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2
嬴政并吞六国 “姜尚渭水钓鱼” —— 鱼; “秦琼长安卖马” ——马肉; “苏武北海牧羊” ——羊肉; “张飞蜀都卖肉” ——猪肉;
“姜尚渭水钓鱼” —— 鱼; “秦琼长安卖马” ——马肉; “苏武北海牧羊” ——羊肉; “张飞蜀都卖肉” ——猪肉; “关羽荆州卖豆腐”——豆腐; “诸葛亮隆中种菜”——青菜。 嬴政并吞六国
3
六国论 苏 洵
4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京城,以所著文章22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与儿子苏轼、苏辙号为“三苏”。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5
解 题 论:是散文的一种,其特点是以论证为主,善于说理。 “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
解 题 论:是散文的一种,其特点是以论证为主,善于说理。 “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 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
6
[战国七雄]— (秦 -楚- 燕- 韩- 赵- 魏- 齐) 秦—强 楚—大 齐—富 [合纵] 苏秦 [连横] 张仪
7
1、文章第一段四句话的关系怎样? (1)赂秦而力亏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2)不赂者以赂者丧 总 分
8
六国与秦的有关史实 (1)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 前290年 韩割武遂予秦 前280 年 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 前275年 魏割温予秦
前290年 韩割武遂予秦 前280 年 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 前275年 魏割温予秦 前273年 魏割南阳予秦 (2)秦灭六国时间表 前230年灭韩 前225年灭魏 前223年灭楚 前222年灭赵、灭燕 前221年灭齐 (3 )、六国抗秦大事年表 前269年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 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赵,秦兵解去。 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河外。 前233年秦攻赤丽、宜安,被赵将李牧击退。 前232年秦攻番吾,又被李牧击退。
9
2、第二段论证的是什么? 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2、第二段论证的是什么? 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分论点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秦 六国 攻取 受赂 大欲 无厌 侵急 对比论证 战败 赂秦 大患 有限 奉繁 引用古人的话——引证法
10
3、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齐 与嬴不助五国 不赂者 燕 以荆卿为计 不能独完 赵 洎牧以谗诛
11
4、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作者评价六国的灭亡,意在阐述什么政治主张? 承上启下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12
5、第五段得出了什么结论? 作者为什么将六国的情况和北宋的情况做对比? 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结论
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开国至英宗治平年间,宋军和辽军西夏军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上的妥协投降。例如宋真宗景德元年与辽议定,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后又被迫追加银十万、绢二十万匹。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引古(六国破亡) ------讽今(在六国下)
13
借古喻今 历史与现实有时候是惊人地相似,一代又一代的“为国者”皆被敌人积威所劫,以物供敌,以钱富敌。苏洵睹之心忧,忧而思救,一个“赂”字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复辙,于是写下了这篇醒世文章,讽谏北宋王朝改变妥协政策,奋起抵抗。
14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齐燕赵 借古讽今 切中时弊
课堂小结 (分论点1)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韩魏楚 非兵不利, 战不善, 弊在赂秦 北宋 王朝 中心论点 (分论点2)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齐燕赵 借古讽今 切中时弊 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论点鲜明,论证严密
15
论证方法 引证法,引用古人的话,以加强论证的说服力。 例证法,列举六国灭亡的史实,以论证观点的正 确性。
对比论证,用秦国与六国对比,六国之间的对 比,以证明六国破灭的历史必然性。 此外还用了因果论证、假设论证。
16
阅读苏辙的《六国论》节选,回答问题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将何为哉?不知如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8
1.父子两文的共同点是: 2.父子两文的不同点是: 洵文的中心论点是: 辙文的中心论点是: 洵文重: 辙文重: 认为六国没有团结一致抗秦 弊在赂秦 背盟败约,自相屠灭 史实 假设
19
同意.宋对西夏有贿赂退让,与六国赂秦土地相似.
3.有人说苏氏父子都认识不到秦统一六国是历史趋势,不过是借题发挥;而从论古讽今的贴切来说,还是苏洵的文章有意义,所以洵文得以流传,而辙文则知者甚少.你同意这说法吗?为什么? 同意.宋对西夏有贿赂退让,与六国赂秦土地相似.
20
结束语 历史是一面镜子,常常照出丑陋才能有挽救的希望。而不知回望历史,不懂吸取教训,只会重蹈覆辙。所以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我们现在生活在安宁祥和的年代,战争的硝烟已经消散多年。当时间日复一日不断延伸开去,许多人已经忘记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伤痕。可历史的悲剧往往会惊人的相似。所以,可怕的不是那段血写的历史,可怕的是那不堪回首的历史再重演。 愿北宋重蹈覆辙的故事永远成为故事!
22
第一课时 疏通词句 1、逐段提出本段的重点词句和难于理解的词句问题。 2、依据对本文内容的感知,依据上下文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3
朗读全文,注意以下字音 六国互丧sàng 暴pù霜露 洎jì 草芥jiè 与嬴 yǔ 下咽 yàn 胜负之数shù
24
第二课时 1、提问课后习题三,归纳多义词的用法 。 2、提问课后习题四,归纳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及规律。
规律:不及物动词、形容词带了宾语,该动词即译着“使 做------”。
25
解释下面句中划线词语的含意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26
1、指出下面古今异义词的古今不同含义 A、其实百倍 (那实际情况。今:实际上) B、思厥先祖父 C、后秦击赵者再 D、始速祸焉 E、可谓智力
F、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那实际情况。今:实际上) (祖辈父辈。今指父亲的父亲) (两次。今表示又一次。) (速:招致。今指速度快。) (智谋和力量。今为一个词,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前例、旧事。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27
2、下列各句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暴霜露 B、暴秦之欲无厌 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所劫哉 D、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3、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 A、日割月削 B、李牧连却之 C、义不赂秦 D、不能独完 (D) “暴”同“曝”。读pù,晒,引申为“暴露”,意为“冒着” “厌”同“餍”。读yàn,满足。 “无”通“毋”,读 wù 不,不要。 “日”“月”,名词作状语 却,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义”,用作动词:坚持正义 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28
4、解释多义词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者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以荆卿为计 邯郸为郡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为国者无使为------ 六国破灭
薪不尽,火不灭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并力西向 而秦兵又至矣 斯用兵之效也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良将犹在 丧失,丢失,动词 灭亡,动词。 4、解释多义词 作为,动词 成为,动词 被,介词 治理,动词 灭亡,动词 熄灭,动词 如果,连词 朝着,动词 名词,军队 名词,军事、战争 好象 副词,还
29
或曰…… 或未易量 以地事秦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始速祸焉 终继五国迁灭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故曰“弊在赂秦也”
有人,有的人,无定代词 或曰…… 或未易量 以地事秦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始速祸焉 终继五国迁灭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故曰“弊在赂秦也”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强弱胜负已判矣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也许,或许,连词 侍奉,动词 事情,名词 起初,副词 才,副词 终于,副词 用到底,坚持到底,动词 所以,因此,连词 旧,形容词 胜利,名词 战胜,动词
30
较秦之所得 此言得之 诚不得已 暴秦之欲无厌 则秦之所大欲 暴霜露 得到,获得,动词 适宜,得当,形容词 能,能够,动词 想要,追求,动词
欲望,名词 暴露,显露,动词 凶暴,凶恶残酷的,形容词
31
5、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4)洎牧以谗诛 (5)举以予人 (6)至丹以荆卿为计 (7)赵尝五战于秦 被动句 被动句 省略句,省略宾语 省略句,省略动宾词组 介词结构后置 判断句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