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七章 移动通信中的多址接入技术.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七章 移动通信中的多址接入技术."—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七章 移动通信中的多址接入技术

2 内容 概 述 FDMA方式 7.3 TDMA方式 7.4 CDMA方式 7.5 SDMA方式 7.6 系统容量

3 7.1.1 多址接入的概念 蜂窝系统中以信道来区分通信对象,一个信道只容纳一个用户,许多同时通话的用户,互相以信道来区分,这就是多址。
在无线通信环境的电波覆盖区内,如何建立用户之间的无线信道连接是多址接入方式的问题 多址接入技术:解决多址接入问题的方法。

4 7.1.2 多址接入方式 移动通信中基站是多路工作的,移动台是单路工作的。在移动通信业务区内,移动台之间或MS与市话用户之间是通过基站同时建立各自的信道,从而实现多址连接。 基站是以怎样的信号传输方式接收、处理和转发移动台来的信号呢?基站又以怎样的信号结构发出各种移动台的寻呼信号,并且使移动台从这些信号中识别出发给本台的信号呢?这就是多址连接方式的问题,即多址接入方式的问题。

5 7.1.2 多址接入方式 多址接入方式的数学基础是信号的正交分割原理。无线信号可以表达为时间、频率和码型的函数,即
式中,c(t)是码型的函数;s(f,t)是时间(t)和频率(f)的函数。 当以传输信号的载波频率不同来区分信道建立多址接入时,称频分多址(FDMA);为当以传输信号存在的时间不同来区分信道建立多址接入时,称为时分多址(TDMA) ;以传输信号的码型不同来区分信道建立多址接入时,称为码分多址(CDMA) 。 目前在移动通信中应用的多址方式有:FDMA、TDMA、CDMA 以及它们的混合应用方式等。

6 多址接入方式 多址接入方式 建立多址接入时区分信道的依据 频分多址方式(FDMA) 传输信号的载波频率不同 时分多址方式(TDMA)
传输信号存在的时间不同 码分多址方式(CDMA) 传输信号的码型不同 信道3 信道1 信道N 信道2 f t c 信道 1 2 3 N f t c f t c 信道 2 1 3 N TDMA CDMA FDMA FDMA、TDMA、CDMA的示意图

7 频分多址(FDMA)方式 频谱分割原理 主要干扰 特 点

8 FDMA频谱分割原理 FDMA为每一个用户指定了特定信道,这些信道按要求分配给请求服务的用户。在呼叫的整个过程中,其他用户不能共享这一频段,即为每个用户分配一个信道,一对频谱。 较高的频谱用作前向信道即基站向移动台方向的信道 较低的频谱用作反向信道即移动台向基站方向的信道 必须同时占用2个信道(2对频谱)才能实现双工通信 基站必须同时发射和接收多个不同频率的信号 任意两个移动用户之间进行通信都必须经过基站的中转 设置频道间隔,以免因系统的频率漂移造成频道间重叠 前向信道与反向信道之间设有保护频带 用户频道之间,设有保护频隙 FDMA系统频谱分割示意图

9 FDMA的主要干扰 干扰方式 起 因 解决方法 互调干扰 系统内非线性器件产生的各种组合 频率成份落入本频道接收机通带内 选用无互调的
起 因 解决方法 互调干扰 系统内非线性器件产生的各种组合 频率成份落入本频道接收机通带内 选用无互调的 频率集 邻道干扰 相邻波道信号中存在的寄生辐射落 入本频道接收机带内 加大频道间的 隔离度 同频干扰 相邻区群中同信道小区的信号造成的干扰 适当选择频道 干扰因子Q

10 FDMA系统的特点 (1)FDMA信道每次只能传送一个电话。
(2)每信道占用一个载频,相邻载频之间的间隔应满足 传输信号带宽的要求。信道的相对带宽较窄,即通常在窄带系统中实现。 (3)符号时间 >>平均延迟扩展(Ts >> ) ,所以码间干扰较少,无需自适应均衡。 (4)基站复杂庞大,重复设置收发信设备。易产生信道间的互调干扰 (5)FDMA系统每载波单个信道的设计,使得在接收设备中必须使用带通滤波器允许指定信道里的信号通过,滤除其他频率的信号,从而限制临近信道间的相互干扰。 (6)越区切换较为复杂和困难。因在FDMA系统中,分配好语音信道后,基站和移动台都是连续传输的,所以在越区切换时,必须瞬时中断传输数十至数百毫秒,以把通信从一频率切换到另一频率去。对于语音,瞬时中断问题不大。

11 7.3 时分多址(TDMA)方式 工作原理 系统特点

12 7.3.1 TDMA工作原理 在一个宽带的无线载波上,把时间分成周期性的帧,每一帧再分割成若干时隙,无论帧或时隙都是互不重叠的。
每个时隙就是一个通信信道,分配给一个用户。 基站按时隙排列顺序发收信号,各移动台在指定的时隙内收发信号。 MS3 MS1 MS2 BS 时隙 TDMA系统工作示意图

13 TDMA的帧结构 TDMA帧是TDMA系统的基本单元,它由时隙组成,在时隙内传送的信号叫做突发(burst),各个用户的发射相互连成1个TDMA帧,帧结构示意图如图7.5所示。 时隙N …… 时隙3 时隙2 时隙1 保护比特 信息数据 同步比特 尾比特 一个TDMA帧 图7.5 TDMA帧结构

14 TDMA系统的同步与定时 同步和定时是TDMA移动通信系统正常工作的前提。 位同步 帧同步 系统定时

15 7.4.4 TDMA系统的特点 突发传输的速率高,远大于语音编码速率,因为TDMA系统中需要较高的同步开销
发射信号速率随N的增大而提高,引起码间串扰加大,所以必须采用自适应均衡 不需双工器 基站复杂性小,互调干扰小 抗干扰能力强,频率利用率高,系统容量大 越区切换简单,可在无信息传输时进行,不会丢失数据

16 7.4 码分多址(CDMA)方式 工作原理 系统特点 存在问题

17 7.4.1 CDMA的工作原理 码分多址系统为每个用户分配了各自特定的地址码,利用公共信道来传输信息
系统的接收端必须有完全一致的本地地址码,才能对接收的信号进行相关检测 MSN MS1 MS2 1 c 2 C N MSC BS CDMA系统工作示意图

18 7.4.2 CDMA中的地址码类型 用户地址:用于区分不同移动用户; 多速率(多媒体)业务地址:用于多媒体业务中区分不同速率类型的业务;
信道地址:用于区分每个小区或每个扇区内的不同信道; 基站地址:用于区分不同基站或扇区。 常采用m序列、Gold序列、 Walsh 、0VSF序列等。

19 码序列应具有如下特性 有足够多的地址码; 有尖锐的自相关特性; 有处处为零的互相关特性; 不同码元数平衡相等; 尽可能大的复杂度。

20 正交Walsh函数(1) Walsh函数波形 连续Walsh函数的波形如图7.7所示,利用Walsh函数的正交性,可作为CDMA的地址码。

21 正交Walsh函数(2) 3.Walsh函数矩阵的递推关系 沃尔什函数矩阵由Hadamard矩阵递推过程产生。 其中N取2的幂, 是的 补。
Qualcomm-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被作为前向码分信道 ,可支持64个信道。采用64位的正交Walsh函数来用作反向信道的编码调制。

22 正交Walsh函数(3) 码字的互相关系数为: 完全正交:互相关系数为0
若信号在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中传输,正交码可以保证在接收机处实现多用户抑制。 时延色散破坏了码字间的正交性 接收机承受延迟扩展带来的附加干扰(用正交因子来描述干扰程度)。 接收机在进行相干运算之前先让接收信号通过一个码片间隔均衡器以消除延迟扩展的影响。 在CDMA中,采用64阶Walsh码作为正交码,前向CDMA中区分用户。 在接收时,接收到的合成信号用用户的Walsh码相乘,并在码元时间间隔内取平均,这一过程叫做相关运算。 当采用错误的Walsh序列去解扩时,相关值为0,可有效的防止其他用户去破译他人信道。

23 7.4.3 m序列伪随机码 1.m序列的生成 伪噪声序列(PN序列)具有类似随机噪声的一些统计特性,但和真正的随机信号不同,它可以重复产生和处理,故称作伪随机噪声序列。 PN序列有多种,最常用的一种是最长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序列,也称作m序列。由m级寄存器构成的线性移位寄存器构成m序列发生器结构如下图。 m序列的发生器是由移位寄存器、反馈抽头及模2加法器组成的。产生m序列的移位寄存器的网络结构不是随意的,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

24 m序列的产生 D1Q1 CP(1) D2Q2 CP(2) D3Q3 CP(3) 输出 1110100 (A) Q1 Q2 Q3 1 1 1
时钟脉冲 Tc 输出 (A) Q1 Q2 Q3 (B) m序列是最长线性移位寄存器序列的简称,它是由带线性反馈的移存器产生的周期最长的一种序列。它的周期是 (n是移位寄存器的级数)

25 ★一个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能否产生m序列决定于它的反馈系数
D1Q1 CP(1) D2Q2 CP(2) D3Q3 CP(3) Q1 Q2 Q3 Q1 Q2 Q3 (b) 时钟脉冲 Tc ★一个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能否产生m序列决定于它的反馈系数 (c)

26 长码生成示意图 以3阶为例 初始态:001 掩码(mask):110 输出:周期为7的序列 当掩码不同时,输出相位不同 1 Out
1 以3阶为例 初始态:001 掩码(mask):110 输出:周期为7的序列 当掩码不同时,输出相位不同 不同的掩码对应不同的时移序列。 在业务码信道中,用户的电子序列号用来当作掩码。 短码的移位用于区分不同扇区/小区的前向信道。 长码移位用于区分反向链路不同信道

27 m序列的随机性质(1) ① 平衡特性 ② 游程特性 ③ m序列和其移位后的序列逐位模2加,所得的序列还是m序列,只是相位不同。
m序列一个完整周期P=2m-1内‘1’和‘0’的码元数大致相等(‘1’比‘0’只多一个)。 ② 游程特性 m序列中连续为“1”或“0”的那些元素称为游程。 m序列游程总数为(P+1)/2,长度为k(1≤k≤n-1)的游程占总游程数的1/2k 。 ③ m序列和其移位后的序列逐位模2加,所得的序列还是m序列,只是相位不同。 ④m序列发生器中的移位寄存器的各种状态,除全0外,其它状态在一个周期内只出现一次。 相关特性 m序列的自相关函数是周期的二值函数。

28 m序列的随机性质(2) m序列的自相关性 都是取离散值, 下图是 的自相关函数曲线

29 m序列的随机性质(3) m序列的自相关性 由图可见,当τ=0时,m序列的自相关函数Ra(τ)出现峰值1;当τ偏离0时,相关函数曲线很快下降;当1≤τ≤P-1,相关函数值为-1/P;当时τ=P,又出现峰值;如此周而复始。当周期P很大时,m序列的自相关函数与白噪声类似。

30 m序列的随机性质(4) m序列的自相关性的计算

31 m序列的随机性质(5) m序列的互相关性的计算

32 m序列的随机性质(6) 互相关函数为理想三值函数 对于周期为的m序列组,其最好的m序列对的互相关函数值只取三个,这三个值是:

33 Gold码(1) m序列构成优选对的数目很少,不便于在码分多址系统中应用。
R.Gold于1967年提出了一种基于m序列优选对的码序列,称为Gold序列。 由优选对的两个m序列逐位模2加得到,当改变其中一个m序列的相位(向后移位)时,可得到一新的Gold序列。 Gold系列具有与m序列优选对类似的自相关和互相关特性。

34 Gold码(2) Gold序列性质 由两个优选的m序列异或而成 自相关函数有多值,没有m序列好 比m序列多得多

35 Gold码(3) Gold序列的生成 m序列发生器1和2产生的m序列是一m序列优选对,m序列发生器1的初始状态固定不变,调整m序列发生器2的初始状态,在同一时钟脉冲控制下,产生两个m序列经过模2加后可得到Gold序列,通过设置m序列发生器2的不同初始状态,可以得到不同的Gold序列。 m序列发生器1 m序列发生器2 初始状态设置 Gold 序列 时钟脉冲

36 Gold码(4) Gold序列的特性 相关特性 Gold序列的数量 具有与m序列优选对相类同的自相关和互相关特性。
当τ=0时自相关函数与m序列相同;当1≤τ≤P-1 时自相关函数取三个理想的值,即最大旁瓣是 。其中t(n)=2[(n+2)/2] +1, [ ]表示取实数的整数部分 Gold序列的数量 周期P=2n-1的m序列优选对生成的Gold序列,总共有2n+1个。 随着n的增加,Gold序列数以2的n次幂增长 。

37 Gold码(5) Gold序列的特性 平衡的Gold序列 平衡的Gold序列是指在一个周期内‘1’码元数比‘0’码元数仅多一个。
对于周期P=2n-1的m序列优选对生成的Gold序列,当n是奇数时,有2n-1+1个Gold序列是平衡的,约占50%;当n是偶数(不是4的倍数)时,有2n-1+ 2n-2+ 1个Gold序列是平衡的,约占75%。 只有平衡Gold序列才可以用到码分多址通信系统中去。 在WCDMA系统中,下行链路采用Gold码区分小区和用户,上行链路采用Gold码区分用户。

38 OVSF码树(正交可变扩频比)1 扩频过程中,不同的业务、不同的信息速率要采用不同的扩频比,才能达到同一信道传送的码率。
同一小区,多个用户可以同时发送不同的多媒体业务,为防止多个 用户不同业务的干扰,设计一类满足不同速率多媒体业务和不同扩频比的正交码。

39 OVSF码树(正交可变扩频码)2 • • • • SF = 1 SF = 2 SF = 4 SF = 256 信道化码生成式:
CC 1,0 = (1) 2,1 = (1,-1) 2,0 = (1,1) 4,0 = (1,1,1,1) 4,1 = (1,1,-1,-1) 4,2 = (1,-1,1,-1) 4,3 = (1,-1,-1,1) 256,0 256,1 256,2 256,256 256,255 • • • SF = 1 SF = 2 SF = 4 SF = 256 同一生成分支的码组不能同时使用 In the case of W-CDMA, the SF varies to accommodate the different data rates. As the user data rate increases, the symbol period is shorter. Since the final chip rate is constant, fewer OVSF code chips are accommodated within the symbol period—the SF is smaller. The SF can be 4, 8, 16, 32, 64, 128, or 256, corresponding to DPDCH bit rates from 960 kbps down to 15 kbps. Seven sets of spreading codes are specified, one set for each SF. The OVSF codes can be allocated using the code tree in the slide. Each code is denoted by Cch,SF,n. For example, Cch,4,2 means channelization code, SF=4, and code number 2. One of the consequences of using variable SFs is that a shorter code precludes using all longer codes derived from it. If a high data rate channel using a code of SF=4, e.g. 1, 1, -1, -1, is selected, all lower data rate channels using longer codes that start with 1, 1, -1, -1 would have to be inactive, because they are not orthogonal. Fortunately, the maximum number of DPDCHs for the W-CDMA uplink is only six. Therefore, not all the code allocations are required. In reality, the OVSF codes have been carefully chosen to take as much advantage as possible of the HPSK scrambling and keep the PAR as low as possible [3]. Exhaustive simulations using Complementary Cumulative Distribution Function (CCDF) curves led to the following specifications: The DPCCH is always spread by code Cch,256,0 =(1,1,1,1,1,……) When only one DPDCH is to be transmitted, it is spread by code Cch,SF,SF/4 =(1,1,-1,-1,1,1,-1,-1…..); When more than one DPDCH is to be transmitted (because of high data rates), all DPDCHs have SFs equal to 4. Two DPDCHs can share the same code, since one would be in I and the other one in Q. The OVSF codes for the DPDCHs are defined as: Cch,4,1 =(1,1,-1,-1) for the 1st and 2nd DPDCHs ;         Cch,4,3 =(1,-1,-1,1) for the 3rd and 4th DPDCHs ;  Cch,4,2 =(1,-1,1,-1) for the 5th and 6th DPDCHs ; CC 1 = (1) 2 = 1 1 1 -1 n /2 - 信道化码生成式: 码周期相同的所有码彼此正交;周期不同的码,仅当它们位于树的不同分支上时才会彼此正交,如CC2,1和CC4,1是正交的,CC2,1和CC4,3是不正交的。

40 正交可变扩频码的产生3 1 11 10 1111 1100 1010 1001 Digital/Analog Mapping logic 0  analog +1 logic 1  analog - 1

41 正交可变扩频码的空间--5个用户-4 User with 4x Bit Rate = Unusable Code Space
480 kb/s 1.92 Mb/s Chip Rate = Mcps 1 11 10 1111 1100 1010 1001

42 7.4.5 CDMA系统的特点 多用户共享同一频率 通信容量大 容量的软特性 多增加一个用户只会使通信质量略有下降,不会出现硬阻塞现象
由于信号被扩展在一较宽频谱上而可以减小多径衰落 信道数据速率很高,无需自适应均衡 平滑的软切换和有效的宏分集,不会引起通信中断 低信号功率谱密度的好处 抗窄带干扰能力强 对窄带系统的干扰很小,可以与其它系统共用频段

43 CDMA系统的软切换过程 每当移动台处于小区边缘时,同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站向该移动台发送相同的信号,移动台的分集接收机能同时接收合并这些信号,此时处于宏分集状态 当某一基站的信号强于当前基站信号且稳定后,移动台才切换到该基站的控制上去,这种切换可以在通信的过程中平滑完成,称为软切换 Play

44 CDMA系统存在问题 多址干扰 “远-近”效应
原因 不同用户的扩频序列不完全正交,扩频码集的非零互相关系数会引起用户间的相互干扰 “远-近”效应 移动用户所在的位置的变化以及深衰落的存在,会使基站接收到的各用户信号功率相差很大,强信号对弱信号有着明显的抑制作用 解决方法 使用功率控制

45 7.5 空分多址(SDMA)方式 通过空间的分割来区别不同的用户,在移动通信中,能实现空间分割的基本技术就是采用自适应阵列天线,在不同用户方向上形成不同的波束。 常与FDMA、TDMA、CDMA结合使用

46 SDMA的工作原理 使用定向波束天线在不同用户方向上形成不同的波束
相同的频率(在TDMA或CDMA系统中)或不同的频率(在FDMA系统中)用来服务于被天线波束覆盖的这些不同区域 SCDMA 系统工作示意图

47 蜂窝系统中反向链路的困难 反向链路的困难 原因 解决方法 用户端的发射功率必须动态控制 各用户和基站间无线传播路径的不同
采用空分多址方式反向控制用户的空间辐射能量 对用户端发射功率的控制程度受限 发射受到用户单元电池能量的限制

48 自适应式阵列天线 自适应式天线提供了最理想的SDMA 无穷小波束宽度 无穷大快速搜索能力 提供在本小区内不受其他用户干扰的唯一信道
克服多径干扰和同信道干扰

49 7.6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容量分析 蜂窝系统的无线容量可定义为: 信道/小区 其中 m——无线容量大小 Bt ——分配给系统的总的频谱
Bc ——信道带宽 N ——频率重用的小区数

50 7.6.1 FDMA和TDMA蜂窝系统的容量 对于模拟FDMA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频率重用的小区数为N,N由所需的载干比决定,即
数字信道所要求的载干比可以比模拟制的小4~ 5dB(因数字系统有纠错措施),因而频率复用距离可以再近一些。可采用N=4、3的复用方式。 则TDMA的无线容量 其中,设载波间隔为Bc,每载波共有M个时隙,则等效带宽为

51 7.6.2 CDMA蜂窝系统的容量 CDMA系统的容量是干扰受限的,而FDMA和TDMA系统的容量是带宽受限的。因此干扰的减少将导致CDMA容量的线性增加。 决定系统容量的主要参数 处理增益 Eb/N0、 话音负载周期、 频率再用效率、 以及基站天线扇区数

52 一般扩频通信系统的容量 先不考虑蜂窝系统的特点,接收信号的载干比可写成: Rb : 信息的比特速率; N0 : 干扰的功率谱密度
式中 Eb : 信息的比特能量; Rb : 信息的比特速率; N0 : 干扰的功率谱密度 W :信号所占的频谱宽度; Eb/Rb: 类似于归一化信噪比,其取值决定于系统对误 比特率或话音质量的要求,并与系统的调制方式和编码方案有关; W/Rb: 系统的处理增益。

53 一般扩频通信系统的容量 若m个用户共用一个无线频道,显然每一用户的信号都受到其他m–1个用户信号的干扰。假设到达一个接收机的信号强度和各干扰强度都相等,则载干比为: 即 信道/小区 如果考虑背景热噪声,则能够接入此系统的用户数可表示为: 信道/小区 结果表明在误比特率一定的条件下,降低热噪声功率,减小归一化信噪比,增大 系统的处理增益都将有利于提高系统的容量。 应该注意上式的假定条件。

54 CDMA蜂窝通信系统的容量 考虑反向功率控制和CDMA蜂窝通信系统的特点,对一般公式进行修正 采用话音激活技术提高系统容量
利用扇区划分提高系统容量 邻区干扰降低系统容量

55 采用话音激活技术--提高系统容量 在典型的全双工通话中,话音的激活期(占空比)d 通常小于35%,如果CDMA系统在话音停顿时停止信号发射,其他用户受到的干扰会相应地平均减少65%,从而使系统容量提高到原来的1/d=2.86倍 CDMA系统的容量公式被修正为 信道/小区 当用户数目庞大并且系统是干扰受限而不是噪声受限时,用户数可表示为

56 利用扇区划分--提高系统容量 如利用120o扇形覆盖的定向天线把一个蜂窝小区划分成3个扇区时,处于每个扇区中的移动用户是该蜂窝的三分之一,相应的各用户之间的多址干扰分量也就减少为原来的三分之一,从而系统的容量将增加近3倍(实际上,由于相邻天线覆盖区之间有重叠,一般能提高G=2.55倍左右,G为扇区分区系数) CDMA系统的容量公式被修正为 信道/小区

57 邻区干扰--降低系统容量 . 在CDMA系统中,所有用户共享一个无线频率,因此任一小区的移动台(基站)都会受到相邻小区基站(移动台)的干扰
假设各小区的用户数为M,M个用户同时发射信号,理论分析表明,正向信道和反向信道的干扰总量对容量的影响大致相等。因而在考虑邻近蜂窝小区的干扰对系统容量影响时,一般按正向信道计算 当系统采用正向功率控制技术时,由于路径传播损耗的原因 移动台最不利的位置是处于3个小区交界处(图5-11 MS点) 在采用功率控制时,每小区同时通信的用户数将下降到原来的60%,即信道复用效率F=0.6,使系统容量下降到未考虑 邻区干扰时的60% CDMA系统的容量公式被修正为 信道/小区 干扰的性质 移动台位置 本小区基站和移动台的干扰 相邻小区基站的干扰 靠近基站的移动台 基站发射信号的干扰>距离远的移动台 小区边缘的移动台 基站发射信号的干扰<距离近的移动台 . MS 本小区 图7-12 CDMA系统移动台受干扰示意图

58 给定的一个窄带码分系统的总频宽Bt =1.25MHz
三种系统容量的计算 给定的一个窄带码分系统的总频宽Bt =1.25MHz 模拟TACS系统(FDMA方式) 设:信道带宽Bc=25kHz 频率重用的小区数N =7 得TACS系统容量 (信道/小区) 数字CDMA系统 设:话音编码速率Rb=9.6kbit/s 话音占空比 d=0.35 扇形分区系数 G=2.55 信道复用效率 F =0.6 归一化信噪比 Eb/N0=7dB 得CDMA系统容量 (信道/小区) 数字GSM系统(TDMA方式) 设:载频间隔 Bc=200kHz 每载频时隙数为 8 频率重用的小区数 N =4 得GSM系统容量 (信道/小区)

59 FDMA/TDMA/CDMA三种系统容量的比较
理论可得:在总频带宽度为1.25MHz时,三种体制的系统容量的比较结果为: 实际的CDMA系统的容量比理论值有所下降,其下降多少将随着其功率控制精度和某些参数的选取而变化 当前比较普遍的看法是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容量是模拟FDMA系统的8~10倍

60 第八章 移动通信网 8.1概 述 8.2移动通信网的构成 8.3信令系统

61 8.1 概 述 1. 移动通信网的概念 移动通信网的基本结构包括:移动台(MS:Mobile Station)、基站系统(BSS:Base Station subsystem)和构成网络节点的移动交换中心(MSC:Mobile Service Switching Center)等。

62 8. 2 移动通信网的发展 1. 第一代移动通信网 通常人们所说的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是指模拟蜂窝移动通
移动通信网的发展 1. 第一代移动通信网 通常人们所说的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是指模拟蜂窝移动通 信系统。它是频分多址接入(FDMA)的移动通信系统 2. 第二代移动通信网 第二代移动通信(2G)系统为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3. 第三代移动通信网 (1) 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的基本概念 IMT-2000(2000年国际移动通信) (2) 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向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演进 (3) 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标准 以欧洲ETSI提出的UTRA,是欧洲提出的一个方案。 以美国N-CDMA接口标准IS-95为基础的宽带cdma2000 中国提交的TD-SCDMA(时分-同步/智能/软件)。

63 8.2 移动通信网的发展 图8.4 不同标准间互通的业务框架结构

64 GSM 网 GSM是世界上第一个对数字调制、网络层结构和业务作了规 定的蜂窝系统,最初由欧洲电信联盟研制。 分级控制网络结构
网络交换子系统(NSS) 基站子系统(BSS) 认为移动台(MS)是BSS的一部分 网络管理子系统(NMS) 接口 MS与BSS间的接口称为空中接口 在BSS和NSS间的接口称为A接口 BSS、NSS与NMS间的接口称为操作维护接口 现今的GSM标准只定义了两个开放接口:空中接口和A接口 BSS NSS NMS O&M MS AIR A 图8-2 GSM的三个子系统及其接口

65 GSM网的子系统功能 建立呼叫是由BSS和NSS共同完成的 NMS负责管理和维护整个GSM网络 移动台MS由终端设备和用户数据两部分组成
NSS负责呼叫控制功能,所有的呼叫都是经由NSS建立连接的。 NMS负责管理和维护整个GSM网络 移动台MS由终端设备和用户数据两部分组成 终端设备称为移动设备,用户数据存放在一个与移动设备可分离的数据模块中,此数据模块称为用户识别卡(SIM卡)。 GSM网络中,三个网络子系统是由空中接口、A接口和操作维护接口连接起来的。

66 N -CDMA网 CDMA在网络结构上与GSM大同小异 三个网络子系统 接口 网络交换子系统(NSS) 基站子系统(BSS)
网络管理子系统(NMS,即OMC-S) 接口 由于无线接入方式的不同,二者的空中接口在内容上和具体实现时有很大差别 在地面接口方面两者不会有本质的差别 Abis 口 M S BTS MSC E I R V L HLR AC OMC-S BSC OMC-R PDN PSTN ISDN Um 口 A 口 其他网络接口 BSS NSS 图8-3 N-CDMA系统结构

67 8.3 移动通信网的信令系统 概述 信令的任务和作用 信令的发展 移动通信中的信令系统

68 信令的任务和作用 信令是与通信有关的一系列控制信号 作用 信令是用户以及通信网中各个节点相互交换信息的共同语言,是整个通信网的神经系统
基本功能 建立呼叫 监控呼叫 清除呼叫 操作过程(右图) 构成 信令由一系列信令消息集组成 消息类型单元 一些强制或可选择的消息单元 图8.7 信令的操作过程

69 信令的发展 随路信令(模拟电话网或早期的数字电话网中) 公共信道信令(CCS) 信令与话音在同一链路内传送
信令传送速度低,信息容量及处理能力有限 只适应于基本的呼叫处理 公共信道信令(CCS) 信令与语音分离 链路的利用率高 实际速度低于理论速度 为了保证信令的可靠 移动通信中,完成一次 接续需传的信令消息比 电话网中多的很多 公共信道信令示意图

70 移动通信中的信令系统 构成 移动通信中的信令系统 ISDN的规定 典型协议 ISDN的信令协议 与移动通信有关的高层协议标准
交换机之间的信令(如公共信道信令系统(No.7)和交换机到用户之间的信令(如D信道协议),两者自成系统互不兼容。 移动通信中的接口信令(右图) 典型协议 NO.7 公共信道信令系统 用户——网络接口协议 公共陆地移动通信网的接口 PLMN协议模型 移动通信中的信令系统 与移动通信有关的高层协议标准 ISDN的信令协议 移动通信中的接口信令示意图

71 NO.7 公共信道信令系统 NO.7信令网的概念 信令网编码 NO.7信令系统的分层结构 消息传送部分(MTP)
信令连接控制部分(SCCP) 用户部分(UP)

72 NO.7信令网的概念 NO.7信令网是独立于通信网专门用于传送信令的网络 构成 信令点SP(signaling point)
信令点是信令网络中的节点,它提供公共信道信令。 产生消息的信令点(源点) 接收消息的信令点(宿点) 转发消息的信令转接点STP(signaling transfer point) STP将控制信令从一条信令链路转送到另一条链路上 供传输信令的数据链路(link) 结构 NO.7信令网通常采用分级结构

73 一个地区设两个。平时分担业务,故障时由一个承担
NO.7信令网的分级结构 信令网及其分级结构的示意图 由SP、LSTP、HSTP构成在逻辑上独立的信令网 地位 结构 为保证可靠性采取的措施 设置的地区 高级信令转接点HSTP 网状 一个地区设两个。平时分担业务,故障时由一个承担 C1、C2级 即大区,省一级 低级信令转接点LSTP 星型或网状 每个LSTP都要 与两个HSTP相连 C3级 即地区、市级 SP 信令消息的发起点和目的点 星型 任意SP都要与 两个LSTP相连 每个网员至少 有一个信令点

74 信令网编码 原则 同一个信令网中,每一个信令点有唯一的编码 目的 把信令消息从一个SP准确地传到另一个SP 编码位数 国际 14位
国际 14位 中国 24位( NO7 ) 目前的信令网 IN0:14位编码 IN1:备用 NA0:24位编码。PSTN、MSC、HLR(中国电信、移动、联通) NA1:14位编码。BSC、MSC 国际 国内

75 NO.7信令系统的分层结构 NO.7信令系统被划分为 一个公共的消息传递部分(Message Transfer Part – MTP)
功能:负责消息的传递 若干用户部分(User Part – UP) 功能:负责信令消息的生成、分析和过程控制 7号信令系统功能划分原理

76 消息传送部分(MTP) 功能层 消息传送部分分层示意图 层数 名 称 功 能 1 物理链接层 定义了链路的物理和电气特性 2 信令数据链路
名 称 功 能 1 物理链接层 定义了链路的物理和电气特性 2 信令数据链路 控制层 规定了在一条信号链路上的消息传递 以及与消息传递有关的功能和程序 3 信令消息 处理 当本节点为消息目的地时,将消息送往指定的用户部分; 当本节点为消息转接点时,将消息转送至预定的信令链路 保证网络单元间信令消息的正确传送 信令网 管理 信令网发生故障时,根据预定数据和信令网状态信息调整消息路由和信令网设备配置,以保证消息传递不中断

77 信令连接控制部分(SCCP) 在MTP层上建立一个新的结构层---信令连接控制部分(SCCP) 目的
实现网络节点直接传送控制消息,无需经过呼叫链路 主要功能 无论与电路有关或无关的信令,都可传送。 支持无连接传送方式和虚连接(面向连接)传送方式。因为在MS与MSC之间就有虚连接存在 为了增加跨网寻址能力,设置了全局名(GT),一种国际统一的拨号号码。 为了为更多新用户提供服务,设置了子系统号(SSN)为8bit,即28=256 个 添加了一层事物处理部分(TC) 采用计算机对话方式(而不是互控方式)来访问远端数据库应用 现在应用的是TCAP,是用户应用部分。

78 用户部分(UP) UP是MTP的用户 功能 处理信令消息 对于不同的通信业务类型用户UP控制处理信令消息的功能是不同的。 主要的用户类型
电话用户部分TUP(Telephone User Part) 综合业务数字网用户部分ISUP (ISND User Part) 移动应用部分MAP(Mobile Application Part) 数据用户部分DUP(Data User Part) 操作维护用户部分OMUP(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User Part)

79 用户—网络接口协议 (1) ISDN的信道结构 ISDN的用户—网络接 口有两种接口信道结构,一种是基本接口 信道结构;另一种是
功能群 ,参考点 2. ISDN的信道结构与用户接口协议 (1) ISDN的信道结构 ISDN的用户—网络接 口有两种接口信道结构,一种是基本接口 信道结构;另一种是 一次群速率接口信道结构。 (2) ISDN的用户接口协议 第一层为物理层; 第二层为数据链路层; 第三层为网络层 用户—网络接口协议结构

80 功能群和参考点 目的 功能群 参考点 定义ISDN 用户 – 网络接口的配置 建立响应的接口标准CCITT(现为ITU_T)
不同功能群的分界点。 不同的实现方案中,一个参考点可以对应也可以不对应一个物理实体。 T——基本传输业务接入点 S ——辅助接入点 R ——不合标准的终端设备的接入点 U ——用户线 ISDN用户-网络接口参考配置

81 信道结构 基本接口信道结构(2B+D) 一次群速率接口信道结构 移动通信系统中,为了有效地利用频率资源多采用D信道
两条64kbit/s双工的B信道 业务信道,供传送用户数据用 总速率144kbit/s 一条16kbit/s双工的D信道 信令信道,用于传送信令和低速率的分组业务 一次群速率接口信道结构 23B+D 32B+D 移动通信系统中,为了有效地利用频率资源多采用D信道

82 用户接口协议 第一层:物理层 定义了用户终端设备到网终端设备间的物理接口 第二层:数据链路层 建立数据链路 第三层:网络层
从第二层开始B信道与D信道使用不同的协议 平衡型链路访问协议LAPB,适用于点对点的链路 D信道的链路接入协议LAPD ,可实现点对多点的连接 第三层:网络层 建立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的连接 用户-网络接口协议结构

83 公共陆地移动通信网的接口 接口 功 能 A 传输呼叫处理、移动性管理、基站管理和移动台管理的消息 B 查询移动台的当前位置和管理数据 C
功 能 A 传输呼叫处理、移动性管理、基站管理和移动台管理的消息 B 查询移动台的当前位置和管理数据 C 管理和路由选择的信令交换 D 两个位置登记寄存器间交换有关移动台的位置信息以及用户数据信息 E 移动用户在MSC之间进行越局切换时交换有关信道切换的信息 F 信令交换,以核对移动设备的识别码 G 当移动用户在一个新的VLR登记时,新旧辖区VLR间传递有关数据 Um 空中接口,是移动通信网的主要接口 Sm 用户与网络间的接口,包括键盘、显示器和用户识别卡等 PLMN实体结构与接口 MS —— 移动台 BSS —— 基站 MSC —— 移动交换中心 VLR —— 外来用户位置寄存器 HLR —— 本地用户位置寄存器 EIR —— 设备识别寄存器

84 PLMN协议模型 协议 协议按其功能分类 实体间通过接口来交换信息时需要遵守的规则 第一层(L1)为物理层。
第二层(L2)是数据链路层,即为LAPDm层。 第三层(L3)为网络的最高层,是应用层 PLMN协议模型

85 Um接口上的信令协议模型 应用层 物理层 功能 提供点对点的电路,包括为上层信息的传送提供基本的无线信道 实现
与多址接入方式相关,如在FDMA/TDMA GSM的多址接入方式网中,物 理层提供的无线信道就是频道内的时隙。 数据链路层(LAPDm层) 在移动台和基站间提供可靠的无线链路,包括数据的传输结构及控制等 应用层 无线资源管理(RM) 移动管理(MM) 接续管理(CM) 呼叫控制(CC) 短消息业务(SMS) 补充业务(SS) 应用层 无线资源管理 RM 移动通信网协议的三层结构

86 A接口上的信令协议模型 接口协议是NO.7信令分层协议 用户部分是移动应用部分MAP
在BSS基站子系统侧MAP称为基站子系统应用部分BSSAP BSSAP的构成 作 用 BSS管理应用部分 BSSMAP 支持MSC和BSC间有关MS的规程 直接传递应用部分 DTAP 传送来自或发往MS的呼叫控制和移动性管理消息、补充业务消息和短消息业务消息 A接口示意图


Download ppt "第七章 移动通信中的多址接入技术."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