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12單元 : 陳峙維教授 本週標題圖片是一張 Cajun 音樂唱片 Best of Steve Riley and the Mamou Playboys 的封面。這種音樂是 Louisiana 洲法裔移民百年來將歐洲民間舞曲,與當地原住民、黑人音樂融合的結果(稍後本週課程內容會提到)。唱片封面畫作上看到的提琴、手風琴、鼓等是這種類型音樂的重要樂器。Cajun.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12單元 : 陳峙維教授 本週標題圖片是一張 Cajun 音樂唱片 Best of Steve Riley and the Mamou Playboys 的封面。這種音樂是 Louisiana 洲法裔移民百年來將歐洲民間舞曲,與當地原住民、黑人音樂融合的結果(稍後本週課程內容會提到)。唱片封面畫作上看到的提琴、手風琴、鼓等是這種類型音樂的重要樂器。Cajun."—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12單元 : 陳峙維教授 本週標題圖片是一張 Cajun 音樂唱片 Best of Steve Riley and the Mamou Playboys 的封面。這種音樂是 Louisiana 洲法裔移民百年來將歐洲民間舞曲,與當地原住民、黑人音樂融合的結果(稍後本週課程內容會提到)。唱片封面畫作上看到的提琴、手風琴、鼓等是這種類型音樂的重要樂器。Cajun 可以說是白人、黑人、紅人,三個不同族群融合的產物,這正是新舊世界相會的結果。 本週將從北美洲原住民的音樂開始,然後介紹幾種移民帶來、族群融合、在地發展出來的音樂文化。 從北美洲發展出來的藍調、爵士、嘻哈或其他流行音樂種類繁多,且很容易在其他課程、其他場合學習到,本週的課程不特別介紹,而將重心置於平日比較少接觸到的樂種。

2 通常北美洲除了美、加兩國之外,還包括格陵蘭、墨西哥、中美各國、加勒比海諸國等。
本課程把墨西哥、中美洲各國、加勒比海地區劃歸為廣義的拉丁美洲,下週再談。

3 Indian 其實是個謬稱,因為哥倫布以為他到了印度。今日美國正式稱原住民為 Native Americans,加拿大為 First Nations(因為他們最早到達這塊土地)
傳統上將美洲原住民歸為蒙古人種 前亞洲渡過白令海峽到達美洲的,或是通過冰封的海峽陸橋過去的 中南美洲不少年代久遠骸骨年代比北美洲所發現過最古老的骸骨更長久,而且體格與東南亞的爪哇人種更相似 綜合了以上兩種說法,其他的中、南美洲的原住民有可能是自太平洋諸島遷居而來

4 1565西班牙人在 Florida 建立第一個歐洲移民區,1605法國人抵 Nova Scotia,1607英國人到 Virginia。
白人與原住民混血後代逐漸發展自我文化,融合印第安、法國、居耳特元素產生之提琴傳統 1619黑奴引入美國、1689入加拿大,1800止超過百萬來自西非與加勒比海之黑奴在北美,95%在美國,帶來各種歌舞、宗教儀式音樂與攜帶便利之鼓與嘎嘎器(即 rattles,這個有趣的中譯詞是國立編譯館訂定的) 被迫從Nova Scotia 遷至 Louisiana 的法國移民與當地黑人、印第安人交流產生 cajun 音樂 西班牙世俗音樂與西非黑人、印第安音樂文化,混合發展出 conjunto 音樂

5 大型德國、北歐、義大利、烏克蘭、希臘、匈牙利、東歐南歐、愛爾蘭移民社區出現,帶來歐洲音樂
紐約、芝加哥、費城、多倫多、蒙特婁等城市中的歐式中上流社會音域活動:音樂廳、歌劇院、戲院、音樂學校出現 南方黑人靈歌、白人福音歌曲、早期藍調(田間喊叫)、鄉村音樂的出現,南方草根性的特色與東岸城市的精緻藝術形成對比 白人與原住民衝突,短壽的鬼舞道門 宣告死者即將重返人間驅逐白人,恢復印第安人的土地、糧食來源及生活方式 人們只要為他們表演歌舞,同時嚴格遵守類似基督教教義的道德準則,印第安人不自相殘殺,而且不和白人作戰,那麼這些目標就可以提前實現 1890年底蘇族人暴亂,人們誤以為這次暴亂是鬼舞道門所發動。這次暴動最後引起南達科他州的傷膝慘案,當時許多印第安人遵沃伏卡之囑著護身鬼衫,竟還是受傷或身亡,這個這種崇拜形式於是逐漸被淘汰。 淘金熱與東西橫貫鐵路建設帶來眾多華日工人,也帶來音樂

6 人類學家的分類,因地貌、氣候影響飲食、生活、起居、穿著,甚至世界觀。如北方捕魚獵海豹,東部河流、湖泊、動植物多,打獵或種植作物,平原可獵水牛

7 一般人印象中北美印第安人居住在如右下圖一般的帳篷,電影《與狼共舞》即有不少這樣的畫面,其實不同地區因地適宜、就地取材,有不同的住屋,如
左上圖:西南部沙漠乾燥地區一泥磚建屋(adobe ) 右上圖:東部用樹幹、樹皮建屋(longhouse ) 右下圖:大平原為追水牛方便移動以牛皮樹枝搭帳篷(teepee ) 左下圖:大盆地地區乾燥、食物稀少為移動方便以草蓆、蘆葦、樹枝搭帳篷(wickiup)

8 儀式中的音樂、舞蹈、服飾都有規範,誰製作什麼、穿戴什麼、各部族、家庭、個人的紋飾標誌等都有規定。但規定也可能逐年調整,在籌辦儀式、慶典前由部族領袖舉行會議決定。
傳統上認為音樂只有神創作得出來,因此音樂是一種特殊的天賦,是神靈特別揀選傳授的。擁有音樂天賦即擁有神賜予的力量。

9 Bruno Nettl, North American Indian Musical Styles (1954),書中根據音樂特性,將北原美原住民音樂分成幾個區
一首歌長度可由 20sec 至 3min Strophic,分節歌形式,一節中可包括 2 至 12 樂句 無字義的音節為歌曲重要元素,可用來標示樂句、段落甚或歌曲本身的始末 (播放 獨唱,顫抖得非常厲害的歌聲,注意,此顫抖方式跟演歌的抖音不同) (播放 緊繃且尖銳的歌聲,注意 call and response 之後,眾人齊唱) 樂器 以鼓伴奏歌曲的形式到處都有,但鼓本身幾乎沒有獨奏(近來可能有所謂戰鼓、歡迎鼓之類,但早期調查時並無,可能是二十世紀的新創作) 重要旋律樂器為笛子,但不是每個地方都有;西南邊的阿帕契有弦樂器。器樂曲目相對稀少,某一族可能有數百首歌曲,但笛子曲可能只有十幾首。很多笛子的旋律可以配唱。 下面開始介紹笛子與阿帕契小提琴

10

11 傳統以杉木或藤製成,以類似鑽木取火的弓來回拉動鑽出笛管,或用兩片木板組成,再用樹脂黏合或以繩子、動物的肌腱綁緊
有非常特別的構造(轉下頁投影片)

12 第一個氣室(air chamber),可以使氣流變緩,木塊與兩氣室間的隔牆(wall)有縫隙供氣流通過,接著一部份氣流從上端流出,一部份進入第二氣室(sound chamber)
細縫上的木塊通常雕以動物做為裝飾(如上頁投影片) 傳統形制: 笛長:腋下至手腕 top air chamber 長:一拳寬 出氣孔至第一孔:一拳寬 孔間:拇指寬(所以傳統上沒有固定音準) 最後一孔至尾端:一拳寬 (播放 原住民直笛演奏)

13 Tsii‘edo’a‘tl 「會唱歌的木頭」,是阿帕契族的樂器,也是北美洲原住民唯一的傳統弦樂器
以龍舌蘭花的莖製造,約40公分(亦有長達70公分者),內部挖空做為音箱 只有一條弦,琴弦與弓弦皆為黑馬毛,弓為具有彈性的木材 獨奏樂器,可奏情歌、儀式性歌曲、伴舞、個人娛樂 (播放 Apache violin 錄音) 接下來介紹幾種比較特別的三個例子,包括「愛斯基摩人」與兩種特別的活動

14 Eskimo 有負面的含意(abnaki 語意為「吃生肉的人」),今已逐漸不用。加拿大及格陵蘭的愛斯基摩人自稱 Inuit,如今已經正名。
歌曲種類十分少,都伴隨著鼓、舞 單皮鼓,構造與中東的 framedrum 類似,但不用手打擊鼓皮,而是用一枝鼓棒敲鼓的邊框 有一種呼氣、吐氣都發聲的喉音歌唱的遊戲歌(接下來會有影片),本區特有,美洲其他地區的原住民族群都沒有 創作歌曲的人即該歌曲的擁有者 歌像財產一樣,可以販售或贈與 生存環境差,必須與非親人和諧同住,以歌當禮物具重要社會功能

15 格陵蘭的鼓舞,獨奏居多 (播放 海豹胃製成的鼓皮,刮薄至透光,敲框不敲鼓皮,嘴中置木棒、臉上放著繩子以製造笑果,娛樂他人 阿拉斯加的鼓舞,通常是眾人合作演出,以鼓伴舞 (播放 阿拉斯加,鼓從上而下以框擊棒,舞蹈動作描述外出行動打獵。第二段,在加拿大西方北領土,是翻轉鼓) 喉音歌曲(此喉音非吐瓦的喉音!),男人出去打獵時女人的餘興節目,通常由二人表演,亦可增至四人,對面而立獲蹲伏互持手臂,領唱著發出深沈間歇性節奏,跟唱者填入間隔以回應領唱者(hocket) (播放 仔細感受呼氣、吸氣都發聲是什麼感覺)

16 各部族方式不一,主要包括有歌舞宴會、祭儀,基本上是為了生老病死等人生各階段而舉行。進行歌舞宴會前會有個立圖騰柱的儀式。
主辦的部族會先自己籌措、募集各種財物,然後當天會將各種財物分送出去,或焚毀。燒東西很像台灣的燒王船,但不同的是這不是用來祭祀,而是為了彰顯自己的地位,自己重新分配資源的能力。 賓客因其社會地位分得不同獲得不同的禮物(獨木舟、木雕碟子、魚油、奴隸),因此,輸人不輸陣,受邀賓客未來舉行同樣活動而邀請這次的主辦人時,會更鋪張,已顯示自己地位。 地位的提升與鞏固不在於擁有資源的多寡,而在於送出去或燒毀的多寡 (播放 potlatch,歌舞宴會,注意鼓的結構與打擊方式,與 Inuit 不同)

17 北美原住民的聚會 前身 日舞:19世紀大平原印第安人最盛大和重要的宗教儀式。重要的儀式為舞蹈者為實現一個誓言或尋求「力量」(精神力量和洞察力)而不吃不喝、不眠不休地連續舞蹈幾天,舞蹈最後在瘋狂和筋疲力盡中結束。 Grass Dacne:聚會中儀式性的舞蹈 今日:由各州、各保留區的 powwow committee 籌辦,歡迎各族群前來參加,除了原住民本身聚會,也希望藉此向其他族群介紹自己的文化。時間期程長短不一,有五六小時的,也有長達三天的。 鼓具非常重要的地位,沒有鼓就不必辦 powwow 了(注意影片中的擊鼓方式)。

18 (播放 12-09 powwow,注意影片後段一群人圍著一張鼓,每人手持一支鼓棒,共同擊鼓,這是北美原住民特有的擊鼓方式。鼓聲可以做為舞蹈段落、變換速度的信號。)

19 1604有法國人在此定居,1621蘇格蘭人移民至此。近一百年英法爭端不斷,後成為大英帝國之殖民地,最終成為加拿大聯邦一部份
1815開始大批移民自不列顛與愛爾蘭湧入 蘇格蘭、愛爾蘭舞曲的身影,規則樂句,提琴奏旋律、鋼琴吉他和絃伴奏(與下一張投影片要介紹的Métis提琴大大不同) (播放 提琴大師 Buddy MacMaster 演奏的蘇格蘭舞曲,結構與愛爾蘭舞曲相似,基本上是同源) (播放 本地區的踢踏舞曲與舞步均來自愛爾蘭/蘇格蘭)

20 1982年加拿大政府正式承認 Métis 為 Inuit 及 First Nations 之外的第三群原住民
十九世紀提琴與舞蹈成為北美毛皮貿易商人主要文藝活動。尤其十八世紀末傳統印第安宗教儀式在遭法律禁止後,法國人、原住民、混血族群、蘇格蘭人等均接受此音樂活動。 非 AABB 或 ABAB 的32小節傳統愛爾蘭、蘇格蘭舞曲形式,而是句數不定,樂句長短也不定的音樂 有蘇格蘭、愛爾蘭提琴身影但已融入原住民歌曲音樂元素:前奏、樂句重疊、多裝飾的終止式、下行的旋律線 傳統上部份人士認為樂曲不該錄下來,而且要演奏自己的樂曲,沒事不要演奏人家的版本(擁有者會跑來「訐譙」你) (播放 métis fiddling:曲目範例,好炫的邊拉邊跳功力)

21 1755-1763期間加拿大Acadia地區法籍居民因為英國正式接收該地統治權,被迫遷至當時法國政府管轄之殖民地Louisiana。1980美國政府正式承認 Cajun 為一個特別的族裔。
和絃進行相當簡單,基本上只有主和弦與屬和絃,音域基本上只有一個八度 提琴常常奏雙弦,今日加入曼陀鈴、斑鳩、鋼琴等樂器,傳統 Cajun 手風琴為 diatonic,因此通常只能演奏一個調 最早只是無伴奏的歌謠,內多描述被迫遷居的無奈與寂寥,但也包括愛情與笑料,早期的音樂風格涵蓋土風舞(男女排兩排)、reel、jig,後續融合黑人、印第安人的音樂元素發展出豐富多元的音樂內容 從前歌詞多為 French Cajun,今日多為英語 (播放 典型的手風琴、提琴、三角鐵) (播放 以毛線針打擊提琴,很特別的伴奏技法)

22 Conjunto 是西班牙文 group、ensemble 之意
德裔移民將手風琴與波卡舞曲帶至墨西哥北部與美國西南,當地人將這些音樂元素與墨西哥音樂結合發展而成 主要使用 button box 手風琴, 以及 12 弦吉他(六組雙弦) (播放 conjunto:吉他與手風琴合奏)

23 18c末興起與美國南方,為不懂音樂的教會會眾而設計的特別記譜方法,看到不同的音符形狀便可以知道要唱什麼音,有四種,代表 mi、fa、sol、la。
北方人追求正統、精義的音樂文化,棄而不用 The Sacred Harp 歌曲集,1844年初次發行,吸引多數人,成為最受歡迎、最多人使用的shape note樂譜歌集 四個聲部圍成四面,練習時先唱 mi、fa、sol、la 等唱名,大家熟悉旋律後才唱歌詞 (播放 12-16,先來聽一下單聲部演唱) (播放 Alabama Sacred Harp Singers 四部合唱聖歌)

24 黑人靈歌一詞首次出現在1860s的報刊上,非洲黑人宗教元素與歐洲宗教音樂交流之成果
早期黑奴無法進行傳統非洲之宗教儀式,參加教會禮拜被禁止跳動或舞動,亦不可使用任何傳統樂器,因此黑奴偶有祕密宗教儀式,包括神靈附身、圍圈禱告舞動等,這些祕密聚會中即興式的演唱、呼喊逐漸發展成為多聲部歌唱 基督教義中忍耐、等待、奉獻等精神 19世紀美國廢奴主義者把黑奴送到自由州、加拿大、墨西哥,以至海外的秘密網,絡估計在1810至1850年之間,逃離的數字有大約30,000至100,000之多。大多數人只參小部份,負責一小段而不清楚完整的計畫。他們就是利用靈歌歌詞做為暗號,以鐵路、列車等為隱喻,如渡過什麼橋、什麼路段,列車長會來接人 (播放 阿拉巴馬州採棉花時的叫喚式歌唱,1960s錄音,靈歌的雛形) (播放 靈歌 Were You there)

25 由靈歌而來,但從只是充滿希望、期待解脫、尋求安慰,轉變為開心追求和樂、個人或群體對信仰的表達,主題充滿對主的讚美、敬拜與感謝
豐富愉快的和聲、個人即興領唱。從前電風琴佔重要地位,後加入電吉他、電貝斯、鼓組等 從宗教合唱變為新的藝術形式,’Oh Happy Day’ 原為18c一首教會詩歌,Edwin Hawkins Singers 重新改編成福音歌曲形式,1969 登上 美國流行歌曲排行榜第四、英國第二,此後成為福音歌曲的標準曲目 (播放 風琴伴奏明顯的傳統福音歌曲) (播放 Oh Happy Day)

26

27

28

29

30

31

32


Download ppt "第12單元 : 陳峙維教授 本週標題圖片是一張 Cajun 音樂唱片 Best of Steve Riley and the Mamou Playboys 的封面。這種音樂是 Louisiana 洲法裔移民百年來將歐洲民間舞曲,與當地原住民、黑人音樂融合的結果(稍後本週課程內容會提到)。唱片封面畫作上看到的提琴、手風琴、鼓等是這種類型音樂的重要樂器。Cajun."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