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環境劇場 一個空間的概念,一個政治的概念.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環境劇場 一個空間的概念,一個政治的概念."—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環境劇場 一個空間的概念,一個政治的概念

2 劇場空間的特性 劇場空間的日常性 劇場空間的特殊性 祭典與日常生活的聯結 (公民責任、大眾娛樂)
劇場對日常生活的模擬或映照 (取材或反映現實) 劇場空間的特殊性 祭典與日常生活的區隔 (特殊地域、特殊身分) 劇場對日常生活的抗拒或顛覆 (政治運動)

3 劇場是一個社會化的空間 劇場是一個社會化的空間(social space) 。 劇場活動是一個社會的事件(social event)。
公眾生活領域、公眾文化領域 劇場活動是一個社會的事件(social event)。 信仰、文化、休閒、商品 劇場的存在體現社會的集體意識(social consciousness)。 公眾活動與社會文化的對應關係

4 環境劇場作為一個專有名詞 The Six Axioms for Environmental Theatre
The Drama Review(TDR , Vol.12, No.3, Spring 1968) Richard Schechner (謝喜納) 自1950年代與1960年代之交,歐美劇場發展出來的特殊創作方法 與概念。(Peter Brook, Jerzy Grotowski, Eugene Barba, Adriane Mnouchkine, Living Theatre, Bread and Puppet Theatre) 對亞、非、大洋洲等地區,祭典或儀式性劇場的研究 對美國當下社會環境與現實生活的回應 1969年,表演工作坊(The Performance Group),在The Performing Garage演出《69年的戴奧尼索斯》

5 《The Brig》(The Living Theatre)

6 《Marat/Sade》(Peter Brook)

7 Bread and Puppet

8 首先將戲劇性事件(theatrical event)的類型,以其 和日常生活的關係遠近,排列顯現:
不純的/生活 公共事件 遊行 中介的 即興事件 (happenings) 環境的 環境劇場 純粹的/藝術 傳統劇場

9 原則之一 劇場活動是演員、觀眾、及其他所有劇場元素之間的 直接互動交流。 劇場和其他日常生活事件沒有根本上的差異
劇場提供的是一個完整的生活經驗 劇場事件可以被連結到現實社會情況

10 《Dionysus in 69》

11 原則之二 所有空間既是表演區域,也同時是觀看的區域 打破表演者與觀看者的區別/區隔 表演者與觀看者共享整個空間/戲劇經驗
從正面的、感知的環境,往非正面的、經驗的環境移動

12 《Mother Courage》

13 原則之三 劇場可以發生在現成的空間,也可以發生在經過設計 改造的空間 劇場空間的可能性 外外百老匯與邊緣劇場運動 去中心化的趨向
“I can take any empty space and call it a bare stage. “ The Empty Space by Peter Brook) 外外百老匯與邊緣劇場運動 off-off-Broadway, Edinburg Festival Fringe(1947→1959) 去中心化的趨向

14 San Francisco Mime Troupe

15 原則之四 劇場事件的焦點是多元變化的 劇場的流動性 劇場經驗與生活經驗的類比 表演者與觀看者的自主性

16 《1789》 (Le Théâtre du Soleil)

17 原則之五 所有劇場元素都有表達自我的自由,而不必服從於表 演者或其他因素,如文本,的權威 東方文化與亞陶殘酷劇場理念的影響
演出本質的探索與民主本值的探索 反映社會紛雜並存的現實

18 《Hamlet》(The Wooster Group)

19 原則之六 文本不必是製作的起點,也不必是絕對的目標,甚至 不是演出製作必要的元素 對文字權威的反動,對理性邏輯的反動
對創作關係結構和主流意識形態的挑戰 民主與革命的社會氛圍

20 《Einstein on the Beach》(Robert Wilson and )

21

22

23

24

25 本地的環境劇場 具有環境劇場元素的景象: 民俗的:野台戲曲、遶境巡行、原住民祭儀 政治的:國慶閱兵與慶祝典禮、選舉造勢活動、社會運動
通俗的/表演的(工地秀、電子花車) 鄉土文學論戰與本土化風潮(陳達、歌仔戲)

26 環境劇場的嘗試: 來自美術界的表演藝術(行動藝術/觀念藝術)創作(李銘盛)
1985年,洛河話劇團(洛河展意) 《交流道》在台北火車站 (行人議論、警察驅離、妨害交通) 1987年,劉靜敏《Medea在山上》(八斗子,儀式、表演與 觀看行為的合一) 非典型空間的嘗試

27 優 山上劇場

28 金枝演社《台灣俠女白小蘭》 二重埔 疏洪道 夜市

29 金枝演社《祭特洛伊》 淡水滬 尾砲台 (二級 古蹟)

30 差事劇團《潮喑》 寶藏巖

31 差事劇團《無中生有 返身》 寶藏巖

32 環境劇場的政治性 1988.2 王墨林、周逸昌《驅逐蘭嶼的惡靈》 1980年,秘密興建核廢料儲存場(蘭嶼龍頭岩) 《人間雜誌》首次揭露
王墨林、周逸昌《驅逐蘭嶼的惡靈》 1980年,秘密興建核廢料儲存場(蘭嶼龍頭岩) 《人間雜誌》首次揭露 反核、環保、原住民運動的集結 原本規劃的報告劇形式,因為效果的難以掌握,而改以示 威遊行為主 「小劇場跟一般標榜的"健康"題材大不相同,它有絕對反體 制的顛覆性格和叛逆性。」

33 《驅逐蘭嶼的惡靈》(2012版)


Download ppt "環境劇場 一個空間的概念,一個政治的概念."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