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原住民的介紹 班級:五年二班 座號:22號 作者:陳巧蓁.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原住民的介紹 班級:五年二班 座號:22號 作者:陳巧蓁."—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原住民的介紹 班級:五年二班 座號:22號 作者:陳巧蓁

2 目 錄 排 灣 族 前 言 魯 凱 族 泰 雅 族 卑 南 族 賽 夏 族 雅 美 族 布 農 族 邵 族 鄒 族 心得感想 阿 美 族
目 錄 排 灣 族 前 言 魯 凱 族 泰 雅 族 卑 南 族 賽 夏 族 雅 美 族 布 農 族 邵 族 鄒 族 心得感想 阿 美 族 參考網站 噶瑪蘭族 太魯閣族

3 前言 臺灣原住民,係泛指在十七世紀中國大陸沿海地區人民尚未大量移入前,已經居住在臺灣及其鄰邊島嶼的住民,包括日治時期稱為高山番以及稱作平埔番的原住民。目前政府認定的原住民共有十二族,約四十三萬人,約占臺灣總人口數的百分之二。

4 泰雅族 泰雅族分佈於北部中央山脈兩側,東至花蓮太魯閣,西至東勢,北到烏來,南迄南投縣仁愛鄉,是分佈面積最廣的一族,人口約八萬五千人。
根據泰雅族傳說,祖先是起源於中央山脈大霸尖山一帶的白石山,大約十八世紀時,開始分別往西北方向、東部及西南方向分散遷移,依其語言及風俗的不同可分為:賽德克、賽考列克、澤敖列三大群。其中賽德克群的一支,東泰雅族素以男子勇武善獵,女子長於織布著稱。昔日男女在臉部刺青,表示已成人或是榮譽的象徵,同時在盛行獵首的當時,亦有辨識敵我的作用,此習俗自日據時期被嚴格禁止以後,已不復存,只有在居進深山中八十歲以上的老人臉上尚可見到。泰雅族社會中原來沒有「頭目」,每當族人需要一致行動時,大家才共商推派一位有能力的人為代表,這個代表者的地位並非恆久也非世襲。「頭目」是日據時期,日本人為治理之便而產生的。

5 賽夏族 賽夏族分佈於台灣北部中央山脈西側新竹與苗栗的縣界,五峰鄉、東河鄉及獅潭鄉,人口約五千人。四週為泰雅族及客家村落所環繞,由於地緣關係,與平地漢人接觸頻繁也因此受漢人和泰雅族之習俗影響亦深。根據語言學家的推測,賽夏族的語言是較古老的南島語言,可能祖先到台灣的時間較早。賽夏族是以取自於大自然的動植物或現象為其宗族的氏姓,十九世紀中國清廷命其改從漢姓,於是根據原姓取其相近的意思或音譯而改從漢姓,如:日、風、樟、蟹、豆、絲、芎等姓氏。 賽夏族人口數雖少,但因其古老而神祕的「矮人傳說」,每兩年舉行一次「Pas-ta'ai」矮靈祭典,近年來廣受注目。每隔一年的農曆十月月圓之時,是迎接矮靈歸來的日子,從祭典一個月前開始,族人擇期聚會,虔敬審慎地為祭典商議事務,準備迎接矮靈祭的來臨,這時才可以開始練習平時忌唱的迎靈歌曲。祭典準備期間,族人要遵守矮靈留下的勸戒,彼此和樂相處,前嫌積怨皆應釋懷,若不遵守或心存不敬者,必遭矮靈懲罰。在三天三夜徹夜不停的迎靈、娛靈、送靈的歌聲舞步中,賽夏族人重新喚起祖先留下的訓示,亦留傳出血脈中千年不變的信仰。

6 布農族 布農族從前分佈在台灣中部中央山脈,海拔一千五百公尺高山之上。人口約四萬人。曾經發生過二次的民族大遷徒,分佈範圍也因此擴展遍佈於南投、高雄、花蓮、台東等縣境內,布農族又分為:卓社、郡社、丹社、巒社、卡社、五大社群。和泰雅族一樣,沒有所謂的「頭目」,而是以「推舉能人」的方式產生領袖。父系氏族為主的大家族,平均一家人口十多人,最多亦有二、三十個人共聚於一堂之記錄。 1953年布農族的音樂曾經由日人黑澤隆朝在國際民族音樂學會上披露而大放異彩,自此深受民族音樂學界之重視,其中「祈禱小米豐收歌」是以多聲部和音唱法,從低音漸高,一直唱到最高音域的和諧音,以美妙的和聲娛悅天神,同時也依此判斷當年小米之收成。 傳說從前布農族曾經有文字,在一場大洪水中,兄弟倆分別帶著先人留下的寶物避難,負責保管文字的哥哥竟將文字流失,從此布農族人便失去了文字。雖然失去了文字,卻擁有其他民族所沒有的「畫曆」,於1937年自南投一位族人家中發現的一塊木雕畫曆,以類似象形字之符號記載著農事、出獵等行事,是布農族先人所留下來珍貴的智慧遺產。

7 鄒 族 鄒族於中部中央山脈西側,分佈於阿里山鄉至高雄縣三民鄉之狹長地帶,人口約六千餘人,和布農族同樣居處海拔較高之山區。北部族群與南部族群在語言、文化風俗上差異性很大,常以「北鄒」、「南鄒」稱之。近幾世紀以來,受到來自東部山區布農族領土擴張,以及來自西部平埔族和漢人的入侵,加之傳染病之流行,人口數銳減,成為僅次於雅美、賽夏的少數族群。 鄒族是父系氏族的社會,部落中的男子會所「庫巴」,是族人會商大事、舉行祭典、訓練男子的場所,禁止女性進入。 鄒族每年舉行「瑪亞士比」的祭典,原本是在戰士出獵歸來、男子成長儀式或房屋落成時舉行的祭典,日治時代以後改為一年一次的小米祭,現在各村每年定期舉行,將祭天神、怯邪祈福及成年禮合併一起。祭典中的「近神曲」、「送神曲」等祭歌尚保留著鄒族的古語,聲調悠長緩慢,氣氛莊嚴神聖。

8 阿美族 阿美族分佈於台東縱谷和海岸平原,人口約近十四萬,是原住民諸族群中人數最多的一族。十七、八世紀時,阿美族受到來自西邊山區的泰雅族、布農族、南邊卑南族及在西部被漢人壓迫而往東部遷徒的平埔族等族群的影響,阿美族自身也產生相當大的差異性,依他們居住的地區由北往南可分為:南勢阿美、秀姑巒阿美、海岸阿美、卑南阿美以及恆春阿美五大族群,大多住在平原地區,靠海或沿溪流而居。 阿美族有著不同於其他民族的母系社會和男子年齡組織,均衡地維繫著族群中男女社會分工與權力分配。男子年齡階級崇尚敬老與服從,平日由頭目與長老共議村落裡的事,其下依年齡組執行各項職務,年幼者服的勞役較多。

9 噶瑪蘭族 噶瑪蘭族原居於宜蘭地區。清葉以降,隨著漢民族的不斷遷入,土地與文化的紛爭與對立,迫使族人大量南遷到花蓮、台東的海岸線一帶,目前僅有新社、立德等少數部落,還維持著語言、祭儀等風俗與傳統。 噶瑪蘭族是母系制度的社會,巫師皆為女性,男性原有年齡階級組織,但目前都與阿美族相融合併。重要的祭儀活動有:出草勝利之後的儀式Qatapan(卡達班),目前這項活動都和阿美族的豐年祭合併舉行;成為巫師的入巫儀式kisaiz(奇賽伊茲);治病儀式pakalavi(巴格拉比);喪禮Patohkan(巴都干);以及年底的祭祖儀式Palilin(巴禮令)等。 原住民事務委員會在2002年正式認定該族為原住民的第十一族,噶瑪蘭族文化的傳承與保存,自此將步入一個新紀元。

10 太魯閣族 傳說中太魯閣族以中央山脈的白石山腰的大石柱為發詳地,約在三、四百年前,才開始陸續翻越中央山脈而至東部的立霧溪、木瓜溪、陶賽溪等地區。因族人自稱為Truku(太魯閣),所以遷移的居住地區,才叫「太魯閣地區」,此為太魯閣名稱的由來。這個地區,亦就是現在的太魯閣國家公園範圍。 目前太魯閣族居於花蓮縣秀林、萬榮、卓鄉、吉安及南投縣仁愛鄉一帶,其文化習俗與泰雅族甚多相似,雖分佈區域相鄰,但族語並無法溝通,彼此亦不甚往來。太魯閣族於2004年1月14日正式被政府認定為一個民族。 傳統命名上,父之名字聯於子女名之後,為父系小家庭制結構組織,以男獵女織為主,部落中採行共推方式,舉聰明正直的人為頭目。太魯閣族為泛靈信仰之族群,相信子孫如遵從祖先的“gayan”(即祖先的規範與教訓),即會獲得祖靈的庇佑。

11 排灣族 排灣族分佈於中央山脈南端及東部海岸山脈的南端,以大武山為祖先發祥地,人口六萬六千餘人。
早期日本學者將排灣、魯凱、卑南地緣相近的三族合稱為「排灣群」,後來才區分為現在的三族。排灣族又分為拉瓦爾群(北排灣)及伏主勒群兩大系統,伏主勒群包括屏東瑪家鄉以南的南排灣,和台東地區的東排灣。北排灣由於和部份魯凱族仳鄰而居,在服飾、器物的風格型式上,反而與其他地區的排灣族差別較大。 排灣族和魯凱族有社會階級,頭目、貴族和平民之區分,世代相承,各司其職。從前項目及貴族的身份常藉住屋及及器物上雕刻的圖案或服飾衣物而表現,如:百步蛇紋、宇宙神圖樣等。從前排灣族有刺青之習俗,依社會階級的認知不同,各家族有特定的刺青花紋,通常女子刺青在手背、小腿上,男子刺青在前胸、手臂、背部上。這是某些家族特有的權利,與泰雅全族的刺青習俗意義不同。

12 魯凱族 魯凱族分佈於中央山脈南端山區,人口約一萬餘人。魯凱族的社會組織與排灣族近似。從前村落的組織是以頭目為中心,現在的社會階級已不像從前區分得那麼清楚,一般只有「頭目」、「平民」之分,一村有幾個不同氏系的「頭目」,除本家的頭目稱為「大頭目」外,其他稱「二頭目」或「小頭目」,完全沒有頭目家血緣的為「平民」。但由於現在的行政體系和經濟體制的關係,傳統中頭目的權威和地位已日漸沒落,而由「村長」或民意代表取代,過去的「平民」擁有的財富或社會成就可能超越頭目,得到村人的擁載。但,頭目在婚禮或傳統祭典中,仍是受到敬重的。 魯凱族男性勇武善獵者在獲得頭目賜權後可以配帶百合花,女性貞潔者亦可獲賜配百合花權,這是一項極高的榮譽徵,至今仍是如此。

13 卑南族 卑南族集中於台東縱谷南方的平原上,「卑南」之名是取自此本族八大社中最強盛的「卑南社」。大約十七世紀時曾有一段盛極一時的「卑南王」歷史。 卑南族現在人口約一萬餘人,雖受鄰近的阿美、布農及漢人的影響,依然保存著獨特的文化風貌。卑南族著名的少年會所是舉行男子成年禮,訓練卑南族勇士的場所。卑南族傳統的猴祭、大獵祭多在年底開始持續至跨年,合稱為「年祭」,近十年來於各村輪流舉辦「聯合年祭」,原已失落的舊俗因著儀式的復甦而凝聚了族人的向心力。卑南族織布色彩、圖案繁複多變化,已成為獨樹一格的特色。

14 雅美族 蘭嶼島處於離台灣本島東南方約七十公里的海上,從台東搭飛機約二十分鐘可達。蘭嶼周長三十六公里,島中央大部為山林,最高的山海拔六百五十公尺,四周多礁岩,島上的住民自稱「ponsu no tau」意思是「島上的人」,因此以往學者所定的族名「雅美族」對他們而言毫無意義,最近族人主張以「達悟族」自稱。島上的聚落多以背山面海,於海岸平坦緩坡地築屋定居,形成現有的七個村村落,人口將近四千人,最早遷抵蘭嶼的時間在最近幾百年之前,與菲律賓巴丹島有很近的關係。 雅美族與台灣本島的原住民同屬南島民族,但表現的文化風貌卻不同於本島的原住民。蘭嶼四周環海,有其獨特的生態環境,蘊育出雅美人與太平洋相互依存的曆法和生活方式,以及表現在建築、造船、生活器具上獨特的藝術風格。

15 邵 族 現在大部分的邵族人住在日月潭畔的日月村,少部分原來屬頭社系統的邵族人則住在水里鄉頂崁村的大平林,兩地加起來的總人口數是二百八十三人,這樣的人口數可以說是全世界最袖珍的族群。 卲族的生活方式是以魚獵、農耕、山林採集維生,農作的耕作的地點主要是家園附近的田地,早期在山林燒墾的時代以種粟為主,在搬到BARABAW之後,(橋在早期以種稻,形成 依山而耕的梯田景觀,另有種植蕃薯、芋頭、樹薯、花生等經濟作物。 依傍日月潭而居的邵族,也是擅捕漁的部族,所發展出來的魚獵方式,例如『浮嶼誘魚』、『魚筌誘魚』等,是邵族文化獨特之處。

16 心得感想 這是我第一次做簡報,雖然做這個簡報,花了我不少時間,但是做完後,我覺得非常有趣,也有很大的成就感。
由於這是我第一次做簡報,所以完成後還有一些地方讓我不太滿意,不過,我已經盡全力在做了,所以我覺得只要以後再多做幾次,一定會一次比一次更好、更棒。

17 參考網站 原住民順益博物館 http://symuseum.myweb.hinet.net/view.html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 SCIE圖庫中心

18 謝謝觀賞


Download ppt "原住民的介紹 班級:五年二班 座號:22號 作者:陳巧蓁."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