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足上魔術師─踢踏舞 台中市安和國中 表演藝術教師 陳欣華.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足上魔術師─踢踏舞 台中市安和國中 表演藝術教師 陳欣華."—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足上魔術師─踢踏舞 台中市安和國中 表演藝術教師 陳欣華

2 什麼是踢踏舞? 踢踏舞的英文為“ TAP DANCE ”,其中TAP是拍打扣 擊的意思,藉由雙腳的踏地,創造出聲音,它最主要 的特質是要有好的節奏感與對時間性的把握。 踢踏舞也是現代舞 蹈風格的一種,是 一種以雙腳律動為 主的舞蹈,也是一 種非常有趣的運動, 給人的感覺是輕快、 活潑、自由與節奏 感十足。

3 踢踏舞的起源 踢踏舞起源於愛爾蘭的捷格舞,及英國的木鞋舞 愛爾蘭移民和非洲黑人奴隸把各自的民間舞蹈帶到美國
十九世紀在美國的黑人 奴隸組合了非洲舞蹈節 奏與捷格舞、木鞋舞的 特質,加以風格化,融 合成一種通俗舞蹈 十九世紀後期出現兩種 截然不同的跳法︰一種 是「巴克-溫式」 (buck-and-wing),一 種是穿軟底鞋跳的踢踏 舞 踢踏舞的發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十六世紀曾被英格蘭統治了四百年的愛爾蘭,當時愛爾蘭的傳統樂器被統治者禁止彈奏,因此許多愛爾蘭的家庭,都由父母以手腳打著拍子,以嘴發聲模擬樂器的聲音,用類似爵士口技手法代代傳授傳統音樂及舞蹈。在統治期間,為了不讓巡查的英格蘭軍隊隔窗發現愛爾蘭人的節慶聚會,發展了上半身不動而以透過下半身的足部舞蹈來紓解民族情懷。. 後來隨著移民的政策,愛爾蘭移民和非洲奴隸把各自的民間舞蹈帶到了美國移民大陸上,這些民間舞蹈逐步融合形成了新的舞蹈形式——踢踏舞。因為當時美國正處南、北戰爭時代,白人為了要鎖住黑人不要讓他們跑掉,就在黑奴的腳上銬上腳鐐,也因為黑人平常沒什麼休閒活動,在休息之於就起來跳跳舞,發現到腳鐐碰撞發出的聲音有種節奏感,也因為這樣,踢踏舞慢慢有了正式的動作和舞步形成。另有一說是由於種族歧視政策的關係,他們是被禁止打鼓的,於是在生活中受壓迫的人們開始以拍手與踏步來代替非洲打鼓儀式,因此美式踢踏舞最早的起源是來自對白人種族壓迫的反抗。而這些非洲來黑奴對踢踏舞最主要的影響在於節奏上,它讓踢踏舞擁有不同於其他同樣以腳步型式為主的舞蹈。在踢踏舞剛出現時還有個名字叫hoofing--意指重重的擊打地板,這個時期的踢躂舞以扣擊為主,還未受到芭蕾的影響。而當時跳踢踏舞的人還被叫做Hoofer,而Hoofer這個詞還有「黑人」的意思,這說明了當時的踢躂舞者多為黑人,而且也說明了踢躂舞與黑人舞蹈的淵源。 早期的踢踏舞發展和現在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之處,它最早的起源是四處旅行的吟遊詩人,表演者帶著五絃琴彈奏來唱歌跳舞,當時他們穿著木鞋,一直到19世紀後期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跳法︰一種是「巴克-溫式」(buck-and-wing),一種是穿軟底鞋跳的踢躂舞;前者快速、活潑,穿木底鞋;而後者舒展、平穩,穿軟底鞋。1900年代George Primrose 以軟鞋式著稱, (Jimmy Doyle )和 (Harland Dixon 則以「巴克-溫式」聞名。

4 踢踏舞的發展 1920年代,白人穿上特製的踢踏舞鞋將黑人舞者的踢踏舞動 作轉換到表演舞蹈,踢踏舞正式形成
1920年代,白人穿上特製的踢踏舞鞋將黑人舞者的踢踏舞動 作轉換到表演舞蹈,踢踏舞正式形成 1930年時期,透過好萊塢與百老匯的表演,將踢踏舞推向最 高峰 1940年後,踢踏舞腳部動作更為複雜,並且還吸收了芭蕾和 現代舞的許多高難度動作 而在歌舞片流行過後 ,踢踏舞也進入低潮期 1980年代Gregory Hines將流行音樂與踢躂舞結合的人,形 成新的表演型態 Savion Glover除了傳統的爵士踢踏舞步,同時發展新舞步, 讓踢踏舞與現代生活結合,重新給予踢踏舞新的樣貌 經多年發展,踢踏舞更吸收了爵士樂節奏、即興表演等元素

5 踢踏舞的特色 聲音輕快、舞步變化多 端,表現感受力特別強 舞蹈形式比較開放自由 ,沒有很多的限制 踢踏舞是一種打擊節奏 的舞蹈
聲音輕快、舞步變化多 端,表現感受力特別強 舞蹈形式比較開放自由 ,沒有很多的限制 踢踏舞是一種打擊節奏 的舞蹈 踢踏舞是一種被用來聽 的舞蹈樣式 聲音輕快、舞步變化多端,表現力特別強 表演的時候可以看到表演者帶著輕鬆的表情,甚至是幽默的舞步帶領著全場的氣氛,常常可看到大家被逗的滿場開懷。表演者穿著特別的踢踏舞鞋,用腳的各個 部位,在地板上摩擦拍擊,發出各種踢踏聲,加上舞者的各種優美舞姿,形成踢踏舞特有的幽默、詼諧和感染力非常豐富的一面 舞蹈形式比較開放自由,沒有很多的限制 踢踏舞的形式比較開放自由,沒有很多的形式化限制。舞者不注重身體的舞姿,而是著重腳尖與腳跟打擊節奏的複雜技巧。經多年發展,踢踏舞吸收了爵士樂節奏、即興表演等元素,也是一種非常有趣的運動,更具自娛性,也更加開放而具有挑戰性,給人的感覺是輕快,活潑,自由與節奏感十足。 踢踏舞是一種打擊節奏的舞蹈 踢踏舞藝術在低潮過後,開始擴展了它的內涵,不光是在舞蹈方面對各種舞蹈進行不斷吸收,更是在踢踏上,在其最根源處——踢踏動作上,更新了自己,找到了自己新的根。以踢踏純打擊為根本的 節奏踢踏(Rhythm Tap )和爵士踢踏(Jazz Tap ),這兩種強調“踢踏”,強調腳下打擊節奏的複雜多變,強調舞者音樂感覺的踢踏流派,成為了美式踢踏舞的主流。踢踏舞開始向自己的最根本回歸,回歸到“踢踏”之上,回歸到“節奏”上,回歸到每個人透過跺腳時的“情緒表達”上。 踢踏舞是一種被用來聽的舞蹈樣式 有一種說法認爲一位偉大的踢踏舞舞蹈家更是一位音樂家。在早期的踢踏舞比賽中,評委甚至坐在木制的舞臺下面,根本不看舞蹈演員,而是聽他們打擊節奏的輕重緩急,對於踢踏舞來說,最重要的是節奏是否清晰。一個好的踢踏舞者,不管是多快的節奏,多複雜的舞步,多輕的聲音,都能做到清清楚楚

6 踢踏舞的派別 美式踢踏舞 英式踢踏舞 愛爾蘭式 踢踏舞
踢踏舞歷經近百年的發展,結合了各種不同風格的舞蹈、音樂與歌曲元素,也形成了不同的風格流派。主要可分為: 美式踢踏舞 以輕鬆簡單、幽默及即興方式來呈現,在形式上則強調是屬於鬆弛身體方式,如爵士踢踏舞。 英式踢踏舞 強調以優美的芭蕾肢體動作為主,在舞步方面有較多的旋轉、滑步…等。舞者在演出時常帶給人們一種貴族氣息。 愛爾蘭式 踢踏舞 屬於比較注重整體氣勢、表現慷慨激昂,上半身感覺比較嚴謹,不是背在背後就是伸直垂於大腿外側,只有下半身的動作較多。 美式踢踏舞 踢踏舞歷經近百年的發展,形成不同的風格流派。最悠久的流派要算是發源於美國本土,早期被稱為 HOOFING 的流派。這一流派起源於美國的下層民眾,主要是愛爾蘭民間舞蹈和非洲黑人舞蹈的結合。這種流派的形式比較開放自由,沒有很多的程式化限制,舞者不注重身體的舞姿,而是炫耀腳下打擊節奏的複雜技巧,他們常常聚在街頭互相競技,通過這樣原始遊戲式的交流,不斷促進著踢踏舞的前進。 後來在長期的發展中,此流派不斷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逐漸形成了十分豐富的舞蹈形式,並且成為代表美國的“黑人味”濃厚的踢踏舞流派,如美國西部牛仔的影響、黑人傳統擊鼓節奏的影響等等。其中最重要的影響可能要算爵士樂的影響,踢踏舞吸收了爵士樂音樂節奏、即興表演等元素,更具自娛性,也更加開放而具有挑戰性。 後來被納入百老匯舞表演形式的踢踏舞可以被稱為百老匯風格的踢踏舞。在好萊塢歌舞片盛行的時期,踢踏舞也走向了銀幕。它基本上延續了百老匯的風格,為電影觀眾帶來了無數的歡樂。而發展到現代,在歌舞片時代過去後,美式踢踏舞以其對節奏的原始追求而復興。節奏踢踏和爵士踢踏成為美式踢踏舞的主流。 英式踢踏舞 英式踢踏融合愛爾蘭傳統舞蹈與芭蕾舞蹈,強調以芭蕾優美肢體動作為主,強調優美且剛毅的彈躍式動作。整體感覺靈活、輕巧而帶有貴族風範。在節奏方面切分音的變化較少,重複的音節較多。 愛爾蘭式踢踏舞 愛爾蘭踢踏舞蹈,真正的名稱應該為“ Irish dance -Hard shoes dance ”,愛爾蘭踢踏舞首先是一種愛爾蘭民族的傳統藝術形式,而美式踢踏舞才稱為 Tap dance 。 愛爾蘭舞者在跳愛爾蘭舞時,是沒上半身動作的,雙手自然下垂,貼在身體二側,下半身雙腳總是保持交叉的姿勢(45度),多為直線的運動,舞步充滿了跳躍性、活潑而歡快。愛爾蘭式踢踏舞男生舞鞋後根部分是木製或是金屬的,可以發出聲音,女生舞鞋分軟鞋及硬鞋,在軟鞋方面像是芭蕾軟鞋,不會發出聲響,而硬鞋方面則像是芭蕾硬鞋,鞋尖是平的,且釘上鐵片。

7 美式踢踏舞

8 英式踢踏舞

9 愛爾蘭式踢踏舞

10 踢踏舞的服裝 男士服裝多半是合身、緊身的上下裝,為了凸顯出靈活 快捷的腿部動作,褲子的設計便成了視覺的中心。
男士服裝多半是合身、緊身的上下裝,為了凸顯出靈活 快捷的腿部動作,褲子的設計便成了視覺的中心。 女生方面則多著裙裝,以展現緊實的腿部線條。 由於踢踏舞源起於愛爾蘭的傳統舞蹈,因此標準的舞衣當然就是傳統的愛爾蘭服飾。早期服裝的顏色多半是綠色、白色或橘黃色,舞者們避免使用到紅色,因為紅色與英國協會有關,而到了現代,以沒有這個限制,所有的顏色都會被使用到。 男舞者的服裝顏色通常較柔和。舞蹈的服裝款式到了近代與傳統已經有很大的不同。在18世紀,舞蹈老師戴著帽子、穿著燕尾服、及膝馬褲、白色長襪、以及黑色鑲有銀色扣子的鞋子。在1893年,愛爾蘭文化復興之後,愛爾蘭傳統服裝也開始被採用,到了今日,男舞者不是穿馬褲就是穿長褲。 在18世紀,女舞者多半是穿著普通的粗布洋裝或是她們星期日上教堂所穿著的洋裝,用絲帶綁成花朵或十字架裝飾而成。1893年之後,典型的舞蹈服裝是附有頭巾的斗篷(hooked cloak),內穿一件白色有腰帶的洋裝,另一種代替斗篷的選擇是披肩。到了1930年代,斗篷已漸漸少用,而披肩也慢慢演變成現在穿在黑色服裝外的披肩。這種現代的披肩是三角形的,用胸針或別針將披肩與表演所穿的套裝固定住。直到1980年代,舞者的腰間通常會綁上垂到腰帶的細繩,繩子的尾端是流蘇。舞者們通常也會穿上外套或背心。 到了最近,我們看到踢踏舞者的裝束,男士多半是合身、緊身的上下裝,而為了凸顯出靈活快捷的腿部動作,褲子的設計便成了視覺的中心,而不論何種材質,窄管或喇叭褲,都以活動靈活為首要考量。而女生方面則多著裙裝,以展現緊實的腿部線條。特別是可以在舞動旋轉時充分秀出律動線條效果的短圓裙更受歡迎。

11 踢踏舞的舞鞋 踢踏舞依舞步輕重快慢的不同有軟鞋和硬鞋之分,鞋底 處稱為「鞋韃」,兩片分別釘在前端與後跟的鐵片更是 踢踏舞的靈魂
踢踏舞依舞步輕重快慢的不同有軟鞋和硬鞋之分,鞋底 處稱為「鞋韃」,兩片分別釘在前端與後跟的鐵片更是 踢踏舞的靈魂 舞鞋也依所需有平跟、低跟與中跟之分 flickr mangpages flickr micawave 踢踏舞行頭中最重要的應該是舞鞋的部分了,其中還依舞步輕重快慢的不同有軟鞋和硬鞋之分,鞋底處稱為鞋韃,兩片分別釘在前端與後跟,有如馬蹄鐵的鐵片更是踢踏舞的靈魂,透過這兩片鐵片將踢踏舞者可以恣意扭動、靈活舞動,透過聲響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使得觀眾不僅有視覺的享受,也可以感受到聽覺的震撼。 舞鞋也依所需有平跟、低跟與中跟之分。傳統舞鞋以牛津鞋,或在腳背側有釘釦的繫帶鞋為主,而三○年代著名踢踏舞星茹比基勒(Ruby Keeler)所穿的低跟、腳背中央繫有蝴蝶結的鞋款,也因此被稱為茹比基勒(Ruby Keeler)鞋,成為踢踏舞的代表行頭。 flickr ShimShamB

12 如何欣賞踢踏舞 踢踏舞主要是穿著特製的帶有鐵片的舞鞋,利用靈活的舞 步在木地板上打擊出多樣的節奏。其形式不拘一格,是一 種非常自由的舞蹈形式。 歷史上許多的舞蹈家都不斷在豐富踢踏舞的形式。有一句 非常傳神的話形容踢踏舞:No maps on the taps,意即 踢踏舞是沒有規限的。 踢踏舞不僅讓人享受到韻律感,更可以是自我特質和儀態 的表現,它和芭蕾或現代舞不同,比較講求行動力、技巧 性,甚至是持久力,有些人學踢踏舞就是用來訓練美姿儀 態和體力。你也不妨試試看喔~

13 作品欣賞──大河之舞(一) 愛爾蘭踢踏舞作為愛爾蘭民間傳統藝術,其真正得到大眾的認識與重視,還是要從《大河之舞》的上演開始。
那些熱愛此種藝術的舞者,將更先進的踢踏舞理念融合進自己的民族傳統中,完成了愛爾蘭踢踏舞蹈的昇華。

14 作品欣賞──大河之舞(二) 在現在大家所見的愛爾蘭舞劇中,我們會看到舞者的上半身會有些許的動作,那是由舞者進行的改進,在傳統的 Irish dance 中是只有下半身的動作。愛爾蘭踢踏舞王Michael Flately是最著名的愛爾蘭踢踏舞舞者。《大河之舞》、《王者之舞》、《火焰之舞》都是著名的愛爾蘭踢踏舞劇。 《River dance 大河之舞》是愛爾蘭踢踏舞劇的最經典力作,結合震撼的踢踏舞步和空靈美妙的民族音樂,在愛爾蘭民族藝術的基礎上,將不同種類的舞蹈融合在表演中,讓各個舞蹈相互映照,魅力非凡。 愛爾蘭民族以其苦難的歷史與民族空靈、輕盈,如精靈般奔放、瀟灑的藝術生命,完美的孕育出愛爾蘭踢踏舞劇的絕美。整齊迅疾的震撼舞步,輕盈挺拔的肢體表達,敲擊著每個觀看到其演出的心靈。

15 謝謝觀賞


Download ppt "足上魔術師─踢踏舞 台中市安和國中 表演藝術教師 陳欣華."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