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點‧線‧面‧與線條的美 高雄市私立立志中學高中美術
2
點‧線‧面‧的表現 點:表現了位置,但不具大小和面積的意義 線:是點移動的軌跡,是群體的點組成 有方向性,有長度,有動感的現象
有『力』的內再寓意,運動立的象徵 點 點是一幅圖像最基本的組成,是圖像中最細小的成份。它佔有長度及闊度中最基本的等分,並佔有畫面中最細小的面積。通過它在面積上和方向上的改變,會形成圖像各種的形成元素,如線及面等。一點有聚合和集中視線的意態,在視像中,它有提示及引導視線的作用。 線 視像中的線條,是由很多的點沿著相同的方向,緊密地排列在一起所形成。線有長度,但只有很細小的闊度,是佔有面積的。它可以指示方向及位置,並形成面的邊緣,為面框上範圍。線是點移動時所經過的軌跡。 線有很明顯的長度,但闊度則很狹小,線的表達有很種;直、曲、長、短、闊、窄、輕、重等分別。在製作視像時,要注意線條的長度、闊度,以及線的兩個末端的形態,因為線條的走向及形態,會影響視像的觀感。 線條是概念的,它在自然形態中並不存在,線的外型,有長短、粗幼、輕重、強弱、直接、轉折、頓挫等變化,所以給觀眾以力量、速度、連續、流暢、移動、纖巧、厚重、彈力,等等觀感。借助線條的狀態及性質,將畫面的視覺觀感帶出。 面 當很多線條往同一方向不斷重複,並緊貼在一起,會形成一幅有面積的面。面有長度及闊度,但只有極微細的高度。面是體的基本單元,面的組合及連接會形成體,或組成形狀。形狀是用線條圍成的視覺空間,是設計圖像的基本造型因素。 面:是線的延伸,兩條以上的線 組成, 使面有了『輪廓』的形式
3
由點線面元素所表現的畫面 康定斯基 出生於莫斯科,早年學習了鋼琴和大提琴,這對於他後來嘗試將音樂展現在畫布有絕對的影響。他在近三十歲時,受到莫內的啟發,毅然決定從當法律教師的工作改當畫家 康定斯基出生於莫斯科,早年學習了鋼琴和大提琴,這對於他後來嘗試將音樂展現在畫布有絕對的影響。他在近三十歲時,受到莫內﹝Claude Monet﹞的啟發,毅然決定從當法律教師的工作改當畫家。 二十世紀初,康定斯基到慕尼黑學習印象派繪畫,和當時新興的畫風。在 1900 年到 1910 年這段期間,他四處旅游,先後去了威尼斯、突尼斯、荷蘭、法國和俄國,一路吸收印象主義和未來主義的繪畫風格,從此對純粹顏色的力量有了自己的概念。康定斯基強調純色的心理效果,強調鮮紅顏色怎樣像號聲一樣使人動心,他相信通過這種觀念創作,進行心靈與心靈之間交流是可能而且必要的。 1911 年之後,康定斯基陸續結識馬蒂斯和克利等人一起創立表現主義團體「藍騎士」﹝Blue Rider﹞,並且共同辦畫展,也因為有他們的推動,表現主義得以盡情的發展。 到了 20 年代,康定斯基的作品有很大的改變,由早期的浪漫式幻想轉為幾何圖形的構圖。1922 年,他到包浩斯﹝Bauhaus﹞設計學院當教員時,正是他藝術創作的高潮時期。康定斯基對於包浩斯設計學院基礎課程的貢獻有兩個方面,包括分析繪畫和對色彩與形體的理論研究。他要求學生設計色彩與形體的單體,然後把這些單體進行不同的組合,從中研究形體與色彩的結構方式和產生的藝術效果。他的教學是從完全抽象的色彩形體理論開始,然後逐步把這些抽象的內容與具體的設計聯系起來。 康定斯基在他後期的創作中,融合了自己早期直覺式的畫風和後來的幾何圖形風格,這些無疑為他的作品增添了一種新的理念。他是一位能將色彩與音樂等同起來的畫家,讓人們能夠「聆聽」繪畫,「描繪」音樂。
4
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1866 ~ 1944﹞
1922 年,康丁斯基加入包浩斯學校,成為教師之後,發現這裡對他追求藝術創作相當支持。在包浩斯的環境裡,德國表現主義的手法,到了 1920 年代中期,發展成為當時藝術主流的構成主義。康丁斯基於是運用顏色與造形表現心理與精神效果。在《構成第八號》這件作品裡,幾何造型所形成的震盪場面,不斷在動感與沈著,進取與平靜之間製造反覆的效果。左上角的圓圈是這幅畫的主角,它代表宇宙間一個個協調的圓圈。康丁斯基為這圓圈解釋說:「它是許多對立的融合,它集合向心與離心於一形,並使之平衡。」 構成第八號 油彩‧畫布,140 x 201 公分 古根漢美術館,紐約﹝New York﹞,美國
5
這件作品裡,幾何造型所形成的震盪場面,不斷在動感與沈著,進取與平靜之間製造反覆的效果
康丁斯基 構成第八號 這件作品裡,幾何造型所形成的震盪場面,不斷在動感與沈著,進取與平靜之間製造反覆的效果 1922 年,康丁斯基加入包浩斯學校,成為教師之後,發現這裡對他追求藝術創作相當支持。在包浩斯的環境裡,德國表現主義的手法,到了 1920 年代中期,發展成為當時藝術主流的構成主義。康丁斯基於是運用顏色與造形表現心理與精神效果。在《構成第八號》這件作品裡,幾何造型所形成的震盪場面,不斷在動感與沈著,進取與平靜之間製造反覆的效果。左上角的圓圈是這幅畫的主角,它代表宇宙間一個個協調的圓圈。康丁斯基為這圓圈解釋說:「它是許多對立的融合,它集合向心與離心於一形,並使之平衡。」 左上角的圓圈是這幅畫的主角,它代表宇宙間一個個協調的圓圈。康丁斯基為這圓圈解釋說:「它是許多對立的融合,它集合向心與離心於一形,並使之平衡。」
6
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1866 ~ 1944﹞
這幅畫有一個《戰鬥》的副標題,這使人很容易就理解該畫的含義:畫面是騎兵們的一場衝突,這場衝突透過抽象形式呈現,最後變成一種象形文字,或是變成一堆伸展開來的線條,而這些線條就像長矛一樣朝著戰鬥方向衝出去。那些線條也令人想起騎兵的形象,並且包含著一些幾乎是無色的形影,周圍是一系列使用色彩光譜繪製出來的斑痕,中間部位突顯出一座山峰似的圓錐形物體,從淺藍色頂端可以分離出兩棵樹幹的平行線條,這些線條穿過畫面空間,把畫面一分為二:圖面左邊是騎兵的戰鬥場面,右邊則是兩個臥倒的人像,顯示出和平、寧靜的氣氛來,並與左邊的場面互相對立。從畫面中我們所看到的構圖,這幅畫還不是完全的抽象化,雖然,它絕對已經走入了抽象化的範疇。 構成第四號 1911油彩‧畫布,159.5 x 公分 北萊茵‧西法登美術館,杜塞道夫﹝Dusseldorf﹞,德國
7
康丁斯基 構成第四號 這幅畫有一個《戰鬥》的副標題,畫面是騎兵們的一場衝突,這場衝突透過抽象形式呈現,最後變成一種象形文字,或是變成一堆伸展開來的線條,而這些線條就像長矛一樣朝著戰鬥方向衝出去。 這幅畫有一個《戰鬥》的副標題,這使人很容易就理解該畫的含義:畫面是騎兵們的一場衝突,這場衝突透過抽象形式呈現,最後變成一種象形文字,或是變成一堆伸展開來的線條,而這些線條就像長矛一樣朝著戰鬥方向衝出去。那些線條也令人想起騎兵的形象,並且包含著一些幾乎是無色的形影,周圍是一系列使用色彩光譜繪製出來的斑痕,中間部位突顯出一座山峰似的圓錐形物體,從淺藍色頂端可以分離出兩棵樹幹的平行線條,這些線條穿過畫面空間,把畫面一分為二:圖面左邊是騎兵的戰鬥場面,右邊則是兩個臥倒的人像,顯示出和平、寧靜的氣氛來,並與左邊的場面互相對立。從畫面中我們所看到的構圖,這幅畫還不是完全的抽象化,雖然,它絕對已經走入了抽象化的範疇。 這些線條穿過畫面空間,把畫面一分為二:圖面左邊是騎兵的戰鬥場面,右邊則是兩個臥倒的人像,顯示出和平、寧靜的氣氛來,並與左邊的場面互相對立 。
8
康丁斯基 構成第四號 這幅畫有一個《戰鬥》的副標題,畫面是騎兵們的一場衝突,這場衝突透過抽象形式呈現,最後變成一種象形文字,或是變成一堆伸展開來的線條,而這些線條就像長矛一樣朝著戰鬥方向衝出去。 這幅畫有一個《戰鬥》的副標題,這使人很容易就理解該畫的含義:畫面是騎兵們的一場衝突,這場衝突透過抽象形式呈現,最後變成一種象形文字,或是變成一堆伸展開來的線條,而這些線條就像長矛一樣朝著戰鬥方向衝出去。那些線條也令人想起騎兵的形象,並且包含著一些幾乎是無色的形影,周圍是一系列使用色彩光譜繪製出來的斑痕,中間部位突顯出一座山峰似的圓錐形物體,從淺藍色頂端可以分離出兩棵樹幹的平行線條,這些線條穿過畫面空間,把畫面一分為二:圖面左邊是騎兵的戰鬥場面,右邊則是兩個臥倒的人像,顯示出和平、寧靜的氣氛來,並與左邊的場面互相對立。從畫面中我們所看到的構圖,這幅畫還不是完全的抽象化,雖然,它絕對已經走入了抽象化的範疇。 這些線條穿過畫面空間,把畫面一分為二:圖面左邊是騎兵的戰鬥場面,右邊則是兩個臥倒的人像,顯示出和平、寧靜的氣氛來,並與左邊的場面互相對立 。
9
康丁斯基 構成第四號 這幅畫有一個《戰鬥》的副標題,畫面是騎兵們的一場衝突,這場衝突透過抽象形式呈現,最後變成一種象形文字,或是變成一堆伸展開來的線條,而這些線條就像長矛一樣朝著戰鬥方向衝出去。 這幅畫有一個《戰鬥》的副標題,這使人很容易就理解該畫的含義:畫面是騎兵們的一場衝突,這場衝突透過抽象形式呈現,最後變成一種象形文字,或是變成一堆伸展開來的線條,而這些線條就像長矛一樣朝著戰鬥方向衝出去。那些線條也令人想起騎兵的形象,並且包含著一些幾乎是無色的形影,周圍是一系列使用色彩光譜繪製出來的斑痕,中間部位突顯出一座山峰似的圓錐形物體,從淺藍色頂端可以分離出兩棵樹幹的平行線條,這些線條穿過畫面空間,把畫面一分為二:圖面左邊是騎兵的戰鬥場面,右邊則是兩個臥倒的人像,顯示出和平、寧靜的氣氛來,並與左邊的場面互相對立。從畫面中我們所看到的構圖,這幅畫還不是完全的抽象化,雖然,它絕對已經走入了抽象化的範疇。 這些線條穿過畫面空間,把畫面一分為二:圖面左邊是騎兵的戰鬥場面,右邊則是兩個臥倒的人像,顯示出和平、寧靜的氣氛來,並與左邊的場面互相對立 。
10
康丁斯基 構成第四號 這幅畫有一個《戰鬥》的副標題,畫面是騎兵們的一場衝突,這場衝突透過抽象形式呈現,最後變成一種象形文字,或是變成一堆伸展開來的線條,而這些線條就像長矛一樣朝著戰鬥方向衝出去。 這幅畫有一個《戰鬥》的副標題,這使人很容易就理解該畫的含義:畫面是騎兵們的一場衝突,這場衝突透過抽象形式呈現,最後變成一種象形文字,或是變成一堆伸展開來的線條,而這些線條就像長矛一樣朝著戰鬥方向衝出去。那些線條也令人想起騎兵的形象,並且包含著一些幾乎是無色的形影,周圍是一系列使用色彩光譜繪製出來的斑痕,中間部位突顯出一座山峰似的圓錐形物體,從淺藍色頂端可以分離出兩棵樹幹的平行線條,這些線條穿過畫面空間,把畫面一分為二:圖面左邊是騎兵的戰鬥場面,右邊則是兩個臥倒的人像,顯示出和平、寧靜的氣氛來,並與左邊的場面互相對立。從畫面中我們所看到的構圖,這幅畫還不是完全的抽象化,雖然,它絕對已經走入了抽象化的範疇。 這些線條穿過畫面空間,把畫面一分為二:圖面左邊是騎兵的戰鬥場面,右邊則是兩個臥倒的人像,顯示出和平、寧靜的氣氛來,並與左邊的場面互相對立 。
11
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1866 ~ 1944﹞
《溫和的活力》是在康丁斯基去世的那一年,他完成的最後一幅作品。從構圖和形象表現的選擇上,露出了一種淡淡的哀愁,它包涵了康丁斯基一系列以「飛翔」和「上昇」為共同主題的作品的特點。 在這幅畫中一畫中,康丁斯基把他的構圖放置在一條大帶子上,這條大帶子就好像是一大塊地毯,依照對角線角度把長方形的畫面切開,從而把左上方的上部與右下方的下部分開。在上部,被藍紫色調背景襯托下,他畫了一串深色四方形,加上白色邊緣,顯得特別明亮,宛如點點繁星。在這些四方形當中,他又放上一個飛翔的形象,正如波浪起伏,乍看之下好像是一隻水母,不過仔細一瞧,又令人覺得像是一位天使的身影。在下部飄蕩著兩隻有裝飾物的變形動物。在空間旋轉著的大帶子,也同樣具有裝飾性:綠色背景上的灰紫色三角形;粉紅和紅色底子上的深色顆粒和斑點;淺粉紅色上面的深色線條;灰紫色底子上的灰色及粉紅色;深色背景上的紅色箭頭等等。從這幅作品中,我們可以感覺到,康丁斯基想顯示出他是一位最「現實主義」的畫家,因為在他所有的繪畫中,不僅表現了已經存在的和被我們所熟悉的東西,而且還表現了他的心靈所發現的東西,以及他的精神所創造的東西。透過繪畫,他彷彿向人們揭示著:「宇宙的新秩序已經到來。」 溫和的活力1944油彩‧畫布,42 x 58 cm 公分 龐畢度藝術文化中心,巴黎﹝Paris﹞,法國
12
康丁斯基 《溫和的活力》是在康丁斯基去世的那一年,他完成的最後一幅作品。從構圖和形象表現的選擇上,露出了一種淡淡的哀愁。
這條大帶子就好像是一大塊地毯,依照對角線角度把長方形的畫面切開,像飛翔的形象,正如波浪起伏,像是一位天使的身影,在下部飄蕩著兩隻有裝飾物的變形動物 。透過繪畫,他彷彿向人們揭示著:「宇宙的新秩序已經到來。
13
中國繪畫裡的線條 中國畫以筆墨塑造形象著重在 點,線,筆力,墨色 筆墨技法: 1.筆法:表現物像的形體結構 2.墨法:表現物像的濃淡虛實─
體積感,質感,動勢,韻味
14
筆法之美 清 李方膺 ( )揚州八怪之一,字虯仲,號晴江、秋池、抑園、借園、衣白山人江蘇南通人。和金農、鄭燮交誼甚篤。善畫松、竹、梅、蘭,晚年專門畫梅自喻。他在一首題畫詩中寫道:「此幅梅花又一般,並無曲筆要人看。畫家不解隨時俗,毫氣橫行列筆端。」他的作品有《游魚圖》、《瀟湘風竹圖》等。 揚州八怪,並不專指某八個人,約有十六七人,實際上是泛指代表清代揚州畫壇藝術個性鮮明、風格怪異的一批畫家,他們已經是職業化的文人畫家或是已經文人化的職業畫家。他們的共通特點是︰師造化、抒個性、用我法、專寫意、重神似、端人品和博修養。所以稱他們為怪,是因為他們在作畫時不守墨矩,離經叛道,奇奇怪怪,再加上大都個性很強,孤傲清高,行為狂放,所以稱之為「八怪」。 「揚州八怪」究竟包括哪幾位畫家,可謂眾說紛云,歷來被歸入「揚州八怪」的畫家達十五人,包括華嵒、高鳳翰、李鄲、汪士慎、金農、黃慎、高翔、鄭燮、李方膺、邊壽民、羅聘、陳撰、閔貞、李葂及楊法等 清 李方膺 梅花冊
15
生於浙江金華早年為貢生,任小官吏,後棄官參加反清活動。
《設色山水》 黃賓虹 (1865-1955) 名質,字樸存 祖籍安徽歙縣 生於浙江金華早年為貢生,任小官吏,後棄官參加反清活動。 1948年赴杭州,任國立藝專教授 黃賓虹(1865-1955),名質,字樸存。祖籍安徽歙縣,生於浙江金華,早年為貢生,任小官吏,後棄官參加反清活動。1907年逃亡上海,後任編輯、記者,並在昌明藝專、新華藝專、上海美專任教授。1937年赴北平,任北平藝專教授。1948年赴杭州,任國立藝專教授。新中國成立後,黃賓虹任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華東分會副主席、全國政協第二屆委員。90壽辰時,夏衍同志代表華東行政委員會文化局授予黃賓虹“中國人民優秀畫家榮譽獎狀”。1955年3月15日,黃賓虹在杭州逝世。所藏金石書畫文物二千余件及生前書畫作品五千余件,全部捐獻國家。人民政府于杭州棲霞嶺建“畫家黃賓虹紀念館”
16
《深山夜畫》 平:迄起分明,筆筆送到 沒有挑剔輕挑的毛病 圓:圓渾潤力而復彈性,能平能圓而後留其重。
留:用筆能留得住,才能表現物體一訂的質量 重:是留的進一步發展,當留不足以表現時則求其重
17
《湖山晴靄》 這是黃賓虹描繪江南秀麗景色的佳作。他一反常用的重墨畫法,先以淋漓的水墨任意潑寫,然後因勢利導,隨機應變,用花青勾勒皴擦,再以淡赭色作適當鋪墊,使之色墨交融,渾然一片,傳神般地呈現出江南晴靄勝景。
18
這幅作是黃賓虹八十六歲時的佳作,是他繪畫風格從清逸疏朗向渾厚華滋演變的發展過程 。
《擬孫雪居筆意》 這幅作是黃賓虹八十六歲時的佳作,是他繪畫風格從清逸疏朗向渾厚華滋演變的發展過程 。 這幅作于黃賓虹八十六歲時的佳作,是他繪畫風格從清逸疏朗向渾厚華滋演變的發展過程。此圖雖取材于常見的自然景色,然樹木朦朧蒼翠,山石深秀葳蕤,屋宇相疊有致,呈一派生意盎然的氣象。技法上,以斑駁凝練的墨線勾勒山石樹木的形質,再用濕筆暈染;尤其是著色,已從漬墨法發展到漬色畫法。色漬漫溢、流彩飛揚,使色墨渾然一體,加上那幾筆淡墨勾勒而成的遠山,以漬色鋪墊,具有一種超越視覺的美感。畫中點景人物精緻準確,形態生動,起到了“畫眼”的效果。這種以情定景,以情寫景的藝術處理手法,令山水意蘊的生命散發出大自然無限的活力
19
書法之美 懷素-自敘帖 表現線條的動勢 圖片來源:
20
書法之美 懷素自敘帖由十五紙接成。全文702字,126行,對宋、明時代的草書有很大影響
幼年就事佛的唐代僧人懷素,頗好書法,為了目睹前人書蹟,開拓視野,特別離開家鄉,拜訪當代名公。他的才情因而獲得時人重視,讚賞文字不絕,其中尚包括今日熟知的書法名家顏真卿。大曆十二年(西元七七七年),懷素摘錄部分贈詩和序,寫成〈自敘帖〉此卷。 〈自敘帖〉以狂草寫成,全幅充滿令人驚奇的變化,除用筆圓轉外,懷素更打破字距、間距的限制,行書時上、下字不僅筆意相連,亦以上一字最後一筆帶出下一字第一筆,或甚至以前一字下半部連接後一字上半部。如此,造成字型豐富的變化,配合用筆的律動,呈現懷素不拘成法的創作精神。 從〈自敘帖〉中懷素摘錄時人讚譽的文字中,也可看出當時人對懷素書法藝術具有深刻的認識。「馳毫驟墨列奔駟,滿座失聲看不及」,描述懷素創作時快速的用筆;「心手相師勢轉奇,詭形怪狀翻合宜」,點出懷素創作中帶有隨機因素;「奔蛇走虺勢入座,驟雨旋風聲滿堂」,形容懷素書法的動態有如自然景象。 在今日所見的唐代書蹟大部分為石刻拓本的情況下,懷素〈自敘帖〉墨跡本不僅因年代久遠顯得彌足珍貴,更具體呈現了唐代狂草藝術的境界。 來源: 懷素自敘帖由十五紙接成。全文702字,126行,對宋、明時代的草書有很大影響 來源:
21
書法之美 唐 懷素 自敘帖 卷 草書 28.3x755公分 「馳毫驟墨列奔駟,滿座失聲看不及」,描述懷素創作時快速的用筆
唐 懷素 自敘帖 卷 草書 28.3x755公分 「馳毫驟墨列奔駟,滿座失聲看不及」,描述懷素創作時快速的用筆 「奔蛇走虺勢入座,驟雨旋風聲滿堂」,形容懷素書法的動態有如自然景象 圖片來源:
22
芙蓉景圖落款 宋 趙佶 (微宗) 1082—1135 宋朝第八位皇帝 擅長書法,花鳥,墨竹 創瘦金體
宋 趙佶 (微宗) 1082—1135 宋朝第八位皇帝 擅長書法,花鳥,墨竹 創瘦金體 宋徽宗(1082—1135),姓赵,名佶,北宋后第八位皇帝,号宣和主人、教主道君皇帝、道君太上皇帝,谥号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历史上有名的昏庸的皇帝。画家,书法家。宋神宗十一子,哲宗弟。生母宋神宗钦慈皇后陈氏。哲宗病死,向太后等人立他为帝,宋朝第八位皇帝(1100年—1125年在位),在位25年,于1127年亡国,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葬于永佑陵(今浙江省绍兴县东南35里处)。擅长楷、草书及山水、人物、花鸟、墨竹。擅长婉约词,创“瘦金体”。 宋微宗赵佶:( ),喜好书画和奇花异石,擅长画花鸟画,自创瘦金体,金兵攻入开封后被俘,后死于金邦五国城。 宋徽宗被囚禁了9年。公元1135年四月甲子日,终因不堪精神折磨而死于五国城,享年54岁。金熙宗将他葬于河南广宁(今河南省洛阳市附近)。公元1142年8月乙酉日,宋金根据协议,将宋徽宗遗骸运回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由宋高宗葬之于永佑陵,立庙号为徽宗。
24
快 樂 學 習 高雄市私立立志中學高中美術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