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卓越大師講座 全球化下 台灣的生存與發展戰略 國立台灣大學經濟學系 林向愷 2011.11.3.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卓越大師講座 全球化下 台灣的生存與發展戰略 國立台灣大學經濟學系 林向愷 2011.11.3."—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卓越大師講座 全球化下 台灣的生存與發展戰略 國立台灣大學經濟學系 林向愷

2 壹、何謂全球化?

3 何謂全球化? 1、全球化不是二次戰後才有的現象早在金本位 時期就曾出現過類似現象。 2、全本位時代,全球化的典型現象: A.貿易自由化
各國商品出口佔GDP比重上升 各國出口商品以原物料等非競爭性商品 為主

4 何謂全球化? B.移民大量增加 一次大戰前,美國新移民人數佔美國勞動人口增加的24%。 C.資本自由移動
一次大戰前,英國淨資本流出佔GDP比重比戰後為高。

5 何謂全球化? 3、二次大戰後,全球化的典型現象: A.貿易持續自由化 各國出口商品改以具有競爭性貿易財為主。
B.資本及勞動跨國移動難易程度出現不對稱 現象 資本持續移動越來越自由,但移民數量大減, 且日趨嚴格。

6 何謂全球化? C. 政府角色改變 採取開放措施,減少貿易障礙 減少資本管制與跨國投資限制,降低資 本跨國移動障礙
建置普及性社會福利體系以確保全球化下國民基本生活權利,社會福利支出佔政府總支出比重上升 政府支出佔GDP比重持續上升

7

8 九O年代台灣全球化的特徵 1.廠商為複製在台灣成功的經驗,導致台灣對外投資集中於後進國家。
2.為提供海外生產所需的原物料、半成品以及機器設備,後進國家成為台灣主要貿易對象。 3. 高科技/高階管理人士持續移出,低技術外國 勞工大量移入。

9 台商投資中國金額2000年後 一路飆高

10 2000年後台灣對中國貿易(出口) 依存度快速增加

11 九O年代後台灣全球化的特徵 4.政府角色改變 採取開放措施,減少貿易障礙 減少管制,降低資本跨國移動障礙 公營事業民營化
普及性社會福利制度逐步法制化 政府支出佔GDP比重下降

12

13 貳、2000年台灣經濟出現結構性改變

14 過度投資中國取代投資台灣

15 台灣利用全球化到海外複製過去成功模式(一)
九○年代以來,不少台灣廠商基於過去成功經驗或受限於企業規模或囿於經營理念,面對國內勞工、土地及環保成本的高漲,繼續選擇原有的「降低成本」策略,加上政府並未有效管理產業外移,導致廠商到中國以五倍、十倍或更大規模,複製在台灣的成功經驗,這是台商投資中國金額在2000年後快速增加的重要原因。

16 台灣利用全球化到海外複製過去成功模式(二)
與先進國家不同,台灣對外投資多集中於後進國家,尤其是中國,導致高層次商品生產或新技術引進台灣困難,使得新的工作機會的增加無法填補對後進國家投資比重過高所流失的工作機會,導致全球化對台灣的失業與薪資所得成長的衝擊特別嚴重。

17 我國對外投資以投資中國比重最高

18 南韓與日本對中國投資占其 對外投資比重皆比台灣為低

19 台灣利用全球化到海外複製過去成功模式(三)
台商赴中國投資產生「以中國勞工取代台灣勞工」的跨國勞動替代現象,導致台灣製造業及服務業失業率居高不下,薪資所得不易成長。 2000年後,不少高階管理/高科技人士赴中國工作,台灣民間消費主力流失,加上台商投資中國取代投資台灣使得國內投資意願低落,2000年後台灣經濟成長愈來愈依賴對中國的出口。

20 過度投資中國導致失業率居高不下

21 過度投資中國導致薪資所得成長率停滯

22 2000年後,經濟成長動力集中於出口

23 台灣利用全球化到海外複製過去成功模式(四)
八○年代中期以前,台灣與先進國家維持密切的經貿關係,藉先進國家開放其國內市場讓台灣的經濟、出口與薪資所得同步成長;九○年代以後,廠商大量到後進國家複製過去台灣成功的經驗,導致薪資所得成長不再與出口及GDP同步成長,經濟成長果實無法由全民共享。

24 經濟成長未能反映在家庭可支配所得成長

25 家庭儲蓄能力隨可支配所得而下降

26 参、如何擺脫中國磁吸效應

27 經濟向心力與磁吸效應 一個經濟體系的向心力來自勞動或中間財(原物料、半成品以及技術知識)成本較低的區域,它會吸引愈多廠商移入使得生產成本因群聚效應而進一步降低,向心力亦可來自最終消費需求或其他廠商對中間財需求愈大的區域,它會吸引愈多勞工與廠商進入。 一個國家的經濟向心力愈強,其對周邊國家所產生的磁吸效應愈強。當兩個經濟體規模相差過大時,磁吸效應將會導致核心與邊陲現象

28 貿易成本與經濟向心力 當兩國家貿易成本下降,處於邊陲地位的國家其廠商所生產商品雖可更容易運到處於核心地位的國家銷售,而無須到核心國家投資生產;但貿易成本下降亦會促使這些廠商選擇到核心國家投資生產,因為在核心國家投資生產亦會因貿易成本下降,更容易輸往邊陲國家銷售。所以,貿易成本下降的效果不是單方面的,何者效果較強需視邊陲國家的廠商的經營策略。

29 核心與邊陲 邊陲國家的廠商雖能以較低的貿易成本將產品賣到核心國家,但位於核心國家的廠商亦可以較低的貿易成本將產品運往邊陲國家銷售,由於在核心國家投資生產的廠商還可享有規模經濟的效益與較低的運輸成本,結果邊陲國家的廠商不是將投資生產地點移往核心國家,不然就是不敵核心國家的廠商而被迫退出市場。

30 如何避免被邊陲化 只要進入核心國家的廠商愈多,核心國家的經濟向心力就愈強。為減輕核心國家的磁吸效應,邊陲國家應藉限制生產要素的移動,讓進入核心國家投資生產的廠商數目與投資規模下降。此外,邊陲國家亦可加強與核心國家以外經濟規模較大的國家發展更密切的經貿關係。南韓先以歐盟與美國簽訂FTA,就是要降低中國經濟對南韓的磁吸效應。

31 為擺脫磁吸效應,台灣必須與先進國家 發展更緊密的經貿關係
克魯曼教授(Paul Krugman)在1996年就指出:如果參與區域經濟整合國家間生產要素(資金、技術與具有跨國移動能力的人員)完全自由移動,市場規模較小的國家必須設法降低與經濟整合區域以外其他國家的貿易成本,才能減輕其國內廠商外移到經濟整合區域內市場規模較大國家所產生的衝擊。

32 肆、當前台灣國家經濟風險

33 問題背景(一) 1970年代能源危機後,各國皆感受到外在且不可控制的國際政經因素對國內經濟體系正常運作衝擊的嚴重性,如何讓開放程度愈來愈高的國內經濟體系減少這些因素的衝擊,如何藉制度建立與機制設計捍衛現行經濟體系正常運作,逐漸受到各國政府的重視。

34 問題背景(二) 經濟與安全兩個分屬不同領域的概念開始整合形成「國家經濟安全」的概念。「國家經濟安全」係指如何增進一個國家在國際經濟體系中生存及發展能力並有效提升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以提高這個國家的國際政治地位。全球化固然對世界經濟的發展有積極促進作用,但全球化亦因各國資源運用日趨專業分工以及資金、技術快速流動而帶來更大的風險。國家經濟安全強調經濟成長與風險對國家生存與發展的重要性。

35 問題背景(三) 全球化下,為減少外在政經因素對國內經濟體的衝擊,「國家經濟安全」追求的目標就是如何維持一個國家生存與發展所需的經貿自主,因為沒有經貿自主就沒有國家的主權,各國的經貿自主程度需視其他國家或世界經濟體系對這個國家生存與發展可能帶來潛在威脅而定,國家生存與發展的決定因素除了公平正義、經濟發展以及環境生態等國內經濟體系較能控制的因素,還包括不可控制的國際政經因素。

36 當前台灣國家經濟風險 經濟成長的動力過份依賴出口。 對中國經貿依存程度日益升高。 對進口能源(化石燃料及核能)依存程度有增無減。
糧食自足率不足。 全球化讓民主政治制度做為解決國內不同階層爭議的功能減弱,進而影響經濟成長及總體經濟穩定。

37 伍、台灣社會經濟五大失衡

38 一、產業結構失衡 我國產業長期以代工為主,利用大規模生產以及降低 成本為手段,以擴大出口為目的。在全球化的競爭壓 力下,產業集體外移,表面上企業獲利帶動GDP成長 ,但國內投資持續不振,工作機會減少,勞工薪資停 滯。全球化下,高度分工與代工策略讓國內產業結構 往無關鍵技術的少數產業集中。生產單調化的結果不 僅使台灣易受國際景氣波動的影響,也導致國內資金 集中於特定產業,忽略了中小企業與在地產業對台灣 經濟的重要性。

39 二、區域發展失衡 政府長期重北輕南,導致資源集中於北部,讓其 他地區與廣大農村失去成長動能,進一步演變為
城鄉失衡與工農失衡。供需失調加上熱錢湧入, 更導致大台北都會區房價扶搖直上,年輕人與一 般中產階級望屋興嘆。政府犧牲農業換取工業出 口的政策,不僅弱化農村社會,形成一方面鼓勵 休耕廢園,另一方面卻依賴糧食進口的荒謬現象。

40 三、環境生態失衡 我國經濟發展長期剝削環境資源,導致「利潤私 人化、污染社會化」,嚴重破壞環境生態與國人健
康。許多高耗能、高污染、高產值產業的國際競爭 力,來自政府刻意壓低能源價格與整體社會補貼的 環境成本。此結構不僅加深台灣對於進口能源與核 能的依賴,也妨礙台灣轉往綠色經濟的發展。

41 四、財政收支失衡 近年來政府債務快速累積,國家財政嚴重惡化。政府 稅收不足,究其原因,首先是產業外移,影響政府稅 收;其次,錯誤的減稅措施及產業政策,不僅無法提 升經濟成長,反而侵蝕稅基,扭曲稅制。

42 五、所得分配失衡 政府施政向財團靠攏,不正常的政商關係,助長浮濫 的租稅減免,導致現行稅制喪失所得重分配的功能。
租稅負擔轉移到受薪階級,讓所得分配更不平均,社 會階級對立加深,弱勢者翻身困難。政府一方面鞏固 富人財富,一方面逼迫其他人將貧窮「世襲」給下一 代,此無異「劫未來的貧,濟現在的富」,世代正義 蕩然無存。

43 陸、台灣生存與發展戰略

44 一、依「主體開放」為架構 台灣基於主體性,應努力學習先進國家成功的 經驗與進步的價值理念。開放過程中,應調整
產業結構,加強研發能力,以提升商品的國際 競爭力;重要技術應在台灣生根且參與國際分 工,不能犧牲環境生態與勞工權益。

45 二、以「環境生態」為視野 經濟發展不能犧牲環境生態,更要有跨世代 的考量。我們這一代的作為,不能損害下一 代的生存權利。具體而言,永續發展追求經 濟體系、社會體系以及環境體系的均衡與共 生;追求環境權利跨世代的平等與共享。

46 三、以「創造就業」為導向 經濟發展應揚棄盲目追求經濟成長率,以創 造工作機會為主軸,建立以創新為驅力、以
文化為內涵的產業發展模式,鼓勵企業在地 從事具責任意識、技術生根、創造就業與提 高薪資的生產活動。為此,政府應領頭提升 台灣的軟體基礎建設的數量與品質。

47 四、以「社會公平」為基礎 面對貧富差距惡化,所得分配不均,政府應推 動全面稅制改革,強化所得重分配;並確立公 立教育體系在促進社會流動的角色;並已普及 性社會福利制度提供全體國民完善的照顧。

48 五、以「綠色財政」為依歸 綠色財政制度旨在提高環境問題的位階,使其 不再附屬於經濟問題。綠色財政除減少不符合
「永續發展」原則的政府支出,並在租稅中立 前提下,課徵能源稅,追求環境保護、社會公 平與創造就業的三贏效果。

49 六、以「多元民主」為後盾 協商民主是要讓民主價值落實在政治制度、政 府運作以及社群共同體之中,保障多元的聲音
與意見,矯正目前政府政策形成與制定的過程 中,過度向財團不當傾斜的現象。同時,面對 重大公共政策爭議,應以協商共識為基礎,必 要時以公民投票為解決機制。

50 七、以「在地經濟」為動力 台灣的經濟活動,應由過度集中於工業部門, 調整為工農部門均衡發展,以提高農家所得。 政府應改正以往將農業視為邊陲的思維,重視 農業在驅動經濟成長、提供工作機會、確保糧 食安全、維護生態保育、促進社會安定、維持 生物多樣性的戰略價值。在地經濟下的農業部 門,不再是工業的附屬,而是未來經濟均衡發 展的主要動力。

51 如欲索取相關資料,請至 【林向愷老師部落格】 歡迎參觀~謝謝!


Download ppt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卓越大師講座 全球化下 台灣的生存與發展戰略 國立台灣大學經濟學系 林向愷 2011.11.3."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