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社會心理學 概論 陳麗欣 教授.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社會心理學 概論 陳麗欣 教授."—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社會心理學 概論 陳麗欣 教授

2 大綱 二、研究內涵 一、社會心理學的定義 三、社會心理學的未來趨勢 四、社會心理學的發展歷史 五、社會心理學的理論 六、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七、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倫理 八、社會學、社會心理學及人格心理學之比較

3 一、社會心理學的定義 Sherif與Sherif (1969) :「社會心理 學是探討和社會刺激情境有關係的個人 的經驗與行為之科學研究」。
Shaw與Castanzo (1970) :「探討個人 行為如何受社會刺激影響的科學研究」。 Allport (1985):「運用科學方法去了 解與解釋個人的思考、感覺、與行為如 何受到真實、想像、與隱含存在的他人 所影響」。

4 一、社會心理學的定義 社會心理學是對個人行為如何受到社會刺激 的影響進行科學研究的一門科學 三個特性: 社會心理學是一門科學。
社會心理學是以個人為研究或分析的單位。 社會心理學是研究社會刺激對個人的影響。

5 二、研究內涵 (一)社會心理學與其他社會科學的區別 (二)理論與應用兼具 (三)研究課題 (四)研究目標

6 (一)社會心理學與其他社會科學的區別 研究取向: 社會層次:用比較廣泛的社會因素如: 經濟、歷史、國家政策、社會制度、文 化規範、社會變遷等,來解釋人們的社 會行為。 個人層次:以個人特有的個性,如:人 格特質、動機、態度等,來解釋個人的 行為。

7 (一)社會心理學與其他社會科學的區別 人際層次:以個人當時所處的社會情境, 以及周遭的人際關係來解釋行為,這些 情境包括環境中的其他人、他們的態度 與行為、以及他們與此人的關係等等。

8 (二)理論與應用兼具 社會心理學是兼具理論與應用的一門學 科。
Lewin:「沒有什麼比好的理論更為實用」 (Nothing is more practical than a good theory) 。

9 (三)研究課題 研究課題的三大類別: 個人歷程: 個人在特定社會情境中的知覺、動機、 情緒、及認知等內在心理歷程。 人際互動:
人與人之間的相互行為。 團體歷程: 團體成員之間的相互影響,以及團體 對個人行為的影響。

10 (四)研究目標 描述(description):對觀察到的現 象進行有系統的描述。
解釋(explanation):唯有找出導致 現象發生的原因,才能進一步預測與 控制事件的發生。 預測(prediction):預測該行為或 現象在何種情境下會出現。 控制(control):經由改變影響行為 的原因,而使行為得到控制。

11 三、社會心理學的未來趨勢 學科間的界限愈來愈模糊。 多元文化百家爭鳴。 特別重視性別、演化、及大腦活動與 社會行為的關係。

12 四、社會心理學的發展歷史 早年時期 :1885-1934 成長期 :1935-1945 快速發展期 :1946-1969
早年時期 : 成長期 : 快速發展期 : 危機和再評估期: 全球觀點期 :1985以後

13 (一)早年時期: 1885-1934 1897 Triplett發表有關社會助長的研究。 1908
Ross及McDougall各自出版社會心理學 的教科書。 1924 F. Allport出版第三本社會心理學教 科書。

14 (二)成長期:1935-1945 1936 Sherif提出團體常模形成的研究。 1939 Dollard和同事提出挫折導致攻擊假說。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社會心理學研究 的重心演變成以研究實用性的問題為 主。 。

15 (三)快速發展期:1946-1969 1949 Hovland和同事發表態度和說服的實驗。 1950
Adorno和同事出版「權威性格」一書。 1951 Asch證明了對多數人錯誤判斷的從眾行為。 1954 Allport出版「偏見的性質」一書。

16 (三)快速發展期:1946-1969 1954 社會心理學家在美國最高法院,針對取消種 族隔離政策的案件提供了關鍵證詞。 1957
Festinger出版「認知失調理論」。 1958 Heider出版「人際關係心理學」。 1963 Milgram發表「對權威者的服從」研究。

17 (三)快速發展期:1946-1969 1965 實驗社會心理學協會成立。 Jones和Davis發表關於社會知覺的看法。 1966
歐洲實驗社會心理學協會成立。 Hatfield和同事發表關於愛情吸引力的研究。 1968 Darley和Latane提出旁觀者效應。

18 (四)危機和再評估期:1970-1984 1972 六個歸因理論學者出版「歸因:知覺到的行 為原因」。
Wicklund和Duval出版「客觀的自我知覺理 論」。 1974 性格和社會心理學協會成立。 性別角色量表:Bem Sex Role Inventory、 Personal Attributes Questionnaire。

19 (四)危機和再評估期:1970-1984 1981 Eagly和同事用後設分析進行社會行為的性 別比較。 1984
Fiske和Taylor出版「社會認知」。

20 (五)全球觀點期:1985以後 1986 Petty及Cacioppo共同出版「溝通和說服: 中央和邊際途徑」。 1989
Crocker及Major共同撰寫關於社會污名和自 尊的評論性文章。 1991 Markus及Kitayama發表文化如何形塑自我的 評論性文章。

21 (五)全球觀點期:1985以後 1995 Steele及Aronson發表刻板印象威脅影響智 力表現的文章。 1996
Buss 和Malamuth出版「性別、權力和衝突」 一書。

22 五、社會心理學的理論 本能觀點的理論 學習觀點的理論 角色觀點的理論 認知觀點的理論 動機觀點的理論

23 (一)本能觀點的理論 心理分析理論:生之本能與死之本能。 人為什麼要加入團體:親和 (affiliation)需求,亦稱為樂群性, 這種群聚在一起的本能有助於人類的 生存,具有適應的功能。 缺點: 對社會行為的解釋只是一種事後的說 明。 能夠提供的實證證據相當有限。

24 (二)學習觀點的理論 認為社會行為是透過學習的過程而獲 得,情緒、態度、與行為都是過去學 習的結果。
社會交換理論(social exchange theory): 將社會行為視為一種交換,一種給予 與取得(give-and-take)的關係,雙 方在互動關係中得到酬賞(reward) 與付出成本(cost),這些酬賞與成 本會影響雙方之後的社會互動。

25 (三)角色觀點的理論 源自於社會學:從角色、社會脈絡、以 及角色期待來解釋行為。 社會規範(social norm)。 角色衝突。
鏡中自我(looking-glass self):主張 人們以他人對自己的知覺與反應來知覺 自己,而他人如何看我們其中有一部分 就是根據我們扮演的角色而來。

26 (四)認知觀點的理論 相同的刺激或情境會導致不同的個體產 生不同的反應。 將人視為主動的訊息處理者。 完形心理學與場地論。
基模:對某些對象或概念一套有組織、 有結構的知識,它是一個人將過去所經 驗的事情組織起來而形成的。 應用至社會知覺、歸因、刻板印象等。

27 (五)動機觀點的理論 基本動機 維持一致性:Festinger(1957)的認 知失調理論(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與 Heider(1958)的平衡理論(balance theory)。 追求正向自我:Taylor與 Brown (1988)提出「正向錯覺」(positive illusion)。 追求正確:Trpoe(1975)將此稱為診 斷性作業。

28 六、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一)科學研究的步驟 (二)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三)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倫理

29 (一)科學研究的步驟 形成問題與假設。 選擇研究方法。 收集與分析資料。 解釋結果與做成結論。

30 (二)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實驗室實驗法 實地實驗法 自然實驗法∕類實驗法 實地研究法∕觀察法 檔案研究法∕文件研究法 模擬研究法∕角色扮演
調查法∕問卷法

31 1.實驗室實驗法 特色:精確控制、操弄獨變項、與外界 隔絕的實驗室。
控制第三變項的方式:隨機分派 (random assignment)、配對分組 (matching)。 優點:所獲得的結論將會較為可靠(內 在效度)。 缺點:類推至實際生活情境的程度較低 (外在效度)。

32 1.實驗室實驗法 威脅內在效度的因素: 需求特徵(demand characteristics)
實驗者偏差(experimenter bias) 評價焦慮(evaluation apprehension) 第三變項(extraneous variables)

33 2.實地實驗法 特色:研究情境由實驗室轉移至實際的 生活情境之中 。
優點:易類推至真實生活的情境之中、 受試的懷疑程度減至最低,受試的反應 較自然。 缺點:對於變項的操弄、第三變項的控 制以及受試的隨機分派並不如實驗室 佳 。

34 實驗室實驗法與實地實驗法的特性 實驗室 實地 實驗室的優點 變項控制 隨機分派 方便與經濟 高 總是如此 低 不常見 實地的優點 真實
獨變項的影響 懷疑與偏差 外在效度 有較低的傾向 有較高的傾向

35 3.自然實驗法∕類實驗法 特色:獨變項的操弄並非研究者所為, 而是自然發生的(如:地震的發生、政 策的推行)。 優點:外在效度高。
缺點:無法事先獲知事件(獨變項)何 時會發生、無法控制第三變項。

36 4.實地研究法∕觀察法 特色:研究者親自進入受試的日常生活 情境之中,根據事先準備好的觀察項目 或內容,針對受試的行為進行有系統、 有計畫的觀察 。 方式:參與式/非參與式。 優點:外在效度高。 缺點:無法推論因果關係。 注意:道德考量。

37 5.檔案研究法∕文件研究法 特色:運用現有的資料或檔案文件來 進行研究。 例如:挫折導致攻擊、團體迷思。 優點: 收集的便利性高,花費低。
可進行縱貫性研究、整合分析。 非反應性測量(non-reactive measure)。 適用於社會文化或自然現象的議題。

38 5.檔案研究法∕文件研究法 缺點: 資料格式與研究目的不一定相同。 資料取得受到環境或法令的限制。
因時代背景差異或是資料的模糊不清, 而使研究者無法了解,甚至錯誤解讀。

39 6.模擬研究法∕角色扮演 特色:將真實世界中的事物加以模擬之 後呈現在研究的情境之中,觀察受試在 此情境、角色下的行為 。
例如:探討獄卒與犯人的行為。 優點:適用無法在真實世界中進行的研 究。 缺點:研究成敗依賴受試者本身的涉入 程度。

40 7.調查法∕問卷法 特色:針對主題事先編撰相關的問題, 並採用紙筆或訪談的方式測量受試在這 些問題上的態度、想法或反應。
注意:樣本的代表性、問卷的設計、信 效度、施測方式。 優點:短時間內收集大量資料、事件未 發生前就可以了解受訪者的態度與看法 缺點:好的問卷設計不易、社會期望的 影響、不能推論因果關係、只有態度沒 有行為的觀察。

41 柒、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倫理 嚴厲操弄(severe manipulation): Milgram服從行為的電擊實驗。
欺騙(deception):Asch從眾行為的 研究。 美國心理學會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1982) 針對人類方面的研究所建立的倫理 原則,詳見表1-4:

42 1.研究者個人有責任仔細地評量其研究的倫 理性。 2.研究者必須判斷受試者是否處於身體或心 理的 風險。
表1-4:以人類為對象的研究之倫理原則 1.研究者個人有責任仔細地評量其研究的倫 理性。 2.研究者必須判斷受試者是否處於身體或心 理的 風險。 3.僱員、研究助理、與學生研究者對受試者 所做的處理,研究者要負全責。 4.研究進行之前,研究者必須和受試者建立 清楚而公平的協定。(「知情的同意」 (informed consent)原則)

43 表1-4:以人類為對象的研究之倫理原則 5.只有在絕對必須的時候,以及有提供足夠的澄 清 (debriefing),才可以採取欺騙的方式。 6.受試者永遠有權利在任何時間拒絕參與以及退 出研究。 7.研究者必須保護受試者免於受到身體或心理的 傷害,其中包括事先告知受試者有風險,並提 供方法讓受試者在研究結束後可以和研究者連 繫。

44 8.只要有可能,都應該在研究結束後,向 受試者解釋研究結果與假設。 9.研究者有責任找出並去除研究對受試持 續造成的任何負面影響。
表1-4:以人類為對象的研究之倫理原則 8.只要有可能,都應該在研究結束後,向 受試者解釋研究結果與假設。 9.研究者有責任找出並去除研究對受試持 續造成的任何負面影響。 10.研究中有關受試者的資料是機密的,應 該告知受試者誰會看到這些資料,以及會 如何保護資料的機密性。

45 捌、社會學、社會心理學及人格心理學之比較
社會學 提供關於社會而非個體的一般 性定律與理論 社會心理學 研究人們共通的心理歷程, 說明人們為何會受到社會影響的左右。 人格心理學 研究各項特徵,藉以指出 個體獨特及與其他人不同的地方。資料 來源:李茂興、余伯泉譯(1994)


Download ppt "社會心理學 概論 陳麗欣 教授."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