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諸菩薩任持,是無分別智,後所得諸行,為進趣增長。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諸菩薩任持,是無分別智,後所得諸行,為進趣增長。"—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諸菩薩任持,是無分別智,後所得諸行,為進趣增長。
    二、別釋諸門      6、任持  諸菩薩任持,是無分別智,後所得諸行,為進趣增長。 任持:有力成就後來的一切功德,令後後功德殊勝增長廣大,如地為依,任持萬物生長 或任持說為「主持」,即以無分別智為前導 成就無分別智以後,以此為基礎,能成就無上菩提及一切利生功德

2 諸菩薩助伴,說為二種道,是無分別智,五到彼岸性。
    二、別釋諸門      7、助伴  諸菩薩助伴,說為二種道,是無分別智,五到彼岸性。 助伴:支持的助緣 二種道: 資糧道──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依此而成就禪定 依止道──禪定,依定而發慧之故 五到彼岸性:即前五波羅蜜多

3 諸菩薩異熟,於佛二會中,是無分別智,由加行證得。
    二、別釋諸門      8、異熟  諸菩薩異熟,於佛二會中,是無分別智,由加行證得。 異熟:異時而熟、異類而熟、變異而熟;由業力感得後有器界──生活環境;根身;異熟識 《攝大乘論釋》卷12:有但果非報,有是果是報。若從因生共用者名果,若從因生獨用者名果報。果是生義。報是熟義。 《勝鬘經》說:無明住地(法執)為緣,無漏業為因,感得變易生死

4 二種生死: 佛二會 分段生死:這個生命死去,再得一個生命 變易生死:八地以上菩薩,因為功德展轉殊勝而令生命體愈加微妙廣大光潔
變化身法會:佛以變化身度化凡位菩薩及聲聞人,能發起無分別加行慧(凡位),就能參與變化身法會 受用身法會:聖位菩薩才能參與 七地前以意成身與會 八地以上以變易身與會

5 諸菩薩等流,於後後生中,是無分別智,自體轉增勝。
    二、別釋諸門      9、等流  諸菩薩等流,於後後生中,是無分別智,自體轉增勝。 果或等因、或勝因,此果以同類為因。現在說所得果與無分別智同一類,是名等流 現在栽培的無分別智,於佛二會中繼續栽培以後,無分別智展轉增勝,名為等流果 無分別智無漏淨善,已得無退,但有增長,是故後後乃至成彿,得果不絕

6 諸菩薩出離,得、成辦相應,是無分別智,應知於十地。
    二、別釋諸門      10、出離  諸菩薩出離,得、成辦相應,是無分別智,應知於十地。 出離:滅惑、業為出,滅果報為離 斷煩惱障、所知障 得相應:最初於初地得無分別智 成辦相應:二地乃至十地,成辦離障妙智

7 諸菩薩究竟,得清淨三身,是無分別智,得最上自在。
    二、別釋諸門      11、至究竟  諸菩薩究竟,得清淨三身,是無分別智,得最上自在。 到究竟:無分別智圓滿 三身: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 成佛時有十種自在:壽、心、眾具、業、生、勝解(示現受生)、願(示現佛土)、神力(遊戲王)、智(示現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佛法、相好)、法(開示無邊法門),名最上自在

8 如虛空無染,是無分別智,種種極重惡,由唯信勝解。
    二、別釋諸門      12、勝利──加行無分別智  如虛空無染,是無分別智,種種極重惡,由唯信勝解。 勝利:殊勝的利益 內凡位修止觀加行,還沒證得無分別智,但是繼續修就能得根本無分別智,名為加行無分別智 內凡位時,雖然只是信解唯識無義的道理,已能調伏自己的身口意,不做感三惡道果報的惡業,譬喻虛空能不為雲霧所蔽,加行無分別智不為惡業所染

9 如虛空無染,是無分別智,解脫一切障,得成辦相應。
    二、別釋諸門      12、勝利──根本無分別智  如虛空無染,是無分別智,解脫一切障,得成辦相應。 一切障:煩惱障、所知障 得相應:初地斷分別所起我、法二執 成辦相應:究竟斷除俱生所起我、法二執 根本無分別智不為一切障礙所染

10 如虛空無染,是無分別智,常行於世間,非世法所染。
    二、別釋諸門      12、勝利──後得無分別智  如虛空無染,是無分別智,常行於世間,非世法所染。 後得無分別智:從根本智所生、有相有分別的智慧 為度眾生,菩薩往彼世間受生作諸事業。雖行世間,而如虛空,雖有種種客塵雲霧生起,而於菩薩的後得無分別智不能染汙

11 如啞求受義(塵),如啞正受義, 如非啞受義,三智譬如是。 如愚(未識物類)求受義,如愚正受義, 如非愚受義,三智譬如是。
    二、別釋諸門      13、差別  如啞求受義(塵),如啞正受義,  如非啞受義,三智譬如是。  如愚(未識物類)求受義,如愚正受義,  如非愚受義,三智譬如是。  如五求受義,如五正受義,如末那受義,  三智譬如是。  如未解於論,求論受法義,次第譬三智,  應知加行等。

12 如五求受義,如五正受義,如末那(如非五受塵)受義,三智譬如是。
五識唯有現量,不會言說──譬如加行無分別智 五識正了別時,也沒有言說──譬如根本無分別智 末那:是指第六識;第六識能分別言說,譬如後得無分別智是有言說的境界──譬如後得無分別智

13 如未解於論,求論受法義,次第譬三智,應知加行等。
單從第六識來譬喻,法──文句;義──道理 如有人未解於論的文義,而求理解;未識真如,但學見真如方便。加行智未證於真而求證得的時候也是這樣 若人聽講,雖然聽到文句而不明它的意義,自然不能有什麼分別或講說;但能受法,未能受義。根本無分別智亦爾,自利功用已成,未有利他功用根本無分別智也是這樣 若能領受道理,又能為人講說;已通達真如,又已出觀,如前所見解說無倒。是無分別後得智的情形

14 如人正閉目,是無分別智;即彼復開目, 二、別釋諸門 14、無分別後得譬喻 後得智亦爾。 應知如虛空,是無分別智;於中現色像,
    二、別釋諸門      14、無分別後得譬喻  如人正閉目,是無分別智;即彼復開目,  後得智亦爾。  應知如虛空,是無分別智;於中現色像, 單就根本、後得二智來舉譬喻 閉目不見色,虛空無色,譬如根本無分別智 開目見種種色,虛空中有種種色彩顯現,譬如無分別後得智 依止有異:根本智依止非心非非心,後得智則依止心故;二智於境有異:根本智不取境,以境智無異故,後得智取境,以境智有異故。所以說根本智不緣境,如閉目;後得智緣境,如開目。

15 末尼:如意珠,無有定色,清徹輕妙,四天下物,皆悉照現;能出一切寶物
    二、別釋諸門      15、無功用作事  如末尼、天樂,無思成自事,種種佛事成,  常離思亦爾。 末尼:如意珠,無有定色,清徹輕妙,四天下物,皆悉照現;能出一切寶物 天樂:隨天人心念,不鼓自鳴 思:造作 《法苑珠林》卷4:「依經雷亦多種。或有雷車鼓鬼神桴打手擊,故俗云稱為天鼓」 《佛說觀佛三昧海經》卷6〈6 觀四威儀品〉:「聖王即便以如意珠照耀女面,令女自見如玉女寶。」

16     二、別釋諸門      16、甚深  非於此、非餘,非智、而是智,與境無有  異,智成無分別。  應知一切法,本性無分別,所分別無故,  無分別智無。

17 非於此、非餘,非智、而是智,與境無有 異,智成無分別。
非於此、非餘,非智、而是智,與境無有  異,智成無分別。 無分別智所取的境界──非於此執著;因為此時已有不執著的智慧生起,能見諸相非相 但是無分別智所認識的境界也不是其他的事物──非餘;也還是以此依他起見真如性 非智──非虛妄分別識;而是現觀圓成實性的無分別智

18 非於此、非餘,非智、而是智,與境無有異,智成無分別。
約境立甚深義。此智為當緣所分別依他性起,為當緣餘境起? 此智不緣依他性為境,何以故?此智不以分別為境故。故言「非此」;亦不緣餘境。何以故?此智但緣依他性法如為境故。法及法如不可說一異,非清淨清淨境故。為通相不通相故。非不緣識故言「非非此」,即「非餘」。 復次此智為當是智,為當非智?若爾何妨?若智為性,云何不分別?以智是分別性故。若非智為性,云何稱智?無分別非智性故。云何說為無分別智。」(CBETA, T31, no. 1595, p. 243, a23-b1)

19 應知一切法,本性無分別,所分別無故,無分別智無。
一切法各有三種相:依他起、遍計執、圓成實 本性無分別:在圓成實性上,不可執著分別 所認識的境、能分別的心  如蝸牛兩角,所分別不執著  能分別的一端就放下了 無分別智也不可執取,而名  無分別智無


Download ppt "諸菩薩任持,是無分別智,後所得諸行,為進趣增長。"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