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DNA是生物遗传的主要物质基础,生物机体的遗传信息以密码的形式编码在DNA分子上,表现为特定的核苷酸排列顺序,并通过DNA的复制由亲代传递给子代。在后代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遗传信息自DNA转录给RNA,然后翻译成特异的蛋白质,以执行各种生命功能,使后代表现出与亲代相似的遗传性状。 1958年,遗传信息的单向.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DNA是生物遗传的主要物质基础,生物机体的遗传信息以密码的形式编码在DNA分子上,表现为特定的核苷酸排列顺序,并通过DNA的复制由亲代传递给子代。在后代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遗传信息自DNA转录给RNA,然后翻译成特异的蛋白质,以执行各种生命功能,使后代表现出与亲代相似的遗传性状。 1958年,遗传信息的单向."—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DNA是生物遗传的主要物质基础,生物机体的遗传信息以密码的形式编码在DNA分子上,表现为特定的核苷酸排列顺序,并通过DNA的复制由亲代传递给子代。在后代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遗传信息自DNA转录给RNA,然后翻译成特异的蛋白质,以执行各种生命功能,使后代表现出与亲代相似的遗传性状。 1958年,遗传信息的单向 中 心 法 则 劳氏肉瘤病毒的 遗传方式 致癌RNA病毒 复制 病毒(复制) 转录 DNA RNA 蛋白质 翻译 逆转录

2 Reverse transcription 复制:亲代DNA或RNA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生成与亲代相同的子代DNA或RNA的过程。 转录:以DNA为模板,按照碱基配对原则将其所 含的遗传信息传给RNA,形成一条与DNA链互补的RNA的过程。 翻译:亦叫转译,以mRNA为模板,将mRNA的密码解读成蛋白质的AA顺序的过程。 逆转录:以RNA为模板,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生成DNA的过程。

3 第一节 DNA的生物合成 一、DNA的半保留复制
定义:由亲代DNA生成子代DNA时,每个新形成的子代DNA中,一条链来自亲代DNA,而另一条链则是新合成的,这种复制方式叫半保留复制 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1958年Meselson和Stahl用同位素15N标记大肠杆菌DNA,首先证明了DNA的半保留复制。

4 15N-DNA的密度大于14N-DNA的密度

5 DNA的半保留复制的生物学意义: DNA的半保留复制表明DNA在代谢上的稳定性,保证亲代的遗传信息稳定地传递给后代。 DNA在代谢上的稳定性并非指DNA是一种惰性物质。

6 二、与DNA复制有关的酶和蛋白质 原料:四种脱氧核苷三磷酸(dATP、dGTP、 dCTP、dTTP)
模板: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链,合成子代DNA。 引物:一小段RNA(或DNA)为引物,在大肠杆菌 中,DNA的合成需要一段RNA链作为引物。

7 催化因子 1.引物合成酶(引发酶):此酶以DNA为模板合成一段RNA,这段RNA作为合成DNA的引物(Primer)。实质是以DNA为模板的RNA聚合酶。 2.DNA聚合酶:以DNA为模板的DNA合成酶,其催化反应的特点 (1)以四种脱氧核苷酸三磷酸为底物;(2)反应需要有模板的指导;(3)反应需要有3-OH存在; (4)DNA链的合成方向为5   3  生物大分子合成: 底物、酶、 能量、模板 N 3 5  O OH PPP-O-CH2 OH P329需要模板的例证

8 (5) DNA聚合酶的反应可以利用DNA双链作为模板和引物,亦可以单链DNA作为模板和引物(P331图示)
(6)DNA的体外聚合必须加入少量的DNA才能进行。DNA在提取过程中易形成切口(nick)或缺口(gap).则加入的DNA一条链作为模板而另一条链可作为引物。

9 原核生物中的DNA聚合酶 在大肠杆菌中发现有三种DNA聚合酶(用突变株研究其功能): ⑴ DNA聚合酶Ⅰ:单体酶,多肽链内含一个锌原子(其鳌合剂是O-二氮杂菲),多功能酶。它具有5 3 聚合酶功能(对脱氧核苷酸的选择); 3’  5’外切酶活性(对双链无作用,校对功能。但在正常聚合条件下,此活性不能作用于生长链)及5’  3’外切酶活性(双链有效,主要是对DNA损伤的修复,以及在DNA复制时RNA引物切除及其空隙的填补);在DNA链的3  形成焦磷酸解(生理意义不大);无机焦磷酸盐与dNTP之间的焦磷酸基交换。 ⑵ DNA聚合酶Ⅱ:多亚基酶,聚合作用,但聚合活力很低;具有3’  5’外切酶活性。其它生理功能尚不清楚,可能在修复紫外光引起的DNA损伤中起作用。

10 ⑶ DNA聚合酶Ⅲ:是原核生物DNA复制的主要聚合酶,该酶由10种亚基组成,其中、、形成全酶的核心酶。具有5’3’DNA聚合酶活性( 亚基,速率高); 具有3’  5’外切酶(亚基)的校对功能,提高DNA复制的保真性;还具有5’  3’外切酶活性(单链有效,其意义未知)。 (4) DNA聚合酶IV和V:1999年发现,当DNA严重损伤时,诱导产生。

11 DNA聚合酶Ⅰ DNA聚合酶Ⅱ DNA聚合酶Ⅲ
亚基数目 1(单体酶) >1(多亚基酶 ) >1(多亚基酶) 5’ 3’聚合活性 + 中 很低 很高 3‘ 5’外切活性 (保护DNA复制的 忠实性fidelity) 5‘ 3’外切活性 DNA 复制的主要 聚合酶,还具有3’-5‘ 外切酶的校对功能,提高DNA复制的保真性 主要是对DNA损伤的修复;以及在DNA复制时切除RNA引物并填补其留下的空隙。 修复紫外光引起的DNA损伤

12 在真核细胞内有五种DNA聚合酶 (与细菌DNA聚合酶的性质基本相同:底物、模板、引物、方向)
α β γ δ ε 定位 细胞核 细胞核 线粒体 细胞核 细胞核 3‘-5’ 外切 酶活性 功能 线粒体DNA 的复制 核DNA 的复制 修复 作用 引物 合成 修复 作用

13 但是它不能将两条游离的DNA单链连接起来。
3 .DNA连接酶(1967年发现):若双链DNA中一条链有切口,一端是3’-OH,另一端是5‘-磷酸基,连接酶可催化这两端形成磷酸二酯键,而使切口连接。 但是它不能将两条游离的DNA单链连接起来。 大肠杆菌和其它细菌的DNA连接酶要求NAD+提供能量,在高等生物和噬菌体中,则要求ATP提供能量。T4噬菌体的DNA连接酶不仅能在模板链上连接DNA和DNA链之间的切口,而且能连接无单链粘性末端的平头双链DNA。 3‘ 5‘ OH P

14 酶 + NAD+(ATP) 酶-AMP + 烟酰胺单核苷酸(PPi)
连接酶的反应机制: 酶 + NAD+(ATP) 酶-AMP + 烟酰胺单核苷酸(PPi) 酶-AMP + P-5‘-DNA 酶 + AMP-P-5’-DNA DNA-3’-OH + AMP-P-5’-DNA DNA-3’-O-P-5’-DNA+AMP DNA连接酶在DNA复制、损伤修复、重组等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作用

15 拓扑异构酶І:使DNA一条链发生断裂和再连接。作用是松解负超螺旋,反应不需要能量。主要集中在活性转录区,同转录有关。
4. 拓扑异构酶:催化DNA的拓扑连环数发生变化的酶,在DNA重组修复和其他转变方面起重要作用。 除连环数不同外其它性质均相同的DNA分子称为拓扑异构体,引起拓扑异构体反应的酶称为拓扑异构酶 拓扑异构酶І:使DNA一条链发生断裂和再连接。作用是松解负超螺旋,反应不需要能量。主要集中在活性转录区,同转录有关。 拓扑异构酶Π:使DNA两条链发生断裂和再连接。当引入负超螺旋时需要由ATP提供能量,同复制有关。 二者共同控制DNA的拓扑结构。 5、解螺旋酶 (解链酶):通过水解ATP将DNA两条链打开。E.coli中的rep蛋白就是解螺旋酶,还有解螺旋酶I、II、III。每解开一对碱基需要水解2个ATP分子。

16 rep蛋白沿3 ’5’移动,而解螺旋酶I、II、III沿5 ’ 3’移动。
6.其它蛋白因子: ⑴单链结合蛋白(SSB-single-strand binding protein):稳定已被解开的DNA单链,阻止复性和保护单链不被核酸酶降解。 ⑵引发前体:它由多种蛋白质dnaA、dnaB、dnaC、n、n’、n’’ 和i组成。引发前体再与引发酶结合组装成引发体。 引发体可以沿模板链5’ 3’方向移动,具有识别合成起始 位点的功能,移动到一定位置上即可引发RNA引物的合成。 移动和引发均需要ATP提供能量, n’蛋白具有ATP酶的活力。引发体的移动与复制叉移动的方向相同,与冈崎片段的合成方向相反。

17 三、DNA的复制过程:(以大肠杆菌为例)
双链的解开 RNA引物的合成 DNA链的延伸 切除RNA引物,填补缺口,连接相邻的DNA片段

18 1、双链的解开 一些概念: DNA的复制有特定的起始位点,叫做复制原点。常用ori(或o)表示。许多生物的复制原点都是富含A、T的区段。 大肠杆菌染色体DNA以及真核生物的细胞器DNA为双链环状,只有一个复制原点,而真核生物染色体DNA是线性双链分子,含有许多复制起点。 从复制原点到终点,组成一个复制单位,叫复制子(基因组独立进行复制的单位)。

19 复制原点由DnaA蛋白识别, 在原点由DnaB蛋白(解螺旋酶)将双螺旋解开成单链状态,分别作为模板,合成其互补链(DNA双链的解开还需DNA拓扑异构酶Π 、 SSB),在原点处形成一个眼状结构,叫复制眼。 DNA复制进行时,在眼的两侧出现两个叉子状的生长点(growth point),叫复制叉。在复制叉上分布着各种与复制有关的酶和蛋白因子,它们构成的复合物称为复制体(replisome) 复制叉

20 复制叉 起点 延伸 领头链 随后链 3’ 5’ DNA的双向复制

21 (2)RNA引物的合成 引发体在复制叉上移动,沿模板链5’ 3’的方向移动,与复制叉移动的方向相同,识别合成的起始位点, DnaB蛋白活化引物合成酶。引发RNA引物的合成。领头链先引发开始合成,以原来一条DNA单链为模板(3’  5’),按5’  3’的方向合成一段RNA引物链。领头链开始合成后,随后链也开始合成其引物。引物长度约为几个至10个核苷酸,在引物的5’端含3个磷酸残基(引物酶的底物是核苷三磷酸),3’端为游离的羟基。

22 (3)DNA链的延伸 领头链 随后链 冈崎片段 半不连续复制
在DNA聚合酶Ш的催化下,以四种脱氧核糖核苷5’-三磷酸为底物,在RNA引物的3’端以磷酸二酯键连接上脱氧核糖核苷酸并释放出焦磷酸。DNA链的延伸同时进行领头链和随后链的合成。两条链方向相反。 领头链 随后链 冈崎片段 半不连续复制 冈崎模型

23 领头链—在DNA复制时,合成方向与复制叉移动的方向一致并连续合成的链。
随后链—在DNA复制时,合成方向与复制叉移动的方向相反,形成许多不连续的片段,最后再连成一条完整的DNA链。 半不连续复制—在DNA复制时,领头链是连续合成的,而随后链的合成是不连续的,这种复制方式称为半不连续复制。 发现(1968): 同位素实验,3HdT 短时间内为DNA小片段一段时间后检测到 DNA大片段。当用DNA连接酶的变异株时,检测到大量DNA片段的积累。——证明DNA复制中有小片段合成。 测定DNA小片段,远远大于合成DNA的一半。由于U替代dT,被尿嘧啶-N-糖基酶切除。 在缺少尿嘧啶-N-糖基酶的突变植株中,检测到一半3H标记出现在小片段(冈崎片段)中。

24 冈崎片段 在DNA复制过程中,领头链能连续合成,而随后链只能是断续的合成53 的多个短片段,这些不连续的小片段以其发现者的名字命名为冈崎片段。 冈崎片段:真核生物中 个核苷酸(核小体的DNA单位)。原核生物中 个核苷酸(相当于一个顺反子)。

25 (4)切除RNA引物,填补缺口,连接相邻的DNA片段
(复制终止) 当新形成的冈崎片段延长至一定长度,其3’-OH端遇到上一个冈崎片段时即停止合成。复制叉移动到终止区即停止复制(大肠杆菌有一个终止区)。这时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在DNA聚合酶Ⅰ催化下切除RNA引物;留下的空隙由DNA聚合酶Ⅰ催化合成一段DNA填补上;在DNA连接酶作用下,连接相邻的DNA链;修复掺入DNA链的错配碱基;以修复方式填补终止区50-100bp的空缺。这样以两条亲代DNA链为模板,各自形成一条新的DNA互补链。结果是形成了两个DNA双股螺旋分子。

26 四、真核生物中DNA的复制特点 1、真核生物染色体有多个复制起点,多复制眼,呈双向复制,多复制子。 2、冈崎片段长约200bp.
4、真核生物染色体在全部复制完之前起点不再重新开始复制;而在快速生长的原核中,起点可以连续发动复制。真核生物快速生长时,往往采用更多的复制起点。 5、真核生物有多种DNA聚合酶。 6、真核生物线性染色体两端有端粒结构,防止染色体间的末端连接。由端粒酶负责新合成链5RNA引物切除后的填补,亦保持端粒的一定长度。

27 端粒结构 3 5  复制叉 终止区 端粒酶是含RNA的逆转录酶

28 大肠杆菌双链环状DNA的复制(一个复制起点,双向复制) 真核细胞线状染色体DNA的复制方式(多个复制起点,双向复制)
单向滚环式复制(噬菌体X174DNA—单链环状) 3 D-环式复制方式(线粒体双链环状DNA:两条链的复制起点不同位置,且复制不同步)

29 六、逆转录 定义:以RNA为模板,按照RNA中的核苷酸顺序合成DNA称为逆转录,由逆转录酶催化进行。
1970年Temin和Baltimore同时分别从劳氏肉瘤病毒和小白鼠白血病病毒等致病RNA病毒中分离出逆转录酶,迄今已知的致癌RNA病毒都含有逆转录酶。 用特异抑制物(放线菌素D)能抑制致癌RNA病毒的复制,而对一般RNA病毒的复制无影响。已知放线菌素D专门抑制以DNA为模板的反应,可见致癌RNA病毒的复制过程必然涉及到DNA。所以Temin于1964年提出前病毒的假说。

30 逆转录酶也和DNA聚合酶一样,沿5’3’方向合成DNA,并要求短链RNA作引物。
病毒RNA的逆转录过程 (以前病毒形式引起整合到宿主细胞DNA中而使细胞恶性转化) 单链病毒RNA RNA-DNA杂交分子 双链DNA(前病毒) 逆转录酶 + RNA+ DNA- DNA+ 逆转录酶也和DNA聚合酶一样,沿5’3’方向合成DNA,并要求短链RNA作引物。 逆转录酶是多功能酶,兼有3种酶的活性: RNA指导的DNA聚合酶活性 DNA指导的DNA聚合酶活性 核糖核酸酶H的活性,专一水解RNA-DNA杂交 分子中的RNA,可沿5’3’和3’ 5’两个方向起核 酸外切酶的作用。

31 cDNA:几乎所有真核生物mRNA分子的3‘末端都有一段polyA,当加入寡聚dT作为引物时,mRNA就可作为模板,在逆转录酶催化下在体外合成与其互补的DNA,称为cDNA。
逆转录酶发现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不能把“中心法则”绝对化,遗传信息也可以从RNA传递到DNA。促进了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和病毒学的研究,为肿瘤的防治提供了新的线索。目前逆转录酶已经成为研究这些学科的工具。 1983年,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e deficience virus,HIV),感染T淋巴细胞后即杀死细胞,造成宿主机体免疫系统损伤,引起艾滋病(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

32 七、DNA的损伤修复 DNA的损伤:DNA在复制时产生错配、病毒基因整合;某些物化因子如紫外光、电离辐射和化学诱变等,破坏DNA的双螺旋结构。从而影响DNA的复制,并使DNA的转录和翻译也跟着变化,因而表现出异常的特征(生物突变)。 若DNA的损伤或错配得不到修复,会导致DNA突变。其主要形式: 一个或几个碱基被置换 插入一个或几个碱基 一个或多个碱基对缺失 DNA的损伤修复—— 四种修复途径:光复活、切除修复、复组修复和诱导修复(亦称暗修复)。

33 光复活:400nm左右的光激活光复活酶,专一分解紫外光照射引起的同一条链上TT(CC CT)二聚体。(包括从单细胞生物到鸟类,而高等哺乳动物无)
切除修复:将DNA分子中的受损伤部分切除,以完整的那条链为模板再重新合成。特异内切酶、DNA聚合酶、 DNA外切酶、DNA连接酶均参与。(发生在DNA复制前) 重组修复 (发生在复制后):复制时,跳过损伤部位,新链产生缺口由母链弥补,原损伤部位并没有切除但在后代逐渐稀释。P349 诱导修复:造成DNA损伤或抑制复制的处理均能引起一系列复杂的诱导效应,称为应急反应(SOS response)。此过程诱导产生切除修复和重组修复中的关键蛋白和酶,同时产生无校对功能的DNA聚合酶。所以会有2种结果:修复或变异(进化)。

34 DNA的合成方式: DNA的复制:以DNA为模板 合成DNA。 逆转录:以RNA为模板合成DNA。 修复合成(DNA聚合酶I、 连接酶等)


Download ppt "DNA是生物遗传的主要物质基础,生物机体的遗传信息以密码的形式编码在DNA分子上,表现为特定的核苷酸排列顺序,并通过DNA的复制由亲代传递给子代。在后代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遗传信息自DNA转录给RNA,然后翻译成特异的蛋白质,以执行各种生命功能,使后代表现出与亲代相似的遗传性状。 1958年,遗传信息的单向."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