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十章 銀行與生活.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十章 銀行與生活."—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章 銀行與生活

2 本章大綱 10-1 商業銀行 10-2 中央銀行 10-3 貨幣數量學說

3 10-1 商業銀行

4 10-1 商業銀行 (1/13) 問題討論 解說 金融業的發展與什麼因素迫切攸關?它反映出了什麼樣的經濟現象。
10-1 商業銀行 (1/13) 問題討論 金融業的發展與什麼因素迫切攸關?它反映出了什麼樣的經濟現象。 我國金融機構目前遭遇到什麼樣的瓶頸?金融控股法的實質意義為何? 解說 信用創造 貨幣供給是一種透過金融仲介機構,將貨幣以槓桿的方式進行擴張之過程,其牽涉到存款貨幣與存款貨幣機構之間的關連。

5 10-1 商業銀行 (2/13) 現代商業銀行的資產結構中,包含了第一準備金、第二準備金、放款及投資長期證券等。
10-1 商業銀行 (2/13) 現代商業銀行的資產結構中,包含了第一準備金、第二準備金、放款及投資長期證券等。 這些準備金依其實際需要,分為以下幾種「準備」: 一、實際準備(actual reserves) 二、應提準備(required reserves) 三、超額準備(excess reserves) 四、借入準備(borrowed reserves) 五、自由準備(free reserves)

6 10-1 商業銀行 (3/13) 指超額準備扣除借入準備後的剩餘部分。若自由準備金為正數,則可稱為「淨超額準備」;若自由準備金為負數,即稱之為「淨準備不足」。 茲將上述整理為下列公式: 實際準備=庫存現金+在中央銀行的存款 超額準備=實際準備-應提準備 自由準備=超額準備-借入準備

7 10-1 商業銀行 (4/13) 第二準備金的主要特性是具有迅速的變現性、較少的損益性,通常具備這二項特性的金融資產,常是票面利率與期限固定不變。 準備貨幣 銀行創造信用的過程,主要來自於準備貨幣之數量。此處所指之準備貨幣(reserve money),又稱為貨幣基數(monetary base)、基礎貨幣(base money)或強力貨幣(high powered money),係由存款貨幣機構及郵匯局的準備金與貨幣機構(及郵匯局)以外各部門持有通貨(currency in circulation)的合計數。

8 10-1 商業銀行 (5/13) 準備貨幣方程式(reserve money equation)為:資產=準備貨幣+其他負債+其他項目淨額因而準備貨幣=資產-其他負債-其他項目淨額。 準備貨幣方程式若由資產與負債兩個層面來討論,可表示如下: 準備貨幣=資產(A)負債(B) A:  國外資產  對政府債權

9 10-1 商業銀行 (6/13) 對金融機構債權 對公民營事業債權 B: 政府存款 央行票券餘額 金融機構轉存款 國庫存款轉存款
10-1 商業銀行 (6/13)  對金融機構債權  對公民營事業債權 B:  政府存款  央行票券餘額  金融機構轉存款  國庫存款轉存款  外幣存款轉存款  其他項目淨額

10 10-1 商業銀行 (7/13)

11 10-1 商業銀行 (8/13) M=H.m(貨幣供給量=準備貨幣乘上貨幣乘數) 貨幣乘數(money multiplier)可表示成:
10-1 商業銀行 (8/13) M=H.m(貨幣供給量=準備貨幣乘上貨幣乘數) 貨幣乘數(money multiplier)可表示成: m=(C+D)/(C+E+RD+RT) 即m=(k+l)/(k+e+rD+rT.T)。其中k=C/D=通貨對活期性存款比率;e=E/D=超額準備對活期性存款比率;rD=RD/D=活期性存款之法定準備率;t=T/D=定期性款對活期性存款比率。即M1B=(k+1)/(k+e+rD+rT*t)

12 10-1 商業銀行 (9/13) 倘若我們將貨幣定義擴大為M2=C+D+T,則M2可表示成:
10-1 商業銀行 (9/13) 倘若我們將貨幣定義擴大為M2=C+D+T,則M2可表示成: M2=(k+l+t)/(k+e+rD+rT.T).H 影響貨幣供給額M1B的因素,可由下式求得:M1B=資產(A)負債(B),其中 資產A: 國外資產淨額 對政府債券 對公民營事業債權 負債B:

13 10-1 商業銀行 (10/13) 政府存款 準貨幣性存款 郵政儲金 其他項目淨額 銀行資金管理 銀行資金管理約略可分成三種: 一、負債管理
10-1 商業銀行 (10/13) 政府存款 準貨幣性存款 郵政儲金 其他項目淨額 銀行資金管理 銀行資金管理約略可分成三種: 一、負債管理 資產負債管理(Asset Liability Management,簡稱ALM)乃主張在資產與負債之間妥善配置,以兼顧流動性與獲利性。其重要之方法有二,即資產分配法與資金轉換法。

14 10-1 商業銀行 (11/13) 1.資產分配法(Asset Allocation Method)
10-1 商業銀行 (11/13) 1.資產分配法(Asset Allocation Method) 2.資金轉換法(Conversion of Funds Method) 二、資產負債管理 最後我們再簡述一下所謂流動性(Liquidity)乃是指要在短期內以低廉成本取得現金的能力。

15 10-1 商業銀行 (12/13) 銀行需要流動性的原因有三,其一為因應中央銀行法定準備率的規定,第二是應付客戶存款提現需求的波動,其三則為季節性、臨時性貸款的增加。 商業銀行的徵信原則 在世界第二次大戰以前,各國銀行對借款人的評估標準是以三C為主,也就是所謂的品格(character)、能力(capacity)及資本(capital),這三者後來又再加上了擔保品(collateral)及經濟狀況(condition)成為五C。

16 10-1 商業銀行 (13/13) 一、何謂三C? 品德(character) 能力(capacity) 資本(capital)
10-1 商業銀行 (13/13) 一、何謂三C? 品德(character) 能力(capacity) 資本(capital) 二、何謂五P? 借款者(people) 資金用途(purpose) 還款財源(payment) 債權確保(protection) 借戶展望(perspective)

17 10-2 中央銀行

18 10-2 中央銀行 (1/14) 解說 中央銀行的主要功能在做為銀行的銀行,提供各商業銀行的資金融通,故中央銀行又可稱為「最後貸款者」(lender of last resort)。 其次為負責發行國幣,其所鑄造的國幣或通貨都為境內法償,人民必須使用,故衍生出中央銀行的第三項功能就是控制適當的貨幣數量。

19 10-2 中央銀行 (2/14) 央行的第四項及第五項功能分別為管制銀行業務及作為政府的銀行
10-2 中央銀行 (2/14) 央行的第四項及第五項功能分別為管制銀行業務及作為政府的銀行 中央銀行的其他功能還有監督國內各種銀行的業務,並經管外匯準備,調節國際收支。 外匯準備就是清償國際債務所需要的外國貨幣及其他國際支付工具。 國際收支則包括以對外貿易為主的經常帳收支,以及表現長短期資金流動的資本帳收支。

20 10-2 中央銀行 (3/14) 央行的業務 中央銀行的經營目標為促進金融穩定、健全銀行業務、維護對內與對外幣值穩定及協助經濟發展。
10-2 中央銀行 (3/14) 央行的業務 中央銀行的經營目標為促進金融穩定、健全銀行業務、維護對內與對外幣值穩定及協助經濟發展。 所謂對內幣值的穩定,必須建立在物價穩定上;而對外幣值的穩定,則與國際收支是否平衡有密切關係;至於協助經濟發展的目標,則是追求經濟成長與充分就業。 中間目標之重要性

21 10-2 中央銀行 (4/14)

22 10-2 中央銀行 (5/14) 中間目標變數旨在作為中央銀行執行貨幣政策時的依據,係由能提供貨幣政策鬆緊訊息之各種貨幣政策指標(monetary policy indicators)中選取,其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相關性、可及性、可測性。 一、相關性 二、可及性 三、可測性

23 10-2 中央銀行 (6/14) 凱因斯學派之所以主張利率是較適當的中間目標,乃是認為影響經濟活動的主要管道來自於住宅支出、廠房與設備之企業投資,以及政府支出,這些支出型態對利率的敏感度甚高,所以凱因斯學派主張以改變市場利率去影響經濟。 貨幣學派的角度則是利率可能無法完全代表消費與投資支出的融資成本,當採行緊縮性貨幣政策時,銀行及資金貸放者常採取信用的分配措施,即使有人願支付更高利息的若干顧客也不願給與貸款。

24 10-2 中央銀行 (7/14) 信用分配效果(credit rationing) 央行的政策工具
10-2 中央銀行 (7/14) 信用分配效果(credit rationing) 央行的政策工具 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工具依是否影響貨幣供給額可分為「量的管制」(quantitative control)和「質的管制」(qualitative control);依是否影響銀行超額準備金,可分為直接管制與間接管制。 政策工具可分為一般性工具及選擇性工具兩大類

25 10-2 中央銀行 (8/14)

26 10-2 中央銀行 (9/14) 一、一般性管制 1.公開市場操作(open-Market operation)
10-2 中央銀行 (9/14) 一、一般性管制 1.公開市場操作(open-Market operation) 公開市場操作的型態可分為動態性操作(dynami coperation)、防衛性操作(defensive operatjon)及互換操作 2.重貼現率政策 顧客持未到期之票據,向一般銀行請求兌換現金,稱之為貼現(discount)。

27 10-2 中央銀行 (10/14)

28 10-2 中央銀行 (11/14) 般銀行若資金不足,將顧客請求貼現之未到期票據,再持往中央銀行請求兌換現金,則稱之為重貼現(rediscount)。 3.調整法定存款準備率 中央銀行藉由法定準備率的調整來影響銀行可貸資金的數量,並進而改變貨幣乘數的大小,達到控制貨幣供給或影響市場利率的目的,稱為存款準備率政策。

29 10-2 中央銀行 (12/14) 其調降後對銀行的影響可分為直接利益與間接利益兩種
10-2 中央銀行 (12/14) 其調降後對銀行的影響可分為直接利益與間接利益兩種 二、選擇性信用管制(Selected credit Control),又稱為質的管制是指中央銀行針對特定產業使用資金的成本或條件進行管制,包括調整金融投資行為保證金比率(Margin Requirement)及消費者信用管制(Consumer credit control)。 (一)不動產信用管制(Mortgage control or real estate control)

30 10-2 中央銀行 (13/14) (二)直接管制。包括信用分配、流動比率及利率高限(Requlation Q)。
10-2 中央銀行 (13/14) (二)直接管制。包括信用分配、流動比率及利率高限(Requlation Q)。 直接行動與信用分配相似,是指中央銀行對銀行的授信決策進行直接干涉與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四種方式。 1.干涉支票存款與活期存款的準備金比率 2.限制貸款最高額度 3.規定各銀行的投資限制 4.制裁業務不當的銀行

31 10-2 中央銀行 (14/14) (三)間接管制,即下巴骨政策,或道德勸服
10-2 中央銀行 (14/14) (三)間接管制,即下巴骨政策,或道德勸服 一般多用於貨幣政策工具的輔助措施,包括以下幾種:道義說服、公開宣傳、自動合作及維持銀行關係。

32 10-3 貨幣數量學說

33 10-3 貨幣數量學說 (1/5) 解說 貨幣數量學說是由費雪(I. Fisher)所提出的,費雪的貨幣理論強調貨幣僅充作交易媒介的工具,並無價值儲藏的功能。 它是古典學派用來表明貨幣和經濟活動之間的關係,即是有名的交易(換)方程式(equation of exchange)。 此一方程式為M*VT=P*T,其中M代表流通中的貨幣數量,VT則為表示貨幣的交易流通速度。

34 10-3 貨幣數量學說 (2/5) 且P是平均的價格水準,T為物品及勞務的交易量。
10-3 貨幣數量學說 (2/5) 且P是平均的價格水準,T為物品及勞務的交易量。 M*VT被稱做「貨幣流通總值」,即是通稱的貨幣流量(money flow)。 以Y表示名目貨幣所得(GNP),以y表示實質所得,以P表示物價水準(可以所得平減指數衡量),以vy,表示貨幣所得流通速度,則M*Vy=P*y=Y,稱之為所得型交易方程式。

35 10-3 貨幣數量學說 (3/5) 根據費雪的交易方程式,可將原方程式改寫成M=P*T/VT,又 M=Md=1/Vt*P*T=kT*P*T,kT=1/VT,此乃是因為當貨幣市場均衡的時候,實際的貨幣數量等於貨幣需求,所以交易方程式中的M可以Md來代表。 貨幣數量與物價水準將呈同方向且等比例的變動

36 10-3 貨幣數量學說 (4/5) 費雪主張與劍橋學派之不同,在於費雪著重於流量分析,強調貨幣的不斷變動(in motion);
10-3 貨幣數量學說 (4/5) 費雪主張與劍橋學派之不同,在於費雪著重於流量分析,強調貨幣的不斷變動(in motion); 而劍橋學派著重於存量分析,強調貨幣需求為不變(at rest)的名目所得的一部分。且費雪主張理性的人不會為價值的儲藏而保有不生利息的貨幣。 費雪認為貨幣流通速度在短期內是固定的,不受利率的影響。

37 10-3 貨幣數量學說 (5/5) 貨幣數量的變動對實質面不會有任何影響,只會使物價水準呈同方向等比例的變動;
10-3 貨幣數量學說 (5/5) 貨幣數量的變動對實質面不會有任何影響,只會使物價水準呈同方向等比例的變動; 而劍橋學派則認為非貨幣性資產的相對報酬率(亦即持有貨幣的機會成本)會影響個人的貨幣需求,因此k並非常數,貨幣供給的變動會使物價水準呈同方向但非等比例的變動。

38 Q & A


Download ppt "第十章 銀行與生活."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