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公共经济学 主讲人 :经济系 李林 2007年8月.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公共经济学 主讲人 :经济系 李林 2007年8月."—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公共经济学 主讲人 :经济系 李林 2007年8月

2 序 论 什么是公共经济学 学习安排与说明

3 公共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在欧美等西方国家
我国只是在近几年才开始重视和研究公共经济学。公共经济学是一门新兴且有待发展完善的学科

4 当今世界,生活在社会里的每个人或企业都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多地,更经常地受到来自政府公共部门经济行为,经济决策等方面的影响,如,税收,政府支出,公债,政府管制。
学习和研究公共经济学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5 公共经济学的定义 ◈研究政府行为(公共部门活动)的理论基础 及合理性 ◈研究政府活动的规律性 ◈研究政府的职能
从经济学的角度解释、分析、研究和规范政府行为及其政府职能的科学 ◈研究政府行为(公共部门活动)的理论基础 及合理性 ◈研究政府活动的规律性 ◈研究政府的职能

6 其它说法: 公共经济学亦称公共部门经济学或政府经济学 公共经济学是一门关于公共部门(亦称政府部门)经济活动的科学 公共经济学是研究政府经济科学行为的科学 公共部门:政府及附属物

7 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政府或公共部门活动的规律性 1.政府及其附属物的内涵
一般而言,公共经济学中对政府(即公共部门)的含义分为四个层次来理解 第一层次指中央政府 第二层次指广义政府 第三层次指统一公共部门 第四层次指广义公共部门

8 2.主要研究政府或公共部门活动的三个层次的内涵
第一个层次 研究财政收支 第二个层次 研究财政收支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第三个层次 研究包括财政收支在内的公共部门 经济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9 政府支出分年度占GNP百分比

10

11 学习安排与说明 教材框架 1.第一篇:1—4章侧重阐述公共经济学的基础理论
课程安排:总学时:54 学 分:3 性 质:专业必修课 教材框架 1.第一篇:1—4章侧重阐述公共经济学的基础理论 2.第二篇:5—7章侧重阐述公共收支的运行原理 3.第三篇:8—12章侧重阐述公共收入的两个主要形式——税收和公债的理论和制度框架 4.第四篇:13—14章侧重阐述公共部门经济活动与宏观经济运行的关系及前者对后者的作用机制 关于各篇、各章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在具体的教学中指出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 《公共经济学》高培勇 编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参考教材 1.《公共经济学》樊勇明 杜莉 编著 复旦大学出版
《公共经济学》高培勇 编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参考教材 1.《公共经济学》樊勇明 杜莉 编著 复旦大学出版 2.《公共经济学》杨志勇 张馨 编著 清华大学出版 3《公共经济学》[英]安东尼·B·阿特金森、[美]约瑟夫·E·斯蒂格里茨 著,蔡江南、徐文武、邹华明 译 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年8月第一版 4《政府经济学》孙荣、许洁 编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20 参考书目:

21

22 公共经济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公共经济学与财政学 公共经济学由财政学发展而来,但是,两者有实质性的变化。表现在:
第一,所依据的经济理论发生了变化 第二,研究范围和研究内容发生了变化 第三,研究方法发生了变化

23 2.公共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 公共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有密切联系,公共经济学把政府本身看成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单位,对公共部门的经济行为是否实现最大化进行分析。 微观经济学为公共经济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公共经济学是微观经济学的延伸。

24 3.公共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公共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的渊源更深,公共经济学把政府职能归纳为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的调节和经济稳定。 随着宏观经济学和公共经济学的发展,宏观经济分析内容被逐渐排除在一般的公共经济学之外。但这不能说明,宏观经济研究不是公共经济学的内容,而只是学科分工的体现。

25 4.公共经济学与福利经济学 公共经济学从福利经济学中引入帕累托最优原则,用于对政府经济行为进行分析。 所谓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的配置已经到了在不损害别人的前提下,就无法改善的境地。

26 公共经济学与政治学、法学、伦理学 政治学理论,尤其是公共产品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对政府经济行为影响极大。在公共选择过程中必然会涉及法律和伦理标准,从而使公共经济学与法学、伦理学有了内在联系。

27 公共经济学的学习方法 1.读书:教材;参考教材;参考书目 2.理论联系实际 学好理论,掌握最新应用技术,实践 3.学习和借鉴西方经济学

28 思考题 1.公共经济学的含义及研究对象是什么? 2.公共经济学与财政学的区别与联系。

29 第一章 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 学习目的和思路 从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评判入手,分析市场机制的缺陷,揭示政府部门活动的必要性,并以此为基础界定政府部门经济活动的范围和职能。 本章需要掌握的重点:帕累托效率的含义和资源配置的实现条件;市场失灵的含义及政府经济的活动范围;公共财政的职能。

30 第一节 资源配置的效率:含 义与条件 一,效率的含义:帕累托效率

31 资源配置的两种形式 形式: (1)私人经济—市场机制—价格机制 (2)公共经济—政府调节—公共选择
特点:在不同的国家,两种资源的配置所占比例不同。

32 帕累托效率 帕累托其人 帕累托效率的含义

33 帕累托(V.Pareto, 1848-1923),意大利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他的重要经 济学著作《政治经济学讲义》,《政治经济学教程》.
在经济学上的主要贡献包括: 1)提出序数效用概念; 2)定义了帕累托最优或效率概念; 3)提出了帕累托收入分配定律。 返回

34 帕累托效率的含义: 如果社会资源的配置已经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即任何重新调整都不可能在不使其它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而使任何一人的情况更好,那么,这种资源配置的状况就是最佳的,也就是具有效率的. 如果达不到这种状态,即可以通过资源配置的重新调整而使得某人的情况变好,而同时又不使其他任何一人的情况变坏,那就说明资源配置的状况不是最佳的,也是缺乏效率的.

35 帕累托效率的应用 帕累托效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很难实现和衡量,所以对于任何的经济措施,评判帕累托效率时经常用到以下两种形式:
—得者的所得多于失者的所失 —宏观上的所得大于宏观上的所失

36 二,资源配置效率的实现条件: MSB=MSC

37 几个相关的概念 1.MSB:社会边际效益,指人们对该种物品或服务的消费量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增加的满意程度.
—表示:通过人们为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物品或服务消费量所愿付出的货币最高额来表示 —规律:一种物品或服务的社会边际效益,随其数量的增加而倾向于减少。 2.MSC:社会边际成本,指每增加一个单位该物品或服务的生产量所需增加的资源消耗的价值. —表示:通过为补偿因增加一个单位某种物品或服务的生产量所消耗的资源价值而需付出的货币最低额来表示。 —规律:一种物品或服务的社会边际成本,随其数量的增加而倾向于增加。

38 3.MNB:净边际效益,指一种物品或服务的社会边际效益与其社会边际成本之间的差额.
4. TSB:社会总效益,指人们从消费一定量的某种物品或服务中所得到的总的满足程度. 5.TSC:社会总成本,指为生产一定量的物品或服务所需消耗的全部资源的价值. 6.TNB:总净效益,指一种物品或服务的社会总效益扣除其社会总成本之后的剩余.

39

40 几点结论 1.只要一种物品或服务的MNB是正数,将更多的资源配置在这种物品或服务的生产上,便会获得追加的效益.
2.为了使一种物品或服务效率最大化,物品或服务的产量的增加应当持续到这样一点:MSB=MSC 3.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即“帕累托效率”的条件是:配置在每一种物品或服务或劳务上的资源的MSB均等于MSC

41 第二节 市场失灵:社会公共需要 学习目标和思路: 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 政府经济活动与市场失灵和社会公共需要的联系 政府经济活动的范围
第二节 市场失灵:社会公共需要 学习目标和思路: 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 政府经济活动与市场失灵和社会公共需要的联系 政府经济活动的范围

42 一,完全竞争条件下的资源配置 完全竞争的市场状态 1.所有的生产资源都为私人所有;
2.所有的交易都在市场上发生,并且每一市场都有众 多的购买者和销售者; 3.没有任何购买者或销售者能够单独操纵价格; 4.购买者和销售者都可享有充分的信息; 5.资源可充分流动并且可无任何阻碍地流向任何使用者。

43 完全竞争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 1,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当P<MPB时,增加购买量 当P>MPB时,减少购买量
当P=MPB =MSB时,购买量稳定不变

44 2,生产者的生产行为: 当P<MPC时,减少生产量 当P>MPC时,增加生产量 当P=MPC =MSC时,生产量稳定不变 3,综合上述: P=MPB=MPC=MSB=MSC, 即 MSB=MSC 4,结论: 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资源配置能够达到最佳状态,即实现帕累托效率

45 二、市场机制失灵:公共物品或服务 1.含义一:在资源配置效率方面,公共物品或服务不能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来完成,而只能通过非市场方式。
2.原因:价格信号不能充分反映社会边际效益和社会边际成本。 1)MSB>MPB,消费者无能力购买或不愿购买 2)MSC >MPC,生产者无能力生产或不愿生产 3.结论:公共物品或服务只能通过非市场方式生产或提供。

46 三、市场机制失灵:收入分配不公 1.含义二:在资源配置公平方面,不能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来完成,而只能通过非市场方式。
2.原因:个人所拥有或继承的生产要素不同,导致分配收入的差距。 1)每一个人所能提供的生产要素, 如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的数量。 2)这些生产要素在市场所能获得的价格。 3.结论: 解决收入分配不公,要通过非市场方式。

47 四、市场机制失灵:经济稳定发展 1.含义三:自由放任的市场机制,不具有保证经济稳定发展的职能。 2.原因:以追求个人最大效益为目的。
3.结论:经济稳定发展的目标需要借助外力,即非市场的方式加以实现。

48 五、小结: 市场失灵的含义:又称“市场失效”、“市场缺陷”。即市场机制不能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情况。
政府的经济活动范围:市场失灵的领域,即是政府经济活动的范围,或政府发生作用的范围,也就是社会公共需要的范围。即: 1.生产或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 2.调节收入分配。 3.促进经济稳定发展。

49

50 社会公共需要的含义和特征 含义: 社会公共需要,是相对于私人个别需要而言的。它指的是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或以整个社会为单位而提出的需要。
社会公共需要与私人个别需要共同构成人类需要不可或缺。 特征: (1)整体性。 (2)集中性。 (3)强制性。

51 第三节 公共财政的职能 1.资源配置的职能 2.调节收入分配职能 3.促进经济稳定发展职能

52 一、资源配置职能 •公共财政具有资源配置职能的原因 1.公共物品或服务的存在 2.外部效应的存在 3.不完全竞争状态的存在

53 (一)公共物品或服务的存在 公共物品或服务的含义 公共物品或服务三种特性:
保罗·萨缪尔森:纯粹的公共物品或服务指的是这样的物品或服务,即每个人消费这种物品或服务不会导致其他人对这种物品或服务消费的减少。 公共物品或服务三种特性: 1.效用的非可分割性 2.消费的非竞争性 3.受益的非排他性

54 结论1:公共物品或服务只能由政府生产和提供
形式: •免费搭车者:大家都想享用,但又不愿为此提供或不能提供 •“公共的悲剧”:如果所有的社会成员都成为免费搭车者,最后的结果则是没有一个人能享受到公共物品或服务,社会上也就没有公共物品或服务的存在。 •政府的角色—出资人 •例:灯塔

55 (二)外部效应的存在 外部效应的定义: 定义1 .(布坎南J. M.Buchanan)与斯塔布尔宾(W. C. Btubblebine)在<外部效应>一文中给出的定义) 只要某一个人的效用函数(或某一企业的生产函数)所包含的变量在另一个人(或企业)的控制之下,即存在外部效应。可用公式表示为: 设 表示个人A的效用,那么如果: 则一项外部效应存在.其中 表示由个人A所控制的活动, 为由个人B控制的活动.

56 定义2. 当一种经济交易的结果对除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发生了影响,而其又未参与该项交易的任何决策时,即存在外部效应

57 结论2:纠正外部效应是政府的职责 原因: 外部效应客观存在 无论企业、个人都没有把外部效应计算在成本或效益之中,尤其是负的外部效应。
结果是资源配置扭曲、失效。 政府的职责就是纠正外部效应,把外部效应计入成本或效益,使资源配置达到效率,避免产生负的外部效应会导致坏东西过量提供,正的外部效应会导致好东西提供过少。

58 形式: 1.征收税收:调整成本 2.财政补贴:调整效益

59 (三)不完全竞争状态的存在 原因:竞争失效的状态下,市场机制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率配置.如产品的非同质,规模经济,自然垄断,交易成本阻碍市场的自由进出. 结论3:公共财政必须进行干预. 形式:政府部门自己生产;政府管制等.

60 二、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 原因: 1.客观上存在分配不公现象 2.客观上要求有一种有助于实现公平目标的再分配机制
3.市场机制的框架内,有效的再分配很难完成,原因: (1)市场机制与公平分配机制相悖 (2)社会上存在的私人慈善机构作用有限,缺乏统一性,有时互有冲突. 4.公共财政具有收入再分配的手段和条件 (1)征税 (2)转移性支出

61 形式: 1.税收和转移支付:劫富济贫 2.公共事业投资:补贴弱势群体 3特别征税:强制或限制富人消费

62 三、促进经济稳定发展职能 原因: 1.市场经济不能自动、平稳地向前发展。
2.政府作为市场上一种经济力量,运用宏观上的经济政策手段有意识地影响 、调节经济,实现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保持经济稳定发展

63 形式: 1.财政制度内的“自动稳定器” 2.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3.金融政策 4.行政措施 5.道义上的劝告

64 评判政府行为的三原则 1.效率原则(资源配置) 2.公平原则(收入分配) 3.稳定原则(经济发展)

65 案例名称:如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析论政府的经济稳定职能 案例来源:根据《瞭望》2003年11月10日 及《财经》2003年11月20日苏 晓洲、梁宏峰的文章改编

66 案例内容: 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先后发表文章和著作,认为到2030年,中国人口将增加到16亿,人均粮食将增加到400公斤(肉类食品由粮食转化),粮食总需求将达6. 4亿吨,增长85%。但是到2030年,耕地面积将下降到0.48亿公顷,即下降47%,虽然单产水平有所上升.但粮食总产量将要下降20%。 一方面粮食需求增长85%,另一方面粮食总产减少20%,缺口为3. 66亿吨。即,中国国内粮食生产只能满足自己需求的42. 5%,其余57. 5%靠进口解决,从而出现“谁来养活中国”这一难题。

67 讨论题 国家为什么对粮食产品进行收购和补贴? 使 MPB=MSB 保证最优 Q

68 思考题 1.帕累托效率的含义及实现条件? 2.公共物品的含义及特征? 3公共部门的活动范围? 4.公共财政的职能?


Download ppt "公共经济学 主讲人 :经济系 李林 2007年8月."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