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Chapter 4 研究問題及研究假設.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Chapter 4 研究問題及研究假設."—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Chapter 4 研究問題及研究假設

2 4.1研究問題 「研究」是「用有系統的方法與步驟,找出問題的答案」。 1. 「研究」與「問題」是息息相關的,因為疑惑是人類尋求問題的原動力。
2.研究者必須運用一套有系統的方法和步驟來創新題目。包括:(1)觀察所蒐集資料;(2)從該語句的結構猜測其語言現象;(3)然後大膽構思一些假設性的規律來解釋這個現象;(4)最後小心求証,在求証過程,若遇有反例或反証則必須修正其假設性規律,以符合語言的實際現象 *

3 4.1研究問題 3.任何問題的研究,研究者最好能提出解決問題的答案,不管是肯定的、積極的或是否定的、消極的。 *

4 4.1.1 問題的來源 發掘研究問題之「方法」: (1)經驗、事實。 (2)理論推演:理論的複製、修正、精緻化,由懷疑到推翻理論。
(3)文獻探討。

5 4.1.1 問題的來源 發掘研究問題之「策略」: (1)正式法: (2)非正式法: *

6 發掘研究問題之「策略」

7 4.1.2 選擇研究問題的準則 1先擬定一個對自己有濃厚的興趣的題目 2.儘量縮小題目研究範圍 3.對前人的類似研究作一徹底的文獻探討
4.多問問題 5.提出假設(hypothesis):最基本的理由就是一篇有價值的論文,並非拾人牙慧,綜合以往的相關文獻作摘要式的概述,而無新的創意。 *

8 「問題選擇」準則 1.選題要有相關性 2.選擇非結構性的問題 3.儘量找「跨不同學域」之研究問題
4.挑選對有理論建構或實際應用有「貢獻」及「擴展性」 5.真實性(real):必須是真實世界已存在或預期存在的研究問題,要避免無中生有 *

9 「問題選擇」準則 6.穩定性:至少研究期間內,現象會持續發生,該研究問題不會因環境變動而中止或改變了原資料的取得。
7.非細枝末節(Non-trivial):避免微不足道之研究問題,每一個人皆知的答案。 8.可解決的:問題不應太客觀(如對事情的看法)、所欲解決問題的範圍不宜太大 9.可驗証:此研究問題可自真實世界取得該資料 *

10 「問題選擇」準則 10.有顧客:研究問題儘量避免太過於奇異或沒人感興趣
11.具學術性:必須是嚴謹學術研究之題目,探討主題並非是一般通俗刊物都可能出現之泛泛問題 12.原創性: 儘量避免”炒泠飯”、了無新意的主題。 *

11 4.1.3 問題可研究性的判斷準則 1.問題探討的「事實」如何?而不是「應該」如何之問題。 2.該問題可否加以實証(但不一定要去做)
3.可否理論化,對科學知識增進有無貢獻 4.是否適合研究者本人來做,須考量個人的背景、經驗、個性、資料取得、時間限制、經費。 5.研究結果可否引導新的問題與研究方向 *

12 4.1.4誤用研究問題之分析單位 1. 以全概偏(ecological fallacy):誤將以「群體」分析單位之研究結果,應用到「個體」行為的解釋。 例如:衡量「國家文化」量表四個構面(權力距離、不確定性避免、長期導向、男性作風)誤用在「個人」的解釋。 以偏概全( individualistic fallacy):誤將以「個體」分析單位之研究結果,應用到「群體」行為的解釋。 例如,「各國國民贊成民主化某特定主題的比例高低」(分析單位是”個人”),來推論「該國政治民主化的程度」(分析單位是”國家”) *

13 研究程序

14 4.2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是為了便於旁徵博引,引經據典某概念/理論。
文獻探討旨在使研究熟悉目前知識,了解與研究主題有關的概念、理論、重要變數、各構念(constructs)的概念型定義及操作型定義,並掌握其它人已經研究過的問題、研究假設、及研究方法。 *

15 4.2探討「文獻」的分類 (1)核心文獻,用來支持研究問題。 (2)背景文獻,用來反映前人特定研究的顯著性。 (3)分析工具之文獻。 *

16 文獻探討的功能 1.可以瞭解前人觀點是否有再商確的必要?(是說得對或僅能說得通)?
2.可以瞭解前人成果是否值得加以吸收?(找出方法、論點、資料上的優點) 。 3.可以瞭解其限制是否也是自己的問題?(明瞭其缺失,作為改正自己不足的借鑑) 44.可以藉此省察自己的研究程度,瞭解自己是否具有研究的能力?(考驗自己的程度和能力,以確定未來研究的可能方向)。 *

17 4.2.1 如何做好文獻探討 1.先從本領域最近幾年重量級期刊開始著手,再依它的”參考書目”往前推
2.「引用文獻至少是來自原著者之結果發現,非引用「原著所引用的文獻」。 3.所找文獻要具有相關性、完整性、代表性、重要性。 4.文獻探討的初期重廣度、後期重深度。研究策略是「要小題大作,切忌大題小作」。 *

18 4.2.1 如何做好文獻探討 5. 先唸各論文摘要(非全文)部份,或先彙總該論文重點及綱要
6.專業研究相關的資料(背景資料、二手資料、前人成果)要詳讀:做比較、知優劣、多吸收、錄卡片。不要馬上做筆記,先快速發現有用的章節,再做筆記。 *

19 4.2.1 如何做好文獻探討 7.做筆記,整理成卡片,並標註每篇文章之「資料來源」及將來它們會用在什麼地方。
8.引用的每篇論文,都要消化,變成自己的思想,並系統化呈現。 *

20 4.3 命題發展的原則 1. 一致性(consistency),也就是說,其邏輯要一致,不可混淆
2.精簡(parsimony),研究時不需要的命題就要捨棄不用。 *

21 「敵對」(rival)命題的發展 「問題兒童的輔導」,就有二派對立的看法
樂觀派(optimal)正面認為:兒童的輔導將有助於行為偏差的校正; 標籤(label)學派則持負面看法,認為:不切實際的期望,兒童會失去自我。

22 「敵對」(rival)命題的發展

23 4.4 命題與假設 命題(proposition)只是表現構念之間的關係,它仍無法驗証,研究者須將命題內各構念,選擇一個情境,將其操作化,變成知識論對應的變數( ECV) 「假設」(hypothesis)即為各變數(ECV)之間的對應關係,假設代表科學研究的主要工具,沒有”假設”就沒有科學的產生。假設是研究問題的暫時性答案,假設只有經過”統計檢定”後,才能判定真偽 *

24 構念操作化之範例一 「人群體內互動與情感存在直接關係 」,此命題可轉成下列”假設”。 互動:ECV用”打電話次數”來衡量。
「人群體內互動與情感存在直接關係 」,此命題可轉成下列”假設”。 互動:ECV用”打電話次數”來衡量。 情感:ECV用”彼此擁抱次數”來衡量。 假設:「打電話次數與擁抱次數呈現正相關」。 *

25 構念操作化之範例二 「工業化程度與人際互動呈負相關 」,此命題可轉成下列”假設”。 工業化程度:ECV用”每年汽車的生產量”來衡量。
「工業化程度與人際互動呈負相關 」,此命題可轉成下列”假設”。 工業化程度:ECV用”每年汽車的生產量”來衡量。 人際互動:ECV用”人與人面對面見面的次數”來衡量。 假設:「汽車生產量愈高,人跟人見面次數就愈低」。 *

26 構念操作化之範例三 「各國自殺率是與人民信仰(主義)有關 」,此命題可轉成下列二種”假設”。 分析單位:社會群體
「各國自殺率是與人民信仰(主義)有關 」,此命題可轉成下列二種”假設”。 分析單位:社會群體 個人主義:ECV用”新教”。 集體主義:ECV用”天主教”。 假設一:「新教徒普及的國家,自殺率比天主教國家高」。 假設二:「西班牙(天主教)自殺率比瑞典(新教)低」。 *

27 構念操作化之範例四 「社會整合程度低心理壓力大偏差行為較多」,此命題可轉成下列”假設”。 分析單位:可以是”社會群體”、亦可以是”個人”
假設分二階段:(1)「社會整合程度心理壓力」。 (2)「心理壓力大偏差行為」 *

28 構念操作化之範例五 「家庭的社經地位水準會影響青少年在不同社會情境下之服從性」,此命題可轉成下列”假設”。
分析單位:可以是”社會群體”、亦可以是”個人” 假設分二階段:(1)「社會整合程度心理壓力」。 (2)「心理壓力大偏差行為」 *

29 範例六:兩個對立命題用同一個假設 命題一:「理解力強的研究生,績效愈佳」。 理解力:ECV用”答對考題數”。 績效 :ECV用”學科成績”。
命題二:「研究生上課時獲得愈多”增強”(enforcement),則反應愈好」。 增強:ECV用”自願幫忙”。 反應:ECV用”該科成績”。 二命題都用同一個假設:「上課點頭次數愈多研究生,分數愈高」。 *

30 理論假設vs.虛無假設 「假設」(hypothsis)是指研究問題的暫時性答案,它可清楚描述自變數及依變數關係的形式。
假設只有在研究者從事經驗性的考驗後,才算被驗証過。 假設的形成有三種方式:(1)理論的演繹、(2)直覺的歸納、(3)綜合演繹及歸納。 *

31 「假設」要符合下列四個準則 1.清楚:假設須以概念型、或操作型的方式來界定所有變數。
2.明確:假設要明確指出變數間所預期的正向/負向關係、及關係成立的條件。 3. 「假設」是用來描述事實,它要能被許多方法來檢定。 4.價值中立:理論上,科學研究不應摻雜個人價值、偏見、主觀、偏好。 *

32 2.當虛無假設被拒絕時,其反面可被支持的假設,謂之「理論假設」(又稱研究假設),它是由命題發展而來的。
1.「虛無假設」是可直接驗証的假設,研究者是不可以樣本資料來判定虛無假設為真,只有否決虛無假設(H0)時,其反面假設才為真(站在反面立場來拒絕假設)。 2.當虛無假設被拒絕時,其反面可被支持的假設,謂之「理論假設」(又稱研究假設),它是由命題發展而來的。 若直接採用「理論假設」,則可能會犯「以後果倒推肯定(結論)的謬誤」(the fallacy of affirming the consequence),所以應由反面來驗証,因為正面假設可能有別的原因存在。 *

33 例如,理論假設:「處於孤獨的人自殺率高」,倘若: 孤獨:ECV用”單身”。
如果驗証屬實,我們是否可推論「單身的人自殺率高」呢?答案是”不可以”,因為”單身”代表很多意義,例如酗酒、照顧不周,我們只能說”此命題”沒有被拒絕。 *

34 4.5 命題的構成要素 一、構念(construct) 二、關係(relation) *

35 構念的定義,分概念型(constitutive)定義、操作型(operational)定義。
一、構念(construct) 「構念」是指具有特定意義(meaning)的符號(symbol),代表人們共同經驗,用來表示某種物體、現象、特性、認知,以作為人們溝通的工具或分類的基礎,它未必真實的存在,但它是可以衡量的,具有理論上的意義。 構念本身具有三個特性:(1)內聚性,例如,藍有深藍、淺藍、淡藍。(2)排它性:將別的不相干構念排除,例如,藍就不是黃、紅。(3)構面性:單構面、多構面。 構念的定義,分概念型(constitutive)定義、操作型(operational)定義。 *

36 (一)概念型定義 「概念型定義」為運用其它概念來描述某一概念的,例如,「態度」的概念型定義可能是「對某一刺激物作有利或不利的反應傾向,此項定義運用「反應傾向」和「刺激物」兩者來界定「態度」。故概念型定義並無「真偽」之分,僅是界定某概念的內容。 *

37 概念型定義的性質 1.涵蓋完整(All inclusive),強調定義要完整性。 2.不能自我定義(self-circular)
3.不能用負面排除法,例如要定義”狗”,就不能用「狗不是貓,狗不是獅子」。 4.該定義要能建立共識(shared meaning)。 例如:”威權”(power)的概念型定義:「是一種力量的作用,憑威權可以指揮他人」。 *

38 (二)操作型定義 「操作型定義」是指一套描述活動之程序,這些活動是為了人們可以實証,以確立某一概念所描述的某一現象之存在程度。
「操作型定義」旨在建立「概念」所描述的現象及該概念在經驗上存在的程度,使不具有直接可觀察特性的概念,得以確其存在性,並使科學家可彼此複驗其結果。 *

39 (二)操作型定義 由於構念的概念型定義仍舊無法直接觀察衡量,所以須將構念”操作化”,
所謂”操作化”是將操作過程寫下來,並將抽象術詞(construct)轉換成實証用術詞,即一般人所稱的”變數化”, 故操作型定義是把「概念-理論層次」和「實証-觀察層次」連接起來的橋樑。 *

40 如何操作化 方法有三種: (1)依據文獻探討來操作化, (2)專家意見, (3)研究者自己界說。 *

41 操作化之範例 例如:”國家工業化程度”(這是個構念),其操作型定義可以是: 「該國汽車數目」這這個ECV,
*

42 4.5 命題的構成要素 二、關係(relation) 關係是二個函數有秩序的配對之集合」
智商(IQ)高低與學業成績有”關係”,其實這兩個變數之數學的結構關係如下: 智商(變數) A={a1, a2, a3, a4,…, am} 學業成績(變數) A={b1, b2, b3, b4,…, bm} *

43 証明「因果關係」的三條件 (1)兩變數有相關(不論正、負) (2)兩變數有時序性(証明有先後發生順序)
(3)能有效排除其它”原因”變數(即有效排除其它”外生”變數),以防兩者關係是虛假的。 *

44 「因果關係」之五種類型 1.條件的:一件事情的發生,必須其”原因”都發生(必須而不是充分)。
2.充份非必要(disjunctive):例如,特殊才藝(體育、或音樂)好的學生可保送進大學,但進大學的學生不一定每人體力都是好的。 3.必須且唯一(necessary & sufficient)。必須具有所有”原因”,只要有這些原因就一定會發生”果”。 *

45 「因果關係」之五種類型 4.且(conjunctive):要發生這個現象(果),這個”原因”必須不能存在。例如,有犯罪前科(吸毒、偷竊…)者,一定不能進”警察大學”讀書,但沒有犯罪前科者,並不意味著他就可以進警察大學(排除某一條件才成立)。 5.原因不明(delima):有無這個”原因”(情況)與結果是無關的,例如,我”喜歡”讀書要參加”考試”, 我”不喜歡”讀書也要參加”考試” *

46 4.5.3「因果關係」的結構 1.收歛結構:對”果”(effect, consequence)而言,它(Y變數)有多個”因”(causal)
2.發散(divergent)結構:對”因”(causal)而言,它(Y1變數)有多個”果” 3. 「收歛/發散」(convergent -divergent)混合結構:即前二結構的結合。例如,工業化程度(以GNP、能量消耗、勞力多樣化為衡量指標)會影響到該國人民的政治參與的興趣,而人民的政治參與興趣又會影響該國政治發展程度(以主管功能指標、政治團體組織、權力分散指標、政治代表性指標為衡量變數)。 *


Download ppt "Chapter 4 研究問題及研究假設."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