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高齡者科技輔具之趨勢與設計思考 工研院產業學院 醫療健康照護技術發展趨勢與商機研習會 徐業良 元智大學主任秘書 機械系教授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高齡者科技輔具之趨勢與設計思考 工研院產業學院 醫療健康照護技術發展趨勢與商機研習會 徐業良 元智大學主任秘書 機械系教授"—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高齡者科技輔具之趨勢與設計思考 工研院產業學院 醫療健康照護技術發展趨勢與商機研習會 徐業良 元智大學主任秘書 機械系教授
工研院產業學院 醫療健康照護技術發展趨勢與商機研習會 高齡者科技輔具之趨勢與設計思考 徐業良 元智大學主任秘書 機械系教授 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主任 2008年9月5日

2 徐業良個人簡介 Education Experienc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Mechanical Engineering, B.S., 1981/ /06 Stanford Universi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M.S., 1987/ /06 Stanford University, Mechanical Engineering, Ph.D., 1989/ /06 Experience 2008 YZ Hsu Yuan Ze Chair Professor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Yuan Ze University, 2001/02-present Secretary General, Yuan Ze University, 2005/08-present Director, Geron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Yuan Ze University, 2000/08-present Columnist, Car Magazine, 1995/06-present Chairman,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Yuan Ze University, 1999/ /07 Director, Office of Physical Education, Yuan Ze University, 2002/ /07 Director, Asia Cement, 2002/ /06 Dean, Office of Information Services, Yuan Ze University, 1997/ /07

3 高齡者科技輔具之趨勢與設計思考 老人福祉科技的範疇與機會 高齡者科技輔具的發展趨勢 以科技輔具作高齡者居家照護之整體思考
日常生活活動 ADL監測 適用於居家環境之睡眠身體活動監測技術 服務型機器人在高齡者照護的應用

4 我國高齡化的趨勢 根據聯合國分析世界各國人口結構所用的定義,將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在7%以上的國家,稱為「高齡化社會(aging society)」,14%以上稱為「高齡社會(aged society)」,20%以上則進入「超高齡社會(super aging society)」。 根據內政部的人口統計資料,我國在1993年65歲以上人口即已超過7%,正式邁入「高齡化社會」,2006年65歲以上人口比例為9.95%,總人數接近兩百三十萬人。 行政院經建會推估2018年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將達14.36%,進入「高齡社會」,到了2026年,台灣更將走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比例達20.63%。 台灣由「高齡化社會」進入「高齡社會」歷時約25年,與日本相當,但與法國歷時長達115年、美國72年、英國47年相較,時程快了一倍以上。

5 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 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Geron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GRC)於2000年10月開始籌備,正式創立於2003年1月。 “Gerontechnology”這個字結合了“geron”(希臘文“old man”,老人之意)和“technology”(科技)兩個字。 在元智大學教學研究環境及專業人才的支持下,本中心進一步整合外部資源,致力於老人福祉科技領域的技術與產品研發、學術研究及課程建立,期望透過與產業和醫療服務機構的合作,提升高齡者的生活品質。

6 Support of Daily Living
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研發重點 Medical Treatment Health Care Support of Daily Living Tele-homecare, Home telehealth Main Focus of GRC

7 老人福祉科技的起源與定義(1/3) 老人福祉科技正式成為一個學術領域,起源於1991年八月在荷蘭Eindhoven召開的「第一次老人福祉科技國際研討會(First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Gerontechnology)」,在這次研討會上討論了以下高齡者相關議題,為老人福祉科技建立了研究的架構[Bouma and Graafmans, 1992]: 老人福祉科技概要(overview on gerontechnology) 行動力(mobility) 運輸和機動能力(transport and motor performance) 通訊(communication) 資訊處理和認知能力(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cognitive performance) 住家(housing) 居家健康照護科技(home health care technology)

8 老人福祉科技的起源與定義(2/3) 1993年荷蘭Eindhoven科技大學Graafmans與Bouma兩位教授,也正式為老人福祉科技做了如下定義[Graafmans and Bouma, 1993]: “老人福祉科技基於對老化現象的知識,從事技術和科技產品的研究開發,希望能為高齡者提供較佳的生活與工作環境,以及配合的醫療照護。” “Gerontechnology includes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techniques and technological products, based on the knowledge of aging processes, for the benefit of a preferred living and working environment and adapted medical care for the elderly.”

9 老人福祉科技的起源與定義(3/3) 1997年九月,「國際老人福祉科技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Gerontechnology, ISG)」在歐洲成立 [ “設計科技與環境,使得高齡者能夠健康、舒適、安全地獨立生活及參與社交活動。” “Designing technology and environment for independent living and social participation of older persons in good health, comfort and safety” 國際老人福祉科技學會從2001年起定期出版學術期刊“Gerontechnology”,期刊中訂定的學術論文範疇,包括高齡者的健康(health)、住家(housing)、行動力(mobility)、通訊(communication)、休閒(leisure)和工作(work)。

10 老人福祉科技的特徵與範疇 老人福祉科技是一項應用研究領域,目的在於設計開發產品、服務與環境,以提升高齡者的健康、完整的社會參與、獨立生活的能力,進而增進其生活品質(quality of life)。 老人福祉科技本質上是一項跨領域(interdisciplinary)的研究,基本上包括了「老年學(gerontology)」與現代科技兩個截然不同的領域。 老年學領域:生物學和生理學(biology and physiology)、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psychology and social psychology)、社會學和人口統計學(sociology and demography),以及醫學和復健(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等。 科技領域:建築設計與營建(architecture and building)、資訊與通訊科技(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以及機電設計(mechatronics)、機械人學(Robotics)、工業設計(industrial design)等。

11 老人福祉科技的機會 終生的交通需求(Lifelong transportation) 健康的家庭(Healthy home)
個人通訊(Personal communications) 有生產力的工作空間(Productive workplace) 對照護者的支持(Support the caregivers) “Now we have added so many years to a life, how can we add more life to those years?” “現在我們將生命增長了這麼多年,我們如何能為這些年增添更多的生命?” [Coughlin, 1999]

12 高齡者科技輔具之趨勢與設計思考 老人福祉科技的範疇與機會 高齡者科技輔具的發展趨勢 以科技輔具作高齡者居家照護之整體思考
日常生活活動 ADL監測 適用於居家環境之睡眠身體活動監測技術 服務型機器人在高齡者照護的應用

13 輔助科技(assistive technology)
“任何物件、設備或產品系統的一部分,無論是直接從商店購買,或者經過改造或客製化,用來提升、維持或改進身心障礙者之機能者” “Any item, piece of equipment or product systems, whether acquired commercially off the shelf, modified, or customized, that is used to increase, maintain, or improve functional capabilities of 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Assistive Technology Act, ATA, Public Law , 1998) 輔具大體可分為個人醫療輔具、訓練技能輔具、矯具與義具、個人照顧與保護輔具、個人行動輔具、居家輔具、住家和其他場所之家具與改造、溝通與資訊及信號輔具、處理產品與貨物輔具、環境改善與工具及機器之輔具與設備、休閒輔具、其他綜合類輔具等十二大項(參考ISO9999:2002(E)) 內政部支持建立的輔具資源入口網,

14 高齡者科技輔具的發展趨勢(1/6) (1) 通用性設計
通用性設計的概念,便是認為輔具既然能提供身心障礙者使用的便利,就應該更能被所有的人使用,因而希望從設計上拓展輔具的使用對象,讓所設計及生產的輔具能夠在最大範圍內被每個人所使用。 通用性設計的概念更包含輔具產業面的思考。生產輔具基本上很難成為一項能夠大量獲利的產業,缺乏經濟上的驅動力,也使得輔具產業較難吸引廠商、研究者投入,投入和產出之間無法形成良性循環,也使得產業技術的進步較為緩慢。 高齡者輔具設計的思考必須較全面性,目的不僅僅是對“障礙”的輔助,且老化是每個人人生必經的過程,因此高齡者科技輔具更容易以增進一般人的便利性做通用性設計的思考,使用對象也更為廣泛。在通用性的設計思考下,高齡者科技輔具產業也更有成功的機會。

15 高齡者科技輔具的發展趨勢(2/6) (2) 以科技方式建構對高齡者友善的居住環境
建構對高齡者友善且適合居住、生活的社區,包括無障礙環境、建築物內建的「環境介入(environmental intervention)」功能,以及整體社區提供高齡者便利的交通、完整的健康照護、人際溝通管道、社區參與機會等,以滿足高齡者在地老化的需求。 「無障礙環境(“barrier free environment” or “accessible environment”)」設計是指調整建築設計思考,不再以生理、心智能力最為強勢的單一族群需求為唯一的考量目標,而將社會中各類族群的特殊需求,均納入為建築設計上應考量的因素,讓社會上身心障礙者都能和一般人一樣,安全而方便地使用各種環境。 「智慧住宅(smart house)」在家庭或工作區域中,讓環境和各種裝置依據使用者的需求被自動控制,提供比無障礙環境更積極的「環境介入」功能。

16 高齡者科技輔具的發展趨勢(3/6) (3) 資訊通訊科技(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的衝擊 “遠距醫療利用經由電子通訊從一處傳輸至另一處的醫療資訊,來改進病人的健康狀況”,“Telemedicine is the use of medical information exchanged from one site to another via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s to improve patients’ health status.” (ATA, 遠距健康(telehealth)利用資通訊科技進行遠距健康照護相關的活動,但並不一定是臨床醫療行為,像是透過遠距生理訊號傳輸,以監測使用者的健康狀況,甚至透過遠距教學的方式對醫護人員進行在職進修課程,都是屬於遠距健康的應用範疇。 在歐洲比較常用的專有名詞“e-Health”,則泛指所有利用電子及通訊技術支援的醫療照護活動(但不一定是“遠距(tele)”的活動),像是使用IC健保卡、電子病歷等。

17 高齡者科技輔具的發展趨勢(4/6) (3) 資訊通訊科技(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的衝擊 “遠距居家照護可以被定義為,利用資訊通訊科技,使能在病人家中有效地提供並管理健康照護服務” ,“Tele-homecare can be defined as the use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to enable effective delivery and management of health services at a patient’s residence.” [Office of Health and Information Highway, Canada, 1998] 「遠距居家照護」和「遠距醫療」最大的不同,是遠距居家照護不必然牽涉到醫療行為的執行,因此傳遞或接收健康資訊的人不全然是醫師,還可能包括使用者本身、家人、護理人員、照護者或其他醫療照護專業人員等。 遠距居家照護最重要的目標,就是讓使用者(病人、高齡者)能夠有尊嚴地留在家中居住、生活,維持的時間越久越好,同時也能接受到完整、高品質的健康照護。

18 高齡者科技輔具的發展趨勢(5/6) (4) 「無所不在的運算」的概念
1990年代初期Xerox實驗室的電腦科學家Mark Weiser提出的「無所不在的運算(ubiquitous computing)」概念,將感測器和微電腦嵌入在居家環境中所有地方,緊密結合日常生活活動,無所不在地感測使用者的各種活動、生理訊號,經過運算後判斷其生理狀況及需求,環境便可配合做出適當的調整或反應。 如何設計適當的人機介面,讓無所不在的感測和計算以「無干擾性(non-intrusive)」甚至「非察覺性(non-conscious)」的方式進行,能夠真正融入高齡者的居家環境與生活。

19 高齡者科技輔具的發展趨勢(6/6) (5) 服務型機器人的應用
機器人依其設計目的,可以概分為「工業用機器人(industrial robot)」和「服務型機器人(service robot)」兩大類。 近年來服務型機器人的發展更超過工業用機器人,包括清潔機器人(例如有名的自動吸塵機器人Roomba)、輔助障礙者的機器人(如輪椅機器人)、博物館導引機器人,以及各種娛樂機器人(如機器寵物)、教育機器人等等。 服務型機器人也逐漸被應用在高齡者生理功能的輔助或心理的慰藉上,以幫助高齡者改善其日常生活活動,協助其提升生活品質。

20 高齡者科技輔具之趨勢與設計思考 老人福祉科技的範疇與機會 高齡者科技輔具的發展趨勢 以科技輔具作高齡者居家照護之整體思考
日常生活活動 ADL監測 適用於居家環境之睡眠身體活動監測技術 服務型機器人在高齡者照護的應用

21 高齡者對科技的接受度(1/2) 一般的經驗裡,高齡者對新科技的接受度比較低,主觀上比較排斥使用新科技,許多研究也證實,高齡者在適應新科技時比較緩慢,通常需要比較多時間學習使用新科技。 除了功能性外,在高齡者科技輔具的設計上,高齡者對科技的接受度可能是最重要的思考。 高齡者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科技產品所遭遇的困難可概分為兩類,一類是從產品的「人因工程(human factor)」設計改良上可以解決的問題,例如改進訓練方式及產品說明,改良系統或環境的設計,以及訓練和設計改良兩者之結合。 高齡者所提出的另一類的困難,則被歸類為訓練和設計改良都沒有辦法解決的問題,在研究中高齡者提出的困難有47%屬於第二類,例如高齡者的健康問題、功能障礙、或醫療問題,均無法從產品的人因工程設計改良加以解決[Rogers, 1998]。

22 高齡者對科技的接受度(2/2) 在人因工程設計的思考方面,設計者必須瞭解高齡者在感知、運動控制和認知能力上的限制,特別是這些能力如何因年齡的變化而改變; 在訓練因素方面,針對高齡者做適當的教學設計,強調利用高齡者未受損傷的學習能力,且補償高齡者學習能力下降的部分,是很有必要的。 研究中也發現,如果高齡者清楚瞭解到新科技帶來的好處和便利,高齡者似乎願意投資更多時間、資源和金錢學習使用這項新科技。 如果高齡者在輔具決策過程中沒有參與的機會,而只是單純被交付輔具使用,高齡者可能會拒絕使用甚至丟棄輔具。設計和評估科技輔具過程中,能夠有一個參與性的程序,是很必要的。 此外高齡者通常沒有固定的薪資收入,因此科技輔具的選擇和使用上,輔具的成本和高齡者有無足夠財務資源來支付所需輔具,也是高齡者對科技輔具接受度的關鍵因素。

23 以科技輔具作高齡者居家照護之整體思考 Homecare Robots
Telepresence Robot for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Wheelchair robot ADL and IADL monitoring Physical activity monitoring Fall detectio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Mobility Parameters Sleep Quality Home Telehealth System Sensing devices Event algorithms Bed actigraphy Snoring and OSAS Sensor network Application software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Home safety and security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Vital Signs Blood pressure, blood glucose Peak flow, ECG, SPO2 Weight, body temperature

24 日常生活活動(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ADL)監測(1/4)
活動力、睡眠模式,乃至於使用廚具、盥洗、如廁等日常生活行為。 高齡者從健康、獨立到生病、虛弱等不易為照顧者、醫生甚至本人察覺的微妙過程,可以藉由日常行為模式的監測,預先判知並進行處理,降低高齡者罹病率,維持高齡者獨立[Celler et al., 1995]。

25 日常生活活動 ADL監測(2/4)

26 Tunstall’s Lifeline 4000+ (http://www.tunstall.co.uk/)
日常生活活動 ADL監測(3/4) Tunstall’s Lifeline ( Tunstall公司在1957年成立於英國倫敦,以“Lifeline 4000+”系統架構將Lifeline個人緊急救援系統感測器的種類加以擴展,提供了對高齡者「日常生活活動 ADL)」的監測。

27 日常生活活動 ADL監測(4/4) Tunstal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Monitoring
以無干擾性(unobtrusive)的方式監測高齡者的日常生活活動,感測訊號經由Lifeline 4000+主機傳送至中央伺服器(MIDAS II Server)做進一步的儲存與分析,擷取使用者的行為模式。 照護者和監測中心可以透過網際網路讀取相關資料,當高齡者的ADL與長期累積的均值(norm)模式不合時,系統會辨識出來,提醒照護者瞭解原因並採取必要的預防措施。 Tunstall Taiwan台灣康舒妥公司(

28 多項生理監測儀 (Polysomnography, PSG)(1/3)
睡眠監測 多項生理監測儀 (Polysomnography, PSG)(1/3) PSG常見的監測項目 睡眠階段判別,如腦波圖(Electroencephalography, EEG)與眼動圖(Electrooculogram, EOG)。 身體活動監測,如肌電圖(Electromyography, EMG)與體位感測(body position)。 呼吸相關監測,如鼾聲、鼻部氣流、呼吸動作、血氧濃度。 其他感測訊號,如心電圖(Electrocardiograph, ECG)。

29 多項生理監測儀(2/3) 睡眠實驗室 敏盛醫院睡眠醫學中心

30 多項生理監測儀(3/3) 多項生理監測儀量測訊號 敏盛醫院睡眠醫學中心 腦波圖 EEG: eletroencephalography
眼動圖 EOG: eleltrooculography 口鼻呼吸氣流 Respiratory airflow 胸式呼吸動作 Chest respiratory pattern 腹式呼吸動作 Abdominal respiratory pattern 血液含氧濃度Oxygenation 打鼾次數 Snoring 心電圖 EKG : eletrocardiography 軀幹位置表 body positions 下顎肌電圖 EMG: electromyography, for chin 下腿部肌電圖 lower limb muscle electromyography 敏盛醫院睡眠醫學中心

31 可攜式多項生理監測儀 腦電波(EEG) 眼動圖(EOG) 肌電圖(EMG) 氣流偵測(Airflow monitor) 胸部及腹部運動監視
氧氣飽和度追蹤(SaO2) 聲音(MIC) 心電圖(ECG或EKG) 睡姿(Sleep position) 腿動(LEG) 亞東 振興 康寧 林口長庚 秀傳 台中榮總 台南市立醫院

32 適用於居家環境之睡眠呼吸相關監測技術 市售鼾聲監測產品多為錶型配戴式設計,以震動或電脈衝刺激止鼾
HIVOX公司[ WatchTM” MicroCare公司[ Stopper” Silent Night公司的“True Sleep” Snore WatchTM Snore Stopper True Sleep

33 適用於居家環境之睡眠身體活動監測技術(1/9)
臨床上使用PSG進行睡眠身體活動感測 影像紀錄整夜睡眠 PSG中的身體姿態感測 敏盛醫院睡眠醫學中心

34 適用於居家環境之睡眠身體活動監測技術(2/9)
睡眠中身體活動監測是睡眠相關監測技術上起步最早的項目,研究著重於受測者臥床∕離床時間、睡眠中翻身次數等監測。 利用影像辨識相關技術做睡眠中身體活動監測所需成本較高,且有隱私方面的問題,因此相關監測所應用的技術大多是採用感測力的方式。 常用的感測技術: 荷重元(load cell) 力感測器(force sensor) 靜電荷感應床(Static Charge Sensitive Bed, SCSB)與氣墊 導電纖維與光纖

35 適用於居家環境之睡眠身體活動監測技術(3/9)
荷重元(load cell) 僅需要在四支床腳上裝設荷重元,經過類比∕數位訊號轉換(A/D converter)後傳送至電腦做分析,便可藉由四支床腳荷重訊號的改變,得知使用者離床∕臥床時間、身體活動等資訊。

36 適用於居家環境之睡眠身體活動監測技術(4/9)
荷重元(load cell) Wheatley, et al., 1980, Barbenel, et al., 1985, Choi, et al., 2004, Adami, 2006

37 適用於居家環境之睡眠身體活動監測技術(5/9)
力感測器(force sensor) 體積較小、量測範圍也較小的「力感測器」也常被應用在睡眠中身體活動的監測上,藉以量測更細部地感測睡眠中的身體活動狀態。 Nishida[1997]等人設計的“Robotic Bed” 布置了221個力感測器,進行身體姿態與呼吸訊號的監測。 Van der Loos等人[2004] 的SleepSmart™ 以54個力感測器和54個溫度感測器計算身體活動程度。 Harada[2000]所設計的睡眠監測枕藉由枕頭下的壓力感測裝置,監測因呼吸時壓力 改變而產生的規律性波動,以及身體動作。 Robotic Bed

38 適用於居家環境之睡眠身體活動監測技術(6/9)
力感測器(force sensor) Robotic Bed Nishida, et al., 1997

39 適用於居家環境之睡眠身體活動監測技術(7/9)
靜電荷感應床(Static Charge Sensitive Bed, SCSB)與氣墊(Air Cushion) 靜電荷感應床利用兩片金屬與夾在中間的非導電材料,形成類似電容器的感測單元,監測睡眠中的身體活動狀態。 氣墊式藉由氣壓感測器的變化監測受測者的身體活動情況 以氣壓墊方式量測身體活動

40 適用於居家環境之睡眠身體活動監測技術(8/9)
導電纖維與光纖 以導電纖維進行睡眠身體活動量測[Kimura, 2004]

41 適用於居家環境之睡眠身體活動監測技術(9/9)
市售產品多應用嬰兒照護監測上,多以SCSB為核心技術 Angelcare Monitors[ Jablotron公司[ Hisense公司 [ Tommee Tippee公司[ AC301, Angelcare Monitors

42 睡眠階段判斷與睡眠品質評估(1/3) 藉由腕部與身體活動的密度與強度,藉此評估受測者的睡眠狀態,以進行睡眠階段判斷與睡眠品質評估。
「睡眠腕動監測(actioculographic monitor of sleep)」是由Kayed於1979年所提出[Kayed et al., 1979],以手腕上的感測器進行睡眠中手部活動的監測,除了可以用於監測上肢與身體的活動情況外,Kayed也藉由腕動計的訊號區別清醒、NREM、REM等階段 睡眠腕動監測 腕動計在不同睡眠階段的活動訊號

43 睡眠階段判斷與睡眠品質評估(2/3) 藉由腕動計技術可以辨識使用者的睡眠週期
Mini Mitter公司[ 藉由腕動辨視清醒與睡眠。 Sleep Watch公司[ ActiGraph公司[ Mini Mitter的“Actiwatch”系列

44 睡眠階段判斷與睡眠品質評估(3/3) ActiGraph提供了網路介面進行長期的儲存與評估分析功能

45 服務型機器人在高齡者照護的應用(1/6) 機器人研發的潮流逐漸從原本在工廠裡從事組裝、焊接等重複性工作的「工業型機器人(industrial robot)」,轉變成出現在人們周遭生活環境可提供輔助、娛樂與互動等功能的「服務型機器人(service robot)」。 機器人在高齡者照護上的應用有許多可能性,第一個想到的應該是智慧型「人形機器人(humanoid robot)」。 SONY – QRIO身高58公分、體重7公斤, 全身有38個可轉動關節,能做出跳舞、 踢足球等複雜動作,跌倒後還可自行起 身等。QRIO也能經由辨識聲音與臉部特 徵,與人進行互動,做簡單對話。 HONDA – ASIMO身高135公分、 體重54公斤,全身關節共有34個 自由度,可以雙足步行和跑步, 步行的速度每秒約0.75公尺,跑步 的速度可以達到每秒1.67公尺。 45

46 服務型機器人在高齡者照護的應用(2/6) 智慧型人形機器人技術上的發展,已有相當驚人的成就,然而考慮智慧型人形機器人目前的功能、成本和實用性,要發展到能實際成為家庭中協助高齡者照護的幫手,可能還要一段時日。 服務型機器人在高齡者照護上的應用還包括生理輔助與心理慰藉兩方面。生理輔助機器人的研發方向是讓高齡者藉由機器人的輔助,來達成本身因為體弱或生理障礙而不能做到的行為。 46

47 服務型機器人在高齡者照護的應用(3/6) Prassler等人[2001]設計的「輪椅機器人(wheelchair robot)」名稱為“MAid (Mobility Aid for elderly and disabled people)”,MAid上裝有各式感測器,用來偵測四周環境、障礙物、人員等狀況,高齡者不須精巧的控制能力,即可輕鬆地駕駛輪椅進入狹窄空間。 MAid還具有自動規畫合適路徑,載送高齡者通過擁擠人群之功能。 47

48 服務型機器人在高齡者照護的應用(4/6) Kiguchi等學者[2004]研發一種穿戴型的生理輔助機器人“Robotic Exoskeleton”,目的是為了協助高齡者、殘障者或傷者等肌肉退化的人維持基本的活動能力。 “Exoskeletons”是“外骨骼”之意,Robotic Exoskeleton的操作方式是將使用者的肢體包覆其內,機器人量測使用者的肌電流(electromyography, EMG),經由機器人的智慧型控制器進行分析與計算,推測得知使用者欲進行的下一步動作後,利用機器人的致動器(如馬達)與特殊機構帶動其肢體、增加肢體力量,而達到輔助生理活動與復健功能。 48

49 服務型機器人在高齡者照護的應用(5/6) 利用機器人對高齡者心理及精神層面的支援,特別是所謂「心理慰藉機器人(mental commitment robot)」的設計。如Paro是日本學者設計的一款心理慰藉機器人。 Paro是一隻將觸覺、光線、聲音等感測器設在皮毛內的小海獺,當老人家碰觸小海獺時,小海獺會做出不同的反應,如擺動身體,做出可愛的臉部表情。 觀察Paro 在安養中心與高齡者經過17個月的互動情形,結果顯示, Paro能撫慰高齡者的情緒,使高齡者不再抑鬱不安。 49

50 服務型機器人在高齡者照護的應用(6/6) Kanamori等學者也利用SONY公司開發的機器寵物狗AIBO作為與高齡者互動的心理慰藉機器人,與居家或安養中心的高齡者進行互動。 AIBO具有簡單的視覺辨識與自主學習功能,當人撫摸AIBO或跟牠說話時也會有所反應,就像人們所飼養的居家寵物。 研究團隊觀察AIBO與居家或安養中心的高齡者進行互動情形,並就AIBO對於生活品質的影響及高齡者與AIBO的互動感受等進行問卷調查,雖然調查結果有部分高齡者對於與AIBO互動有些負面的評價,但整體結果仍認為AIBO對於高齡者生活品質有正面的影響。 50

51 遠端臨場機器人—Telepresence Robot
Hinokio

52 遠端臨場機器人在醫療照護的應用(1/3) 「遠端臨場機器人(telepresence robot)」,是受到遠端使用者控制的機器人。
遠端臨場(telepresence)由字面上解釋,是“Tele”(電傳、遠傳)加上“Presence”(臨場、存在)的意義組合。 「遠端臨場」技術是結合虛擬實境、人機介面、通訊技術與機械人的新興研究領域。 麻省理工學院Sheridan教授定義遠端臨場技術為,將遠端真實的環境資訊傳回給近端的使用者,讓近端使用者有身處遠端環境的臨場感,而使用者也藉由遠端臨場技術接觸到遠端真實的人、事、物,產生互動關係。 52

53 遠端臨場機器人在醫療照護的應用(2/3) “Physician-Robot”(“Dr. Robot”)是由加拿大的Intouch-Health公司與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 Hopkins University)合作發展的遠端臨場機器人。 Physician-Robot並不是為了取代真正的醫生,其主要研發目的是為了增加醫師與病患間的接觸。 Physician-Robot的操控端除了一部能夠連接網際網路的電腦外,還需具備操控用的搖桿、傳送醫生影像的攝影機與傳遞聲音和語音的耳機及麥克風,醫師即可輕易地從家中或其他可連上網路操作的地方,登入Physician-Robot與病患進行視訊問診。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曾針對利用Physician-Robot在醫生及病人互動上進行評估。評估結果高達80%的病患認為Physician-Robot增加了他們與醫生的接觸,57%不排斥未來仍有Physician-Robot協助照護,當醫生忙碌無法前來現場時,50%的病患寧願自己的醫生透過Physician-Robot進行問診,而不願更換其他醫生做現場問診。 53

54 遠端臨場機器人在醫療照護的應用(3/3) PEBBLES (Providing Education By Bringing Learning Environments to Students) 目的是協助長時間住院的病童,在醫院內仍舊能同步持續學校課業的學習。 PEBBLES具有雙向的影音、資料傳輸功能,控制端位於醫院內的病童病房中,另一端則在病童的教室中,兩者以高速的通訊方式連結,病童在醫院操控PEBBLES機器人在教室上課。教室端的PEBBLES具有可轉動的螢幕和一隻可以舉起的手臂,用以增加病童上課的參與感和互動性。 54

55 遠端臨場機器人商業化產品 The Giraffe enables people who are far away to enjoy all the benefits of real-life face to face communication. PC-based 14kg $1800 ~ $3000

56 Home healthcare research in Geron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Yuan Ze University Thank You Yeh-Liang Hsu


Download ppt "高齡者科技輔具之趨勢與設計思考 工研院產業學院 醫療健康照護技術發展趨勢與商機研習會 徐業良 元智大學主任秘書 機械系教授"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