经脉与督脉、任脉各有一条别络,再加上脾之大络,合为“十五别络”。别络的主要功能:加强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之间的联系;对全身无数细小的络脉起着主导作用和统率作用;灌渗气血以濡养全身。

61 (四)皮部 是指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皮表的分区,也是十二经脉之气的散布所在。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如《素问·皮部论》所说:“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凡十二经脉络脉者,皮之部也”。

62 五、经络的功能 1.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 2.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3.调节机能平衡 4.感应传导作用 5.阐释病理变化
6.指导疾病的诊断 7.指导疾病的治疗 8.用于疾病的预防

63 谢 谢


Download ppt "中医学经络部分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 李 桐."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