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寶島台灣美麗的海洋生態.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寶島台灣美麗的海洋生態."—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寶島台灣美麗的海洋生態

2 海岸生態 台灣位於熱帶與亞熱帶的交界處,加上山高坡陡,地形崎嶇,造成十分多樣的海岸以及河口地形。各種海岸棲地都孕育著不同的生物,再加上黑潮的經過,因此物種的多樣性極高。然而在台灣以往都在大陸國家自居的心態作祟之下,忽視了圍繞在台灣四周的海洋,造成文化、自然、經濟等方面都遺忘海洋的存在,在國內海洋界先進們的極力呼籲之下,相信我國政策的走向將能體會到海洋與海岸才是台灣島國之命脈所在,並不是只有排放汙水、蓋工廠、挖魚塭等功能,有心的經營才能造就出台灣的精緻海洋文化。由於長期的重陸輕海,造成多數人對於大海總是存在著陌生和恐懼,但海洋是生命的起源之地,擁有豐富繽紛的生物,而海岸潮間帶更是生物多樣性最高的地方,許多棲地也是地球上重要生產力的來源之一。因此,讓大家認識台灣多樣的海岸生態是親近海洋的第一步。

3 珊瑚礁 海岸 珊瑚礁海岸是最令人嚮往的美麗海邊,不但生物的種類繁多,且色彩豔麗,有「海中的熱帶雨林」之稱。珊瑚礁或礁 (reefs) 的一般定義是「抵擋波浪的大片石灰岩結構,由造礁珊瑚、石灰藻和其他鈣化生物的黏合和沈積過程所建造的」,根據達爾文的理論,珊瑚礁的形成大致上可分為三個階段:裙礁 (fringing reefs)、堡礁 (barrier reefs)、環礁 (atolls)。裙礁是珊瑚在島嶼或陸地邊緣增生所形成的珊瑚礁,台灣南北兩端的珊瑚礁都屬於這種類型;之後由於島嶼逐漸沈入海中,礁與島的距離漸遠,此時稱為堡礁,例如澳洲的大堡礁;最後島完全沈沒在海中,僅存周圍一圈的環礁,中央則是潟湖。由世界的珊瑚礁分布可以發現,珊瑚礁僅分布於溫暖的海域,溫度全年須達 20 ℃以上,由於光照可加速共生藻類沈澱產生石灰質骨骼,因此造礁珊瑚的分布深度僅在 70 公尺以內的清澈海水中。     珊瑚,是珊瑚礁的主角生物,其中石珊瑚更負有造礁的重要貢

4 岩岸 岩岸的底質是由堅硬的岩石所構成的,但岩石的組成可能不同,這種岩石海岸在溫帶地區較為常見。由於地形變化較為簡單,不是浸泡在海水當中,就是暴露於空氣當中,因此全世界的岩岸生物相大致上均很類似。岩岸的生物多半是源自於海生的,但高潮線飛沫帶的生物就多源自於陸地。岩岸的特徵是生物在此呈現明顯的垂直帶狀分布 (zonation),以固著生物的帶狀分布較為明顯,活動性生物也有帶狀分層的現象,但界線較不明顯。世界各地岩岸的帶狀分布變異不大,僅在於帶狀的寬度、重疊的程度、某些物種可能被取代等等。潮池 (tidal pools) 則是退潮之後仍然留有大量海水的洞穴,雖然小型,但具有完整的生態系,生物多樣性很高,是海岸生態觀察很適當的場所。

5 紅樹林 紅樹林是分布於熱帶、亞熱帶海岸潮間帶的木本植物群落,通常生長在港灣、河口地區的泥質灘地上。由於周期性遭受海水浸淹的潮間帶環境,使紅樹林構成了十分獨特的海陸邊緣生態系統,既不同於陸地生態系統,也異於海洋生態系統,在全球生態平衡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紅樹林的主要成員,也就是初級生產者,包括木本的紅樹植物和半紅樹植物,生長在潮間帶的紅樹林具有許多特化的生理適應,例如排除鹽份、胎生、具漂浮能力的果實、氣生根、呼吸根、皮孔等等,這些適應能力使得紅樹林植物能夠在海濱泥灘地上佔有一席之地。另外也有伴生的藤本植物、草本植物、附生植物,而直接間接依賴紅樹林環境的動物則包括鳥類、魚類、蝦、蟹、昆蟲、貝類等,以及眾多的微生物,構成複雜的食物網。由於紅樹林維持著生物種類的多樣性與高生產力,加上掉落的落葉提供海洋動物基本的食物來源,因此對於近海漁業資源有重要的貢獻。其他的功能包括造陸、護堤、淨化水質、提供木材、燃料、食物和藥物等,由於紅樹林具有許多功能,許多國家對紅樹林均特別加以保護。

6 河口及泥灘地 河口和泥灘地通常是有關聯的,當河流流向大海時,微細的顆粒就在河口附近慢慢沈積成泥,因而形成泥岸或是沙嘴。在有屏障的區域,泥會慢慢沈積,而開闊的海域則會被沖走。在台灣西部海岸,由於地形的關係,這類海岸的漲退潮落差可延伸達數公里之遠。此外,河流帶來淡水,加上潮汐的影響,因此這種棲地的鹽度也受到漲退潮的影響而變動。泥灘地的環境是十分惡劣的,除了鹽度不穩定之外,細泥可能阻塞海洋動物的鰓,也缺乏岩岸類型的硬底基質可供支撐或附著。泥岸的物種並不多,只有幾種生物能夠成功的生存下來,由於河口提供了源源不絕的豐富的食物,只要某一類生物能夠存活,其數量往往十分驚人,因此這種海岸的生產力仍舊很高。

7 沙灘 沙岸多分布在台灣的西海岸,基質由細沙組成,由於細沙常隨著海浪、海風而移動,因此底質很不穩定,很難提供藻類固著生長,生產力很低。動物相也很貧乏,但仍有一些特殊的動物,例如沙蟹就是沙灘上最常見的,潮間帶高處棲息著中華沙蟹,其他較低的地方則有斯氏沙蟹與角眼沙蟹;高潮間帶也常有蜘蛛的出沒,稍含泥質的地區則有一些沙蠶棲息著;淺亞潮帶則有頑強黎明蟹躲藏在浪堆的沙中。   沙灘,讓一般人聯想起的只是海水浴場般的單調環境,加上動物相的貧瘠,因此國內的研究十分稀少,較多的研究只有沙灘植物相,以及零星的動物相調查,關於生態的研究很少。直到近幾年來才有一些沙岸方面的研究,例如端足類和海錢。海錢是研究較深入的無脊椎動物,它屬於棘皮動物,匍匐於沙岸的潮間帶覓食,雌雄異體,體型大小可達 6、7 公分,夏末為繁殖季節,雌雄將精卵排放於水中受精。由於海錢對環境的壓力十分敏感,日益嚴重的海域污染已經使得海錢的族群大為減少。

8 招潮蟹

9 招潮蟹

10 當最後一隻台灣招潮蟹在澎湖消失 台灣招潮蟹,是台灣罕見的特有種海洋蟹類,分布於台灣西海岸的泥質灘地上,在台灣本島以外的唯一族群,則棲息於澎湖的青螺地區,這是早在民國三十五年就已存在的記錄。五十年後,筆者於八十四與八十五年前往澎湖調查,此族群依舊存在。然而,當澎湖林務單位於八十二年開始在青螺栽植外來的紅樹林,改變了當地的基質與水流,在多年的奠基拓荒之後,紅樹林逐漸盛大,澎湖台灣招潮的滅絕之日也開始倒數。 今年六月在澎湖青螺的調查,證實了這個不幸的消息,當地的台灣招潮已經消失了!對照十年前所拍攝的照片與錄影帶,只見面積不大的潮間帶,擠滿了台灣移植過來的四種紅樹林!密密麻麻的氣根到處都是,整片溼地已經呈現陸化的趨勢。或許再過不久,此處就會變成陸地,這是海岸生態災難的開始!這裡雖可見到鮮豔美麗的粗腿招潮,但這卻是東南亞一帶十分普遍的物種,澎湖不應該都是這樣的,我們獨特的招潮蟹相消失了,特有卻脆弱的台灣招潮毫無喘息的空間,青螺已成為牠們最後的故鄉。

11 富有特色的台灣海洋生態 台灣海洋生態的特色:每單位面積生物種名列世界前矛,台灣島佔地球面積不到萬分之一,現生海洋生物種達全世界十分之一(ref.1)包括已記錄大型海洋生物如魚類1500種海藻600、珊瑚250,軟體動物如貝類2500、甲殼類600、棘皮動物150以上……。 全世界四十四萬公里海岸線,台灣海岸長一千多公里佔四百分之一,但若以浮游動物生產力每日每平方米產生二五○毫克碳以上的主要捕魚場海域而言,台灣佔百分之一(世界一半海岸是懸崖峭壁或長年累積冰雪)(ref.2)也就是說台灣海域都是最高生產力能涵養漁源形成漁場的好海域。 台灣的竹圍是地球上紅樹林(水筆仔純林)分佈的最北界,蘭嶼也是海蛇分佈最北界,台灣恆春半島南端也是地球上珊瑚礁分佈的北方次極限(再高緯度祇剩稀疏的耐寒珊瑚群眾)沖繩沾台灣洋流高溫的光成為真正最北界,而中國、香港、美國西岸並沒有珊瑚(ref.3)。 台灣島最北端是由大屯錐狀火山熔岩流與海相接觸的富貴角、麟山鼻、石門等地形成岬角海岸,為海洋生物提供異常堅硬的安山岩底質。北部海岸北端東北側方向迎接強悍(十月至三月)東北季風,經常巨浪滔天,形成火山腳下的海蝕地形,跳石海岸巨礫灘是一特色,西南海岸則因背風形成沙岸。又近淡水河口,東海陸棚區生態活潑。 台灣島最南端墾丁一帶則是生物造陸的隆起珊瑚礁海岸,海域裡密布現在珊瑚,有生物歧異度最高的珊瑚礁生態系

12 台灣陽光充足 台灣海域溫度適當,年均溫二○℃,水循環旺盛,年均雨量達二五八二公厘,雨水河水沖刷,造成河口沿岸近海營養鹽豐富,及河口、沿岸水半鹹不淡水(蚵仔在水份鹽度千分之十七最適合成長,蝦仔須河口,瀉湖成長快),蚵仔、蝦仔是食物鏈一環,蘊育魚源。台灣北部海岸是火山安山岩底質石門,跳石門迎強勁冬季東北風是巨浪侵蝕形成海岸逼海域,海崖崩落的岩塊堆在坡腳,經海浪淘涮,形成狹窄礫灘、麟山鼻以西,海岸線折向西南,位於背風側,海浪能量轉弱,開始有河灘堆積全段海岸屬沙岸,細膩說台灣近海有強海流作為生態動力,同樣北海岸東邊和西邊生態絕然不同,西邊即為淡水河口重要漁場,而台灣海流部份支流在宜蘭沿海湧升(引測到底部上升冷水團),三貂角到蘇澳的大海灣外有龜山島屏障,內有湧升流,故為重要鮫仔、鯖科及多種大魚魚場,南部枋寮一帶就像淡水河口躲掉強湧浪,位置近端點成為第三個鮫仔魚場。 台灣除了水循環旺盛外,能量流動亦極成功,由微生物分解腐質迅速,生產者被消費者利用透過吸收、同化作用貯存能量而使高營養級生物能生長、繁殖,例如文蛤、牡蠣濾食浮游生物、有機質,而底棲生物如鯛魚吃文蛤、牡蠣,最後大型漁如白腹仔、鯊魚又吃鯛魚,形成多層營養級,因為台灣生產者種類多,同一營養層生物種多可以形成有效率的綿密的食物網而造成有效率的生態系統能量流動。早期台灣人口少,尚未工業化前,沒有過漁和污染問題,台灣海洋生態系統不斷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換轉移,這樣形成了一種物質和能量連續輸入和輸出趨向於平衡狀態,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構成完整金字塔形成營養結構,這時生態系統中的有機體數目最大、生物量最大、生產力也最大,這種生態系統內部平衡狀態是長期生態適應的結果,台灣由於生物種多,能量和物質循環(大自然營力—海流、湧浪、風力等)途徑複雜,故生態系統容易保持穩定而形成最大生物量,這也就是早期台灣海域連岸邊都可輕易捕獲大魚,近海魚群都多得捕不完,裸胸鯨多得登陸(上攻陸地),鰻苗早期多到餵鴨程度,生態資源原本富饒。

13 自然營力(海流、波浪、潮汐) 台灣位於世界最大洋─太平洋西邊中間位置有高溫高鹽的台灣暖洋流從台灣東部流過,流量達20─40Sv(1Sv即106m3/sec),帶來各型生物,從最小型浮游生物乃至巨型鯨魚皆有,流速可達200cm/sec,寬約100公里,深度達700公尺,在蘇澳外海撞上宜蘭海脊造成湧升現象(即海流緩緩上升現象),會將三、四百公尺次表層水內含豐富營養鹽帶到表層即可見光層,透過浮游藻類經由光合作用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透過食物網而蘊育魚源,形成漁場。 台灣周圍之海流可分為三個不同之系統(ref.11)即台灣暖流中國沿岸流、西南季風吹送流。整整而言,以往北流為主要特徵(圖四),中國沿岸流自北方高緯度沿中國沿岸南下,冬季時由於東北季風助長,使此流流至中國南海,但因海峽瓶頸,部份北方下來之沿岸冷水在馬祖附近轉而東向流向台灣東北角海域;夏季則因西南季風抵消無法流入台灣海峽。 台灣西部潮差受地形影響變化大,南北兩端如高雄、基隆潮差約一公尺,中部地區潮差較大台中港達4公尺,沿岸潮汐流速一般在20~40cm/sec。 潮流係為潮汐漲落所引發的海水水平運動,在近岸海域,潮流的方向一般隨時間變化而逐漸轉換成一週期迴轉運動,台灣海峽的潮流一般呈橢圓形迴轉(圖五),潮流漲潮時由南北兩端流向中間,退潮時流向相反,流速20~40cm/sec。

14 複雜的台灣四周海底地形 台灣四周海岸型態各異具獨特特色,四周海底地形、地貌之複雜,世罕其匹避難所,形成shelter及各種區位適合各式各樣海洋生物棲息扮演不同生態功能角色地位。 台灣雖小,但海海地形極為複雜,各地區有其特色,世間少有。 台灣位於歐亞大陸棚的東南邊緣,西側為台灣海峽,平均水深約60公尺,海底平緩,底質除澎湖群島玄武岩外,其餘為沙質,海峽南部屬南海,愈往南水深達3千公尺,東側面臨太平洋,海岸陡峻,坡度急遽下降在40公里內其深度可降至4千公尺以下,其中琉球海溝更深達7千米,東部陡立岩岸和西部平原地形成對比。 由俞何興(ref.5)台灣海域地質論文中指出─台灣海域依地形地質可分東海陸棚、台灣海峽陸棚區、高屏棚坡區、琉球弧溝區、加瓜海盆─海脊區及恒春海脊─綠島、蘭嶼區。 在琉球弧溝地質區可以板塊隱沒帶視之,即西菲律賓板塊隱沒歐亞板塊處,但詳細界限仍未調查明瞭,所以海底地形地貌仍未窺全貌,而加瓜海盆─海脊地質區特徵為深海平原及海脊,而恒春海脊綠島蘭嶼地質代表擠壓變形的弧溝系統,台灣海域的一半在200米深以內,另一半則因二板塊推擠,在花東縱谷形成一界限,另一界線在和平往東附近海底,菲律賓海板塊隱沒入歐亞大陸板塊而形成琉球弧溝系統,這也就是台灣蘇澳、和平東部海域複雜海底地形,同時醞釀生物棲息、繁衍區位。 台灣西部海域為台灣海峽陸棚區,其海底地形為一封閉性淺海陸棚(平均淺於60公尺),底質主要是沙,原本是優良漁場,晚近受人為污染,過漁及不當捕魚措施,生機杳然。

15 鳶飛魚躍,活潑的台灣海洋生態 俗稱「棺材板」的抹香鯨(長達十八公尺)一面噴水成群遨游台東岸邊,母鯨哺乳養育幼鯨,在夏季往北游,古文獻記載:台灣東部海域自古就是抹香鯨洄游路線。一九九八年五月二日長濱外海發現一隻母鯨帶九隻長十公尺幼鯨以三隻一排方式並游。(ref.12) 敏捷、兇猛的虎鯨(長8公尺)也出現在石梯坪、水璉、牛山一帶追捕飛魚,甚至追逼至離岸邊僅一、二百公尺處。 台灣海域東、西、南、北皆發現海豚成群洄游、飛旋、跳躍(ref.6),西部常見瓶鼻海豚、花紋、熱帶點斑海豚分佈約在100米深海域,東部常見在宜蘭海域南部大陸棚及陡峭大陸斜坡,常見:長吻飛旋原海豚、瑞氏、瓶鼻、弗氏、熱帶點斑原海豚,花蓮常見依群次,數量為瑞氏、飛旋原、熱帶點斑原、瓶鼻、弗氏、偽處鯨及虎鯨,每群數量可達百隻,出現在距花蓮兩百公尺以內的淺海,台東海域所見鯨豚最多依次為瑞式、長吻飛旋、瓶鼻、熱帶點斑原海豚等亦發現虎野一群抹香鯨一群及未能確定種二十群,大型鯨常在綠島與富國一帶被發現,上午九~十一時及下午一~四時,春季四月及夏季則是鯨豚出現較頻繁季節。 鯨、豚、鯨鯊、鮪等食量驚人,鯨一天吃一~二公噸食物,南方黑鮪一天吃它自己5%體重食物,鯨鯊、豚類也是不停的吃。台灣海域生產力高,可以維持高生物量,高耗食物的消費者。 每年東北季風起,節氣轉換,氣溫,水溫下降,北方洄游魚類南來台灣海域過冬,可見海面鮮群成群結隊往南遷移,小型魚(苦蚓仔)在前,中型魚(四破、硬尾仔)在後,大型魚如北腹仔在後,依序猛衝,而食魚類海鳥到處可見俯衝啄魚,魚群則可見跳躍水面,活蹦亂跳。老鷹、魚鷹、大冠鷲在海邊盤旋,俯衝抓魚鏡頭沿岸到處可見。

16 台灣海域生態活潑可從以下報導得知 1台灣海岸有高達27種鯨豚動物,尤其是東海岸,花蓮看豚機率九成,看鯨靠運氣,龜山島海域,蘇澳外海,花東沿岸海域乃至澎湖海域常見豚類洄游,台大動物系一年調查已發現超過200群次的鯨豚族群,台灣台東發現抹香鯨群,包括齒鯨如虎鯨出現追捕飛魚至牛山水璉岸邊︵一九九八年五月二十四日自由時報︶。台灣一九九七年全年沿海鯨豚擱淺案例四十九件,五十五頭鯨豚擱淺,無法救活,但可推想台灣鯨豚族群之盛。 2綠蠵龜訪三芝,居民習以為常,四隻綠蠵龜這兩天游到三芝海邊棲息,當地民眾指出:每年夏天常有成群海龜游到三芝古庄海邊岩岸及沙岸並存,不怕生人︵一九九八年九月四日台灣日報︶,事實上淡水漁民自古以來就是常在三芝到沙崙一帶︵因河口生態系生物量大︶捕綠蠵龜外銷日本,最近保育法施行,會把誤捕綠龜再放回海洋︵圖十一︶。而此海域也是民眾捕珠螺、石吸︵小章魚︶聖地,低潮線下則發現珍貴五形六色軟珊瑚海扇。此外澎湖望安、蘭嶼、綠島都可見綠蠵龜上岸產卵…。 程一駿透過衛星追蹤器,找出母海龜洄游路線,牠們夏天在澎湖望安島下了蛋,就一直向北游,中間站如淡水、三芝、澎佳嶼,遊到日本海域,然後折返,洄游一趟要三、四年。 3每年三月初大群小型魚苦蚵仔︵日本鯷︶,從北方被中型鯖科花飛魚追趕,躲入北部和東北角海岸灣內常大群死亡被浪中上岸,民眾可輕易撈捕大量活魚。海豚、鮪、鯊追花飛。 4最大型鯊魚、鯨鯊在宜蘭海域一再闖入定置網被漁民捕獲每年十數起,淡水河口、蘇澳一帶一再放綑仔釣獲各種鯊魚,東北角鏢旗魚,和平和蘇澳雞仔瀨釣牛港參、大石斑。 5老漁民眾擺著大龍蝦標本,早期龍蝦成群在東北角珊瑚礁海域開大會,裸胸鯨上攻至東北角溼地,福隆水母種類多…。

17 謝謝大家 學生 林敬烜 敬上


Download ppt "寶島台灣美麗的海洋生態."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