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台灣唱片發展簡史(二)
2
由唱片到DVD 風騷獨領誰與爭 1948年,「女王唱片」成立,開始製造唱片,50年 代成立鳴鳳、第一唱片。現任錸德科技公司董事長 的葉進泰表示:「由於日治時期,台灣沒有發展製 造唱片的技術,所以初期製造唱片是回收二手唱片, 加熱後,以原有原料『翻製』成一張新的唱片。」
3
78轉的「洋乾漆黑膠唱片」,成分為洋乾漆、松香、 炭精摻和黃土為原料,這些成分遇熱就會呈黏稠狀, 業者「翻製」唱片是將二手唱片加熱還原成黏稠狀, 放入刻上新曲目的印模後送入壓片機加熱壓製,即 完成一張新唱片。
4
日治時期,唱片價格高昂,以二手唱片翻製,幾年 後就面臨來源短缺的問題,這時,唱片業者才開始 研究,並且正式進口洋乾漆自製唱片。
5
葉進泰解說當時的唱片製作流程: 洋乾漆呈薄片狀,和松香、炭精、黃土混合後,放入大型炒菜鍋,加熱 後就會呈黏稠狀,並且需用鍋鏟上下攪拌均勻,「由於松香相當輕,攪 拌時會不斷飄到空氣中,負責攪拌的工作人員常弄得滿臉烏黑。」 將呈黏稠狀的原料放入滾輪機裡輾成小圓餅狀,然後依序疊放:歌曲印 模、圓標、唱片原料、圓標、歌曲印模、以圓形細鐵棒定出中心點後, 放入壓片機以蒸氣加熱成型後,再以冷水冷卻後取出,修邊後即完成。
6
18歲就在「鈴鈴」唱片製造工廠從事唱片製作後階段機器壓製工作的廖初男表示:
「洋乾漆黑膠唱片質硬且易碎,生產三百片,可能 只剩不到兩百片良品,因此經常供不應求。再加上 易碎,寄到南部販售時,破損的往往比賣出去的還 多,結帳時常和經銷商起爭執。」
7
1962年 1962年是唱片材質大改革的一年。1957年成立鳴鳳唱片的葉 進泰表示,台灣自製唱片後幾年,完全仰賴進口的洋乾漆原 料價格大幅調漲十倍,唱片業者於是依20年代日本「金鳥印」 小型唱片在厚紙板上塗洋乾漆的做法,節省成本。當時台塑 雖然積極研發塑膠材料,但剛研發的「乙烯樹脂」,因成分 中的鹽化Vinyl和醋酸Vinyl成分比例不適,使得原料質地太硬, 唱片的銅版印模很快就被壓平。
8
就在這段洋乾漆原料太貴、乙烯樹脂太硬,唱片製 造原料青黃不接的階段,有業者用大張X光片製造 「軟片唱片」,但一兩年後,乙烯樹脂改良到適合 製造唱片,「塑膠唱片」大大改變唱片生態,唱片 印模也改良成更堅硬的鎳版印模。
9
1966年 曾風行台灣的四聲道唱機,1966年左右在台銷售, 當時家家戶戶以擁有一部四聲道唱機為榮,匣式錄 音帶也挾著這股風潮出現,但這股熱潮只維持10年 左右,匣式錄音帶隨之被市場淘汰。
10
70年代中期 70年代中期,市面上出現空白卡帶,有TDK和SONY 兩種品牌,最初只在電器行裡銷售,廖初男表示, 有鑑於卡帶攜帶方便,將會大量佔有唱片市場,他 在1976年成立「朝陽卡帶公司」,正式生產卡式錄 音帶,卡帶在台灣流行了20幾年。
11
1985年 1985年,唱片材質又有重大改革與突破,那就是CD研發成功 並開始大量生產,幕後最大的推手就是葉進泰;1980年,葉 進泰從瑞士進口24軌錄音機,日本技師來台指導時,就曾提 及未來唱片的型態將朝數位化發展,當時日本已開始試作CD, 但良品率不到25%,葉進泰為搶得先機,1985年找來一群工 研院出身的工程師為班底,大膽跨入CD製造領域,1990年開 始壓製CD,錸德也成為國內第一家量產CD的廠商。
12
1994年 「一次可錄式光碟」CD-R的研發,讓錸德真正跨入高科技領 域。1994年,錸德一反日本大廠用純金做CD-R表面薄膜材料 的慣例,研發出低成本、高品質的鍍銀薄膜,讓CD-R價格大 幅降低,葉進泰表示:「日本初期生產純金表面薄膜的CD-R, 一片12美金,台灣量產六年後,一片降到6美金,研發低成 本的鍍銀薄膜後,現在一片價格逼近0.2美金。」成本降低, 市場需求隨即直線上升,這也是資訊業中另一項「台灣廠商 帶動全球價格大戰」的例子。
13
回顧一甲子投身影音製造的領域,葉進泰驚嘆: 「時代的變化一波快過一波!」愛迪生發明唱片之 後,洋乾漆黑膠唱片維持了七十多年才被淘汰,其 後塑膠唱片獨領風騷二十幾年,CD風行近二十年, VCD問世不過十年就已被DVD取代。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