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十六章 货币供给
2
本 章 主 要 内 容 第一节 现代信用货币的供给 第二节 中央银行与基础货币 第三节 商业银行与存款货币的创造
第一节 现代信用货币的供给 第二节 中央银行与基础货币 第三节 商业银行与存款货币的创造 第四节 货币乘数与货币供应量 第五节 货币供给的数量界限与控制
3
计划经济和复合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供给机制
货币供给与货币供给量 市场经济和二级银行体制下的货币供给机制 第一节 现代信用货币的供给 货币供给机制与经济机制 计划经济和复合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供给机制 中国改革开放前后货币供给机制的变化 货币供给的基本模型与特点分析 货币供给的基本模型 货币供给过程及其特点
4
基础货币及其构成 第二节 中央银行与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的收放渠道和方式
基础货币及其概念 基础货币及其构成 基础货币的一般构成 第二节 中央银行与基础货币 中国基础货币的构成 国外资产业务与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的收放渠道和方式 对政府债权与基础货币 对金融机构债权与基础货币 负债业务与基础货币
5
计划经济和复合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供给机制
商业银行与存款货币 市场经济和二级银行体制下的货币供给机制 第三节 商业银行与存款货币的创造 计划经济和复合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供给机制 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过程 中国改革开放前后货币供给机制的变化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主要制约因素 货币供给过程及其特点 超额准备金率 存款扩张的倍数
6
货币乘数及其公式推导 第四节 货币乘数与货币供应量 货币乘数的主要决定因素 影响货币乘数变动的因素分析
通货-存款比率 第四节 货币乘数与货币供应量 准备-存款比率 货币乘数的主要决定因素 中国改革开放前后货币供给机制 居民的经济行为与货币乘数 影响货币乘数变动的因素分析 企业的经济行为与货币乘数 金融机构的经济行为与货币乘数 政府的经济行为与货币乘数
7
货币供给的数量界限 第五节 货币供给的数量界限与控制 货币供给的控制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
货币供给数量界限的理论分析 货币供给的数量界限 货币供给增长率的确定 第五节 货币供给的数量界限与控制 货币供给的控制 货币供给内生性与外生性之争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 中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
8
本章需要识记的基本概念 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量 法定存款准备金 存款货币 超额准备金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原始存款 派生存款 货币供给公式
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量 法定存款准备金 存款货币 超额准备金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原始存款 派生存款 货币供给公式 基础货币 货币乘数 超额准备金率 提现率 准备—存款比率 通货—存款比率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 货币供给的外生性 货币供给增长率
9
本章与各章的主要联结点 ●本章是全书的重要章节,它与上一章的货币需求,构成了货币市场上的供求双方,为分析货币均衡问题提供了条件。
●本章与其它章节有很强的关联性,比如说与信用货币制度、中央银行、存款性货币机构以及非存款性货币机构,还有货币供给、通货膨胀、货币政策等章节都有重要联系。
10
第一节 现代信用货币的供给 一、货币供给与货币供应量
第一节 现代信用货币的供给 一、货币供给与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给(Money Supply):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货币的行为过程。 ◆货币供给量(Money Supply Quantity):指一国各经济主体(包括个人、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等)持有的、由银行系统供应的债务总量。 ◆货币供给有名义货币供给与实际货币供给之分,名义货币供给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实际货币供给则相反。
11
第一节 现代信用货币的供给 二、货币供给机制与经济机制
第一节 现代信用货币的供给 二、货币供给机制与经济机制 ◆市场经济和二级银行体制下的货币供给机制: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经济主体及其行为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经济活动的理性化程度较高;金融体制方面,采用“中央银行-存款货币银行”的二级银行体制,形成“基础货币-存款货币”双层货币供给机制。 ◆计划经济和复合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供给机制:在高度统一集中地计划经济体制下,金融体制则以“大一统”的银行体系为特征,采用复合银行体制。货币的供给完全由计划决定。
12
第一节 现代信用货币的供给 ◆中国改革开放前后货币供给机制的变化
第一节 现代信用货币的供给 ◆中国改革开放前后货币供给机制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的货币供给机制与特点: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和计划金融体制。货币供给完全由中国人民银行决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货币供给机制的变化:改革开放后,我国的金融体制向多元化转变,形成了“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二级银行体制,同时,双层货币供给机制的市场化程度也不断提高。
13
第一节 现代信用货币的供给 三、货币供给的基本模型与特点分析 ◆货币供给的基本模型: Ms= B ×m.
第一节 现代信用货币的供给 三、货币供给的基本模型与特点分析 ◆货币供给的基本模型: Ms= B ×m. Ms为货币供应量;B为基础货币;m为货币乘数。 ◆例题:假定一段时期内,中央银行提供的基础货币为5000万人民币,货币乘数为5,求货币的供应量。 解: 5000万×5=2.5亿 原理16.1 货币供给量是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的乘积
14
第一节 现代信用货币的供给 ◆货币供给过程及其特点 ◎货币供给过程涉及的四个行为主体 △中央银行 ◎货币供给过程的三个特点
第一节 现代信用货币的供给 ◆货币供给过程及其特点 ◎货币供给过程涉及的四个行为主体 △中央银行 △商业银行 △存款人 △借款者 ◎货币供给过程的三个特点 △货币供给的主体是央行和存款货币银行 △“源与流”的双层货币供给机制 △银行系统供给货币的过程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即完全的信用货币流通、部分存款准备金制度以及广泛采用非现金结算方式)
15
第一节 现代信用货币的供给 ◆货币供给过程及其特点 ◎货币供给过程的两个环节 △中央银行提供基础货币 △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
16
第二节 中央银行与基础货币 一、基础货币及其构成
第二节 中央银行与基础货币 一、基础货币及其构成 ◆基础货币(Base Money):又称强力货币或高能货币,是指处于流通界由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及银行体系准备金(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的总和。 ◆中国基础货币的构成:中国的基础货币(图1)在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中列在储备货币栏中,主要由货币发行、金融性公司存款、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其他金融性公司存款和非金融性公司存款等项目构成。
17
第二节 中央银行与基础货币 二、基础货币的收放渠道和方式 ◆国外资产业务与基础货币(图2) ◆对政府债权与基础货币(图3)
第二节 中央银行与基础货币 二、基础货币的收放渠道和方式 ◆国外资产业务与基础货币(图2) ◆对政府债权与基础货币(图3) ◆对金融机构债权与基础货币 ◆负债业务与基础货币 原理16.2 中央银行通过国外资产业务、对政府债权、对金 融机构债权等资产业务收放基础货币,通过发行中央银行票据等负债业务调节基础货币。
18
三元悖论 早些时候所说的“永恒的三角 形”:一国的经济目标有三种: ①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所谓“三元悖论”,即克鲁格曼 早些时候所说的“永恒的三角 形”:一国的经济目标有三种: ①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②汇率的稳定性;③资本的完全流动性。这三者,一国只能三选其二,而不可能三者兼得。 例如,在1944年至1973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性”得到实现,但“资本流动”受到严格限制。而1973年以后,“货币政策独立性”和“资本自由流动”得以实现,但“汇率稳定”不复存在。其中,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是指一国执行宏观稳定政策进行反周期调节的能力,这里主要是指一国是否具有使用货币政策影响其产出和就业的能力;汇率的稳定性是指保护本国汇率免受投机性冲击、货币危机等的冲击,从而保持汇率稳定;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即不限制短期资本的自由流动。
19
2001年,我国经济学者易纲在“三元悖论”基础上提出了扩展三角理论框架,并提出简明的X+Y+M=2公式。其中X为汇率,Y代表货币政策,M代表资本流动状态。三个变量变动范围均在0到1之间。X=0表示完全自由浮动,X=1表示完全的固定汇率制度;Y=0表示货币联盟,Y=1表示货币政策完全独立;M=0表示资本完全管制,M=1表示资本自由流动。其余中间值表示中间状态。 (0,1,1)组合,这种政策组合追求的是货币政策独立,资本自由流动,而放弃固定汇率制。这种情况下,货币当局实行自由浮动的汇率,并允许资本的自由输出入,并根据宏观经济情况及时运用调整国内市场利率等的货币政策,保障国内经济目标的实现和国内经济安全免受游资的冲击。但是这也意味着国家要承担浮动汇率带来的风险。
20
(1,0,1)组合,这种政策组合下,资本自由流动,并实行固定的汇率制度,本国的货币政策将趋于完全的无效。这种情况下,国内利率水平的高低不由本国市场上的货币供给和需求决定,因为存在资本的自由流动,任何利率上的微小差异都会引起国内外资金的套利行动,因此国内利率和国际市场利率保持一致。此时如果国内经济发生通胀,国家如果采取提高利率的货币政策来缓解,那么较高的利率会引发资金的内流,此时本币有升值的压力,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制度,一国ZF要抛出本币,收回外币,货币供给增加直到利率恢复到世界水平,从而货币政策无效。 (1,1,0)组合,此时ZF希望采取稳定汇率制度的同时,保证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有效性,以便对国内宏观经济做出及时有效的调整,保障国内三大目标的实现。但条件将是实行严格的资本管制。
21
第三节 商业银行与存款货币的创造 一、商业银行与存款货币 ◆以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形式存在的存款货币是货币供给量中最大的组成部分。
第三节 商业银行与存款货币的创造 一、商业银行与存款货币 ◆以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形式存在的存款货币是货币供给量中最大的组成部分。 ◆商业银行的信用业务对于存款货币具有决定性作用。
22
第三节 商业银行与存款货币的创造 二、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过程
第三节 商业银行与存款货币的创造 二、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过程 ◆原始存款(Primary Deposit):一般指商业银行接受的客户以现金方式存入的存款和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而形成的准备金存款。 ◆派生存款(Derivatice Deposit):指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办理贴现或投资等业务活动引申而来的存款。 ◆派生存款产生的过程,就是商业银行不断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形成新的存款额,最终导致银行体系存款总量增加的过程。
23
第三节 商业银行与存款货币的创造 ◆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厂商A向甲银行存入100万,甲银行将其中的80万元贷给厂商B,厂商B将80万元转帐支付给厂商C,而厂商C在乙银行开户,乙银行就增加了80万元派生存款。乙银行再将其中的部分贷放出去,这个过程可以一直延续并逐渐收敛。 原理16.3 商业银行以原始存款为基础发放的贷款,通过转 帐支付又会创造出新的存款。
24
第三节 商业银行与存款货币的创造 三、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主要制约因素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即法定存款准备金占全部活期存款的比例。
第三节 商业银行与存款货币的创造 三、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主要制约因素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即法定存款准备金占全部活期存款的比例。 ◆提现率:又称现金漏损率,是指现金漏损额与银行存款总额的比率。 ◆超额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占全部活期存款的比例。超额准备金即商业银行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而保留的准备金。
25
第三节 商业银行与存款货币的创造 四、存款扩张的倍数 ◆存款扩张倍数:又称存款乘数,即总存款与原始存款之间的比率。 ◆最简单的存款乘数公式:
第三节 商业银行与存款货币的创造 四、存款扩张的倍数 ◆存款扩张倍数:又称存款乘数,即总存款与原始存款之间的比率。 ◆最简单的存款乘数公式: 这里,K表示存款扩张倍数,以p代表原始存款,以D代表总存款。
26
第三节 商业银行与存款货币的创造 用公式表示为 : 这里,R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C是提现率,E是超额准备金率 原理16.4
第三节 商业银行与存款货币的创造 ◆包含提现率和超额准备金率的存款货币乘数:存款扩张倍数=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现率+超额准备金率) 用公式表示为 : 这里,R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C是提现率,E是超额准备金率 原理16.4 存款扩张倍数的大小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现 率和超额准备金率之间成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27
第四节 货币乘数与货币供应量 一、货币乘数及其公式推导 ◆货币乘数: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
第四节 货币乘数与货币供应量 一、货币乘数及其公式推导 ◆货币乘数: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 ◆乘数效应:货币供给过程中,中央银行的初始货币提供量与社会货币最终形成量之间存在着数倍扩张(或收缩)的效果或反应。用图表示如下: C R D
28
第四节 货币乘数与货币供应量 ◆货币乘数公式的推导: 分子分母同除以D可得, 式中,C/D为通货—存款比率;R/D为准备-存款比率。
29
第四节 货币乘数与货币供应量 二、货币乘数的主要决定因素
第四节 货币乘数与货币供应量 二、货币乘数的主要决定因素 ◆由货币乘数(图4)的公式可以知道,决定货币乘数的因素主要有两个,即:通货—存款比率和准备—存款比率。 ◎通货—存款比率(Currency-Deposit Ratio) :指流通中的现金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率。 ◎准备—存款比率(Reserve-Deposit Ratio):指商业银行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的总和占全部存款的比重,大小主要取决于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
32
第四节 货币乘数与货币供应量 三、影响货币乘数变动的因素分析 ◆居民的经济行为与货币乘数 ◎主要通过通货—存款比率发生作用
第四节 货币乘数与货币供应量 三、影响货币乘数变动的因素分析 ◆居民的经济行为与货币乘数 ◎主要通过通货—存款比率发生作用 ◎居民对储蓄种类的选择影响准备—存款比率,另外其资产选择行为将从分母上同时影响这两个比率。 ◆企业的经济行为与货币乘数 ◎企业的持币行为影响通货—存款比率 ◎企业的理财及其资产组合将影响通货—存款比率和准备—存款比率 ◎通过对贷款的影响,进而影响货币乘数
33
第四节 货币乘数与货币供应量 ◆金融机构的经济行为与货币乘数 ◎商业银行变动超额准备金的行为影响准备—存款比率
第四节 货币乘数与货币供应量 ◆金融机构的经济行为与货币乘数 ◎商业银行变动超额准备金的行为影响准备—存款比率 ◎银行的贷款意愿影响准备—存款比率 ◎向中央银行借款的行为同时影响准备—存款比率和通货—存款比率 ◆政府的经济行为与货币乘数: ◎根据弥补赤字的方式不同,政府的增税、举债以及向央行直接借款这三种措施将从不同角度影响货币乘数。
34
弥补赤字的几种方式对货币乘数的影响 ◇增税对货币乘数的影响:由于存在排挤效应,短期内不直接影响货币乘数和货币供给量;但长期将影响投资收益 →投资需求下降→贷款需求减少→货币乘数数变小. ◇举债:公众和商业银行购买时,货币供给总量不变,但货币结构将发生变化,各层次的货币乘数也相应变化. ◇向中央银行借款→直接增加政府存款→支用后 →现金投放增加→影响通货存款比率; →银行存款增加→准备金存款增加→影响准备-存款比率↑
38
货币乘数与存款派生倍数是何关系? 货币乘数和存款货币扩张倍数都是用以阐明现代信用货币具有扩张性的特点 差别:
货币乘数和存款货币扩张倍数的分子分母构成不同 分析的角度和着力说明的问题不同:货币乘数是从中央银行的角度进行的分析,关注基础货币与全社会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而存款货币扩张倍数是从商业银行的角度进行的分析,主要揭示了银行体系是如何创造出存款货币的。
39
货币供给的决定与影响因素分解图 货币供给( Ms) 货币乘数(m) 基础货币(B) 央行的资产 负债业务 通货——存款 比率(C/D)
准备——存款 比率(R/D) 国 外 资 产 业 务 对 政 府 债 权 对 金 融 机 构 债 权 债 劵 发 行 业 务 居 民 的 经 济 行 为 企 业 的 经 济 行 为 金 融 机 构 经 济 行 为 政 府 的 经 济 行 为
40
简要结论 现代货币供给的过程与模型的分析表明: 货币供给过程中,中央银行和政府行为具有决定性作用;
各经济主体的行为对货币乘数有重大的影响力。 引出争论主题: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还是外生变量?
41
第五节 货币供给的数量界限与控制 一、货币供给的数量界限
第五节 货币供给的数量界限与控制 一、货币供给的数量界限 ◆货币供给的数量界限:从供给的角度谈经济生活中多少的货币数量才是适当的。理论上说,货币供给应该取决于经济生活中对货币的需求,即交易性货币需求和资产性货币需求。 ◆货币供给增长率的确定 ◎货币供给增长率:指本期与上期的货币供给量之比,主要反映货币供给量的变化程度。 ◎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主要有三:即经济增长率、就业增长率以及物价增长率。
42
第五节 货币供给的数量界限与控制 二、货币供给的控制 ◆市场经济中,货币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经济的稳定,因此,对货币供给数量的控制尤为重要。
第五节 货币供给的数量界限与控制 二、货币供给的控制 ◆市场经济中,货币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经济的稳定,因此,对货币供给数量的控制尤为重要。 ◆不同的经济体制下,央行调控基础货币的工具和方式有很大差异。 ◎计划经济体制下,通过控制贷款来控制货币。 ◎市场经济体制下,央行可以通过三大法宝等手段来控制货币。
43
第五节 货币供给的数量界限与控制 三、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
第五节 货币供给的数量界限与控制 三、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Endogenesis Character of Money Supply):指货币供给难以由中央银行绝对控制,而主要是由经济体系中的投资、收入、储蓄、消费等各因素内在地决定,货币供给量具有内生变量的性质。 ◆ 货币供给的外生性(Exogenesis Character of Money Supply):指货币供给可以由中央银行进行有效的控制,货币供给量具有外生变量的性质。
44
第五节 货币供给的数量界限与控制 ◆货币供给内生性与外生性之争
第五节 货币供给的数量界限与控制 ◆货币供给内生性与外生性之争 ◎经济学界对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一直争论不休,即有的认为货币供给是内生的,有的认为是外生的 ◎多数经济学家都采取折中的做法,即认为央行对货币的供给有一定的控制力,但是不能完全决定
45
国外学者的争论 外生货币供应论:货币供给是可以被中央银行控制的外生变量。
代表人物:凯恩斯(1936);弗里德曼(1963);米什金(1998)等。 主要依据: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可控性很强;同时对决定货币乘数的因素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政策意义:货币政策很重要(有效)。
46
国外学者的争论 内生货币供应论 :货币供给由经济体系内诸多因素决定并影响经济运行的内生变量。
代表人物:托宾(1963、1976);萨缪尔森(1979)、琼·罗宾逊夫人(1982)等。 主要依据:货币供给模型受众多主体行为影响,实际经济运行对货币供给有决定性作用;金融创新对货币供给影响巨大;中央银行受制于多方因素,不能单独决定货币供给。 政策意义:货币政策难以控制货币供给量,中间指标应该选择利率。
47
第五节 货币供给的数量界限与控制 主张内生货币供应论的学者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不强; 现实经济运行中的内生性因素很强。
第五节 货币供给的数量界限与控制 ◆中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 ◎我国学者对这个问题也存在着争论 主张内生货币供应论的学者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不强; 现实经济运行中的内生性因素很强。 主张外生货币供应论的学者 从本源上说货币供给都是由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决定的,货币供给是完全可以控制的。 我国的中央银行有足够的权威和手段控制货币供应量。 ◎但是,事实上,该问题非常复杂,不能用“非此即彼”的逻辑来进行判断 ◎总的来说,央行在货币供给中应该承担起不可推卸的调控责任,但同时随着货币供给内生性的不断增强,需要央行不断提高调控能力和操作艺术。
48
一般理论思辨 ◆能否用“非此即彼” 来判定? ◆货币供给的可控性是不是一成不变的? ◆货币供给可控性分析的基本路径:
纳入内生性与外生性的理论分析框架中讨论货币供给问题的复杂性。 可控性程度 ◆货币供给的可控性是不是一成不变的? 决定货币供给可控性的客观条件和主观认识与能力在不断变化。 动态地具体分析 ◆货币供给可控性分析的基本路径: 货币供给模型中的决定因素;货币当局的控制能力。
49
1985-2008年中国人民银行基础货币存量图 单位:亿元
年中国人民银行基础货币存量图 单位:亿元
50
1995-2008年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的 债权与负债关系 (单位:亿元)
51
中国人民银行 外汇占款
52
中国2006年以来的季度货币乘数变化
54
我国货币供给可控性的现实分析 决定 法定准备金 中 央 银 行 准备金 可控 超额准备金 基础货币 B 发 行 流通中现金
中 央 银 行 准备金 可控 超额准备金 基础货币 B 发 行 流通中现金 准备存款比率R/D 可控 货币乘数m 通货存款比率 C/D 影响与调控
55
我国货币供给可控性的现实分析 ▲目前我国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具有强大的控制力。 中央银行应该承担起不可推卸的调控责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在增强。 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调控需要适时调整并不断提高调控能力。
56
关于超额货币与失踪货币的问题 货币供应>货币需求:“超额” 货币供应<货币需求:“失踪” 问题的关键:是否存在精确的货币需求公式?
货币需求自身的变化 用钱:流动的货币 贮钱:不流动的货币 “ ” 是否有问题?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