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ublished byHope Griffin Modified 6年之前
2
正見為眼目 Right View
3
假使有世間 正見增上者 雖復百千生 終不墮惡趣 ─雜阿含經 788經
4
「緣起中道,是佛法 究竟的唯一正見。」 [3] pp.1
印順法師
5
大綱 離兩邊 正見 有 無 正見與八正道 緣起、中道(八正道) 有業力、有(相對)善惡、有凡聖、有苦集 無我、苦的可以還滅
最初之正見 (聞、思) 正定後正見 (修) 與真理合一
6
主觀的苦受 [1] 「世人顛倒,依於二邊,若有、若無。 世人取諸境界,心便計著。 ...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計於我, 此苦 生時生、
主觀的苦受 [1] 「世人顛倒,依於二邊,若有、若無。 世人取諸境界,心便計著。 ...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計於我, 此苦 生時生、 滅時滅。 ...於此不疑、不惑,不由於他而能自知 ,是名正見如來說。... 」。
7
有、無 兩邊 「所以者何?… 如實正觀世間集者, 則不生世間無見, 如實正觀世間滅, 則不生世間有見。… 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
8
此…故彼… 「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謂緣無明有行,(…愛…取…)乃至 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 無明→ …愛、取…→ 憂苦
9
推論 有業力、輪迴 有(相對)善惡、 有凡聖、 有苦、有集(因): 四聖諦之苦諦、集諦 破「斷見」
無因果、身壞命無, Nihilism 斷滅論
10
此…故彼… 「所謂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謂無明滅則行滅,(…愛…取…) 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 無明→ …愛、取…→ 憂苦
11
推論 苦的可以還滅(以三學八正道) 去「無明」 破「常見」 四聖諦之滅諦、道諦 苦樂不永久 只是生滅暫態 六根常與「明」相觸
五蘊假合 實無「正在受苦」的我 破「常見」 身壞命常、metaphysics 形上體論
12
印順法師: [4] 「無常無我的生死,從煩惱起業, 從業起苦果,又從苦果起惑業。 這緣起的生死,是否會永遠不斷的生死 流轉下去?」
13
印順法師: 「不! 生死是可以解脫的。 為什麼可以解脫? 就因為他是緣起法的緣故。 佛在開示了緣起的生死流轉以後,
接著就開示生死的還滅說:」
14
增上慧學者,即出世正見。 佛為阿難說:緣起義甚深──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無常空無我,惟世俗假有。 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緣起空寂性,義倍復甚深。 此是佛所說,緣起中道義, 不著有無見,正見得解脫。
15
又復正見者 即是四諦慧 如實知四諦 應斷及應修 惑苦滅應證 由滅得涅槃 先得法住智 後得涅槃智 始則直其見 次則淨其行 足目兩相成 能達於彼岸
16
印順法師: 從這如幻的緣起法中, 發見了生死解脫的可能性, 也由此而到達生死解脫的境地。怎麼能到達呢? 一切法是緣起的假名──
假法,假我,是如幻的, 是無常空無我的。而無明── 我癡,我見,我慢,我愛等一切煩惱, 卻迷蒙了真相,把一切法──眾生, 看作真實的; 想像為有一永恒自在的我。
17
印順法師: 一切從自我中心去活動, 於是到處執著,造善惡(行)業而流轉了。 如正觀緣起,通達是無常無我的, 那自我中心的妄執,失去了對象,
煩惱也就不起了(煩惱也是緣起的生滅), 生死也就解脫了。 佛所以這樣說:『無常想者,能建立無我想。 聖弟子住無我想,心離我慢,順得涅槃』
18
凡夫、聖人,有何差別? [2] 「愚癡無聞凡夫, 生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多聞聖弟子,亦 生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諸比丘!
凡夫、聖人,有何差別」?
19
凡夫 苦上加苦 「愚癡無聞凡夫,身觸生諸受, 增諸苦痛,乃至奪命, 愁憂稱怨,啼哭號呼, 心生狂亂。當於爾時,
增長二受:若身受,若心受。 」
20
聖人 如實知苦樂 「為樂受觸,不染欲樂, 不染欲樂故,於彼樂受、貪使不使; 於苦觸受,不生瞋恚, 不生瞋恚故,恚使不使。 於彼二使,
集(起因)、滅、味(作用)、患、離 如實知, 如實知故,不苦不樂受、癡使不使。」
21
如實知 離繫 「於彼樂受 解脫不繫, 苦受,不苦不樂受 解脫不繫。 於何不繫? 謂貪、恚、癡不繫, 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不繫 」
22
如實知生滅 得清涼 「多聞於苦樂,非不受覺知, 彼於凡夫人,其實大有間 樂受不放逸,苦觸不增憂, 苦樂二俱捨,不順亦不違。
比丘勤方便,正智不傾動, 於此一切受,黠慧能了知。 了知諸受故,現法盡諸漏, 身死不墮數,永處般涅槃 」
23
兩千五百年前,人類文明幾乎同時有了 蘇格拉底、孔子、佛陀三位偉大的哲人 與心理治療師,他們不以救世主,神子 自稱,完全以平凡人類的一員自居, 不以討好一位高人一等的神為滿足, 而是在人性的悲天憫人裡, 為人類面對苦難的態度找到 自身無限精神成長的獨立尊嚴。
24
對待生命的動盪 我們都需要勇氣
25
勇氣 懦弱的勇敢 勇敢的懦弱 是來自憤怒、懼怕而升起的勇氣 由智慧因為見到真理,與真理合一而產生的堅忍不移 →「養氣」「止觀」而來
「浩然之氣」「持其志 無暴其氣」 孟子叫它「不動心」、 與「志」(仁義、浩然之氣)結合的「勇」
26
蘇格拉底 的遺言 Last words of his speech following the sentence of death.
“Crito, I owe a cock to Asclepius; will you remember to pay the debt?” 死刑宣判以後,蘇格拉底的遺言是: 「小郭,我還欠阿西一隻雞, 請幫我清償他一隻。」 然後鎮靜的喝下了毒藥,不再說話…
27
“The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
沒有經過檢驗的生活是沒有價值的 蘇格拉底
28
三層煩惱(defilements) [5] The stages of Latent tendency (隨眠煩惱、根本無明)
Dormant Manifestation (mental 意) Unwholesome thought, emotion, volitions Transgression (body, language 身 口) Action
29
正見與八正道 最初之正見 (聞、思) 正思惟 正命、正業、正語 正精進、正念、正定 身、口 意 Renunciation(出離世間、離欲)
Good Will(勇於為善) Harmlessness(無害惱眾生) 正命、正業、正語 正精進、正念、正定 身、口 意
30
正見與八正道 正定後正見 (修) 根本無明(隨眠煩惱)平常不現形 可是它隨時不斷扭曲六根對境的六識
distort cognition 產生辨識 常、樂、有我 錯覺 Delusion of permanence, satisfactory, self 明: 無常、苦、空無我
31
在外境與反應之間,我們有選擇的自由。 Between stimulus and response, one has the freedom to choose. ─Stephen Covey
32
對於依靠感覺的人而言, 這世界看來是悲劇; 對於有能力思考的人來說, 卻是一個喜劇。 The world is a tragedy to those who feel, but a comedy to those who think ─ Horace Walpole ( )
33
若人之形者, 萬化而未始有極也, 其為樂可勝計邪 ? (做人過程本身,就已經是一件很有樂趣的經驗) 故聖人將遊於物之所不得遯而皆存。 (胸懷眼光與萬物共存,當下當時同一悲喜)」 ─《莊子‧大宗師》
34
結論 正見與生活
35
每一時刻 我們有自由可以決定 是要 讓過往「無明」的 記憶、錯覺、概念 扭曲六根感受的當下「存在」 為繼續錯誤的認知 →「此有故彼有」: 回存入加強的渴望、抗拒、無明(行業) (有染識) 「有識身(苦)相續」
36
還是 對每一刻 五蘊 (前五根)身、(意根)心, (色→受→想→[思]→行) 正憶念與「明」觸 ─ 無常、苦(不圓滿)、(空)無我, →「此無故彼無」: 行 (業) 到此為止, 清涼涅槃─渴望、抗拒、無明的止息
37
(雜染)緣起支性 「無明之所覆,愛結之所繫, 有識身相續,相續而不已。」 《成佛之道》 五取蘊 無明 愛取 六塵 取識 老、病、死、苦
常、樂、我、淨
38
出處 [1]《雜阿含262經‧化迦旃延經》 [2]《雜阿含733經》 [3]《佛法概論》 印順法師 [4]《成佛之道》 印順法師
[3]《佛法概論》 印順法師 [4]《成佛之道》 印順法師 [5] 八正道 菩提比丘 [6] 阿姜查的禪修世界─慧
39
不動心 孟子 公孫丑篇 北宮黝 孟施舍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